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中国茶经-下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中国茶经-下

四、茶的传说-1

书籍名:《中国茶经-下》    作者:陈宗懋
    《中国茶经-下》章节:四、茶的传说-1,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狮峰山,山上林木葱茏,片片茶园碧绿苍翠,九溪十八涧蜿蜒其间,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盛誉世界的“四绝”,佳茗——西湖狮峰龙井茶。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有用栏杆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在当地茶农精心培育下,长得枝壮叶茂,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游客。

说起这十八棵御茶,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清乾隆时代,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不爱坐守宫中,而好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了杭州,在饱览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时最爱喝的茶叶。乾隆和太监一说,这可忙坏了地方大小官员,也忙坏了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游狮峰山,一路上,高耸的狮峰雄姿,清澈的龙井泉水,碧绿的连片茶园,村姑们肩背茶篓,穿梭园间忙着采茶,树上路旁到处鸟语花香,乾隆深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间,在太监催请下,始来到胡公庙。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汤色碧绿,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饮之下,只觉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和尚:“此茶何名?

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乾隆为龙井茶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曾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罢采制情况,返回庙前时,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心中一乐,就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当他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几日回到皇宫,见太后坐在床边,赶忙上前请安。太后本无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后,肝火上升,眼睛红肿,今见皇儿回朝,心里高兴,病也去了几分,遂可起皇上在外情况,谈着谈着,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皇儿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赶回,倒是忘了带些礼品孝顺母后,然仔细闻闻确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狮峰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了。一边取出茶叶,一边回答道:“母后,这是我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

“哦,这茶真香!我这几天嘴巴无味,快泡来我尝尝!”

乾隆忙叫宫女泡了一杯来,太后接过香茶,慢慢品饮,说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汤,感到特别舒适,其实这茶,一来品质好,清香可口,去腻消食;二来见到皇儿,心情舒畅,加上茶叶是皇上亲手所采,所以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红退了,肠胃也舒服了,太后满心欢喜地告诉皇帝:“儿啊,这是仙茶哩,真像灵丹妙药,把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树,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专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庄雪岚)

(二)茶墨之争俗

话说,“酒壮英雄胆,茶引学士文”。自古以来,茶叶就与文人雅士结有不解之缘。如古代唐宋八大家,清代的“扬州八怪”以及近代的鲁迅、郭沫若、韩素音等等,既擅长诗词书画,也善于品茗斗茶。他们讲究茶的欣赏艺术和品饮情趣,不愧为品茶行家里手。历代以茶抒怀,以茶写景,描述品饮感受、斗茶奇趣的茶诗、茶词、茶歌、茶赋、茶画、茶戏、茶书等不胜枚举,这些作品至今读来仍意深义长,脍炙人口,许多名篇佳作,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因何茶墨之缘如此深切呢?这与茶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关。首先,茶具有很强的观光价值,从茶山风光到采茶、制茶,处处都引人入胜,茶叶、茶具等又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特别是古今名茶,多与名山、胜景、古刹相联,而这些地方也正是文人墨客的驻足之地,“人间何处似仙境?春山携枝采茶时”、“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如此河山归得去,诗人不做做茶人”等名句都是歌颂茶区风光的,其次,饮茶本身富有生活情趣,是人生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所以文人墨客誉茶为“瑞草魁”、“草中英”、“信灵味”、“群芳最”。

“闷来时石鼎烹茶,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从来佳茗似佳人”、“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香”、“烹七碗茶,靠半放松,都强如相府王宫”、“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以及卢仝的《饮茶歌》,都描述了饮茶的生活艺术和真趣,而这些绝妙佳句,读来意味深长,这种自娱娱人,独乐乐众,超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确实也大有诱人跃然欲试之感;第三,茶叶有多种保健功效,对玩“墨”者来说,茶的提神、醒脑、去疲、益思等功效吸引力更大,所谓“茶益文人思,茶引学士文”,因此许多墨客嗜茶成癖,甚至达到“无茶难以提笔”的地步。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

“一支笔和一罐茶是我两大挚友,即便在战乱奔波之际,也从无一日离开过我”,可见茶癖之重,茶情之深!

