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秒懂力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秒懂力

4.2.3 情感激活

书籍名:《秒懂力》    作者:唐文
    《秒懂力》章节:4.2.3 情感激活,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2017年9月5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内网“心声社区”发表了一个帖子,迅速刷爆全网。这个帖子是这样的:

“加西亚,你回来吧!孔令贤,我们期待你!2014年孔令贤被破格提拔三级后,你有了令人窒息的压力,带着诚意离开了华为。周公恐惧流言日,更何况我们不是周公。是公司错了,不是你的问题。回来吧,我们的英雄。

我们要形成一个英雄辈出的机制,英雄辈出的动力,英雄辈出的文化。要紧紧揪住英雄的贡献,盯住他的优点,而不是纠结英雄的缺点。回来吧,加西亚,是公司对不起你。”

这个帖子还加了一个按语:

“按语:为什么优秀人物在华为成长那么困难,破格三级的人为什么还要离开。我们要依靠什么人来创造价值,为什么会有人容不得英雄。华为还是昨天的华为吗?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现在还有吗?有些西方公司也曾有过灿烂的过去。华为的文化难道不应回到初心吗?

三级团队正在学习‘不要借冲刺搞低质量’、‘满广志、向坤山都是我们时代的英雄’,不是导向保守主义,而是让一些真正的英雄的血性偾张,脚踏实地,英勇奋斗,理论联系实际,让这些人英勇地走上领导岗位。为什么不能破格让他们走上主官,为什么不能破格让他们担任高级专家与职员?为什么不能按他们的实际贡献定职、定级?遍地英雄下夕烟,应在100多个代表处形成一种正气。形不成正气的主官要考虑他的去留。”

当你读完这两段,是不是被这位73岁的企业家如此爱才所感动?那两天,朋友圈刷屏就说明了大家的态度。有人说这是华为策划的一场秀,但作为曾经在华为工作十余年的我(本小节的我为作者之一邓斌),我认为这就是真性情的任老板的一贯风格,也正是他的真性情,让曾经在华为奋战过的将士、当前还在华为奋战的将士以及未来即将加入华为的人,都看到一个敢于自我批判的华为领军人!



4.2.4 幽默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总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学识渊博、兢兢业业、待人和善,但是他的课,要么来的人比逃课的人还少,要么台下的学生听上二十分钟就睡倒了一片。通常并不是因为他讲的内容没价值、不正确,也不是因为老师自己态度差、没魅力,而是因为他讲的内容太无趣了。

高效处理信息的一大前提是专注,而保持专注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幽默。不仅如此,有的时候,幽默的表述还能帮助信息完成更高效的传递。

做过老师的人都知道,下午第一节课是非常不好上的,因为同学们的状态都普遍不太好:要不是刚刚打盹起来还没清醒,要不就是中午吃得太饱已经开始犯困瞌睡。面对昏昏欲睡的受训学员,不少老师都会靠笑话让他们兴奋起来,在TTT(teach  to  teach)概念之中,这被称之为“提振”。

笑话的存在具有相当的跨文化性。再严肃的民族,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会有市井味十足的笑话,甚至会演化成一些标准化的格式。比如,欧美的“敲敲门”(knock  knock)笑话,通常由一人说出“敲敲门”(knock  knock),而听笑话的人则要回答“是谁?”(Who  is  there?)随后笑话才正式开始。而英国常见的一种笑话叫作“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An  Englishman,a  Scotsman  and  an  Irishman),都是以“一个英格兰人、一个苏格兰人和一个爱尔兰人”开头,主要用于讽刺各民族的特性与差异。

虽然笑话本身并不严肃,可对于笑话已经有了不少严肃的科学研究——笑话以及随之而来的幽默感对于信息理解的积极效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抓取注意力和刺激顿悟。

效果最好的笑话,有这么几类:与性相关的笑话;政治笑话;针对特定人群(比如老板、某个职业、某个民族)的笑话;富于曲艺性质的、有韵律的笑话(快板书、顺口溜);涉及强关系(夫妻、婆媳、朋友)的笑话。在不同的场合,能起到良好效果的笑话也各有不同,但只要能刺激起人们的情绪状态、表情甚至肢体动作,就可以收获大量的注意力资源。

