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 第47章 杜甫(5)

第47章 杜甫(5)

书籍名:《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作者:雅瑟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这首五律,诗人站在国家的角度来写的,浅明有哲理,气势恢宏,充满正义之气。

  后人点评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①,巫山巫峡气萧森②。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③。

  丛菊两开他日泪④,孤舟一系故园心⑤。

  寒衣处处催刀尺⑥,白帝城高急暮砧⑦。

  【注】

  ①玉露:指秋天的霜露,霜露晶白所以把它比喻成玉。凋伤:指草木凋零。

  ②巫山巫峡:泛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山和峡谷。

  ③塞上:指巫山。

  ④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经历两个秋天,所以说“两开”。开,一字双关,既指菊花开,又指泪眼开。

  ⑤故园:指长安。

  ⑥处处:指家家。催刀尺:指赶制冬衣。

  ⑦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

  秋兴八首(其一)9

  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暂居夔州。生活孤苦飘零,诗人晚年又病痛缠身,怀才不遇,所以,心情孤寂、阴郁。在秋季里,不免触景生情,写下了《秋兴》组诗。本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在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季节和地点。寒冷的霜露打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呈现一片萧瑟阴森的景象。诗人用沉重的笔触为整首诗渲染上了萧条肃穆气氛,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接着诗人的视线从峡谷转移到了江上。峡谷中的江水波浪滔天,气势汹涌;塞上风云阴沉浓密,好像要和地面接近。地上的江水“兼天涌”,而天上的风云“接地阴”,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天地之间混沌一片,天上地下,到处是惊涛骇浪,狂风阴云,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黯淡阴沉。诗人将自己心理的感受和看到的景色相连,这阴郁的景色,其实也是诗人动荡凄苦内心的反映。

  诗人此时此刻在想着什么呢?“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原来诗人想到,秋菊已经两度开花,自己也已经漂泊在外两年之久,还没有回到家园,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老泪纵横,诗人的内心始终牵挂着故园,深深的思念,化作了无边的痛楚,煎熬着诗人。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开”字双关,既指菊花开,又指诗人泪眼开。“孤舟”二字流露了诗人漂泊孤零的伤感。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时分,诗人听到砧声四起,妇女们正忙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过冬御寒的衣服,而诗人孤苦伶仃、漂泊在外,谁又会给诗人制作过冬的棉衣呢?“催”、“急”既是对人们忙碌制衣的体现,也是诗人自己内心盼望早日回家的流露。这寒秋中的砧声让诗人更感孤单和忧伤。

  诗人用雄浑的笔触使秋的气氛无处不在,笼罩全诗,秋中抑郁肃穆的气氛,萦绕在字里行间,挥之不去。

  后人点评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曲江二首①

  杜甫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②。

  且看欲尽花经眼③,莫厌伤多酒入唇④。

  江上小堂巢翡翠⑤,苑边高冢卧麒麟⑥。

  细推物理须行乐⑦,何用浮荣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⑧,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⑨,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⑩,点水蜻蜓款款飞○11。

  传语风光共流转○12,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

  ①曲江:又称曲江池,今陕西西安东南,是唐朝重要的游赏地方。

  ②万点:指很多花瓣飘落。

  ③经眼:从眼前经过。

  ④伤:忧伤。

  ⑤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⑥“苑边”句: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⑦物理:事物的道理。

