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东汉末年枭雄志

宠文网 > 历史军事 > 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280页

书籍名:《东汉末年枭雄志》    作者:御炎
    《东汉末年枭雄志》章节:第1280页,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行军口粮就麻烦的多。
        帝队除了驻扎口粮之外,就是行军口粮吃的最多,因为帝队有轮换驻防制度,军队流动性比较大,经常来回跑,更换驻防地区。
        虽然不是打仗,但是也会被要求以打仗的态度应对。
        行军路上最看重的是行军速度,部队会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作战战场进行战斗,所以行军路上的军粮以便捷、快速为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行军口粮都是事先烙好的大饼配上酱菜、酱肉,还有军队随身携带的食水。
        烙大饼一旦完成之后,就算在最炎热的夏季,也能保持十天半个月不腐坏,是郭鹏参考锅盔改良得来的。
        至于配菜,最早的时候郭鹏比较穷,所以是用盐腌菜作为配菜。
        只要有盐有粮食,有没有蛋白质并不重要。
        那个时候军队的要求也低,能吃饱肚子,吃到盐,不会头重脚轻的浑身乏力,就已经很知足了。
        后来郭鹏财大气粗了,并且逐渐缩减军队规模,有了足够的底气给军队更好的食物。
        加上那个时候国内家禽饲养的逐渐普及,郭鹏开始选择用同样易储存不易腐坏的腌肉加入行军口粮做配菜。
        比如火腿。
        把猪肉腌制,制成火腿肉,做熟了配发给士兵,或者弄一些其他的肉类腌制,做熟了给士兵给士兵装备。
        士兵在路上的时候可以吃烙饼和腌肉、腌菜,以此果腹,盐味足够,肉也有,主食吃得饱,营养充足,能跑得动,也算过得去。
        但是和驻扎口粮比起来,为了赶路速度,行军口粮一般都不是热食,干巴巴冷冷的,所以口感上远远不如热食,士兵们普遍不喜欢行军口粮。
        火头军觉得一口气做太多行军口粮,也累,也不喜欢。
        奈何郭鹏硬性规定行军路上要缩减埋锅造饭的频率,加快赶路速度,所以行军路上士兵三天能吃一顿新鲜的热食就算是不错的了。
        偶尔路过城池,会由城池提供给军队一些新鲜果蔬食用,士兵们往往会觉得那些新鲜果蔬远比行军口粮好要吃。
        至于战斗口粮,那是军队抵达预定作战地点即将和敌方军队短兵相接的时候才会吃的口粮。
        战争年代比较广泛存在,现在则是动用最少的口粮种类。
        因为魏帝国广大地区的战争已经停止了。
        现在只有云州、交州、平州和漠州四个州还在发生零星战斗,时常使用战斗口粮。
        那个时候吃的口粮就是蛋白质和油脂为主,以肉类食物为主。
        让军队吃干饭吃肉吃到饱,肚子里全是油水,这样士兵浑身有力气,打仗有劲儿,可以坚持更长时间的鏖战。
        有些时候双方势均力敌,打仗打的不是谁更强更精锐,而是谁的体力更持久,更能坚持下去,往往体力更强的一方就能获得胜利。
        他们可以把体力更弱的一方耗光力气,使他们崩溃,然后转入追击,一转攻势,获得全胜。
        郭鹏早期领兵征战的时候,往往军队并不强悍,面对敌军并没有压倒性的战斗力、装备优势。
        但是因为军队吃的好,体力足,浑身有劲儿,所以能坚持到最后,把对方军队的体力耗干净,于是获得了胜利。
        后来打仗的时候,郭鹏就特别注意在战前给士兵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油脂,让他们可以在战场上气力更强,更持久,更坚挺。
        而敌军没有这个条件,面对凶悍持久坚挺的魏军,当然一败涂地,一泻千里。
        所以郭鹏规定的战斗口粮就以干饭和炖肉类食物为主,辅以浓郁的肉汤。
        绝对要让士兵吃饱喝足养足精神,浑身有劲儿,绝对不允许遇到那种饿肚子打仗的情况。
        往往到这个时候,士兵们都能吃的满嘴流油,十分满足。
        所以战斗口粮最受士兵欢迎。
        大口的米饭,大块的炖的烂烂的肉,一口下去满是油脂和肉汁,再扒一口米饭,满嘴都是肉香和油香,那个味道简直了。
        决战的时候,战场宽度有限,军队可以轮流上阵,轮流吃饭。
        有时候一场仗能从早晨鏖战到黄昏,那个时候拼的就是谁更持久。
        如何才能更持久?
        当然是吃得更好,获取的能量更高。
        郭鹏在军队食物这一方面做出了许多的改革精进措施,投入大量金钱。
        他十分注重让士兵吃饱吃好,从早先单纯的粮食加腌菜到后来的全面开花,郭鹏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军队的口粮。
        比如养鸭治蝗得来的鸭子,比如北方放牧得来的牛羊马,中原地区广泛饲养的肉猪,比如渔民船队在江河湖海里捕捞出来的新鲜水产品等等。
        这些东西会用军费支出,从农民、牧民和渔民手中购买。
        给他们好处,让他们从这个过程中也能赚取一些钱财,从而和军队达成良性互动,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般来说军队的口粮就是如此。
        然后还有一些额外的状况。
        比如事出紧急,需要骑兵长途奔袭,或者骑兵需要外出执行扫荡任务,很久不能回到驻地的情况。
        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还有特殊的骑兵作战口粮风干肉包和奶制品。