唐宋时期文风大盛,而文人雅士又以尚茶为荣,不仅嗜好品饮,而且参与采茶、制茶,于是斗茶之风兴起,范仲淹的《斗茶歌》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而这种“茗战”之乐,也确实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人们聚集一堂斗茶品茗,讲究的还自备茶具、茶水,以利更好地发挥名茶的优异品质。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取乐。大家带上收藏的最好茶叶、最珍贵的茶具等赴会,先看茶样,再闻茶香,后尝茶味。按照当时社会的风尚,认为茶类中白茶品质最佳,司马光、苏东坡的茶都是白茶,评比结果名列前茅,但苏东坡带来泡茶的是隔年雪水,水质好,茶味纯,因此苏东坡的白茶占了上风。苏东坡心中高兴,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状。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东坡的气焰,于是笑问东坡:“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众人听了拍手叫绝,认为这题出得好,这下可把苏东坡难住了。谁知苏东坡微笑着,在室内踱了几步,稍加思索后,从容不迫地欣然反问:“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众皆信服。妙哉奇才!茶墨有缘,兼而爱之,茶益人思,墨兴茶风,相得益彰,一语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结缘,传为美谈。

(庄雪岚)

(三)奶茶和酥油茶的由来

相传在公元17世纪中叶,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后凯瑟琳,嗜好饮茶,她从葡萄牙嫁到英国后,积极提倡禁酒饮茶,传播饮茶风尚,发展茶叶贸易,英国人称她为“饮茶皇后”。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位饮茶皇后,为时更早,那就是唐代的文成公主。

唐时文成公主和亲西藏,从此边疆安定,历史上传为美谈。当时饮茶之风很盛,人们崇尚饮茶。文成公主远嫁西域,嫁妆自然丰厚,除金银首饰、珍珠玛瑙、绫罗绸缎等等之外,还有各种名茶,因为文成公主平生爱茶,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而且喜欢以茶敬客。

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人们一日三餐均以肉食为三,果菜甚少。文成公主初到西藏,生活很不习惯。每天早晨,当婢女端来牛羊奶时,她就紧锁双眉,不吃不行,吃了胃又不舒服,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先喝半杯奶,然后再喝半杯茶,果觉胃舒服了些。以后她干脆把茶汁掺入奶中一起喝,无意之中发觉茶奶混和,其味比单一的奶或茶更好。

打这以后,不仅早晨喝奶时要加茶,就连平常喝茶时也喜欢加些奶和糖,这就是最初的奶茶。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文成公主爱好饮茶,开始人们甚感新奇,以后官宦权贵则相继仿效,公主也常以茶赐群臣、待亲朋,当他们第一次喝上茶汁时,虽觉有些苦涩,但饮后齿颊留芳,肠胃清爽,解渴提神,身心轻快。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茶叶视作仙草妙药,甚至认为文成公主之所以这样美也是饮茶的结果,于是人们争相效仿,饮茶之风不胫而走,迅速传向西藏各地。文成公主为了普及饮茶,除晓之以理,传之以法外,还建议藏王用牲畜、皮毛、鹿茸等土特产,派人去陕西、四川等地换取茶叶,自此西藏饮茶之风日盛,茶叶的消费量也日益增多。人们在饮茶实践中,逐渐发现吃了油腻肉食后喝杯浓茶,肠胃特别舒服。同时文成公主想到京城一带有用葱、姜、芝麻、炒米等佐料泡茶吃的,于是试着在煮茶时加入些酥油和松子仁,吃起来很香,如果不加糖,而加些许珍贵的盐巴,咸滋滋、香喷喷,其味更佳。

文成公主逢年过节,就亲自制作这种酥油茶赏赐大臣,于是“酥油茶”就逐渐成为藏族赏赐、敬客的最隆重礼节,直至今日,客来敬酥油茶,仍是藏胞的一种独特风尚。当然现今的酥油茶讲究多了,制作时不仅要有好茶和上等的酥油、上好的佐料,而且还要有一个专打稣油茶的长筒和一套精美的茶具。但每当藏胞围坐一起,吃着香脆的糍粑饼,喝着咸滋滋的酥油茶时,常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饮茶皇后——文成公主,有声有色地描述有关文成公主的种种传说。这些传说来自哪里?是否可靠,谁也未去考证,但人们从饮茶历史推断,文成公主对西藏饮茶风尚的兴起和发展,曾经起到积极传播、竭诚宣传和努力促进的作用,是无可怀疑的。

(庄雪岚)

