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 > 第一部 孤独(1905-1939)大学岁月(1924-1931):自己的另一半(1)

第一部 孤独(1905-1939)大学岁月(1924-1931):自己的另一半(1)

书籍名:《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    作者:黄忠晶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在准备教师资格会考期间,萨特注意到,朋友马厄常常跟一个长得很漂亮的黑发姑娘在一起,她就是波伏瓦。萨特向马厄打听波伏瓦的情况。这时马厄和她已经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想在萨特面前炫耀一下,于是就在萨特面前谈到波伏瓦的种种优点,说她不是一般的女孩子。这激发了萨特对波伏瓦的浓厚兴趣,他很想同她结识。当他得知波伏瓦也在准备教师资格会考、也在准备莱布尼兹的有关资料后,就画了一幅题为“莱布尼兹用单子沐浴”的漫画,让马厄转交,并希望在几天以后同她见面。单子是莱布尼兹哲学的基本概念,萨特这种向异性表达心意的方式既文雅又风趣。萨特同时让马厄代表他和尼赞,邀请波伏瓦跟他们一起准备即将来临的考试。
此前波伏瓦对于萨特的印象,跟其他一些大学生一样,并不是太好。有时波伏瓦在大学校园里能看到萨特:他头戴那顶很有特色的大帽子,正向身旁一个女大学生大献殷勤。这时她会联想起大学生们私下对他的议论:人长得不怎么样,而且不修边幅,好色,另外还是一个酒鬼。
后来波伏瓦为了准备教师资格会考,常来学校听课。恰好马厄也听这门课,两人认识了。他们开始成为好朋友。常在图书馆见面,两人之间有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但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这时马厄已经结婚;更为重要的是,波伏瓦和马厄在一些重大人生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上是不一致的。例如马厄将社会声誉和得到社会承认看得过重。他还认为一个女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得结婚,否则就不正常;一个男子在结婚前不必是童男,而一个女子则应该保持童贞直到新婚之夜;等等。波伏瓦觉得这些观点十分陈旧,类似她父亲和表兄的想法。所以他们之间仅仅有一种友谊关系,从没有接过吻,也没有其他亲密行为。
波伏瓦知道马厄和萨特是好朋友,因为萨特、尼赞和马厄这个“三人帮”在大学生中是很有名的。但马厄一直没有介绍她同萨特认识。在大学校园里,马厄单独遇见她时,态度十分热情;如果他是同萨特或尼赞在一起,看见她时就好象不认识一样,甚至连招呼也不打。马厄的这种态度反而增强了波伏瓦对萨特的好奇心。所以当她收到萨特的礼物时,有点愿意同他见面。
而马厄告诉波伏瓦,在萨特定的那个见面时间,他不巧要回家。他劝波伏瓦:“你最好别去!不要让萨特独自享受同你会面的乐趣。”最后,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不愿意别人把我最珍贵的东西拿去了!”受马厄的影响,波伏瓦最后决定不去见萨特,而让妹妹波佩蒂在约定的时间去转告萨特,波伏瓦临时有事去乡下了。这次萨特没有见着波伏瓦,不过他对波佩蒂挺客气的,而且相信了她的话,还请她看电影,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大学生议论的那种狂人和怪物。
马厄回到巴黎,邀请波伏瓦在星期一早上到萨特的房间,同他们一起准备莱布尼兹哲学。波伏瓦走进房间时,心情有些紧张。她看到这房里到处堆的是书,满地都是烟头,整个房间笼罩在烟雾之中。尼赞嘴角叼只烟,一言不发,只是透过那厚厚的眼镜若有所思地盯着她,这更让她手足失措,局促不安。而萨特手持烟斗,很有礼貌地同她打招呼,正像波佩蒂说的那样,他对女性的态度是热情、优雅而有风度的。
后来波伏瓦同他们熟悉起来,不再感到拘束。在她看来,这三个人中,最有意思的是萨特。虽然同尼赞谈话也很有趣,但他不容易让人接近,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显得孤高自傲。而萨特待朋友十分和蔼可亲,还特别慷慨大方。她看到,这慷慨不仅是舍得花钱,还表现在其它种种方面。例如,本来他对考试的内容已经掌握得滚瓜烂熟,完全用不着再来复习,但为了帮助同伴们准备,他宁愿花费许多时间。越是了解得多,她就越是感到,真实的萨特,是一个与那些大学生们看到的完全不同的人;那些大学生之所以对这三人组成的小团体产生偏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们特别真诚,特别直面现实,特别不顾及资产阶级所谓的崇高化、理想化那一套虚伪的东西,而这个小团体的真正灵魂就是萨特。
马厄仍然希望他同波伏瓦的友谊在朋友中占有特别的地位,但他也预感到将有什么事情发生。一次他对波伏瓦谈到自己同萨特和尼赞的不同之处。最后他说,他毫不隐晦地主张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东西:艺术、大自然、旅行、爱情、性的快乐;“而他们总想找出一切事物的原因,尤其是萨特,除了睡觉,每时每刻都在思考!” 马厄的这一评价给波伏瓦留下深刻印象。
