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金陵新传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金陵新传

第88章

书籍名:《金陵新传》    作者:李健
    《金陵新传》章节:第88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当时钱与人是两大难题,但在陈英士侄子陈果夫的大力赞助下,两大难题分别迎刃而解。他以家传的商业经营手腕,在上海炒做股票,一举成功,所得款项大部赞助黄埔。同时黄埔前四期学生,亦是陈果夫在上海募得浙江、江苏、安徽的4000人以及华中的3000人。此外,他亦从上海买军火接济黄埔,解决了黄埔有兵无枪的困扰。1926年,陈果夫弟弟陈立夫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采矿硕士学位返国,获荐任蒋介石私人机要秘书,蒋、陈从此紧密结合,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于区区五年内即告成功。

1926年北伐开始,革命军势如破竹,此时陈果夫担任国民党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为蒋本人)。11月陈立夫返国,两人奉蒋介石之命,秘密集结势力,准备打击国民党内的左派力量。

孙中山死后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地位并不高,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等人在党内地位皆在蒋之上,蒋介石为了斗倒这些人,便以“反共”的名义在上海进行清党,陈果夫在国民党二届中执会掌握组织大权,在此次清党工作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清党期间,国民党左派逼使蒋介石于1927年8月第一次下野,出走日本。但是蒋在离开中国前,他预作绸缪,把军校交给了朱绍良(当时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党务则交给陈果夫,准备东山再起。当时,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已在上海设立了一个叫“浙江革命同志会”的地下组织,结合“青帮”的黑社会武力,对反蒋的左翼分子与国民党人作了一次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蒋介石出走日本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由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和老军人李烈钧组织的中央特别委员会把持。上海的二陈兄弟,即以反对中央特别委员会为名,召集了留在上海的各省市党部人员,组织了一个名叫“中央俱乐部”的组织以资抗衡,这就是CC派的起源。

提到CC派(当时称为CC团),有人说是二陈英文姓氏合在一起的简称,也有人说是中央俱乐部英译CentraIClub简称。实际上中央俱乐部确以两陈代表人物,这两种说法其意义是一样的。

蒋介石到南京复职后,陈果夫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CC团”

也在陈果夫的指挥下,继续拥戴蒋介石,为他排除异己,把持中央及各省的“清党委员会”,大肆搜捕中共党员及民主人士,造成一场暴戾的白色恐怖。CC派因为和蒋介石反共的路线不谋而合,便在国民党内迅速扫荡异己,建立了自己庞大班底。

为了彻底清除党内左派和维护党员对蒋的效忠,陈果夫决定设立一个国民党自己的党工训练学校。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成立,蒋介石任校长,陈果夫任总务长,从此CC的势力更为庞大,党内人士争相投靠CC,蔚为升官发财最时髦的风尚。

蒋、陈家族最风光的时代,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称,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被看成是国民党中除了蒋介石之外的头号人物,两陈除了掌握党权之外,还分别拥有全国大多数银行的主控权,以及全中国最大的特务组织——中统的领导权,其庞大无比的影响力,在当时几乎无所不为,无所不能。蒋、陈之所以得天下,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蒋缺陈,必难成其霸业;而陈缺蒋,则谈不上后来的大红大紫。

正是因为这种渊源,四大家族中,只有他们陈家追随蒋家到了台湾。

淮海战役后,蒋介石决定“引退”。陈立夫先是力劝蒋死守南京,没想到,蒋却把他痛骂一顿。蒋下野后,他也下了跑到美国的决心。

1948年秋,《世界道德重整会议》在美国召开,陈立夫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出国了。陈在美期间,曾遍访美国朝野首要,与杜鲁门、马歇尔、杜威等人都有频繁的接触,稍后又到英国等地进行考察,一直游滞了三个多月才兴尽而归。

陈立夫回国时,正是张群访问日本结束前后,因此许多敏感人士都强调了陈立夫出国的外交色彩,而把张陈二人比做国民党政府外交阵线上的东西两个触角。其实,张群到日本,是政学系独霸政坛,大红大紫的最初几天,也是他本人遍飞国统区出尽风头的时期,而陈立夫出国则是静悄悄的偃旗息鼓,甚至自上海起飞时,只有潘公展、方治等寥寥的几个人到机场送行,连上海东道主人吴国桢都未露面,可见陈出国时的黯然。