(四)碧螺姑娘

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上,出产一种“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吓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据清王彦奎《柳南随笔》载:“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初未见异。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吴俗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土人采茶,悉置怀间,而朱元正家所制独精,价值尤昂。己卯,车驾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

说起碧螺春茶的来历,民间有两个动人的传说。

一是说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欢唱歌,又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唱起歌来像甘泉直泻,逗得大伙非常欢乐。这歌声打动了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上的一个小伙子,名叫阿祥。这阿祥长得魁梧壮实,武艺高强,以打渔为生,为人正直,又乐于助人,方圆数十里,人们都夸他、爱他。碧螺常在湖边结网唱歌,阿祥老在湖中撑船打鱼,两人虽不曾有机会倾吐爱慕之情,但心里却已深深相爱,乡亲们也很喜欢这两个人,因与他们给乡亲们带来幸福和欢乐。

有一年初春,灾难突然降临太湖。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狂风暴雨,兴妖作怪,还扬言要碧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安宁。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保护洞庭山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护心爱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难!

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渔叉,悄悄潜到西洞庭山,见恶龙行凶作恶之后正在得意地休息,阿祥乘其不备猛窜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把手中渔叉直刺恶龙背脊。恶龙受了重伤,挣扎了一下,就张开血盆大口,加倍凶狠地向阿祥扑来。阿祥高举渔叉勇猛迎战,于是一场恶战展开了,从晚上杀到天明,从天明又杀到晚上,杀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那山上、湖里留下了斑斑的血迹,直到斗了七天七夜,阿祥的鱼叉才刺进了恶龙的咽喉,这时双方都身负重伤,精疲力竭了,恶龙的爪子再也抬不起来,而阿祥的鱼叉也举不动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过去。

乡亲们怀着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抬了回来,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绞,为了报答阿祥救命之恩,她要求把阿祥抬进自己家中,由她亲自照料。碧螺姑娘千方百计为他治疗,日夜陪伴在床边,细心加以照斜,当阿祥痛苦的时候,还轻轻地哼着最动听的歌。可是,阿祥的伤势仍一天天恶化。阿祥知道碧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边,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话要向姑娘倾诉啊,可是虚弱的身体使他说不出话来,他只能用无限感激的目光凝视着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万分,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访医求药,仍不见效。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搏斗过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和恶龙搏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让以后的人们知道阿祥是如何为了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牺牲的!接着就给小茶树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后她每天跑去看看,惊蛰刚过,树上就长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爱,在寒冷的气温下,碧螺怕芽苞冻着,就用小嘴含住芽苞,这样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后,芽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叶。姑娘看着这些嫩绿的芽叶,自言自语地说:“这棵茶树是阿祥的鲜血滋润的,是我会唱歌的嘴含过的,何不采些回去给阿祥喝,也表达我的一番心意。”于是采摘了一把嫩梢,揣在怀里,回家后泡了杯茶端给阿祥。说也奇怪,这茶刚倒上开水,就有一股纯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心脾,阿祥闻了精神大振,一口气把茶汤喝光。香喷喷、热腾腾的茶汤,好像渗透到了他身上每一个毛孔,感到有说不出的舒服。他试着抬抬手,伸伸腿,惊奇地说:“好怪啊!我简直可以坐起来了!这是什么妙药,真比仙丹还灵呢。”姑娘见此情景,高兴得热泪直流,也来不及拿竹篮盛器,飞奔到茶树边,一口气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己的体温使芽叶萎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轻轻搓揉,然后泡给阿祥喝。如此接连数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终于坐起来了,拉着姑娘的手倾诉自己爱慕和感激之情,姑娘羞答答地也诉说自己对阿祥的敬爱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憔悴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怀里,带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繁殖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二是说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刚走到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缝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

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舌,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此,吓熬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于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据说是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茶,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碧萝春”。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庄雪岚)

(五)冻顶乌龙

冻顶乌龙是台湾省出产的乌龙茶珍品,与包种茶合称姐妹茶。其制法近似青心乌龙,但味更醇厚,喉韵强劲,高香尤浓。因产于冻顶山上,故名冻顶乌龙。

冻顶山是台湾省凤凰山的一个支脉,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所以冻顶乌龙实不是因为严寒冰冻气候所致,那么为什么叫“冻顶”呢?据说因为这山脉迷雾多雨,山陡路险崎岖难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绷紧足趾,台湾俗语称为“冻脚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称之为冻顶山。相传在一百多年前,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中,住着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凤池,他学识广博,体健志壮,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记不得是哪一年,他听说福建省要举行科举考试,就很想去试试,可是家境贫寒,缺少路费,不能成行。

