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胡适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 > 第13章 1953年(2)

第13章 1953年(2)

书籍名:《胡适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    作者:胡适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又说:

  度牒米数,已蒙减五十石……恐所减太少,未足多致米解。盖度牒本价止四百贯,适今之宜,更合少损,以济饥民。(17)

  又说:

  其度牒,欲气……依近降指挥,每道且卖五百贯文省,或依元价作四百贯文省,容臣约度分俵诸州守臣,令其多方措置,变卖收籴。(17)

  又说:

  乞就拨绍兴府先蒙降到度牒一百道,所换米二万石……付本司均拨应副(17)

  此皆可见度牒当时的市价。元价每道四百贯文省,近定为五百贯文省。(省是每百作七十。五百贯文省等于三百五十贯。)而救荒所降度牒,乃定为千五百缗。 ①

  1953年6月4日

  是三倍于“近降指挥”所定价格了。朱子原请“裁减半价,只作百五十石”。可见千五百缗等于三百石米。然依朱子各《状》看来,当时米价等于四缗一石。(见十七《救荒事宜画一状》中说的“二百万贯可得米五十万石”,“三十万贯,则得米不过七万余石”。)大概每石四缗是足陌,而官定度牒每道作三百石米,是短陌,每百只七十,故实不过每石三缗半。

  后来政府允减五十石,是每道作二百五十石米。

  但绍兴府以一百道度牒换米二万石,则每道换米二百石,已是八百贯足陌钱了。这比“元价作四百贯文省”已大了不止一倍了。(绍兴府米价也许不到每石四缗?)

  这个度牒每道换米二百石,约合八百贯之数,与王栐所记最高价相差不远。

  1953年6月8日

  今日《世界电讯报》有长文一篇--《哥伦比亚启动原子时代》,其中记一九三八年年底到一九三九年一月底,一个月之中,柏林的两个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1939年年初发表),丹麦哥本哈根的两个犹太物理学家莉萨·迈特纳同她的侄儿奥托·弗里希(约在正月二十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物理学家E·费米与美国物理学家约翰·R·邓宁(一月廿五日),先后都做成了原子核裂变的大试验(用中子轰击铀)。

  这也是独立的会聚的一个最新近的实例。

  文溯阁藏书记 ①

  李符桐

  文溯阁在沈阳清故宫内,其建筑形式,系模仿浙江范氏天一阁。阁为三层,外观若两层,盖其下层复分为二,所以名阁者此也。阁上下各六楹,阁梯两层,屋顶瓦作青绿色。阁后东西游廊二十五楹,再后为仰息斋七楹。阁东南碑亭一座,亭内刻乾隆御制文溯阁记,御制宋孝宗论,满汉文并列。阁前宫门三楹。再南为嘉荫堂共五楹,为乾隆皇帝东循驻跸读书处。附近建有配房尚多,不暇详记。文溯阁建筑年代已不可考,但其竣工确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阁南檐悬有御书满汉文字“文溯阁”匾额一块。阁内向南悬御书“圣海浴泗”匾额一块(早不见)。有御笔对联一副,上联为“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探大本”;下联为“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正北两楹亦悬御笔联曰:“由监古以垂模,敦化川流区脉络”;“本绍闻典为学,心传道法验权舆”。

  文溯阁藏书之始,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计藏《四库全书》:经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函;史部三十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子部二十二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集部二十八架,二千零十六函,总计三万六千册。经部总目五函,三十册;考证三函,十八册。史部总目五函,三十册;考证三函,十八册。子部总目五函,三十册;考证三函,十八册。集部总目五函,三十册;考证三函,十八册。另藏圣祖御定《古今图书集成》全部,计十二架,五百七十六函。

  至于书籍之存储,大致如下:楼顶存贮子部集部,共三千六百函。中层存贮史部,共一千五百八十四函。底楼存贮经部及《古今图书集成》、《简明目录总目》、《考证》,共书一千五百六十六(八)函,外有《讲诗经解义》二空函。自《四库》书移贮以来,其检曝日期无明文规定,据大清会典载文渊阁书籍于乾隆四十一年,曾规定每年于三、六、九三月,由文渊阁直阁事,校理检阅等官,如期诣阁,会内务府司员,笔帖式等曝过期归架。至五十三年以来曝书手续甚繁,旋即废止。文溯阁曝书情形恐亦与此相同。至书籍保管均由内务府负责,每年四月由盛京工部领取樟脑六十六斤、野鸡尾掸八把、短把鸡毛掸八把,以备应用。每隔一年,由工部派员携带纸张,糊饰窗户一次。

