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周恩来的智慧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周恩来的智慧

第67章

书籍名:《周恩来的智慧》    作者:
    《周恩来的智慧》章节:第67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之后,孙中山

        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国家主义派却攻击这是“阶级妥协”。周恩来批驳他们,现在,“无产阶级

        和有产阶级合作”,是为进行“国民革命”,走完这第一步,将来共产党还

        要走第二步——“打破私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从而指明了国

        共合作的“同”和“异”。

        1926  年底,他在《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一文中指出:“国民革命原

        是中国各被压迫阶级共同的出路”;而“各阶级却有他们各自的出发点”,

        “更有各自所欲获得的利益。”在这里,周恩来用阶级的观点分析了结成统

        一战线的各阶级的“同”和“异”。

        1938  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对周恩来说,“中共既实行

        三民主义,最好合成一个组织”,“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而不跨党。”周恩

        来明确地回答,“中共实行三民主义,不仅因为这是抗战的出路,而且因为

        这是达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加入国民党,退出共产党”,“不仅失

        节失信仰,而且于国家有害无益。”这样,不仅坚持了国共合作中政治上的

        “求同存异”,而且强调了在组织上、思想上的根本区别,从而把蒋介石的

        “溶共”图谋打了回去。如果说前面这些论述只是有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那么把这一思想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表述出来,是在40  年代初。在粉碎蒋介

        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中,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人,周恩来强调指出:“于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

        可以‘求同存异’。”这是“求同存异”的第一次表述。

        建国初期周恩来又指出:“我们同党外人士合作就是在共同的大前提下,

        接受他们的好意见,丰富我们的主张,只要大的方面有了共同性,小的方面

        存在差别是允许的。”这是对“求同存异”的具体阐释。他还进一步闸明:

        “人心不同,各为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

        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

        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统一矛盾并不妨碍个性的发展。”

        这就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告诉我们,在事物的统一体内,“同”和“异”不

        仅是对立的,而且也是互补的,“同”是基本的,“异”又不妨碍同,而且

        在“同”能够更好发展的情况下,二者都是必须的。那么,处理二者之间的

        矛盾,必须是而且只能是采取求大同存小异的方针。周恩来把这个方针贯彻

        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始终,不仅求大同存小异,甚或为了大同也存

        大异。只要统一战线的各方,在基本点上同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取得某种程度

        的一致,尽管还存在很大分歧,周恩来都尽力联合这些政治上的代表人物,

        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周恩来“求同存异”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其基本点至少应包括:

        无产阶级为了孤立、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就应该尽可能多的寻找同盟者,

        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了求得“大同”,在必要时,还须作出不损害人

        民根本利益的让步;按照“求同存异”的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统一战

        线中,必须尊重、照顾同盟者的利益;统一战线中有各种不同的同盟者,在

        政治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同”和“异”是有区别的。因此,在统一战线

        中有不同程度的同盟军,即既有战略同盟军,又有策略同盟军,既有直接同

        盟军,又有间接同盟军。如果放弃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领导权

        而牺牲自己原则之“异”、同化于人家,或者脱离实际地要求人家自己都一

        样,这都是取消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同”和“异”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

        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掌握变化、转化的“度”,对于统一战线中的

        朋友,哪怕是不太可靠的朋友,在政治上出现损害、破坏统一战线团结的问

        题时,只要还不是已根本转到敌对方面,仍然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有理有

        利有节的斗争,尽可能维系团结与合作。至于已变为放,则坚决决裂;随着

        形势和革命任务的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统一战线的任务、要求也在不断发展。

        周恩来不仅运用“求同存异”发展,壮大了国内统一战线,赢得了中国

        革命的胜利,而且建国后,在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  年的亚非会议上,

        又成功地运用“求同存异”的政治协商艺术,提出了现在已经举世闻名、影

        响深远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发展双边关系开辟了现实

        途径,扩大了国际统一战线,从而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使我国的国际地位

        大大提高。

        1954  年8  月,周恩来在阐明同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关系时就提

        出,“我们的态度是求同而不是存异”。1955  年第一次既明确而又准确地表

        述了“求同存异”这一方针在“生气勃勃的反帝国际统一战线”中的含义。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相互间的个别争端“放

        在一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找共同点”,以求得国家之间

        的和平共处。周恩来认为国家关系应该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说:“世

        界各国治制度、意识形态各有不同,很难一致起来,我们要找共同点。”“们
  />        应该撇开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国家制度和过去、现在由于加过这一面或

        那一面而承担的国际义务”,“争取和平合作”。反在对外交往中,就是我

        们既不放弃原则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要我们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在相互

        可能接受的范围内,按和平共五项原则解决双边或多边的关系问题。在以后

        大量的双边或多关系发展中,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方针是唯一正确的。正是这

        种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处理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方针,促进我国同各

        种国家建立和发展了良好关系,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日内瓦会议后,朝鲜代表说:中国同志使外交变成艺术。美国著名黑人

        学者杜波依斯夫妇也说过:“非洲大陆人民的解放事业受到了国际广泛注意,

        正是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精辟讲话所引起的。”美国杜鲁门时代的国务卿

        艾奇逊也赞扬周恩来“是当今世界上最能干的外交家”。一位日本记者也曾

        说过:“‘求大同存小异’这一引人的警句,也许是如实地概括了周恩来外

        交的独特风格”。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善于在求同存异中根据不同情况和对

        象,尽量争取异中求同,扬同抑异,存异待同,通过各种方法,发展和壮大

        国际统一战线,广泛结交朋友。

        文教篇

        善比中西情韵可通——日内瓦电影招待会为《梁祝哀史》更名

        在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其

        目的是让世界了解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周恩来特别交待有关同志要选好放映

        日期,不要在开会的日子,也不要在周末,把请束分成两种,一种指名邀请,

        一种不写名字,就放在“新闻之家”,准备让台湾、南越,南朝鲜以及不便

        邀请的美国记者自取。放映时根据中文解说词,用英文通过扩音器作简单说

        明。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代表团的同志放映了《1952  年国庆节》,能容纳350

        人的电影院座无虚席,还有人站着看。放映过程中,不时响起掌声,放完后,

        观众纷纷向中国代表团握手道贺。但是,也有一个美国记者说,这部影片说

        明,中国在搞军国主义。周总理说,即使是个别人这样说,也值得注意。再

        给他们演一部《梁祝哀史》。

        《梁祝哀史》是根据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编拍的彩色戏曲片,当时

        刚刚拍出,代表团中许多人还没有看过,于是,在旅馆中进行了试映,但放

        映不久,观看的一些瑞士职工就走掉了,显然是看不懂。于是,代表团的同

        志打算搞一个15  页左右英文说明书,将片名译为《梁与祝的悲剧》,发给外

        国记者。

        周恩来听到汇报后,立即指出:十几页的说明书,谁看?我要是记者,

        我就不看。然后,他出了一个主意:在请束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

        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用英语作个三分钟的说明,

        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词要带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

        电影,不再作其他解释。你就这样试试,我保证不会失败。不信,可以打赌,

        如果失败了,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钱。”

        周恩来的这个主意是为了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隔阂,从人类共

        同的情感出发来沟通情韵,从而获得效果。此举果然奏效,放映之前10  分钟,

        席位全部坐满。放映过程中,全场肃静,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到“哭

        坟”、“化蝶”时,场中传出啜泣声。放映结束,观众还如醉如痴,掌声热

        烈,不肯离去,纷纷发表观感,普遍认为太美了,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

        朱丽叶》更感人,说这是“东方式的细腻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