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 做切合实际的事

做切合实际的事

书籍名:《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作者:罗智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舛、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后世的人们不知道从自心的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要去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掌握自己不会做的,一味地好高骛远,不知自己是桀、纣那样的心地,动不动却要做尧舜的事业,如何能够做得呢?
  
  王阳明的这个观点,对今天现实生活中求职的人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正确的指导原则呢?
  不少人在选择职业时,恐怕都会有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在亲戚朋友或功利目的的影响下,一厢情愿地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结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遭遇到悲惨的结局。
  
  有一位年轻人,去到一个乡村当了一个村官助理,他非常希望象别人那样在仕途上发展,因为在世人眼里,这毕竟是一个升官发财、从此过上好生活的捷径。
  但他明显不具备从政的素质,几年后村官助理的合同期满,重新竟聘时,他落选了,年轻人一下子变得非常郁闷起来。后来,他去了南方一座城市打工,但这种郁闷挥之不去,一直缠绕在他心头。心里有着这么样的一种沉重负担,心情自然不会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也不顺手,工作业绩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境遇也就越来越差。
  其实年轻人在竞选村官助理落选后,就已经出现了有心理问题的苗头,旁人经常发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但也没有过分注意。
  待到去南方打工时,年轻人看到自己也不能过上理想中的好生活,心理的偏颇越来越严重,他再也承受不起这种心灵的重负,他疯了。
  相比之下,另一位年轻人的选择及遭遇却截然不同。
  这位年轻人是残疾人,出生时由于早产,四肢不能动弹,直到13岁了,在母亲持之不懈的关爱护理下,靠着母亲的搀扶才能够站立起来,但由于长年未得到锻炼,双手已经严重畸形。
  不幸的是,在年轻人17岁那年,父亲患病刚去世不久,他又因高烧无钱及时医治,导致再次瘫痪,双腿永远不能再站起来了。
  也正是在这一年,这个只断断续续上过5年小学的年轻人,母亲为他报名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由于长期治病,年轻人家中早已一贫如洗,母子俩相依为命,每个月的经济来源仅有母亲280元的退休养老金,一个月只能吃一次肉。
  但就是在这样极度桔据的生活中,母亲还是挤出一部分钱来每年为儿子交自学考试的学费,并且为他买了一整套660多元的精装百科全书。
  母亲退休前在一家客车集团公司上班,一天,一个以前的同事来看望母子二人,谈到厂里使用的涂料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能导电的就不能防锈,要是涂料弄得能防锈了,则不能导电了。国内外许多技术员、工程师及科学家们为之进行长期的科研攻关,伤透了脑筋,但就是研究不出既能导电又能防锈的新型涂料来。
  母亲的那位同事也许没有想到,她的这番话就象一道闪电,击中了年轻人的头脑,他顿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能不能研制出既能导电又能防锈的一种理想涂料来呢?
  从此,母子二人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多了一项新内容,那就是做实验。一次次调整涂料的配方,一次次失败。
  看到深夜还在灯下忘我钻研的儿子,母亲多想为儿子补充一点哪怕是一碗饺子的营养啊,但她实在没有过多的钱,只能抹一把心疼的眼泪,为儿子在心里暗暗地加油。
  也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年轻人经过四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既能导电又能防锈还能防腐耐热的全新型涂料,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而这时的母亲,也从儿子的发明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年轻人感慨地认为,正是由于母亲宽容的心怀以及那种超乎功利的态度,对自己绝对信任,才使他“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地走到现在,取得了别人不能取得的成就,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他在手记中写道:“如果谁象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取得比我更大的成功。”
  其实,上面两位年轻人的例子,又何尝不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王阳明论述的完美注脚呢?
  正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天赋及价值,关键在于自己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把它们挖掘出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