乡亲们喜欢林凤池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志气,有抱负,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约跑来对他说:“凤池,你想去考是好事!去吧,有困难,大家帮你,你别发愁,赶快做好准备吧!”说罢大家就慷慨解囊,给林凤地凑了足够的路费。林感激万分,第三天即拜别乡亲上路了。临行时乡亲们到海边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嘱:“祝你一路顺风,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样,可要回来呀!”“别忘了故乡和乡亲,我们盼你回来呢!”林凤池感动得流下泪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争光。

不久,林凤池果然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并在县衙内就职。一天,林凤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台湾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来,只见“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美景,”山上岩间长着很多茶树,又听说树上的嫩叶做成乌龙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便想能带些回台湾多好啊,于是向当地茶农购得茶苗三十六棵,精心带土包好,带到了台湾南投县。乡亲们见凤池锦衣还乡,喜出望外,又见他带来福建祖家传种的乌龙茶苗,格外兴奋,他们推选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仔细地把三十六棵茶苗种植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并派专人精心管理。加之台湾气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断吐着绿油油的嫩芽,可爱极了。接着,人们按照林凤池介绍的方法,采摘芽叶,加工成了乌龙茶。这茶说来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闻到了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成为乌龙茶中风韵独特的佼佼者,这就是现今台湾省“冻顶乌龙”的由来。

(庄雪岚)

(六)蒙顶玉叶

蒙顶茶是中国名茶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等名句,都是称颂蒙顶茶的,可见蒙山茶在人们心目中声誉之高。

蒙顶茶,产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四川名山胜地颇多,素有“剑阁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蒙山位于邛崃山脉中段,成都平原之西,地跨名山、雅安两县,山顶有五顶,又称五峰(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和甘露等峰),状如莲花。山上古木参天,寺院林立,其山势之巍峨,峰峦之挺秀,云雾之弥漫,景观之奇特,堪与峨眉、青城媲美,确有“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之感。蒙山现已发展成为四川省的重点产茶区。

据史料记载,蒙山产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在西汉末年,蒙山寺院中有位普慧禅师,在上清峰上栽种了一棵茶树。这七棵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年长日久,春生秋枯,岁岁采茶,年年发芽,虽产量极微,但采用者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人称“仙茶”。关于七棵“仙茶”,在汉碑和明清两代的石碑以及《名山县志》中均有记述。但这七棵茶树究竟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四方?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从云贵高原引入,有的认为从福建建溪引入,也有的认为从峨眉山采集的茶种培植而来,至于这七棵仙茶如何发展和传播的,更有不少神话般的记述和传说。据说很早以前,有位老和尚身患重病,服药无效,忽有一老翁来访,谓“春分时节采得蒙山玉叶,用山泉煎服,可治疗疾”。老和尚信其言,如法采制仙茶,服后果然病情渐愈,久服更觉神清体健,精力更旺,于是就在蒙山顶上筑起石屋,找了一位老汉专门培育和采制茶叶。

老汉早年亡妻,只有一个女儿,两人相依为命,因女儿出落得和“玉叶”那样爱人喜爱,因而取名玉叶。玉叶长得秀眉大眼,聪明伶俐,年方十六,尚未许亲。一天老汉要玉叶下山购物,不料在半山腰碰到几个恶少,拦住去路,百般调戏污辱,玉叶急中生智,放开嗓子大喊救命。悲凄的喊声惊动了正在砍柴的青年王虎。王虎长得虎背熊腰,憨厚老实。

听到喊救声,急忙奔去,但见恶少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一个少女,气愤极了,顺手拾起一根木棍,大喝一声,直冲过去,那些纨绔子弟哪是王虎的对手,有的被打得抱头讨饶,有的边骂边溜,玉叶得救了。她看了看虎子说:“感谢壮士救命之恩!”说罢跪在地上连连叩了三个响头。这可把虎子急坏了,忙扶起姑娘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快别这样。时间不早,姑娘快赶路去吧!”玉叶再次道谢拜别了虎子,转身向山上走去,走不多远又依依不舍地回过头来看看虎子,谁知虎子也正在望着她,四目相视,情意绵绵,自此虎子忘不了姑娘,老在山间徘徊。玉叶也喜欢有事没事去山上走走,希望能再次遇到这位青年。当她探听到这位青年是住在山脚下的孝子时,思念之情更加殷切。

