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 第30章 王维(4)

第30章 王维(4)

书籍名:《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作者:雅瑟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渭川田家①

  王维

  斜阳照墟落②,穷巷牛羊归③。

  野老念牧童④,倚杖候荆扉⑤。

  雉雊麦苗秀⑥,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⑦,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⑧,怅然吟《式微》⑨。

  【注】

  ①渭川:即渭水。田家:农家。

  ②墟落:村落。

  ③穷巷:深巷。

  ④野老:老农。

  ⑤荆扉:柴门。

  ⑥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秀:禾穗摇曳。

  ⑦荷(hè):扛着。

  ⑧既此:就这样。此,指上述诗人见到的农家情景。

  ⑨《式微》:《诗经?邶风》有《式微》篇,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句。王维取该文中归隐之意,表达他归隐田园的向往。

  该诗描写了一幅自然如画的田园风景,表达诗人对隐居田园的向往。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诗人在开篇写夕阳斜照下村落的景象。点明了本诗的地点和时间,在暮色中村落都被染上了昏黄色,烘托了恬静苍茫的气氛。第一句是整首诗的背景,之后描绘的一切人和物都是这样这个背景中的人和物。暮色降临,牛羊远山回来,又渐渐地没入深巷。《诗经》中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此时此刻诗人看到的景象不就是这样的吗?诗人看着牛羊入神。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时诗人又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倚靠在柴门外,等待着牧童放牧归来,诗人用朴素的笔触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动而温馨的画面,读来不觉阵阵暖意袭上心头。这种朴素感情,也深深地感染了诗人,诗人好像也感觉到了牧童归来的情趣,诗人忽然感到乡野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在麦地里,野鸡在吐穗的麦苗间欢快地鸣叫,声音那么悦耳动听;桑林里的桑叶已经稀疏了,蚕儿要开始吐丝作茧,建造自己的安眠的小窝了。“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田野中,农夫们都扛着锄头归来,他们在路上碰面,相互亲切地说着话,谈得欢畅,都快要忘记回家了。

  诗人看到了这美妙的暮色村景,心情舒畅而惬意,在此时,诗人联想到了自己,此时张九龄已经罢相,王维深感在朝廷没有依靠,正处在进退两难的矛盾中,诗人看到人们都有所归依,而自己彷徨在中途,不知道何去何从。因此诗人慨叹:“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虽然农人也并不一定都很安逸,但是,此时此刻在诗人眼里,比较昏暗的官场,农夫们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和闲逸,所以心生羡慕。于是,诗人吟诵《式微》,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心愿。最后一句和首句“斜阳照墟落”中的意境相照映,浑然一体。同时也和“归”字应和,揭示诗人想要归隐这一主题。情景融合一体。读完全诗,我们发现,整首诗用“归”字展开全篇,深刻地衬托了诗人隐居的心愿,这个“归”用得可谓精妙。

  这首五言古诗,全篇不事雕绘,用白描手法,将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后人点评

  清朝王夫之: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唐诗评选》卷二)

  杂诗三首(其二)①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②,寒梅著花未③?

  【注】

  ①杂诗:原题下有三首,这是第二首。《文选?杂诗》:“不拘流例,遇物即咏。”说的是此类诗多是诗人随感而发的作品,无法归入如游览等诗体中。

  ②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开花。

  杂诗三首(其二)

  王维共写有杂诗三首,都是些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本书选其二,这首写了游子思乡之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诗中一个久别家乡的游子,突然遇到了从家乡里来的朋友。游子非常的激动,这也激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游子急切想了解家乡发生的事情。这第一句单刀直入,直接选择游子问朋友这个镜头,表明了游子内心的思念积之已久,今天终于可以一解思乡之愁。两句话中出现两个“故乡”,这正体现了游子怀乡心切。诗人首句纯用白描写日常生活一景,非常形象传神地描绘了游子当时激动的心情。仿佛那个游子拽着老乡胳膊痴痴地问这问那的场面就在眼前。

  游子此刻想到了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到家乡的一山一水,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而往往此刻,最让游子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和自己联系较紧密的一些很平常的景物,本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很多事情浮现脑海,但最深刻的是窗前的寒梅,于是游子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诗人对游子的据实描写,真实自然而亲切,毫无矫揉造作之色。朴素的思乡之情也在这平凡的一问中涌现了出来,这小小的寒梅也寄托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皆用口语,如在叙家常中的谈话中流露出了游子真挚浓郁的感情。本诗若拙大巧,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点评

