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尖叫 > 第39章 附录:恐惧像死亡一样深入人心(1)

第39章 附录:恐惧像死亡一样深入人心(1)

书籍名:《尖叫》    作者:李西闽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你有在黑夜里听到过尖叫吗?你一定听到过,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梦,在黑夜中被某个东西追逐着,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身后追逐你的又是谁,不知道脚下的路通向何方,直到一脚踏空急速坠落,在你坠落到地面前的一刹那,必然会大声地叫出来,然后就在床上睁开了眼睛,摸着自己的胸口庆幸地说:“这只是一个梦。”

  ——尖叫为你自己而发。

  这就是李西闽的长篇恐怖小说《尖叫》带给我的童年回忆,记不清多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梦就是一个坠落的过程,永无止境的自由落体,你永远都无法抵达地面,就像你永远都无法触摸世界的另一面。我必须感谢李西闽,他的《尖叫》使我重新感受到了这些,在黑夜里的喘息之后,是自己睁开眼睛的微笑。

  年轻美丽的女护士安蓉在水曲柳乡村度假,无意中见到了一次迁坟,当埋在地下的棺材被打开后,一只绿色的蚂蚱出现在她眼中……回到城市以后,噩梦就不断缠绕着安蓉,她见到了一个倒在血泊中的老太婆,转眼间却什么都没有了;她的情敌莫名其妙地出车祸死了;医院里一个叫七喜的尸体美容师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好友兰芳回到水曲柳乡村,发现了三年前死去的女子的悲惨故事。这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恐惧如一根细绳似的围绕着你的脖子,你越是要发抖战栗,那根绳子就越是紧,直到最后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你将看到一个绝对想不到的结局。

  我对《尖叫》的期待并不是单纯的恐惧,而是隐藏在恐惧背后的某些东西。几乎所有的恐怖小说都会涉及死亡,但《尖叫》中的死亡却带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似乎每一个生命的消失都是一个强烈的符号,预示着作者的某种感情和思想,我觉得这是李西闽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特点。在我与李西闽的一次聊天中,知道他是一个经历过死亡恐惧的人,但他自己却认为:“比死亡更恐惧的是你知道自己要死了却还没有死的时候,而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像死亡一样深入人心。”

  是的,这就是日常生活带给我们的意义,我们无法准确地预知下一天、下一个小时,甚至下一个分钟会发生什么。生活就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带给了我们冒险,每一个人都渴望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刺激,但每一个人又都对潜在的危险而感到恐惧,就在这种两难的矛盾心理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是李西闽的恐怖小说带给我的意义。

  《尖叫》是李西闽继《蛊之女》和《血钞票》之后第三部长篇恐怖小说,在他的前两部书中,都写到了他的家乡闽西地区的一些神秘的民间传说,《尖叫》也不例外,关于那只绿色蚂蚱的描述总能让我联想到聊斋,或许绿蚂蚱就是某个载体或通道,就像李西闽自己说的那样:“我和故乡闽西之间存在着一个神秘的通道,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我的小说中发现这个通道,它让你战栗也让你痴迷。”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古老的神秘传说,李西闽在试图把起源于西方的恐怖小说中国化,平心而论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程,但意义却极为重大,我希望他能够坚持下来,为中国本土恐怖小说闯出一条民族化的道路,毕竟“小说是一部民族的秘史”。

  “它们不是一堆钢铁造就的工具,它们是隐藏在工业文明中的魔鬼,随时准备吞噬人脆弱的生命,它被一些有魔鬼心灵的人控制后,它的残忍就更显现无遗。我憎恨它,也憎恨驾驭它的人……我听见自己在尖叫,无法抑制地尖叫,整个世界都在无法抑制地尖叫,这些尖叫从每个角落渗透进来将我淹没。在尖叫中我无处可逃!”