考试结果出来了。萨特、尼赞和波伏瓦都通过了考试,而马厄没有通过。马厄当天晚上离开了巴黎,临走时没有向波伏瓦告别,只是在给萨特的一个便条中问候了她。萨特将考试结果告诉波伏瓦,并对她说:“从今以后,由我来照护你!”此后他俩在一起准备半个月后的口试。而这半个月,按照波伏瓦后来在回忆录中的说法,除了睡觉,他们几乎没有分开过。从此,马厄在波伏瓦的生活中不再具有重要地位,而取代他的是萨特。
萨特在与波伏瓦的接触中发现,她正是自己要找的另一半。在此之前,他还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跟他一样的人。波伏瓦跟他一样,视写作如生命,十分勤奋和刻苦,甚至有一种拼命精神。波伏瓦既年轻又漂亮,这也是吸引萨特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漂亮姑娘他见得多了,大都虚有其表,有的显得愚不可及,而像波伏瓦这样美外慧中的,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他在波伏瓦身上发现一种与他对等的智力水平,他们的谈话毫无困难;同卡米耶相比,波伏瓦显得深刻多了。
46年之后,也就是在萨特70岁时,他回忆并总结说,他一生中只遇到过一个人可以在与之交谈中发现和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人就是波伏瓦。这不仅是因为她的哲学知识达到与他同样的水平,还因为唯有她对他本人和对他想做的事情达到与他同样的认识水平。因此她是他最理想的对话者,是人们从未有过的对话者。他能够向她谈论和诉说一切,而她什么都能理解。萨特说,这是独一无二的恩赐。
萨特在波伏瓦身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深刻,她还让他有一种充分的信任感和可依赖感。这种感觉此前只有母亲能够给他,母亲再婚后他失去了这种感觉。萨特一度在同尼赞的友谊中寻求这种失落的感觉,到后来发现彼此的感情投入不是对等的而逐渐失望。在卡米耶身上,他又燃起感情的烈火,把自己全部奉献出去,但对方逢场作戏的态度使他再次陷入失望之中。现在波伏瓦让他重新获得久久寻觅而不得的信赖感,对他是十分宝贵的。
越是接触得多,萨特在波伏瓦那里就越是发现他俩相同或相似之处。跟萨特一样,波伏瓦很小就立志当一个作家。受父亲的影响,她喜好读书,可以说是个书迷。15岁时,朋友问她:“你将来想成为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做一个著名作家。”至于女性特有的义务或负担──结婚然后生儿育女──波伏瓦从不把它看得有多重要。
波伏瓦5岁上学,比萨特早得多,而她的成绩总是最优等的。她从小就具有较大的独立精神,父母的权威对她的行动的制约是很有限的,跟萨特小时候一样,她感受到充分的自由。在学校里,波伏瓦受自己读的书的影响要大大超过教师对她的影响。17岁时她获得拉丁─文学业士和初等数学业士学位,然后在巴黎大学学习。这时萨特已进入巴黎高师攻读哲学专业。
两年后,波伏瓦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普通哲学证书。又一年,也就是在她20岁那一年,获得哲学学士学位。这一年的9月,为取得经济独立,她在圣玛丽学院教授哲学课。而这时萨特为了能够不在学校吃饭和能够去看他的“未婚妻”,也在干着家教的活。
波伏瓦没有屈从父亲要她再拿一个学士学位的希望,而是独自决定,立即开始准备中学教师资格会考,这样就可以提前一年结束大学生活而走向独立。对于一个巴黎大学的女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重大挑战,因为能够取得中学教师资格的十有八、九是巴黎高师的学生。而在那一时期,能够迎战这一考试的女性更是屈指可数。这一决定使她能有机会同萨特见面。
波伏瓦和萨特的想法是一样的:在写作的同时当一个教师。跟萨特尤其相同的是,她也对哲学深感兴趣,而家中并无哲学传统。她获得的学士学位是哲学,而准备中学教师资格会考也是哲学专业,她将作为一个哲学教师而登上中学的课堂。这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它起着为文学创作开路的作用。当时许多女孩子都是把学业当作陪嫁似的玩意儿,而波伏瓦可是把它当作真正的事业来完成,这是很不容易的。
从家庭境况看,波伏瓦也是生活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环境之中。父亲这一方面虽然有着贵族头衔,但缺乏经济条件,无法跻身上流社会。而在母亲这一方,由于外祖父的破产,经济地位也是低下的。实际上,童年时波伏瓦家中生活是不宽裕的,但她也没有体验过下层社会那种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的贫困。而萨特一生几乎从未体验过贫困,但他也从未体验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总之,他们都不是生活在所谓的上层社会,也不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这种生活环境使得他俩具有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没有什么等级制的偏见,同时由于不须过早地担起生活重负,他们可以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翱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