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 第46章 杜甫(4)

第46章 杜甫(4)

书籍名:《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作者:雅瑟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后人点评

  清人何焯:四句浑浑说去,而世运之盛衰,年华之迟暮,两人之流落,俱在言表。(《义门读书记》卷五十六)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①,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②,自在娇莺恰恰啼③。

  【注】

  ①蹊(xī):小路。

  ②留连:即留恋,不愿离去。

  ③恰恰:形容鸟鸣声悦耳动听

  蝴蝶

  上元元年(760)杜甫经受离乱之苦后,终于在成都建了草堂,算是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诗人为此非常高兴。于是,诗人独自漫步江畔,见春景生情,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黄四娘家花满蹊”,首句点出了寻花的地点。诗人在黄四娘家附近看到了怒放的鲜花,第一句以“黄四娘”入题,自然亲切,诗文的生活情趣倍增。

  紧承“花满蹊”,诗人开始写鲜花,那鲜花“千朵万朵”,可见花之多,也具体地揭示了上句鲜花满蹊的程度。花团锦簇,繁茂的鲜花都“压枝低”了。“压”和“低”这两个字使用得非常生动、准确,那花繁叶茂的春景仿佛就在读者眼前。

  接着第三句诗人从写花写到了,在花丛中飞舞的彩蝶。“留连戏蝶时时舞”中的“留连”表明了彩蝶被这娇艳美丽的鲜花迷恋住了,飘飞起舞,徘徊在花丛中迟迟不肯离去。彩蝶纷飞,花丛芳香四溢,没不胜收,这“留连”二字不仅指蝴蝶,也暗指诗人自己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诗人最后还是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诗人一边赏美景,“时时”还会听到小巧可爱的黄莺在树枝间鸣叫,“时时”二字表明诗人不是偶尔听到,而是频繁、总是能听到。“娇”字写出莺声娇柔轻软的特点。“自在”二字不仅是写黄莺的姿态,也在无形中传达出黄莺给诗人带去的轻松愉快的感觉。诗人以漫步为线索,通过视觉和听觉角度,勾勒自己行进中的春景见闻,把春天描绘得生机盎然,纷繁热闹。最后诗文以黄莺歌声“恰恰”结束,余味无穷。

  这首小巧的七言绝句,优美自然,流畅和谐,灵动活泼,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虽然只写了“花”“蝶”和“莺”这三种事物,但是,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个春天的气息,言简而义丰。

  后人点评

  秦观曰:“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嗓,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韩愈论》)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①,一行白鹭上青天②。

  窗含西岭千秋雪③,门泊东吴万里船④。

  【注】

  ①黄鹂:鸟名,即黄莺。

  ②白鹭:水鸟名。

  ③含:这里有镶嵌的意思。西岭:即成都西面的岷山,山上有积雪常年不化。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

  绝句四首(其三)

  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地动乱,杜甫逃到外地避难,第二年,安史之乱平定,又过了一年,严武重新回到成都。杜甫闻听严武回蜀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也紧跟着回到了成都草堂。诗人回来时看到充满生机的春景,诗兴大发,越是便写下了这组七言绝句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起笔写下了一对工整的对仗句。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那里欢歌,明丽的“黄”色和“翠”色加上黄莺的悦耳的鸣叫,把春意写得清丽热闹、生机勃勃,充满愉悦的气氛。碧蓝天空上一行白鹭在自由翱翔。这次句把白鹭飞翔的优美姿态形象而生动地烘托了出来。这两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艳明丽的颜色,编织成了一幅绚烂美丽的春景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在下联又使用了工整的对仗句。诗人凭窗远眺,西山顶上白雪皑皑,在碧蓝的天空中显得浑宏壮丽,色彩明丽,物象清晰。“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风景画,这样的美景自然让诗人心情的舒畅。向门外看去,只见江岸停泊着船只,诗人想到这些船即将经历岷江、穿越三峡,沿江而下,奔向万里外遥远的东吴了。在战乱年代,船只在江水中通行不畅,重重受卡,而战乱平定,船只畅行无阻了,那么自己就有回家的希望了。最后一句,气势宏阔,意韵深远。

  全诗每句一景,共写了四景,这四景形成了一个完美统一的意境,其中渗透着诗人或喜悦或怀思的细微而复杂的情感。语言优美,色彩明丽,如诗如画。

  后人点评

  《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客至①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②,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④,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⑤,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