  在《尖叫》的开头之前,李西闽摘抄了书中主人公安蓉信中的一段文字。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于现代文明的反思,对于人性被现代文明吞噬的痛惜与悲愤,这是一颗作家的责任心,在当今被肉欲吞没的文学圈中更加难能可贵。我一直觉得恐怖小说绝不仅仅只是某种类型文学,因为文学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对于人性的表现是一切小说的核心。我在斯蒂芬·金的作品中,也读到过许多隐藏在恐怖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通过恐怖小说来表达可以更加深刻与真实,因为我说过:我们只有经历恐惧,才能战胜恐惧。当你看完这部长篇小说后,请放声地尖叫吧,你将因此而坚强起来。

  尖叫的意义

  ——读李西闽长篇小说《尖叫》

  杨献平

  我喜欢令人窒息和令人感动的小说,它们更能够在本质上进入我的思想意识。它们的尖锐、紧迫和压抑都是我们在活着的某种时候所必需的。在生活当中,在经验世界之内,不论怎样的一种经历,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被我们所遗弃和淡忘。小说家正是挽救、记忆、发展和延续这种经验的一种天才记录者和发现者。优秀的小说总是可以带给我们疼痛、愉悦、悲伤、愤怒等等非凡的情感和精神享受,尽管它们有时候显得短暂、轻忽甚至不怎么真实,但艺术,高贵的创造,其本身就是对人类的一种精神滋养和灵魂湿润。

  在我的阅读当中,一个明显而强烈的感觉就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他的表情是沉实、缥缈、温和、多变、坚韧和凌厉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就在这个世界的一隅,说出我们的已在的经验世界乃至未知的灵魂风景。他们的文字是对我们生命和灵魂的真切阐释、表达和进入,是我们在多年之后,或者现在进行时的一种精神性的鼓舞、发现和安慰。

  在阅读了《血钞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不长的时间里,我又读到了一部名为《尖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依旧是军旅作家李西闽。需要说出的是:虽然出版社和作家本人将这部小说冠名为惊心动魄恐怖小说,但我仍旧对这一命名怀有疑义。我一直觉得,小说,尤其优秀的小说作品,不应当将它们分门别类地按照某种题材来划分。就《尖叫》这部长篇小说来说,它在我们已知的经验、已经的现在和日渐紧迫的未来当中,构筑了一种令人窒息、紧张、疼痛、怜悯、忧虑的真实环境。《尖叫》的真实意义和真正的价值就在于此。一个名字叫作安蓉的女子,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遭遇到了一系列的车祸和死亡事件。小说所告知的经验世界已经显示出了生命的某种悲哀和无奈。而一连串的车祸看起来是对生命的一种戕残,是对生的一种剥夺和阻遏。而本质的问题是:生命何其脆弱!在钢铁之中,灰尘或者纸片一样,她们坚硬而又柔软,强大而又微渺,创造和主宰世界,而又被自己毁灭。这是反复的令人无法抑制的悲哀和创痛。这一点,《尖叫》这一文本显然已经脱离了所谓的“惊心动魄恐怖小说”范畴,而是包含了对生死的价值思考、命运的追问、生命的同情、怜悯、无奈、人类生存的沉重叩询和越来越发达的现代文明对人本身的戕害等等价值意义。

  尼采说:“肉体也是灵魂。”《尖叫》这部小说似乎在暗示这一观点。一个一个的鲜活的肉体生命在车轮下粉碎、破裂和倒下,在大片的鲜血之中,显现着生命中某种与生俱来的无奈、脆弱乃至某种宿命的悲哀。安蓉所经历和目睹的一个个死亡情景,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视觉和灵魂冲击力,它们的出现实质上是对现代文明,尤其是汽车应用的日渐广泛之后的反面提示和思考,是对我们目前乃至更远的人类世界的生命关照。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作家在叙述和描绘这些血淋淋的残忍场面时,不是以居高临下、想当然的心态和姿态,而是用同情的、悲痛的和怜悯的笔调向我们说出。这其中体现着创作者一种人人爱人的思想境界。这一点,是我尊敬并且不愿意将《尖叫》这部长篇小说归类为“惊心动魄恐怖小说”的根本原因之一。它在传达一种属于人类的持之久长的共同情感,也是一个优秀作家所必需的精神品质和写作理念。这令我想起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说的一句话:“一个人死亡就是我的死亡,不要这钟声为谁而鸣,它是为你而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