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最爱读国学系列:宋词三百首 > 第71章 辛弃疾(2)

第71章 辛弃疾(2)

书籍名:《最爱读国学系列:宋词三百首》    作者:逸闻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注释

  ①带湖:位于信州(治今江西上饶)城北一里许,风景绝佳。②三径:据说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归隐所居田园。③鹤怨猿惊: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④甚:为什么。⑤衣冠:指做官。⑥抵死:老是,总是。⑦尘埃:此处喻指污浊不堪的官场。⑧贵早:应及早归隐。⑨莼羹鲈脍:指晋张翰因思念家乡美味而辞官事。⑩葺:用茅草盖房子。轩窗临水开:宋吕夷简有《天花寺》诗:“贺家湖上天花寺,一一轩窗向水开。”“秋菊”二句:自表高洁。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沉吟:迟疑不决。

  经典赏析

  辛弃疾作此词时(淳熙八年秋),仍在江西安抚使任上,带湖新居即将落成。词的上片主要写萌发弃政归田之念。下片主要写他对未来生活蓝图的设想。全词自始至终可以说是一篇描写心理活动的实录。

  作者本为南归之人,官职虽屡有升迁,但其刚直任事的个性却为南宋士大夫所不接受。所以他在任时,朝中和地方上都颇有谤议之言。作者忧谗畏讥,预作退步,在带湖筑成新居。此举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官场污浊的厌倦和对政治风云的忧惧,仕与隐的复杂矛盾心态跃然纸上。

  满江红题冷泉亭①

  直节堂堂②,看夹道、冠缨③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④声急。闻道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⑤。是当年、玉斧削方壶⑥,无人识。山木润,琅玕(lánggān)⑦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⑧横跨,玉渊⑨澄碧。醉舞且摇鸾凤⑩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释

  ①冷泉亭: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唐代建筑,为西湖名胜之一。②直节堂堂:松竹劲直挺拔。③冠缨:帽带。借指官吏。④佩环:佩带和玉环,古人衣服上的饰物。⑤天峰、青壁:指飞来峰。传说此峰在天竺国,不知何时飞来,故名。⑥方壶:传说中海上的仙山。⑦琅玕:像玉一样美丽的石头。⑧危亭:此处指冷泉亭。⑨玉渊:指冷泉积水形成的深潭。⑩鸾凤:传说中美丽的神鸟,常用来比喻贤俊之士。

  经典赏析

  本篇作于宋孝宗乾道六、七年间,作者时任杭州司农寺主簿。

  词的上片用拟人手法描写西湖灵隐寺一带景物,形象生动逼真。下片寓情于景,写登上冷泉亭后的见闻和感想。结尾两句“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点明题旨,寓意深远。为什么“恨此中”呢?原因是作者南归之后,北方失地未能收复,不但夙愿难酬,而且永难再回故乡,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郁郁不得志,因而触景怀旧,便有了无限伤感。这个“恨”,不仅是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

  全词由西湖景物触动作者的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寄托作者要求收复中原、统一国家、重返故乡的爱国之情,表达含蓄,悲愤深广;写景形容逼肖,而开阖自然。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过眼①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②径须③携杖去,能消几两④平生屐(jī)⑤?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⑥。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⑦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⑧,今犹昔。

  注释

  ①过眼:从眼前掠过。②佳处:风景优美处。③径须:直须。④几两:几双。⑤屐:带齿的木鞋。《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⑥“吴楚”二句: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⑦旌旗未卷:指战事还没完结。⑧转相寻:互相转换代替。

  经典赏析

  淳熙五年(1178)秋,辛弃疾被派往武昌当湖北转运副使,途中曾在扬州会晤杨济翁和周显先,且写词互相唱和。离开扬州后,作者在船上写成此词,寄给杨、周二位友人。

  这首词一方面表示作者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意写景,始终直抒胸臆。作者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漫,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相关链接

  三十九年非

  《淮南子·原道训》有言:“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辛弃疾时年四十岁,他仿《淮南子》语,把四十说成“三十九年非”。

  丑奴儿书博山①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②。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③。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①博山:山名,在江西广丰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而得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②层楼:高楼。建安诗人王粲曾作《登楼赋》抒写他不得志而怀乡的愁绪。后来的诗人往往登楼望远,赋诗写愁,把登高与愁绪联系在一起。③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不说。

  经典赏析

  这首词抒写早年和晚年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上片说少年时代涉世未深,不知人间甘苦,本无忧愁,却偏要在登楼赋诗时无病呻吟。下片说如今饱经风霜,尝尽人生之苦,真正懂得了忧愁的滋味,却不愿说出来。这种“欲说还休”的矛盾心理,表明作者胸中埋藏深沉的忧愁,即使说出来也无人理解,不如干脆不说。

  词的上下两片均用叠句转折,跌宕有致,含蓄隽永,颇耐人寻味。

  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①,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②于紫溪,不至③,飘然东归④。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⑤,复欲追路⑥。至鹭鹚(cí)林⑦,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⑧,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⑨,心所同然⑩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cù)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注释

  ①过余:来到我这里。②朱晦庵: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③不至:指朱熹没有到。④飘然东归:指陈同父返回东阳。⑤殊恋恋:很留恋。⑥追路:追赶陈同父。⑦鹭鹚林:地名,约在江西省上饶东。⑧方村:地名,约在鹭鹚林附近。⑨索词:索取词作。⑩心所同然:两个人所想的相同。把酒长亭说:持杯在长亭话别。“看渊明”二句:把陈同父比作陶渊明和诸葛亮,有着风流潇洒的举止。蹙:踩踏,踢。“要破帽”句:雪落到破帽上,像是让人平添了许多白发。破帽,汉末管宁曾隐居辽东,戴皂帽。后来文人常在作品里写自己戴破帽,以示清高。剩水残山:此处指大地覆盖着雪,只有部分的地方残露在外面,显得零零落落。无态度:不好看,不成样子。料理:装饰打扮。风月:清风明月,此处泛指美景。佳人:美人,此处指陈同父。重约:重视约会。销骨:极度悲伤。君:作者自指。