  ⑧朝回:退朝回来。典:典当。江头:指曲江边。

  ⑨行处:到处。

  ⑩深深:在花丛深处。见:通“现”。

  ○11款款:形容舒缓的样子。

  ○12共流转:一起逗留游玩。

  古来稀

  第一首,这首诗是乾元元年(758)暮春,诗人被任“左拾遗”时写的。诗人因为疏救房琯,惹怒了肃宗,之后,被肃宗疏远,他的意见不能被采纳。诗人在曲江饮酒赏花排遣内心的抑郁。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芳菲飘散的景象,仿佛可以闻到四散的花香。这在得意人的眼里是芳花烂漫的,但是,在诗人眼里“一片花飞”反倒使春天减少了,“风飘万点”中诗人感到春天易逝而生起了愁绪。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花儿“飘飞万点”已经成为现实,那么还生长在枝头上的花儿就倍加珍惜了,可是,诗人眼看着花瓣一片一片地从天空中飞落殆尽。这“且看”句通过“且看”“欲尽”“花经眼”这些词将诗人赏花落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一片片花瓣让诗人这样怜惜,那么“飘万点”的情景又会使诗人多么的伤心可惜啊。花落诗人愁,于是接着诗人写“莫厌伤多酒入唇”,花飞万点让人愁绪满怀,虽然就已经饮了很多,但是诗人还是禁不住再喝几杯,其中伤春之情全融入酒中,感情曲折委婉,用笔细腻生动。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花儿飘落到江上,诗人发现江上曾经住人的小堂,现在已经荒芜,翡翠鸟在那里筑起了窝。接着诗人又看见原来踞高冢前的石雕麒麟,现在倒卧在地上了,一片落寂。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诗人看到花落春逝,看到小堂和麒麟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想到曾经这里是多么的繁荣华丽,由此诗人悟到世事变化无常,繁荣只是朝夕之间,所以,还是及时行乐吧,不要让荣华羁绊了自己。

  《曲江》二首属于联章诗,两首诗内容有联系,接下来第二首,诗人就是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句写的。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此时正值暮春,在长安还可以穿春天的衣服,但是,诗人“典春衣”暗示着,冬衣都被典当光了,所以,就开始典当春天穿的衣服了,从中也可见诗人的贫穷。“日日”二字突出了典衣的频繁,诗人总是典当衣服干什么呢?最应该的是维持生计,生活吃饭吧,但不是,诗人只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

  接下来诗人又写到“酒债寻常行处有”,诗人为了喝酒典当衣服已经无法支付了,便到处都欠下来酒债。“行处有”表明诗人走到哪里就喝到哪里。诗人典衣赊欠还要卖酒喝,为的什么呢?

  “人生七十古来稀”,读到这里,我们才知道,诗人想到人生苦短,而自己又无法得志,那就得逍遥时就痛快地逍遥。这是愤怒时的牢骚话。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接着诗人写到江边景色。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幅恬淡安静、自由自在的景色。“深深”“穿”“款款”“点”这些字词都用得恰到好处,笔触细腻生动,意境唯美。为下边的抒情做了铺垫。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诗人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有害怕着美丽的风景丢失,所以,不由自主地说,明媚的春光,和蝴蝶、蜻蜓一起流转,让我观赏,哪怕这美好的时刻只是暂时的,千万不要连这点心愿都违背我啊!”诗人表面上惜春,但是,言外有他意,意蕴深远,让人回味。

  后人点评

  《瀛奎律髓汇评》云:“淡语而自然老健。”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①,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②,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③!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④。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⑤!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⑥,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⑦,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⑧,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⑨,独与老翁别。

  【注】

  ①石壕(háo)村:今河南省陕县东。

  ②逾:翻越。

  ③一何:何等,多么。怒:恼怒凶狠的样子。

  ④邺(yè)城:即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

  ⑤已:停止,结束。

  ⑥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⑦老妪(yù):老妇人。

  ⑧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朝官兵和叛军在此对峙。

  ⑨登前途:踏上征途。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军六十万包围安庆绪于邺城,但因为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惨败,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补充兵员,到处抓人,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任所。因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本书选的《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采用实录的手法,叙述了官吏夜抓人整个过程,揭露了官吏们的强暴,反映了百姓们艰难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句。写诗人投宿石壕村,傍晚官吏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开门见官吏。诗文开始就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点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吏夜捉人”一句,是整个文章展开的依据,正是因为此,才会有后边的一系列事情发生。这里诗人没有说“招兵”或“征兵”而是说“捉人”,可见诗人没有半点修饰,真实描写当时情况,寓意诗人对此行为愤慨和批判之情。官吏们在“夜”里捉人,这个特定的时间,含意丰富,这表明百姓白天都藏起来,官吏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里突然袭击,从白天到黑夜,官吏不断地抓人,抓人手段残暴,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得安宁。“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两句中,老翁、老妇动作的迅速和有条不紊,表明这种捉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夜里他们也高度警惕,一旦有响动,老翁立刻逃走,老妇周旋。