  ①客至:客,指崔明府,唐人把县令称为明府。

  ②舍:家,这里指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

  ③蓬门:茅屋的门。

  ④盘飧(sūn):泛指菜肴。飧,熟食。兼味:几种味道,意菜少。樽:酒器。旧醅(pēi):隔年陈酒。

  ⑤肯:能否,这是诗人在向客人征询意见。

  客至6

  这首诗是肃宗上元二年(761)时所作,诗人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诗中表现了诗人质朴的性格和对朋友来访的喜悦之情。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两句写诗人田庄附近的景色,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是春季和地点,其中也表现了客人到来前,诗人喜悦的心情。“舍南舍北皆春水”,一句写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诗人家被水围绕,景色优美秀丽。“皆”字突出了春季江水充沛。只有群殴日日飞来,群殴长用来代指隐士,而群殴日日来,表明了这里环境清幽寂静。少有人来访。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写到自己家里情况,接着引到客至上来。以诗人向客人诉说的口吻写到,因为少有人有来拜访,所以庭院的小路上长满了花草。我这紧闭的柴门,今天就为您打开。这两句表达得亲切质朴而自然,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对客人来访的喜悦心情。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自述贫穷待客不周,具有浓浓的乡土淳朴气息。仿佛看到诗人邀请客人吃饭饮酒,听到诗人在想客人抱歉地说:离街市较远,买东西真不方便啊,所以都是一些简单的菜,买不起名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就请随便进用吧!这些话热情淳朴,非常亲切,同时诗人待客的热情和对客人歉疚心情,历历在目。同时这两句也体现了诗人和客人之间的以诚相待的深厚感情。氛围融洽、和谐,充满生活气息。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最后诗人进一步选用了一个经典画面,将席间的热情气氛推向了高潮。诗人询问客人能否请邻翁一起来饮酒,接着诗人便隔着篱笆高喊邻翁。这个画面写得非常细腻传神,仿佛诗人高喊的声音就在耳边,其中的兴奋、欢快气氛非常明显。

  这首七律,语言平白如话,描写细腻传神,表达真率,自然亲切,生活气息浓厚,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对客人到来的高兴心情。诗人将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情趣盎然的生活场景。

  后人点评

  明人李沂:天然风韵,不烦涂抹。(《唐诗援》卷十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②,下者飘转沉塘坳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④。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⑤,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⑥。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⑦。

  床头屋漏无干处⑧,雨脚如麻未断绝⑨。

  自经丧乱少睡眠⑩,长夜沾湿何由彻○11!

  安得广厦千万间○1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3,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14,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

  ①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这里是概数,表明茅草少。

  ②挂罥(juàn):挂,缠绕。罥,挂。长:高

  ③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坳,低凹的地方。

  ④“忍能”句:竟忍心孩童当面做“贼”。

  ⑤呼不得:呼唤不回来。

  ⑥向:渐近,趋近。

  ⑦“娇儿”句: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⑧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窗,阳光从这里射入屋中。

  ⑨雨脚:雨点。

  ⑩丧(sāng)乱: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11何由彻: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呢?彻,彻夜。

  ○12安:哪能。

  ○13大庇(bì):全部掩护起来寒士:泛指贫寒的读书人。见(xiàn):通“现”。

  秋梦所破歌

  唐肃宗上元三年(762)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自己的草堂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人借写茅屋中生活的艰辛,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古体诗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号”二字,把秋风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风声之大,风势之猛烈。正因为狂风怒吼,诗人茅屋上的几层薄草被卷起,这两句写得短促,节奏快,表现了诗人焦急的心情。屋顶上的茅草随着风到处飞,“茅飞渡江洒江郊”中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表明风大茅草都没有落到地上。洒下的茅草“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由此可见,被风卷走的茅草是不能在收回来了。诗人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作词细致传神地描写了茅草飞走的全过程,诗人紧盯着茅草的每一个动作,可见,他内心的紧张焦虑。诗人没有描写自己的心情,但通过这些景色的描写,垂老的诗人在风中焦灼和激愤的表情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到“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五句继续第一部分的内容,写到不仅“洒江郊”的茅草没有办法取回了,落在地上的可以收回的茅草,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因为诗人“老无力”,所以,在他忍心看着孩童在他面前做盗贼。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自己“老无力”而被孩童欺侮的愤怒心情。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倚杖自叹息”,“倚杖”进一步体现了诗人“老无力”;“自”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辛酸。