  民国三年,段芝贵督奉时,将本阁全书移往北平故宫保和殿保存。民十四年由奉天教育会长冯广民倡议运回,于同年八月始达到目的。是书还沈以后,地方人士甚为重视,于是设保管委员会以司保管之责。并于文溯阁院内,凿井消防,以防火患。至每年六七月间,逐本装入樟脑,时启门窗,以通空气,保护甚为周详。后以全书旧多遗失,时有缺册,盛京典制备考谓为俄寇偷去。民国三年迁往北京时更多遗失,乃于民十五年夏,仿交澜阁抄补之例,请于北京博物院,依文渊阁本,佣二十人补抄,计补抄十六种共七十二卷,而本阁藏书,始复成完璧。

  先是民国十一年,逊清以经济困难,欲将本阁藏书,盗售于日人,价已议定为一百二十万元,幸已故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致书教部,竭力反对,其事遂寝。“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将此书收归伪“国立”图书馆保存。〔民国〕二十一年九月间,彻底检查,费时六月,始克竣事。计上层子部二十架(现改为卅二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九千零七十一册,五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九页。集部二十八架(现改为四十二架),二千零十六函,一万二千二百六十五册,六十七万零四百九十四页。中层(现改下层)史部三十三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九千四百零八册,七十万三千二百七十页。下层经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函(内有《简明目录》三函,以及《讲诗经解义》二空函),五千五百零九册,三十六万五千八百七十五页。殿本《图书集成》十二架,五百七十六函,五千零二十册。此外还有殿本《四库总目》二十函,一百二十七册。内府写本《四库全书考证》十二函,七十二册不归架。《四库》书封面子部用青绢,集部用灰绢,史部用红绢,经部用绿绢,《图书集成》、《总目》、《考证》等用黄绢。

  民国二十四年,伪满以文溯阁书库建筑已百五十余年,不无腐朽倾欹之处,乃筹款五万元,重建二层楼房之新书库于院之西南,外观与旧阁形式相同,惟内部结构,皆依照现代之藏书库,不仅无渗漏之虞,而对防患设备尤为注意,书架皆为钢制,内部墙壁铺石棉一层,门窗悉包以铁叶以期万全。〔民国〕二十六年夏,始将全书移入新库,仍依文溯阁旧制排列。

  东北光复后,大难之余,阁内藏书幸完整无恙,可谓幸事。当我政府接收东北时,将伪满沈阳博物图书两馆,合并为国立沈阳博物院,记者幸获供职该院的机会,并负责管理文溯阁《四库全书》。每于晨风夕月中,展卷默读,其心中之快乐,当非笔墨所能形容。

  1953年6月16日

  得朱文长信,附文一篇,题为《窄门》。

  我劝他不要发表,有长信十二页给他。

  大致说:孔子的存疑主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中国思想传统上一点最有价值的怀疑精神。

  我是一个存疑论者,也确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总觉得这个社会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应以容忍态度报答社会。

  我从来不“讥嘲”能有“直觉”可同上帝发生直接交涉的人,也不“讥嘲”对于宇宙谜“有答案的人”。

  但你的长文使我颇担忧。

  你似乎不曾研究过《新约》成书的历史,也不曾研究过基督教学人近百年来已很有成绩的“三福音”的问题。你受过史学训练,如何可说“耶稣将这些话载入了记录”!这是全无根据的话。

  你相信耶稣用唾沫和泥能使瞎者复明,这是你自己不能不信,但我忧虑的是你的史学训练太不严格,对于材料毫无鉴别的能力。

  我更虑的是你心地太窄,不能明白世界上自有一种人确不能相信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更不能明白达尔文、赫胥黎一流人确是好人,确是圣贤。这是很不忠厚的心理。

  1953年6月28日

  晚十时,得吴国桢先生电话,知道他今天到了,住在大使旅馆,他们夫妇要来看我。我说,我的地方太小,太热,还是我来看你们。

  我去同他们谈了三个钟头。

  他们谈的话,使我十分诧怪。吴太太说:“我们都是基督徒,深信上帝保佑我们,胡先生是无神论者,他也许不相信。”

  我所谓“使我十分诧怪”,当然是指他们的话的一部分。

  1953年8月5日

  今天读《纽约美国杂志》的富尔顿·小刘易斯专栏,有这一句:难以置信的是,今日美国军队分驻在四十九国。

  1953年8月28日

  《庄子》内篇《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李云,合也)一乡,德合一君而征(司马云,信也。崔支云,成也)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是而已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两句,似始见于此。

