宠文网 > 尖子生高效学习法 > 第十一章 在实践中升华知识

第十一章 在实践中升华知识

书籍名:《尖子生高效学习法》    作者:周亦文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学以致用”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说的正是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因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各门功课的学习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从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重视实践对学习的作用
多数同学似乎对实验课都不怎么重视,实验只是跟着老师操作一遍,感受一下实验结果的新奇。而在浙江读高二的侯楠却不一样,侯楠是一个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每次上实验课他都反反复复、认认真真地操作,有时弄不明白还要请求继续留在实验室,不时地向老师请教问题,在他自己看来动手操作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好途径,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许多新的问题。可喜的是侯楠同学最后考入了一所研究学院。
中学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野外科技考察课、文科社会调查课等都是实践能力训练课程。它一方面可验证课文中讲到的定律、定理,巩固所学的知识,一方面能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在实践中经常进行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的发展。从人类的进化角度讲,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会劳动而动物不会劳动。人类拥有一双灵巧的手、一个发达的大脑、交流所必需的语言和社会环境等。而用手劳动、直立行走引起和促进了头脑的发展,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正如有一句名言:“人类大脑的发达增进了人的智慧。”
从思维能力的发展来看,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动脑的过程。
在动手活动之前,人的大脑首先要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设想动手的预期结果和达到这个结果需要的步骤和应用的方法等等。
在动手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对动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回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地改进了原来的设想和方案,使它更加的切合实际;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双手通过大脑的支配,使作用物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感受器和神经把这些信息反映到大脑中枢,推动思维活动的进一步进行。例如,学生在动手做杆秤之前,首先要把制作杆秤的目的、原理、方法在大脑中从头到尾的思考一遍,而只有通过动手制作,才能真正懂得杆秤一头粗一头细的奥妙,也懂得了怎样准确地标定刻度。
思维活动在动手活动之后主要表现在对原来对操作程序的评价和对最后的成果进行总结。通过评价和总结时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将会促进以后的动手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果。
再有就是,动手能力的强弱和发明创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发明创造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证明假设,得出结论。如果说这五个步骤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的话,那么证明假设的过程是离不开实验、制作和测量等活动的。由于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如果动手能力太差,那么可想而知再好的假设也难以变成现实。牛顿从小动手能力就特别的强,非常喜欢做各种手工,姥姥给他的零用钱他都积攒起来,买了很多工具,经常自己动手做些小制作,从制作小四轮车、水车、风车到有实用价值的水钟。这些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更可贵的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以,不能不说从小培养动手能力为他以后伟大的科学发明打下了基础。还有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1328项发明,后来世人把他的这些伟大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好学、勤思、爱动、顽强。这里的爱动指的就是动手能力强。他一生做了无数的实验,一双手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在家时,地窖成了他的实验室;在火车上,吸烟室成了他的实验室;当服务员时,值班室成了他的实验室……因为他的动手能力强,所以一旦设想成立而且切合实际,那么通过动手实验很快就能把设想变成伟大的发明。
天文学家张衡,用浑天说来解释复杂天体运动的现象,为了形象地表明自己的学说,他发明制作了浑天仪、浑象和水转浑象。此外,为了能够提前获知地震的情况,他又发明了地动仪。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伟大数学家祖冲之,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他对公元前100年《周髀经》中“径一周三”的定论,提出了疑问,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是否正确,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竟然亲自动手画图计算达半辈子。为求出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和24576边形的面积,就对九位数做上百次的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通过长达十年之久的计算,他终于得出了最精确的圆周率,这个数值的发现比欧洲人早1100多年。
从这些名人的例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道理:中学生要想成为将来有创造力的人才,应该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实践可促进知识的掌握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了知识的获取对实践的依赖性。学生学习知识总是一门一门课程去学,一门一门课程去考。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运用却往往并非如此,哪怕一个小小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常常感觉所学的知识都在脑子里,却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运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各门功课的学习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从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如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平时要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知识也必然要运用在实践中,只要肯用心去留意,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和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运用到实践中,知识才可以变得更灵活,更牢固,抽象的知识才能变得形象具体。