  总结这两部分内容,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诗人非常穷困,因为穷困,所以,房上不值钱的茅草被吹走,都让诗人坐立不安、焦灼万分。而孩童们也欺他穷困,故意抱着不值钱的茅草逃跑。诗人生活真是困窘不堪啊。这些也为下文诗人感怀抒情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从“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的破屋刚刚受到了狂风的蹂躏,紧接着又遭到连夜大雨的摧残。“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写了风终于停了,可是,天气越来越“昏黑”,这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诗中“墨色”“默默”“昏黑”勾勒出了一幅凄怆黯淡的图画,流露了诗人的愁苦之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穿在身上的衣服“冷似铁”,穿上被子被“塔里裂”,可见环境是多么的凄冷,但是当时正值八月,还不是很冷,为什么诗人感到这样冷呢?原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内没有一处干的地方,雨水不断地向屋里露,这样的环境怎么不让人冷呢。诗人由这样窘迫的环境想到了导致自己生活如此悲惨的原因—安史之乱。正是因为国家动荡,战乱频繁,诗人背井离乡、穷困潦倒。接着诗人又写到现实,诗人在雨夜中煎熬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天亮。

  诗人在雨夜彻夜难眠,由自己困窘状态,自然想到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千家万户,于是便有了第四部分(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到最后),诗人发自肺腑的呼号。“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声音宏亮,铿锵有力,气势奔腾,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冲天的豪气。诗人从困苦的生活体验中喷薄而出的豪情和希望。诗人感叹如果“突兀见此屋”,那么,诗人自己即使困顿而死也足以,这是多么深沉的情感爆发,诗人将自己的痛苦和社会、百姓的苦难紧密相连,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至此,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激人奋进。

  后人点评

  《唐宋诗醇》云:“极无聊事,以直笔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①。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②,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①危樯:高高的桅杆。

  ②著:著名。

  旅夜书怀

  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好友严武突然去世,杜甫在成都孤独无依,于是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就是杜甫在漂泊的舟中所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舟中见到的近景。意思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单地停泊在夜晚的江中。“细”字体现了力量弱小,无所依傍。“独”字体现了孤单之情,这两个字烘托了寂寞孤单的凄凉景色,反映了此时无奈漂泊江中的杜甫的心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描写的是远景:闪亮的星星低垂天际,原野一片广阔。月随波涌,大江滚滚东流。诗人用雄健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别样的宏伟壮阔的江中夜景。而在雄伟的大自然面前,诗人的形象反倒显得越发的渺小了。这两联的景色描写都为接下来诗人的“书怀”蓄势。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自己名声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的,而自己为官生活却应为老迈多病而结束了。“岂”字有怀疑的语气,诗人向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却受各种情况的影响而不能实现,反倒写的文章称名于世,而这个结果并不是诗人的心愿,诗人更希望自己在仕途上能一展才华,保家卫国。诗人休官,却不是因为诗人的老病,而是受人排挤,这又不是诗人的原意做的,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满,这也揭示了诗人沦落到此的原因是仕途不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在最后说自己飘飘一身像是什么?不过像一只在广阔天地间游荡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用一个将自己比喻成沙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心中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酸楚和悲戚之情,

  这首五律,没有用句直接抒情,却字字句句含情,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完美地寄托在了所见到的景色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质朴简单,通俗易懂。表达感情含蓄委婉。

  后人点评

  清人纪昀: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五)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①。

  苟能制侵陵②,岂在多杀伤。

  【注】

  ①疆:疆界。

  ②侵陵:侵扰。

  擒王

  诗人先后写了《出塞》九首和五首,加前、后字以示区别。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架祸契丹,于是征调天下百姓征讨攻伐外族,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前出塞》九首,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讨吐蕃的事件,借以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本书所选的为其中第六首。

  前四句写战斗的关键,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制敌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敌制胜。两个“当”和两个“先”,使诗文节奏明快和谐,通俗易懂。这四句一气呵成,浅明有理,畅快淋漓,为下文诗人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