  第二部分(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中“呼”和“啼”,“怒”和“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一何”二字的渲染,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吏”的横暴嚣张的形象和“妇”的痛哭流涕的氛围。“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暴吏的怒呼,引起下文妇人的“致词”。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写了妇人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而其中已经有两个牺牲,老妇陈述了这样一个悲惨事实,希望能够博得官吏们的同情,但是,老妇的诉苦无济于事,虽然文中未说,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官吏摔锅砸门到处找人的情形,官吏可能问,难道你家里没有别人了吗,再次逼问老妇,老妇于是说“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无人”“唯有”形成了矛盾,可见,老妇不愿说出,可能孩子哭,所以老妇不得不说,官吏发现了儿媳,老妇担心儿媳被抓走,说了种种情况,希望官吏高抬贵手,最后,老妇为保儿媳不让孙子饿死,便挺身而出自己去服役,至此,老妇的院落才恢复平静。

  最后一部分(从“夜久语声绝”到最后),写事情的结局,“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暗示着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在屋中低声哭泣。“夜久”二字,表明了老妇不断向官吏哭诉、哀求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表明诗人也是通宵未眠,关注着事情的变化。“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最后这两句,充满深情,让人倍感心酸。昨夜老妇还在,今天,就只有老翁一个人送别了,可以想象老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痛苦?使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诗人用如实记录了整件事情的全过程,语言朴实无华,再现了那惊心动魄、悲凉凄绝的场面,耐人寻味。

  后人点评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蜀相①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⑥?锦官城外柏森森②。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

  出师未捷身先死⑤,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

  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

  ②锦官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

  ③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频烦:一再劳烦。

  ④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业。开,开创。济,扶助。

  ⑤“出师”句:指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伐魏,据五丈原,与魏司马懿隔渭水相持,胜负未定。这年八月,诸葛亮病死军中。

  蜀相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到达成都,定居在了浣花溪畔。次年春,他来到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没有说“蜀相”而是在写“丞相”,显得分外亲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敬慕之情。“寻”字表明诗人不是漫无目的地漫游而来到诸葛祠堂前,而是诚心来探访诸葛亮祠堂的。“森森”表现了柏树长得高大而繁密,烘托了一种宁静、庄严的氛围。这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笔力洒脱自然,字句中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钦佩和敬仰之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祠堂的阶梯上长满了碧绿的春草,自成一处春景。诗人看不到黄鹂鸟,只能听见它悦耳美妙的声音。这两句诗人从近处着笔,细致地描写了祠堂的景物。祠堂阶梯上生长了春草,暗示了很少有人来这里。而“隔叶”句呼应“柏森森”,说明黄鹂深藏在柏树间,柏树枝叶繁茂,所以诗人只能闻其声,不见其形。“空”字有徒然的意思,表明武侯诸葛亮千辛万苦缔造历史基业,创造的成就,早已经被后人遗忘了。这两句写景句反映了祠堂的荒寂冷落,同时,诗中含有诗人感怀先哲的庄严和肃穆意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是诗人引用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历史典故。诸葛亮多次劳神为国家制定策划计谋。“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继承基业。一片赤胆忠诚之心啊。这两句诗人用深沉雄健的诗笔概写了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和他忠心报国,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这也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所在。感情深沉厚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写了诸葛亮为伐魏六出祁山最后病死沙场的事,集中展现了诸葛亮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表现敬仰他的人对他的痛惜之情。叙述和抒情结合,感情表达强烈,却又余味无穷。

  这首七律诗中,诸葛武侯建立基业,鞠躬尽瘁的忠心爱国之情,正是诗人所向往的,是诗人的理想。最后一句,既有诗人对诸葛亮的痛惜之情,也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成分。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唐诗品汇》卷八十四)

  望岳①

  杜甫

  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钟神秀④,阴阳割昏晓⑤。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⑥。

  会当凌绝顶⑦,一览众山小。

  泰山

  【注】

  ①岳:这里指东岳泰山。

  ②岱宗:泰山别称。因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有“岱宗”之称。

  ③齐、鲁:泰山北为古代齐地,泰山南为古代鲁地。未了:无尽。

  ④钟:聚集。

  ⑤阴阳:山南阳面,山北为阴面。割:划分。

  ⑥决眦(zì):张大眼睛。决,裂开。眦,眼角。入:没入眼中,即看到的意思。

  ⑦会当:定要。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在洛阳应试落第,他于是就游历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写下了《望岳》诗三首,表现了诗人年轻时蓬勃朝气和轩昂的志气。《望岳》三首分别是咏诵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文中选取的这首是诗人在经过泰山时,写下的咏东岳泰山之作。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