然而,陈立夫在这种低调的情绪中,除了和美国反共派握手言欢外,仍替国民党政府或者说是蒋介石做了相当的事情。

当陈立夫默默地踏进国门的时候,有几桩事情摆在他的面前:即政学系的人正在政治舞台上春风得意,立法院内意见分歧争斗激烈;其兄陈果夫奄奄一息地睡在病榻上。显然,这种情况不是构成他有所作为的环境,所以归国后的陈立夫,看来比出国时更加沉默。他对时局好像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能不出面就不出面,出面做事时,这事一定是“总统”的意志。譬如陈刚到上海,听说南京立法院内正有小小的风波,以陈顾远为首的太子派连遭打击,甚至连孙科也露出倦动之意。于是,陈立夫特意在上海多住两天,没有参加立法院集会,以避瓜田李下之嫌。此后,国民党为了推行所谓的总体战,决定党政军统一指挥,湖南与河北的省党部主任委员都由省主席兼任,党政合并实际上是取消党部。这个现实的做法,对陈立夫不能说不是打击,然而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好像无动于衷,从种种角度看,归国后陈立夫是处于“隐居”地位,换句话说,以陈立夫为代表的CC集团,当时不能说是穷困潦倒,但说他们“静以待动”至少不过份。

同样地,在立法院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虽然传说陈立夫在立法院中拥有350到400个席位,但从逐日的集会中,看不出他有多少集体的力量。因为当时立法院中个人主义笼罩一切,谁也不服谁,任何方面的人只要能出头,就必然受到打击。CC集团的人,自也不想在这种局面中有所作为,因为说政府好话不会得到舆论的好感;放大炮者遭人忌尚是小事,还会牵扯到政治纠纷,替自己找麻烦。于是,与陈立夫相同的作风,便渐渐传染到CC派的每一成员。在立法院集会中,除程天放、张道藩、肖铮等常说几句话外,很少看到陈派其他立委有任何活动。

国民党完成“改造”

1952年“双十节”,国民党在台北阳明山召开“七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政纲》和《中国国民党“反共抗俄”时期工作纲领》。大会检讨了国民党存在的弊病:党的组织松懈,精神涣散,党纪废弛,党德沦丧,若干党的决议未能贯彻实施,遂致革命功败垂成,国家几于覆灭!现本党改造重建,前途日见光明,本大会全体同志于痛定思痛。。固应益加反省,对革命失败的教训,更当永志不忘。

这该是实践王阳明“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的“知行合一”学说吧!难怪把蒋介石要把草山更名为“阳明山”,看来蒋介石、国民党在台湾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了。

大会通过了“反攻大陆”的决议,即:向中共进行心理、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作战。“反攻大陆”的确是蒋的本心,也代表了部分人的意愿。他希望美国全力支持,但也感到不可能,便只要求“精神上支持便够”;他宣传中共是苏联的工具,但又多次说,反攻大陆时,“俄不会出兵”。

大会再次选举蒋介石为总裁,选陈诚、蒋经国、张其昀等32人为中委,郑介民等16人候补。在随后的七届一中全会上,陈诚、张道藩、谷正纲、吴国桢、黄少谷、蒋经国等10人当选为中常委,张其昀为秘书长。

新的中常委的产生,标志国民党“改造”的完成。

原来的元老及文武要员怎样处置呢?这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历史上有“得天下”以后“诛功臣”的古今经验,似乎还没有“失天下”以后如何对待他们的借鉴,蒋的创造是设“总统府资政”、“国策顾问”和”战略顾问”等闲职。

——是设立“中央评议委员会”,由吴稚辉、于右任、何应钦、钮永建、阎锡山、胡宗南、陈济棠等48人组成,名位甚高,实权无有,敬之以礼。”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古人已把这个问题说透彻了。

二是实行军官假退除役制度,公布的假退出役人员名单有:一级上将,阎锡山、徐永昌;二级上将:何键、林蔚、朱绍良、杨爱源;中将加上将衔:孙震、杨森、李品仙、罗卓英、钱大钧、刘士毅;中将加上将待遇:秦德纯,俞济时;中将:陈继承、周垒、韩德勤、万耀煌、熊斌、徐庭瑶、谷正伦、贺国光、刘汝明;。。中将计37人,少将80人;此外还有大批上校、中校和少校。

台湾官多兵少,这些将校们不宜再掌兵权了。

逃到台湾的国民党诸元老,纷纷遭到蒋介石的贬逐。有的因为与蒋有宿怨,如白崇禧在台湾如同软禁,当“国大”罢免李宗仁“副总统”之职时,白崇禧故意高举赞成罢免票,以表心迹。白这种“待决之囚”的处境,叫台湾同仁见了为之可怜。白崇禧和薛岳的家,都曾被蒋介石派人搜查过。何应钦到台湾只被任命为无实权的”战略顾问委员会”的主任,以后又成了“道德重整会”的专家。阎锡山为国民政府在大陆担任了最后一届行政院长,到台湾后即住到台北郊外山上,写什么“反共”理论文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