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大国崛起.俄罗斯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大国崛起.俄罗斯

第9章

书籍名:《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
    《大国崛起.俄罗斯》章节:第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这塑造了俄国的知识分子,也成为日后革命的种子。

            在她当政时期,俄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高峰,俄国的诗人、小说家、作家、画家纷纷涌现。

            虽然叶卡捷琳娜的启蒙思想没有具体实施,但是她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交流,带动了整个俄罗斯再次向欧洲学习的热潮,拜访巴黎的俄国人日渐增多,许多人不仅带回了法国的文化和艺术,也带回了新思想,俄罗斯民族的心态变得更加开放。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征服世界的诗文是用俄语写的,柴可夫斯基震撼人类心灵的音符传递出俄罗斯的情绪,这两者都同样带着俄罗斯久远的烙印。

            毕竟,再先进的文化也要通过自己的消化才能成为属于自己的营养,才能独树一帜。

            俄罗斯的先祖必须在气候许可的情况下迅速完成耕种,然后无所事事地渡过漫长的冬季,这使俄罗斯民族既吃苦耐劳、极具爆发力,又在百无聊赖中嗜酒无度,荒废光阴。有人说: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下,俄罗斯民族顽强而深沉的耐力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横贯东西的辽阔土地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迈的个性,严寒的气候让俄罗斯民族充满忧患意识,忧伤是俄罗斯艺术的气质,这忧伤不是因为心灵脆弱,也决不是精神萎靡,而是一种更深刻、内含更丰富的忧思,这种忧伤是明亮的:

            “俄罗斯人陶醉于忧伤之中,但决不会在它的压力之下一蹶不振,谁都不可能像他那样从心灵备感痛苦和折磨的忧伤中迅速转化到狂喜!”

            俄罗斯的内心世界就是如此忧郁而丰富,凝重的微笑、哀歌般的美丽与欧洲的各种文学艺术一结合,便产生了独一无二的俄罗斯文化。

            18世纪的改革和开放使19世纪的俄国终于酿出了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美酒,这酒美得让整个世界为之着迷,俄罗斯也因此奠定了文化大国的地位。

            俄罗斯18世纪的改革和开放,在19世纪初迎来了文化艺术的“黄金年代”,在20世纪初又迎来了“白银年代”。俄国成为了一个文化大国。

            来自欧洲的文化和艺术在俄国呈现新的生命。

            那么,在叶卡捷琳娜眼中,欧洲与俄国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的第五年,她亲自起草完成了一项法令——《圣谕》,这部法律文件的第一句话,意味深长:“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国家定位。

            时至今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依然说:“从地理角度看,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但从文明角度看,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它具有欧洲文明。”

            正如彼得建造的圣彼得堡,是一个木制结构的城市,叶卡捷琳娜二世把它变成一个庄严的花岗岩大都会。彼得奠定的开放政策,叶卡捷琳娜二世赋予它长期性的战略意义。彼得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户,而叶卡捷琳娜则坚定地走向欧洲。

            《圣谕》对俄罗斯国家的定位,是对彼得改革思想的确认和推进,也是对此后200多年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指引。这一法令式的文件虽然最后并没推行,但在其中一些部分还是体现在了叶卜捷琳娜的统治政策中,成为此后一些法律的立法基础。

            5、叶卡捷琳娜无疑是个专制君主。

            《圣谕》是一份内容非常宏大的法令,由22章、256条、655款组成,绝大部分是抄袭于启蒙哲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著作。叶卡捷琳娜在写给达兰贝尔的信中承认:

            “您知道,为了有利于我的国家,我竟剽窃了孟德斯鸠院长的著作,而没有指出他的名字,但是我想,如果他在九泉之下能够看到我的著作,他一定会原谅我为了两千万人民的福利所进行的剽窃。他太热爱人类了,所以他不会抱怨我的。他的著作是我的祈祷书。”

            但是,圣谕不是简单地照抄外国,而是把启蒙学者的思想运用于俄国。《圣谕》中,叶卡捷琳娜表达了一个开明君主的思想,甚至还包含着自由主义的胚胎。她宣称:要建立“一个禁止富人欺负穷人的法令”,而“百姓不是为君主创造的,相反,君主是为百姓创造的。”

            叶卡捷琳娜二世试图按照启蒙思想建立一个公正、人道的社会,她说:“我只希望上帝让我统治的那个国家繁荣富强;上帝是我的见证人……自由是万物的灵魂,没有自由,一切都将死气沉沉。我需要人人遵守法律,但不需要奴役。我需要一个使人得到幸福的总目标,不需要破坏这个总目标的任性、奇想和暴政……”

            《圣谕》的最后一页是这样结尾的:“千万不要!千万不要在这次制定法律之后,地球上还会有某个比我们更公平,因而是更繁荣昌盛的民族。如果这样,那我们的法律意图就没有实现,我不想看到这样的不幸。”

            也许就因为这些内容,伏尔泰称颂道:“由于正义女神和人道女神指引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大笔,她改革了—切!”这位老思想家真以为找到了理想中的“圣明君主”呢!