再说王虎家贫如洗,靠砍柴为生,家有老母,双眼红肿,视力很差,连做些针线活也不能够,全靠儿子养活她。王虎不仅对娘孝顺,对邻里温和,就是对一般小动物也很爱护,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孝子。一天,王虎听说蒙山顶上的“玉叶”可治眼疾,就决心上山采集。他安排好了母亲生活,对娘说:

“娘,我要上山去采药,一定要把您眼病治好,您就在家静候佳音吧!”说罢带上干粮就上路了。蒙山有五峰,他翻过一个山峰又一个山峰,累了就在大树下躺一下,渴了就喝点山泉水。一天他正在泉边喝水,想想走了那么多路还找不到,“玉叶”究竟长在哪里,心甚烦恼,忽听一阵悠扬的歌声由远而近传来,觉得奇怪,就爬到树上向四面了望,只见一个少女正唱着歌向这边走来,看样子似乎面熟。再一看,好像是过去搭救的那位姑娘,于是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喂,您是住在山里的人吗?”姑娘听到有人问话,就朝这边跑来。姑娘越跑越近,虎子也就越看越清楚,果真是她!像触了电似的,不觉心慌意乱,脸上发烧。他迅速地从树上跳下来,姑娘一见喜出望外,大叫:“是您呀!太好了!上次您救了我,还没有请教您尊姓大名哩!”接着又问虎子家住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为什么到山顶来等等。虎子如实相告,姑娘听了哈哈大笑:“您算找对罗!我叫玉叶姑娘,玉叶就是我管的,我还会看病哩。您回去吧,过几天我亲自来给您老母看病。”虎子感激地回到了家。不几日,玉叶果然带了包珍藏的“玉叶”仙茶来到了虎子家,看了大妈的眼睛,用茶汤洗了洗,并嘱大妈天天煎服,服后茶渣捣烂敷于眼皮上。说奇也奇,不到十日,虎子妈的眼睛红肿消了,视力也增强了。大妈很感激玉叶,同时也非常喜欢玉叶。不久玉叶和虎子有情人终成眷属。

玉叶为了给更多的人治病,就在山脚下摆了个摊子,同时采集些茶籽播于周围,扩大仙茶的种植面积。从此仙茶能治眼疾,能提神健身,有返老还童功效的消息不胫而走,远近闻名,人们称它为“圣扬花”、“吉祥蕊”。以后献媚者采制奉献官府,地方官府又视作进阶宝物,进贡皇上,自唐朝以始,蒙山茶就列为“贡茶”,沿袭至清,年年岁岁采制贡茶,极为神秘。每逢初春发芽,县官即择好吉日,穿上朝服,率领僚属并各寺院和尚,敲锣打鼓,上山朝拜“仙茶”。待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茶芽,规定先采三百六十叶,交制茶僧负责炒制。炒制时寺僧要一边盘坐诵经,一边在釜中翻炒,然后用炭火焙干,贮入两个银盒中,快马送京,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之用。凡上清峰茶树上采摘的仙茶,称“正贡”,其他山峰上采下的芽叶统称“凡种”。仙茶采后即采“凡种”嫩芽,制成二十斤,装十八锡罐,陪贡入京,称为“陪茶”,专供帝王享受。据《名山县志》载:蒙山贡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精细,各司其职,负责到底。山上还专门筑有“石屋”,供采制贡茶之用,今蒙山上仍有“贡茶石院”的遗迹。一千多年来,蒙山名茶一直成为帝王将相的专利品,广大劳动人民有采制之义务,而无享受之权利。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蒙山建立了国营茶场,垦复和发展了几千亩茶园,先后生产了甘露、石花、黄芽、米牙、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人们称赞蒙山茶是:

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精品味独珍。

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庄雪岚)

(七)御茶园遗址

武夷山,是福建第一名山。山上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奇岩。峰岩交错,怪石嶙峋,翠岗起伏,溪流纵横,而九曲溪贯穿山中,蜿蜒十五华里。就在九曲溪四曲南岸,有一片依山傍水,杂草丛生的废墟,这就是当年御茶园的遗址。