其中生物课就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在学习生物时要坚持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生理卫生》中有关人体血液的那章就比较难理解,特别是“血液循环”一节更难理解。人的血液从这里流进,从那里流出,这样进进出出,循环往复,它遵循着什么样规律,书上虽然做了详尽的介绍,但那是抽象的,摸不着、看不见。于是可以用小木盒、小电动机、干电池、导线、开关、透明的塑料薄片等材料,经过一系列安装、试制,这样一部取名为“血液循环演示器”的模型诞生了!电路一通,透明的塑料片在电动机带动下旋转,透过事先画好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这时美妙的图像出现了:旋转的花纹仿佛是流动的一股股血液,肺循环、体循环一目了然。
对于生物课,还可以和同学们经常利用假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制作植物、矿物和动物标本。通过标本学习效果不错,在路边随便看到一朵小花,就可以不假思索地指出哪是花瓣,哪是花丝、柱头……对于一些不能制成标本的也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在学习“鱼纲”一章时,可以专门买回一条鱼,先观察其外部,对照书本逐句地理解领会,再将鱼剖开观察其内脏,这样经过动手动脑,鱼的结构便了如指掌了。
再比如,在学习物理时,电流的并联、串联经常把人搞得晕头转向,这时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回家观察一下家里的电路情况,也可以自己找几节电池和几根电线试着做一做,很容易就能把什么是并联什么是串联弄明白,而且以后很难再混淆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一件件小事就是一本极好的教科书,只要勤动手,勤动脑,再加巧记忆,不愁知识不能掌握好。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由于过分的心爱,他们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都不让他做。儿子长大以后连起码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儿子饿死,便想了一个办法:临行前烙了一张中间带眼儿的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可是,儿子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等他们出门回来时,大饼只吃了不到一半,而儿子竟活活饿死了。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反映的问题却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存在的现象。
如今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自幼就在6:1的重重关怀之下成长,过度的宠爱往往导致了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的心理,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曾有报道说一个孩子面对没有剥壳的鸡蛋竟不知如何下口,因为平时都是父母剥好壳送到嘴边的。这正是溺爱导致过度依赖的典型例子。
人应该是独立的。独立行走,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当孩子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进入青春期后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恋常常使其感到困惑。
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当你跨进青春之门,你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的依赖仍常常困扰着自己。随着身心的发展,你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动脑筋,往往人云亦云,赶时髦,易产生从众心理。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主要表现如下:(1)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个决定。
(2)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会茫然失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心身健康。
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要克服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也要锻炼做。正确地评价自己。
(3)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我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做个“小地主”。在学校,除了学习好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中学生都有依赖心理,也有一些中学生在上学期间勤工俭学,以前以大学生为主,近年来才波及到中学生。今年的暑假,参加打工的学生人数之多,社会涉及面之广,都是前几年所不能比拟的。据粗略统计,近几年有20%的高中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暑假打工,他们有的在校办工厂进行有偿劳动,有的在商店站柜台当售货员,有的在剧场或娱乐场所当服务员和管理人员,有的在个体摊主那里做小学徒,也有的俨然当起了小学生的家庭教师。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么多的莘莘学子走出往日依赖心理的呢?
“找点事干!”大多数中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这样回答。这的确是学生们最迫切的需求。根据近几年在中学生中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每天外出时间在半小时以下,整天待在家里做作业、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机、读小说、睡觉……在这样封闭单调的生活中,绝大多数同学表示:暑假没有乐趣,生活空虚。由“生活空虚”到“找点事干”,这不是一个很自然的趋势吗?打工,正是调剂暑假生活的一个好办法。
“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打工同学们的又一个回答。当代中学生不了解社会,但渴望了解它,于是便选择了暑假打工,通过暑假打工,中学生增长了阅历,学会了待人接物,积累了社会经验,不再傻做“书呆子”。一个做推销员的学生说:“打工这些天遇到的陌生人,比以前遇到的全部还要多,从中看到了‘人生百态’而且我从怕陌生到能应付自如了”。
在学习上坚持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坚持自己处理日常事务,这是对现代中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