在中国英语培训行业曾经一时风头无两的“新东方”,在其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期内,都十分依赖于授课教师“讲段子”的能力和质量,甚至一度将这种在课堂上提升情绪体验的模式融入自己公司的品牌战略之中。很多新东方的教师会在备课前准备授课的逐字稿,而这些授课内容中,哪里放笑话、怎么讲、有什么样的预期效果,都是经历过预先设计的。很多时候,新东方老师看似信手拈来的优质段子,其实是经历过千锤百炼设计过后的教研选择。

然而,为了获取注意力而采取幽默,终归是落了下乘。幽默在激活情绪时,其实也为传递观点打开了更宽的通道。一位新东方的老师在谈到英语学习要“活学活用”时,讲了一个大概只有中国学生才能听懂的笑话:

“有一次,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出了事故,就拨打了911。一位黑人警察叔叔很快赶到了现场。当时我脑袋被撞出了个洞,血不停地往脸上淌。警察叔叔就敲敲车窗,问:‘Hey,how  are  you?’(你还好吗?)我一听到这么熟悉的话,想都没想立刻无比流畅地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好啊,谢谢,你呢?)警察叔叔立马崩溃,脸上鲜血直流还‘fine’(好)?更让人受不了的是还加一句‘And  you?’(你呢)那黑人警察叔叔一懵,来了一句‘Me  too,then  see  you!’(我也好,那回见了)作势要走,这下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到底说了什么。”

什么样的幽默能够帮助完成信息传递呢?有句话叫“幽默即智慧”,一定程度上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创造性。笑话,是一种讲求创造性的语言产品,创造性是它最重要的成本。

2009年,考夫曼(Kaufman)和贝格托(Beghetto)提出了“创造产品”这个概念。而“创造产品”被由高到低区分为四类:一是大创造,也叫杰出创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这一类。二是小创造,也叫日常创造,日常工作中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和突然感悟。这种创造的能力现在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测量的(Amabile,1982)。三是微创造,指的是个人对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或事件做出的有个人烙印的诠释。比如练习弹吉他时,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弹奏方法,开发个性化的技巧与手段。微创造是让一个人从新手构筑成为专家的心理水泥。四是临创造,指的是技能娴熟的人进行的专业化创造。比如,设计画一张新海报,策划人员构思新方案,段子手编个新段子。

笑话可能出现在微创造和临创造的任何一个之中,而在与他人分享这种创造性时,也更容易促成他人对于事物产生新的理解与认识,进而降低理解成本。

与此同时,还有研究发现,创造力与积极情绪是互相唤醒的关系。这为“笑话”“积极情绪”和“降低理解成本”三个元素的共生与良性循环提供了非常好的证据。

在一次学术研讨中,有一位研究人员提出一个选题:在婚后,妻子陪伴丈夫参与和丈夫兴趣爱好相关的活动,到底对于提升夫妻感情有没有用。

参与讨论的一些人对这个选题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态度:“完全没有必要做这样的研究,答案很明显,有人陪你做你想做的事儿,感情当然会越来越好了!”

那位提出选题的研究人员并没有解释,而是讲了一个笑话:

老公是球迷,老婆陪老公看当年的欧洲杯。

老婆问:“这是哪队踢哪队?”

老公:“法国踢罗马尼亚。”

老婆:“这是中超联赛吗?”

老公:“欧洲杯。”

老婆:“中国队在哪?”

老公:“跟你一样在看电视。”

老婆:“为什么不上去踢?”

老公:“国际足联不让。”

老婆:“是因为钓鱼岛吗?”

老公:”因为水平不行。”

老婆:“不是有姚明吗?”

老公:“咱们还是看你喜欢的电视剧吧。”

笑话讲完,不少人改变了对于这个选题的看法,开始寻找更多需要考虑的研究变量,并积极参与到对于这个研究的探讨之中。幽默的力量,不在于激起一时的欢笑,而在于给信息包上了方便入口的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