说起这片御茶园,人们不会忘记这样一段血泪斑斑的传说。

那是在元朝初年,江西茶农起义,起义失败后,人们各奔东西,流落他乡。其中有位青年,名叫赖思安,带着妻子和独生女儿小兰,来到了人烟稀少、山深林茂的武夷山,以躲避官军搜捕。赖思安当时风华正茂,膀粗腰圆,力大手巧,为人正直,乐于助人。他出身茶农,所以在武夷山麓搭起茅屋,开辟荒地,栽种茶树,同时在附近找点零活打工,慢慢地人们了解了他,喜欢了他。他也逐渐习惯了当地的生活。女儿也一天天长大,逗人喜爱,虽缺衣少吃,日子过得比较清苦,但总算有个安身之地。谁知好景不长,祸从天降。

一年,武夷山来了个贪官,姓高名兴。高兴是个贪赃枉法的家伙,媚上压下,同僚怕他,民众恨他。那年他奉调上京,顺路来游武夷。在地方官陪同下,他不仅对武夷山千岩竞秀、万溪争流的景色赞不绝口,对武夷山的佳茗——“石乳”,因喝起来清香扑鼻,舌有余甘,更是喜上眉梢,认为又找到了一个向皇上献媚邀宠的好机会。于是,他向崇安知县要了三斤“石乳”,用精制锡罐装好,带到京城,恭恭敬敬地献给皇帝忽必烈。忽必烈惯于肉食,喝了“石乳”,异香扑鼻,齿颊留芳,口清神爽,接连冲饮几天,更觉去腻消食,胃口大增,于是传旨高兴父子升官晋爵,令崇安知县每年精制“石乳”二十斤进贡。自此,可苦了百姓。贡茶二十,到了县官那里就变成了八十,迫得茶农无路可走。赖思安想,皇帝要二十,狗官要八十,明年一百二十,这样下去如何得了!连夜采制也没有那么多石乳茶呀。于是和大伙商议,采制部分粗茶,以次充好,搪塞了事,也让他们知道百性不是好惹的。

到了第二年,皇帝尝了知县进贡的“石乳”茶后,大为不满,原来其茶品质远不如高兴所献,认定知县有欺君之罪。

幸朝廷诸大臣均受茶赌,为其求情,才免死罪。狡猾的高兴为巴结皇上,忙呈上奏文,建议由他儿子入山监制,皇帝准奏,于是高兴儿子高久住就威风凛凛地带兵来到武夷,拆民房,毁茶园,在四曲圈起一大片茶园为御茶园,并修筑“焙局”、仁风门、拜发亭、清神堂、思考亭、培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通仙井等,所有亭阁,雕龙画凤,尽情挥霍,并委派官员专事御茶。在通仙井旁还筑起高台,名曰“喊山台”,每年惊蛰所有地方官员和茶农汇集台前,杀猪宰羊,鸣锣击鼓,祷告上苍,齐喊“茶发芽!茶发芽!”趁机欺上骗下,从中渔利。

四曲一带,原本产茶不多,加之高久住贪得无厌,建园第二年就勒索贡茶三百六十斤,第三年增到九千九百斤。茶农起早摸黑,所制茶叶还不够缴贡,真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赖思安见此情景,气愤地告诫大家:“这世道没有我们穷人活路了,大家不要死在这里,早拿主意吧!”于是上山的上山,逃荒的逃荒,过了谷雨,尚无人采茶,这可急坏了高久住,忙带上兵丁来到山间。官兵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赖思安带着青壮年茶农躲进深山,当官兵得知赖曾参加过抗元起义,又是鼓动茶农逃亡的带头人,就到处悬赏捉拿,而他的爱女又遭官兵蹂躏,悬梁身亡。官逼民反,赖思安忍无可忍,一拍桌子大声吼道:“反正没有活路,跟他们拼了!”说着拿起柴刀,冲下山去。那时候民众百姓,哪个没仇?