  清人黄叔灿:与前首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终南别业①

  王维

  中岁颇好道②,晚家南山陲③。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⑤,谈笑无还期⑥。

  【注】

  ①终南:即终南山,在唐朝京城长安附近。别业:即辋川别墅。

  ②中岁:中年。道:这里指佛理。

  ③晚:晚年。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旁边。

  ④胜事:美好的事。空:只。

  ⑤值:遇见。叟(sǒu):老翁。

  ⑥无还期:忘了回家的时间。

  终南别业29

  由于政局变化反复,王维晚年已看透了仕途的艰险曲折,所以决然跳出是非圈,超然物外,过上半官半隐的生活。开元二十九年(741),王维曾隐居终南山。此诗就是作于这个时期。本诗将隐居后安闲自在的心情,写得惟妙惟肖,反映了诗人怡然自乐的豁达心胸。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诗人开篇两句叙述诗人自己到了中年之后就开始厌倦尘世凡俗,信奉佛教。到了晚年就把家安在终南山边。诗人曾在给《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写到:“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可见他对终南山的环境非常的喜欢。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兴致起来,独自来往于山间,这其中所看所感只有自己知道。这里透露出了诗人闲情逸致。“独往”,反映诗人的勃勃兴致,独自往来,兴趣盎然而不觉孤单,“自知”写出诗人欣赏山林美景时的乐趣。表现了他不求人知,自得其乐,怡然自得的心境。

  承接“胜事自知”。诗人写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人自己兴致勃勃,随意行走山间,不知不觉中,竟来到水流的尽头,这时诗人无路可走了,于是干脆就席地而坐。干干什么呢?诗人坐在那里悠悠然地看天空云起云落,这是何等的惬意和闲适啊。本是水尽头又是自己独自行走,诗人却没有一丝的伤感或孤独,而是,志趣浓浓,清闲自在,心情舒畅。这两笔轻快自然的描写,简简单单的行、到、坐、看却是将诗人那种轻松快活的心情表露无疑。世人都认为这两句写得非常妙,有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写到:“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的确是很有道理的。同时,这两句诗完全是诗人轻轻勾勒的水墨山水画。清新而自然。

  最后“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偶然在山林间见到老翁,两人谈笑甚欢,甚至都忘了回家的时间。这里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勃勃兴致。诗中“偶然”二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一条线索,因为诗人本来就是随处游走,没有目的,所以,预到林叟是偶然,之前出游也是诗人偶然兴起之举,走到水穷处也是自己偶然碰到的,这些偶然则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的悠闲,无拘无束。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叙述诗人没有随意闲适的行踪,他仿若不食人间烟火,不问世事,超然物外,游乐山水,突出表现了诗人淡逸、豁达的天性。而最后一句与人翁的谈笑,又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使诗人的形象更加亲切。整首诗语言平白如话,顺畅如水,不事雕琢的字句中却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后人点评

  宋朝刘辰翁: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其质如此,故自难及。(《王孟诗评?王维》卷三)

  竹里馆①

  王维

  独坐幽篁里②,弹琴复长啸③。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

  ①竹里馆:是王维辋川别墅中的一景。

  ②幽篁(huáng):幽静的竹林。篁,竹林。

  ③啸(xiào):撮口发出长而清亮的响声。《封氏闻见记》云:“人有所思则长啸,故乐则歌咏,忧则嗟叹,思则吟啸。”

  竹里馆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名篇。写了诗人隐居山中闲逸的生活情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独坐幽静的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长啸。竹子、琴向来是诗人象征情操高洁、超凡脱俗的特殊景物。在这样一个高雅幽静的环境中,诗人置身其中,抚琴长啸自当内心惬意安详。

  诗人非常喜欢这样幽静的环境,虽然是独自弹琴长啸,但是不觉孤单,而是陶醉其中,享受林中抚琴的安闲生活。所以诗人写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自己独居深林中,没有人知道,只有要轮皎洁的月亮静静地照着我。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月亮好像和我有着同样的志趣,好似诗人的知音,有明月的陪伴,诗人更不会孤单了,诗人心境恬淡安适,竹林、明月意境宁静、恬美,诗人的心境和周围的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情和景融为一体,烘托了万物皆空、幽雅高洁的意境,具有独特的吸引人的艺术魅力,美不胜收。

  这首五言绝句,仿若诗人随手挥就,没有一点雕琢,语言也很平淡,但是,这些平淡不惊的语句,描绘出了一幅优美幽静的环境。诗人竹林抚琴,明月当空的画面仿佛历历在目,那种幽静恬美的意境,油然心生,匠心独具。诗人这首诗不着意在个别词句的妙用上,而重点在整首诗烘托的意境上,重在其中的神韵。就像施补华所说的,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之感,整首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接,相映成趣,体现了诗人恬静、淡泊的心境。

  后人点评

  清人黄培芳: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