一千三百一十二  他们吃的好,对你而言很重要
        奶制品对于草原游牧骑兵来说,是不可获取的重要口粮。
        奶制品军用口粮的发展是游牧民族军事发展的重要辅助。
        所以郭鹏手头宽裕之后,便开始学习蒙古人的口粮制作手法。
        他下令大量制作风干肉和奶制品,让骑兵随身携带,随身食用。
        蒙古人行军作战讲究一个高效便捷。
        他们会把一整头牛的肉风干,一头牛可以做差不多二十斤风干肉,直接塞进这个牛的膀胱里,一个牛膀胱就变成一个食物包。
        骑兵把这个牛膀胱放到马背上就等于牵着一头牛机动作战。
        这种牛肉一小块就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对于士兵的蛋白质补充绝对是非常充足的。
        不过这种肉经过风干之后质地比较硬,牙口不好的人吃不了,还需要用热水泡开吃,需要生火,容易暴露方位,所以使用频率不高。
        蒙古人一般不在机动作战的时候使用风干肉,而在长途赶路的时候使用风干肉。
        在进入战争状态之后,在机动作战、奇袭的时候,蒙古人更多使用奶制品。
        奶制品便携,重量小,不用生火就能食用,热量还贼高。
        这种东西吃一块就能快速恢复体力,大量补充蛋白质和脂肪,简直是战场上不二的能量补充剂,可以说是蒙古骑兵的另一法宝。
        接下来当然还有马奶,蒙古骑兵会直接食用马奶,所以他们作战的时候往往会携带一些正在哺乳期的母马一起行动。
        所以蒙古人作战的时候,对后勤的需求并不高,至少没有中原军队步兵为主的体系之下对后勤的要求高。
        中原帝国的军队讲究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对后勤的要求非常之高。
        而蒙古人则随身携带后勤。
        后勤对战争的影响程度是个正常人都能理解。
        所以,蒙古骑兵之所以经常战而获胜,后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想象一下,敌人的军队脱下沉重的铠甲,下马,换上轻便的衣服,正在埋锅造饭或者单纯正在准备吃饭的时候,蒙古骑兵忽然来袭。
        被袭击的军队甚至不知道蒙古骑兵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东边?南边?西边?北边?
        蒙古骑兵吃饭不生火,没有炊烟,敌人观测不到。
        而当敌人观测到蒙古骑兵出现的时候,再设防,已经来不及了。
        骑兵呼啸而至,数千米数百米的距离一瞬间就能完成冲锋。
        敌人的军队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甚至连盔甲都没穿上,武器都没拿好的时候,蒙古骑兵已经冲过来大杀四方了。
        焉有不败之理?
        高速机动,极低的后勤需求、神出鬼没的作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