谁个无恨?一人带头,个个争先,纷纷拿起扁担,提上斧子,连夜摸下山去。正巧当晚崇安知县在迎嘉亭宴请高久住,寻欢作乐,酒兴正浓。赖思安带领大家,乘其不备,闯近亭阁,见官就砍,遇兵即杀,好不痛快!最后放了一把火,把御茶园彻底烧毁。

如今,御茶园的繁华和威风早已烟消云散,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只有这痛苦的回忆,以及对茶农起义的同情和缅怀。

(庄雪岚)

(八)猴公茶的故事

在福建省南靖和漳平交界的朝天岭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茶数白毛猴,猴公胜白毛。”

据说这猴公茶冲泡起来,百步外就能闻到馥郁茶香,入口就感到满嘴清香,一下咽更是沁人心脾。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朝天岭高入云端,悬崖峭壁,奇峰叠翠,云雾缭绕,曾经是猴子聚居的王国。在朝天岭山脚下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老阿婆,她孤身一人,以替人接生助产、做针线活为生,心地极好,乐于助人,是方圆数十里内人人赞扬的好阿婆。

有年一个寒冷的夜晚,阿婆早已入睡,忽听有人敲门,阿婆心想肯定又是谁家媳妇难产了,于是一骨碌起了床,边穿衣服边去开门。谁知打开门一看,站在门口的是一只黑毛猴子,这可把阿婆吓了一跳。但见那猴子既不入屋,也不抓人,只是用祈求的眼神直直地望着阿婆,口中还吱吱地叫个不停。

阿婆看猴子并无恶意,但又不解猴语,就壮着胆说:“我没有东西给你吃,走罢!”说着就要关门。猴子一看急了,忙上前拉住阿婆的衣角,比划着朝山上方向拉。阿婆暗想莫非母猴病了,且去看看吧!于是关上门就跟着黑猴走去,在月光下走过弯弯曲曲的山径,来到了朝天岭的岩洞口,尚未进洞就听到母猴痛苦的尖叫声,阿婆来不及考虑是否危险,三步并作二步地钻入洞中,只见母猴正在呻吟打滚,看样子是难产了。阿婆拍拍母猴,让她躺好,然后蹲下去为她助产。她摸摸母猴肚子,轻轻地进行揉推,当摸到小猴子头部时轻轻地一拉,小猴子平安地出世了,母猴眨眨眼睛,也安静了下来。

猴公高兴极了,双腿跪下,向阿婆叩起了响头,表示感谢。当阿婆要转身回家时,猴公从洞穴中取来一包茶籽,双手捧给阿婆。阿婆非常喜爱,就用帕儿把它包好,揣入怀中。她一路走,一路想,可别丢了,于是一路行走,一路不停用手去摸,惟恐丢了。结果把那包茶籽打散了,一颗颗茶籽撒落在路上。等阿婆回到家里,怀里的茶籽不多了,她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撒种在屋前山坡上。不久她屋前的茶树长得枝壮叶茂,去朝天岭的那条山路上也到处有绿油油的茶树。阿婆高兴极了,每年采茶季节,她就挽着茶篓,细心采摘,认真炒制,精心保藏,当乡亲们来到她家,她就泡茶招待客人。人们吃到这么好的茶叶,总要惊奇地问阿婆:“这是什么茶呀?这么香,那么可口!”这时,阿婆就怀着自豪的心情笑呵呵地回答:

“这叫猴公茶,是朝天岭上的猴公送的!”

(庄雪岚)

(九)雪芹辨泉

北京香山,山峦叠翠,溪流曲折,山间寺院、矿泉甚多,正所谓“香山三百寺,无寺没泉水”、“香山遍地泉,大小七十眼”。在这神州宝地,哪口泉水质最好呢?据曹雪芹评定的结果,是香山品香泉水质最佳。他认为:泉水清,泉水甜,烹茶要算品香泉。以后这一消息愈传愈神,人们纷纷上香山取泉水,说是品香泉的水能治百病,可延年益寿。乾隆皇帝当年曾在品香泉修筑了一座小行宫,闲来上山小坐品茶。皇宫还备有专门运送泉水的龙车,每天取品香泉水供皇上享用。从此,品香泉的水被皇家独占,所以香山一带老百姓说:“品香泉,泉水香,香了皇家香不到咱,上天赐泉莫如溪,溪水长流泽四方!”