            也许就因为这此内容,这部《圣谕》在远比俄罗斯更宽松的法国遭到查禁。这是叶卡捷琳娜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因为,在俄罗斯大地奴役一直在进行,自由始终没有到来。

            正如“俄罗斯第一个知识分子”——拉吉舍夫描述的那样:地主夺走了农民的一切,留给他们的只有无法夺走的东西——空气。

            农奴“像牲口那样带着镣铐出售”。出卖农奴的广告同出卖骡马、狗的广告一起刊登在官方的报纸上。10个卢布可以买到一名少女农奴,而一条良种狗却值几千卢布。

            在农奴制问题上,女皇的做法与自己所说的相悖。《圣谕》中允许1785年以后出生的农奴子女获得自由,但实际并未实施。

            在叶卡捷琳娜执政初期,一个把138名农奴鞭打致死的女农奴主(其中包括一个12岁的小女孩),所得到的的惩罚只是被判终身苦役监禁。

            在客观上,叶卡捷琳娜促进了农奴制的发展。1765  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一纸诏书,便将5000  万俄亩新扩国土连同土地上的农民,赏给皇亲国戚和立功战将。

            到19世纪初,俄国农奴超过2000万,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圣谕》的结局与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一样无疾而终。

            1767年,叶卡捷琳娜完成《圣谕》之后,下令召集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以《圣谕》为指导开展工作,以制定出一部绝对平等的法律。

            可惜新法典编纂委员会成立后经常干的事只是朗读《圣谕》,或者商量如何“感激女皇对俄罗斯人民的恩赐”,甚至大多数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召集到一起开会,讨论的结果竟是向叶卡捷琳娜上尊称为“伟大、英明的祖国的母亲”。

            对此叶卡捷琳娜只能失望地说:“我命令他们审查法律,他们却去剖析我的品质。”1768年,与土耳其的战争爆发,委员会负责人宣布,由于多数成员要入伍,所以委员会宣布休会。

            有一位代表天真地问道,缔结和约以后他们是否会恢复工作。负责人作了肯定的回答。据一位同时代的人说,此时,在女皇包厢里发出了椅子倒他的响声,传来了女皇丝绸衣裙摩擦的声音和女皇离去时急速忿怒的脚步声,这就是女皇的回答。

            也许叶卡捷琳娜在此时是想实现某些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在她当政时期,她时常地用迁移和流放来代替法庭判处的体罚。对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她也减轻了一半处分。她还改善犯人的生活条件,改善过于野蛮的新兵征募方法。她希望俄国能成为一个文明、开通和有文化的国家。

            但是即使她的近臣也无法理解她的想法,而且贵族们都想保有自己的农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自己也明白,对那个时代的俄国而言,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且,作为俄国沙皇,她也未必真的希望将这些启蒙思想付诸实现,因为那实在是太危险了,她得以高高在上的大厦可能顷刻间变成废墟。

            况且,对于帝国霸业来说,农奴制恰恰是最好的“榨油机”:农奴制可以为俄罗斯帝国提供扩张和战争的保障:农奴不仅为主人无偿劳动,还要缴纳苛捐杂税。在野心勃勃的叶卡捷琳娜眼中,农奴制确实法力无边。

            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没有改变俄国社会的实质。因为他们本人正是俄国的君主,由他们推动的改革不可能用来推翻自己。

            叶卡捷琳娜的确是彼得一世最忠实的继承者,与彼得一样,她只向西方学习经济、科技,不去触动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这也成为俄罗斯历代沙皇的一个特点,他们尽可能地学习先进文化,在经济、教育领域倡导改革,但同时也尽可能维护农奴制和专制政治制度。俄罗斯的现代化道路就这样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包袱前行。

            开明专制强化了俄国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掩盖了专制制度本身的问题。其实,开明专制的本质还是专制,俄国政治的本质没有改变。俄国改革的不彻底性再次呈现。

            面对这一切,拉吉舍夫告诉人民: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在位的帝王会自愿放弃自己的权力。拉吉舍夫预言道:“被压在沉重枷锁下的奴隶们一旦绝望得暴怒起来,便会用妨碍他们自由的镣铐击碎……灭绝人性的老爷们的头颅,用老爷们的鲜血染红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