  我记得此二句,似常见于他书,当寻求之。

  1953年8月29日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荣辱之理。

  虽有炎火洪水弥靡于天下,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若然者,视天下(地?)之间犹飞羽浮芥也。

  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俶真训》)

  《要略篇》总括《原道训》的主旨:

  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

  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

  欲参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

  《俶真训》所说,即“贱物而贵身”也。

  今天偶欲寻“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两句,乃得之于《俶真训》,故抄其上下文于此。

  更早于此,则〔为〕《庄子》外篇《天地》“子贡遇汉阴丈人”一章:

  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

  “得其所谓”,“得”字亦应作“失”。

  1953年9月9日

  一九一〇年我们七十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旧金山登岸,正是加利福尼亚加入“联邦”(美国)的五十年纪念,有连日的庆祝会。

  今天偶见此日,回头已是四十三年了!

  此举甚可注意 ①。我很盼大都会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能利用此款,多收各国的象棋与象棋史料。当做一书与两机关主持者。

  1953年9月20日

  前引富尔顿·小刘易斯的,美国军队分驻在四十九国,( Aug·5)。今天《纽约时报》有一图表,分析如下:

  美国兵力 3,500,000

  驻国内2,400,000

  国外 1,100,000

  其重要地域如下:

  韩与日本 595,000

  西欧 385,000

  太平洋群岛 30,000

  中东,非洲和地中海 50,000

  加勒比海 10,000

  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 30,000

  刘易斯所说四十九国当是包括一切的基地及军事代表团的国家。

  1953年10月7日

  陆贾《新语》有“贤者不虚生”一句话,我曾想集成一对,给我作为人写对联之用。但始终没有“对”成!

  若用作挽联,则可用:

  自古皆有死,(论语)贤者不虚生。

  《晏子春秋》有: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此语也很好。

  我不能写字,但常常被人强迫写对子,故常想利用这机会介绍一些好的格言。我常用的有:

  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老子)

  钩之以爱,揣之以恭。(墨子)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跟好学好,跟衰学衰。

  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佐饔得尝,佐斗得伤。

  ④圆不中规,方不中矩。柔而能刚,弱而能强。

  1953年10月8日

  一个女人净收入2, 104, 000美元--创美国完税后工资之最 ①

  1953年10月29日

  仔细想来,古代政治思想并不算发达。所谓百家之言,其实只有两个大趋势:

  1·“无为”的喊声,代表自由思想。

  A·“太上,下知有之,或下不知有之。”此是无为的最初义。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此是无为之第二义,可以“居敬而行简”一句为总纲。“修己以安人”,也可作此义说。

  C·孟子一面要“省刑罚,薄税敛”,一面又要“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已不完全是“无为”之治了。

  D·四世纪以后,“无为”变成了“君道”、“主术”,目的在限制那世袭君主的“有为”。

  “君道无知无为。”“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吕氏春秋》)

  “君人之道……俨然玄默,而吉祥受福。重为惠,若重为暴。”(《淮南·主术训》)此是一种“虚君”的理想,但此种人皆不说丞相以下也须无为。 ①

  1953年10月30日

  其实孔子已有此意,如他说卫灵公无道而不失国,因为他有“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

  E·“名正治备,则圣人无事”,也是“主术”。

  2·集权的“有为”政治。政府本来总是专制的、干涉的,故自由思想家总不屑谈这种“教猱升木”的政论。但五世纪以后,有两派人作集权说:

  A·墨家的《尚同》说,“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一同天下之义”,都是集权论,但墨家还要“上同于天”,“以巨子为圣人”,是一种神权政治。

  B·商君至韩非,一百年中,始有集权独裁的理论。

  “故求有上也,将以为治也……治莫广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商君书》)

  “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同)此种政制之下,有:

  (一)尚战

  (二)提倡生产(耕织)

  (三)告奸之令

  (四)严刑

  皆似今日之集权主义国家。

  1953年12月18日

  与立武兄长谈。他明天回台北去了。

  我的问题是:二月份是否回台北出席国民大会,是出席会使政府更尴尬还是缺席会使政府更尴尬?

  1953年12月22日

  德马丁借得哥伦比亚藏的黎锦熙印的《佛教十宗概要》,其中附录有胡适的《中国禅学的发展》(四讲)。

  1953年12月30日

  纪五给我看一封信,是一个朋友写的,其中说:

  对他(纪五)来说,向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馆长请教一下是个好主意,然而,他一定被人提醒不要发表任何评论。这很重要的,正如您所知……

  这两句话使我很感兴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