品香泉之所以这么有名,相传与曹雪芹品茶辨泉有关。

曹雪芹曾久居香山白旗村。在他专心撰写《红楼梦》的同时,和友人鄂比交往情深,几乎天天相约在香山散步。品香泉源于香山法海寺南边的一个山洼里,泉水清清,长流不断。曹雪芹几乎天天要到这里一转,并打上一壶泉水回家沏茶。一天,细雨蒙蒙,鄂比劝他个必上品香泉,说水源头双清泉的水也很好。但雪芹执意不要,坚持去品香泉取水。为此,鄂比因问何故?雪芹答道:“香山大小七十泉,我都品尝过了,唯独这品香泉水清洌、香甜,水质最佳,烹茶其味最醇,若常年饮用,可收养生延年之功。不信?请君一试!”

鄂比说:“我看水源头的泉水也不错嘛!”

“水源头泉水固然不错,但比起品香泉来就差得多了!”雪芹答道。

鄂比半信半疑地摇摇头:“恐怕不见得吧,同为泉水,你别说得这么神了。”

过了几天,鄂比一早又来邀雪芹外出散步,曹雪芹三更起床,文思绵绵,《红楼梦》写得兴味正浓,就婉言谢绝不能相随,但递上一只水壶,请鄂比帮忙带一壶品香泉水来。

鄂比心想,曹雪芹把品香泉水质说得那么神,我倒要试尝是真是假。于是满口答应,然后一人外出,在水源头装上半壶水,又到品香泉加满半壶水,兴冲冲地回到曹雪芹家。雪芹已写完一章,正在休息,见鄂比提来泉水,高兴极了,忙取出好茶,二人一边聊天,一边烧水沏茶。鄂比边喝边细察雪芹神态,只见雪芹满有兴味地喝了两口,鄂比认为他根本辨不出真假,心中暗喜,就说:“好茶好水,悠然对饮,真乃人生一乐也!”雪芹不语,又喝了几口就把碗放在桌上,用审视的眼光笑眯眯地看着鄂比。

“怎么啦!有什么喜事告诉我吗?”鄂比问。

“你在跟我开玩笑吧!你是哪里打的泉水?这壶里盛的明明是两股泉水,一股是水源头儿的,一股是品香泉的,可对?”

雪芹答。

鄂比见雪芹说得如此肯定,认为他一定是偷偷跟在自己的后面,但又见他穿着睡袍拖鞋,不像上过山,莫非是猜的?

就说:“哪能呢!你是写书太累,味觉减退了吧?”

雪芹道:“别再瞒我了,你自己也仔细品品,这茶上边半碗,水清味儿正,是品香泉的水;而下边半碗就逊色多了,是水源头儿的泉水!”

鄂比这才相信不同泉水的水质确有差别,同时也十分敬佩雪芹的辨泉能力,就称赞道:“你真是茶仙再世,陆羽复生,不光有识别杜康(酒)的本领,还是一位品茶行家里手呢!”

随着这段故事的传播,品香泉的名气就更大了。

(庄雪岚)

(十)神农尝百草

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普济众生,尝百草,采草药,虽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神农氏是否确有其人难以考证,但茶在神农时代已被发现,并逐步加以利用则是事实。

神农氏怎样发现茶的呢?古时有两种传说。一是说:神农氏为了采集草药,验证不同草木的药理功能,必采而嚼之,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哪些草木不能采食,哪些草木采集时要慎加小心。

有一天,神农在采集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斜躺休息。一阵风过,似乎闻到有一种清鲜香气,但不知这清香从何而来?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叶子冉冉落下,这叶子绿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奋,且头晕目眩减轻,口干舌麻渐消,好生奇怪。于是再拾几片叶子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叶、花果而归。

以后,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荼”,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二是说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药剂的性能。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此类树叶。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坳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漠一样,熬煮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荼”,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荼”,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

(庄雪岚)

(十一)陆羽煎茶

唐宋时期茶风极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曾道等均以尚茶为荣,对品茶十分讲究,因而出现了一大批品饮的行家里手。

据说,唐时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辨别所喝是什么茶,沏茶用的是何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

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这消息也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饮茶,也是个品茶行家,所以宫中录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代宗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召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积公和尚到达宫中,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沏一碗上等茶叶,赐与积公品尝。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茶。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

饮惯他煎的茶,再饮旁人煎的,就感到淡薄如水了。”皇帝听罢,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难准测。”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出寻访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浙江吴兴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虽然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茶饼,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

“鸿渐(陆羽的字)何在?”皇帝见状惊问:“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