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人生幸福论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人生幸福论

第9章

书籍名:《人生幸福论》    作者:陈锳
    《人生幸福论》章节:第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理性的直观知识,斯宾诺莎也认为是真知识,它与理性知识一起构成了人们把握自然界或“神”之本质的能力,从而使人们能够区分是非和善恶,使人们具有德性和获得幸福。理性的直观能使人具有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因而,这也是最高的幸福。

        斯宾诺莎认为,“幸福不是德性的酬报、而是德性自身。”

        ①这是因为幸福来自理性指导下的主动的心灵,来自真知识和对“神”或自然的爱,“心灵的最高德性在于知神”。

        ②

        ①②斯宾诺莎:《伦理学》,第26、256页。

--  51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53

        他强调幸福不是德性的酬报,试图说明,不是人们克制了情欲才有幸福,而是由于人们享受幸福才能克制情欲。

        因为,理性本身能够产生德性,德性本身能使人幸福,幸福产生于对“神”

        (自然)的爱,产生于对人的本性的爱,而这种爱只能来自真知识,所以,克制情欲的力量就出于幸福自身。

        斯宾诺莎承认物质上的幸福,但又认为,物质幸福仅在正当、合理的限度内才构成幸福的条件;那些被外因诱惑而追逐感性享受的人们,不可能享受真正的灵魂的满足,因而,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具有真知识的人们,依照必然性而生活,主动地、自由地生活,享受着灵魂的满足,这样的人当然就是幸福的人。人在社会中生活,应当做一个高尚的人,过一种圆满的符合人性即符合理性的生活。同时,这种生活也最能使人的理性不断得以完善,从而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最高的幸福,这就是斯宾诺莎所追求的新的生活目标。

        在公共福利中实现个人幸福A斯宾诺莎肯定人的自我保存、个人利益和幸福,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变成一个唯我主义或利己主义者,而是主张用理性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在涉及个人幸福与公共福利关系时,他表现出的是一个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态度。

        斯宾诺莎承认,自我保存是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原始基础乃在于遵循理性的指导以保持自己的存在。因此一个不知道自己的人,即是不知道一切道德的基础,亦即是不知道任何道德。”

        ①理性指导下的自我保存,要求每个人都爱自己,都

        ①斯宾诺莎:《伦理学》,第212页。

--  52

        63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寻求对自己有益的东西,都寻找一切能够引导人达到较大圆满性的东西。理性并不排斥个人的利益和幸福,相反,由于有了理性的参与和指导,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个人幸福和个人利益。

        但是,斯宾诺莎也看到,实现个人幸福的最佳途径、最好办法不是每个人各行其事,而是要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在利他的同时利己,把个人幸福与公共福利统一起来,这是理性的命令。理性告诉我们,为了尊重自己的利益,应该与他人保持友好的关系,因为个人的存在,离不开与外界的联系,一个人绝不能与外界隔绝而独自存在。

        而外界中,完全与我们本性相符合的存在、最有价值的存在就是他人,除了人,没有别的东西对人更为有益。

        “因此,我说人要保持他的存在,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力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使所有人的心灵与身体都好像是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一样,人人都团结一致,尽可能努力去保持他们的存在,人人都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

        ①“凡受理性指导的人,亦即以理性作指针而寻求自己的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也即是他们为别人所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们都公正、忠诚而高尚。”

        ②善不是某个人的所有物,而是人人都追求的。

        但是出于情欲的冲动所追求的善,往往只是个人单独的自私的占有物,这就不是出于理性的共同享有的善。相反,一个依据理性对待他人的人,其行为绝不仅仅是出于情欲的冲动,而是保持一种在理性指导下的为他人谋福利的欲望和爱。真正的

        ①②斯宾诺莎:《伦理学》,第184页。

--  53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3

        快乐和幸福就在于公众都享受善的东西,而不只是某一个人享有善。那种因为享受了他人享受不到的好处,而认为自己更幸福的人,其实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从斯宾诺莎的幸福观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位哲学家的伦理主张。首先,他承认追求快乐对于人生的意义,这是对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幸福观的反叛。他鼓励人们去过充满生气和乐趣的生活,并举例说:“如可口之味,醇良之酒,取用有节,以资补养,他如芳草之美,园花之香,可供赏玩。此外举凡服饰,音乐,游艺,戏剧之属,凡足以使自己娱乐,而无损他人之事,也是哲人所正当应作之事。”

        ①当然,他也不同意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要“取用有节”

        、“无损他人”

        ,这又同极端享乐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其次,斯宾诺莎特别强调理性生活对获得幸福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应当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用理性对事物的善恶作出恰当的判断,这样,人们就能得出共同的善恶观念,人们之间的利益和幸福就会彼此一致。用理性指导人们的生活,不仅不会损害人们的利益和幸福,相反,由于克服了因情感判断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个人利益和幸福的满足更有好处。斯宾诺莎的这个观点,分析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辩证关系,其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三,斯宾诺莎把幸福看作德性本身,这与古希腊理性主义幸福论者的观点一致。他还把德性与理性结合起来考察,并指出,遵照德性而生活,就是遵照理性的指导而生活。我们认为,有  />


        ①同上书,第206页。

--  54

        83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德性的活动离不开理性的指导,高尚德性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理性能力。在这方面,斯宾诺莎的见解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斯宾诺莎重视理性和德行,仍然没有离开其人性自保理论,他说:“绝对遵循德性而行,在我们看来,不是别的,即是在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上,以理性为指导,而行动、生活、保持自我的存在。”

        ①这就使得他的理性主义幸福观多少带上了利己主义的色彩,反映了斯宾诺莎理论上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他要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人依本性生活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试图建立一个以理性和德性为中心的伦理学体系。既然二者都很重要,那么,理性和德性就不得不为人性的自保和自利服务。在我们介绍斯宾诺莎幸福观时,时常感受到这种矛盾的碰撞。问题的症结在于,斯宾诺莎引以为其伦理学基础的人性自保理论固然对反对禁欲主义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而得出人性是自保的观点,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一面。人有其自然性一面,但更重要的还是社会性。

        斯宾诺莎没能看到这一点,他毕竟受到时代的限制,而哲学家们的理论也难以超越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

        ①斯宾诺莎:《伦理学》,第187页。

--  55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93

        第二章  三  幸福存在于至善之中——康德的幸福观对快乐主义幸福论的批判A善良意志是幸福的条件A幸福存在于至善之中A“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①这句名言,读者们大概不会陌生,它出自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的笔下,具有强烈的感召人的灵魂的力量。康德的一生,平淡无奇,枯燥而规律,甚至有些乏味。

        但就是这样一位对自身的物质生活无所追求的德国人,却对追求真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8世纪下半叶创建了至今仍令我们惊叹的哲学体系。他对伦理学的贡献是提出了道德自律的著名学说。我们已经从上面的那句名言中深深地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康德更是对此充满自信。他认为,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时时令我们赞叹和敬畏,我们不可能超越道德法则而生活。康德的幸福观也是在坚信道德自律和道德法则的信念下提出来的。

        对快乐主义幸福论的批判A在康德之前,经验主义哲学家们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建

        ①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3月版(下同)

        ,第164页。

--  56

        04第二章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立了快乐论幸福观的道德体系,他们认为,幸福就是享受快乐,快乐也就是幸福,康德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