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郝万山讲伤寒论

宠文网 > 科幻小说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102章

书籍名:《郝万山讲伤寒论》    作者:张仲景 郝万山
    《郝万山讲伤寒论》章节:第10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这就和桂

        枝汤证本身用药之前它就有“自汗出”,这个“自汗出“它是病理性的,

        有吃了桂枝汤以后,喝上热稀粥,盖上被子保温发汗,那么使它发汗,

        这种发汗叫药汗,是驱邪外出的。病理性的自汗出和用药之以后的汗出,

        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在桅子生姜豉汤中原来的这个这个呕吐是病理性的,

        吃了这个药后,正气驱邪外出,一鼓作气的这个呕吐是驱邪外出的表现,

        它和原来那个呕吐是不同的。

        接着我们看第  77  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桅子豉汤

        主之。”用过汗法,用过下法,结果导致了余热留扰胸膈,出现了烦热,

        心烦是余热扰心的表证,这个热是余热未尽的特征,胸中窒是火郁胸中

        气机,出现了烦热这种表现,这个热是郁热内陷的表证,胸中热,是胸

        中郁热气机,他感到胸中窒闷不利,火郁胸中气机,胸中窒闷不利,在

        这种情况下依然用桅子豉汤清宣心中郁热,而不用加行气的药,你把火郁

        得到了宣泄,气机自然畅达。

        ·298  ·

        -----------------------  Page  309-----------------------

        第  23  讲    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

        第七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

        欲解也,桅子豉汤主之”。这里他写到了具体病例,实际上《伤寒论》里

        的原文都是一条一条的病例。一个外感病五六天的时候,用了大的泻下

        的方法,“身热不去”是余邪未尽,“心中结痛”这是火郁心中气机,由

        气及血,然后导致了血脉不和或者说血络不和,所以就出现了心中结痛

        这样的临床表现,“未欲解”病没有好,那么治疗上怎么办呢?那是火郁

        气机,是留气积血所造成的,当然还是解决火郁,用桅子豉汤来治疗。

        所以在这里,既不用加行气的药,也不用加活血的药,就可以解决火郁

        心中的这种“心中结痛”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遇到某些心绞痛的病人,

        如果遇到他他主诉胸膈中种疼痛而且有一种灼热的感觉的话,我们经常

        在这个方子里面加桅子,豆豉不怎么用,经常加桅子。桅子本身就有一

        种止痛的效果。所以在外伤科中,在烫伤中也经常用到桅子这个药,它

        有清热、止痛的效果。

        接着往下看第  79  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桅子

        厚朴汤主之。”这个“心烦”是余热流扰胸膈,郁热扰心。这个“腹满”

        是火热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上面有心烦,下面有肚子胀,这两件事

        情都使病人感到难受,所以“卧起不安”,心烦也是碾转反侧、坐卧难宁,

        肚子胀也是使他碾转反侧、坐卧难宁,所以“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这个时候仲景用了什么方法呢?桅子厚朴汤。用桅子来清心中的郁热,

        用厚朴和枳实来行气消满。我们注意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张方子里没

        有用豆豉。为什么没有用豆豉?豆豉是宣散的,是走上的。现在火热已

        经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了,所以他不用上行的,宣散的豆豉,用桅子

        来清热,用厚朴、枳实来行气消满。

        以上我们谈到的是桅子豉汤的适应证的一部分内容,由于时间关系,

        我们虚烦证候这组证候还没有谈完,我们下次课再接着讲。我们下次课

        再给虚烦证做小结。

        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99  ·

        -----------------------  Page  310-----------------------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24  讲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上次课的最后,我们谈到了栀子豉汤和栀子豉这一类方子的适应证,

        我们把这个证候叫虚烦证。之所以说它是虚烦,是说它是无形的热邪,

        留扰胸膈,蕴郁心胸。在《伤寒论》中,凡是邪气和有形的病理产物,

        象痰、水、瘀血、食积、虫积等等,这些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的时候,

        仲景习惯用实字。当邪气没有和有形病理产物相结的时候,仲景一般不

        用实字。不仅不用实字,有时还用虚字。这里所说的虚烦,就是指的无

        形的热邪留扰胸膈。

        我们在上次课最后谈到胸中郁热下扰,出现了腹部气机不畅,病证

        上有虚烦、下有腹满,导致了病人卧起不安,治疗用栀子厚朴汤。这是

        第79条。我们下面接着往下看原文,等把栀子豉汤这类的方证谈完之后,

        我们再给它做小结。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  47  页,看原文第80  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

        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这个丸药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具有

        强烈泻下作用的成药。据考察,汉代流行的这种具有强烈泻下作用的成

        药,大体是两大类,一类是甘遂为主要成分的甘遂制剂,这类药适合于

        治疗腹水这类的病证。比方说,汉代由于寄生虫病的原因,可能引起肝

        硬化腹水的病人比较多,腹胀如鼓,痛苦难耐。在那种医疗条件下,没

        有更多的方法可以治疗,所以经常买一点含有甘遂制剂的具有泻下逐水

        功能的成药,一吃,大小便一通,不久这种肚子胀满的症状暂时得到缓/>
        解。以至于这个药被人们用得比较多,所以它才做成成药。另外一类呢,

        是以巴豆为主要成份的辛热的泻下的成药。汉代的时候,平均气温比现

        在要低一些,人们粗茶淡饭,饮食生冷是常见的事情,难免就导致寒积

        内滞,出现了梗阻。食物团性的寒邪凝滞的这种肠梗阻,也是腹胀如鼓、

        恶心呕吐,腑气不降。由于这种证候非常常见,所以也就有流行的一种

        泻下寒积的,以巴豆这种辛热泻下剂为主要成份的泻下药,这种丸药用

        的机会也就比较多,人们买完了一吃,大便一通,这种寒凝食滞的证候

        ·300  ·

        -----------------------  Page  311-----------------------

        第  24  讲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得到了缓解。所以汉代的丸药就两大类,一类是泻下逐水为主的,一类

        是辛热荡除寒积为主的,现在临床上这两类的证候非常少见,自然治疗

        这两类的成药就不会再流行。“伤寒”一个外感病,“医以丸药大下之”,

        无论是巴豆制剂还是甘遂制剂,对一个外感表证来说,那都是不适合的。

        结果导致了表邪不解,余热留扰胸膈,出现了胸烦,同时脾气脾阳被伤,

        又出现了下利,余热不去,又出现了身热不去又有微烦,余热未尽,因

        为用过丸药,他下面又有下利不止,这就形成了上有热,下有寒,上热

        下寒的证候。上热表现了身热不去和心烦,下寒表现了大便溏泄。在这

        种情况下,单纯的清上热,就容易更伤脾阳伤脾气,单纯的温下寒,就

        容易助上焦的热,所以仲景采用了栀子甘姜汤清上温下,当然这个上和

        下是相对而言的,这个下实际是中焦,是脾胃,清上温下,清解胸中的

        热。温脾阳散脾寒,治疗虚寒性的下利,这是个典型的寒热并用的方子。

        过去有一次给本科班的同学上课,课间的时候一个同学走到我跟前,

        他拿着两个半杯的水,一杯显然是热的,一杯显然是凉的,你看哪杯是

        热的,哪杯是凉的?他这话没说完,我就知道他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