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 去掉心灵的牵累

去掉心灵的牵累

书籍名:《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作者:罗智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传习录》
  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是被强迫的,就很容易产生牵累的心态,自己就会觉得很累。
  人的潜能虽然很大,但也要在你的意识感到轻松愉快、有激情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来。
  如果怀着一种焦虑甚至怨恨的心情,时刻在那里计算着得失,用这种心态去工作,心里就会觉得很累,有的甚至会产生“过劳死”。而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忘我地投身于其中的人,尽管他们被视为“工作狂”,其工作量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很少有“过劳死”的例子。
  周弘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读高二的女孩,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很听话,学习也很刻苦。成绩虽然不是顶尖水平,但也还可以。
  她的父母对女儿的关心无微不至,在学习成绩上也从不强求要考到多少名才行,偶尔考砸了也从不打骂她。
  不过女孩的心是很细的,她明白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虽然父母从来不因为成绩好坏而打骂自己,她反而受不了父母这种默默的付出与无言的期待,考不好时她觉得让父母打骂自己才好受些。面对父母“望女成凤”的期待,她的内心充满一种负疚感,觉得惟一可以做的事就是拼命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殷切期待。
  眼看就要升入高三,她学习更加刻苦了,经常学到晚上十一二点钟都还不肯睡,平时电视也不看,也不出去玩耍。可是尽管她如此苦读,成绩还是不见有显著的提高,只见她的脸色一天天憔悴下去,父母十分担心。
  终于有一天,女孩问母亲:“妈妈,你说我学习刻苦不刻苦?”
  母亲怜惜地看着女儿的脸庞,很理解她:“刻苦呀。你怎么了?”
  这一下女儿实在禁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妈妈,我真的受不了,我感觉已经到了极限,一根弦就要绷断了,可是我还是赶不上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妈妈,你们见我每天都认真学习,可是我心里很苦很苦,我快崩溃了!”母女俩抱头痛哭,仿佛是世界末日到了。
  其实,这正是读书为自己的计较得失所累的一个典型事例。
  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要做好,就要全身心投入其中,读书学习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在学习中,心中满怀着计较得失,情况会怎么样呢?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
  这时我们只看到他表面上的刻苦学习,其实他的心绪杂乱,精力不集中,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当然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不仅身心受累,有时甚至会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那么聪明的学习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有人向王阳明请教:“读书是调习我的心所不可缺少的。但在读书的时候,又会产生科举的思虑,怎样才能避免呢?”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时,即使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成为心的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们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我们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我们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如此一来,总是整天与圣贤印证,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不管怎么读书,也只是调习此心而已,又会有什么牵累呢?”
  孔子好学不倦的事例,正是这样一个典范。
  孔子十分勤奋好学,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从十五岁起就立下了学习圣人之道的宏伟大志,这个志向非常坚定,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对于自己学习的勤苦程度,孔子非常自信地说:“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中,必定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诚、守信的人,但是却没有像我孔丘一样好学的人。”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从孔子对自己学习态度的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勤奋学习已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形容孔子刻苦读书有一个成语叫做“韦编三绝”,说的是用牛皮带编串起来的一部竹简书《易经》,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
  那时还没有发明纸,书籍都是用竹简做成,然后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像《周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
  孔子读这部书,居然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从中可以看到他读书达到何等刻苦的程度了。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精粹了。”
  孔子读书为什么不会感到很苦、很累?因为他读书不是为了普通人所看重的名利,而是把读书当做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灵追求,这样就有一种出自内心的乐趣,当然就跳出了得失之累。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精神境界与追求。你可以去做任何一件事,但做过就把它放下来了,心灵不要总是纠缠在上面。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人生智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