  经典赏析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同父(陈亮)远道来访,和辛弃疾同游鹅湖,共商恢复大计,纵谈天下事,并信约朱熹到紫溪会晤。后因朱熹失约未到,陈亮匆匆离去。这次相聚时间虽短,却是辛弃疾一生中很有意义的一次会见。陈亮东归之后,他便写下这首《贺新郎》以表思念之情。

  词的上片,作者对陈亮给予很高的评价,将他比为陶渊明与诸葛亮,对他的品格才华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令人遗憾的是南宋小朝廷奸臣当道,偏安一隅,瑟缩在严冬的残山剩水中,致使爱国志士徒添华发而已,表现了自己对国事的忧愤。下片写分别之后追之不及的悔恨心情,表现作者对朋友们的怀念以及他们志同道合的情谊。最后写出国家的危亡形势和自己的不幸遭遇及愁苦。

  全词豪放沉雄,千回百折,凄婉中自有清刚之气。

  相关链接

  铸就而今相思错

  《资治通鉴》卷二六五说天雄节度使罗绍威,联合朱温消灭田承嗣在魏、博所遗留下来的“牙军”。嗣后朱温所部在魏州居留半年,把魏州的物资积蓄消耗殆尽。罗绍威的力量也因此削弱。罗绍威很懊悔,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错,即用铁铸成的磨治骨角铜铁的工具。此处语意双关,也暗指错误。文中此句与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说作者自己没有留住陈同父,于今两地相思,成为大恨事。

  吹裂长笛

  据《太平广记》载:唐代著名笛师李謩曾于宴会上认识一名叫独孤生的人,很会吹笛。李送过长笛给他吹奏。他说此笛至《入破》(曲名)必裂。后果如此。作者用此典极言笛声之悲,而尤见思友之切。

  贺新郎别茂嘉①十二弟。鹈(tíjué)②、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③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④关塞黑⑤,更长门⑥、翠辇(niǎn)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⑦。将军⑧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⑨、回头万里,故人⑩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①茂嘉:作者的族弟。②鹈:鸟名,这里指伯劳。③杜鹃:即子规鸟,古人说它的叫声像“不如归去”。④马上琵琶:王昭君和亲匈奴,汉元帝送别时叫她在马上弹琵琶自遣。⑤关塞黑:形容北方边塞荒凉。杜甫《梦李白》:“魂返关塞黑。”⑥长门:陈皇后失宠后居长门宫。⑦“看燕燕”二句:写庄姜送戴妫事。《诗经·邶风》有《燕燕》诗,是卫庄公夫人庄姜送庄公妾陈女戴妫归陈时所作。戴妫在卫国有一段悲惨的遭遇,儿子被卫君州吁所杀,是不得已回娘家的。⑧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与匈奴战,粮尽援绝而降,身败名裂。⑨河梁:相传李陵在匈奴送别苏武归汉的诗有“携手上河梁”之句。梁,桥。故人:指苏武。壮士:指荆轲。

  经典赏析

  这是一首寄寓着作者忧国深情的送别词。

  词一开头,便用鸟的悲鸣和残春的凋零景象,衬托离愁别恨。但是,这绝不是在倾吐兄弟间的私情,而是借古喻今,用“马上琵琶”、“长门”等历史故事,讽刺了宋王朝对金统治者妥协、求和的政策,表达了对投降敌人的将领的蔑视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全词以鸟鸣开篇,以鸟鸣结束,中间连用五个典故,并打破上下片的界限,章法浑成而别致。作者借送弟伤别抒发满腔抑郁不平之气,笔力纵横捭阖。

  贺新郎赋琵琶

  凤尾龙香拨①。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②。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③待发。记出塞④、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⑤、宫殿孤鸿没。弦解语⑥,恨难说。辽阳⑦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⑧梁州⑨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⑩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释

  ①凤尾龙香拨:尾刻双凤,龙香板为拨。形容琵琶的精致和名贵。②几番风月:经历了几多岁月。③亭亭:高挺的样子。④出塞:指王昭君出塞的故事。⑤昭阳:汉代宫殿名称。⑥“弦解语”二句:即使琵琶理解心情,满腹的愤恨却难以述说。⑦辽阳:在今东北境内。⑧推手、却手、抹:都是琵琶弹奏的指法。⑨梁州:同凉州。⑩贺老:即贺怀智,唐玄宗时的琵琶高手。定场:能压住场子。沉香亭:唐长安兴庆宫中亭名。唐玄宗和杨贵妃常在此游玩取乐。

  经典赏析

  这首词以琵琶为中心,组织了许多有关的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抒写了难以言尽的国难家仇。全篇句句写琵琶,又句句不专写琵琶;句句点题目,又句句在借题发挥。而所有的句子皆围绕一个中心。作者与其说在“咏物”,不如说是抒情。

  词作多用唐代的故事,从开篇“凤尾龙香拨”暗指的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至结尾处“沉香亭北繁华歇”,使人自然联想到宋朝从汴京极盛到南渡后的盛衰变化,全篇显得沉郁悲壮。

  贺新郎邑中园亭①,仆②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③,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④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⑤云。

  甚矣吾衰矣⑥。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⑦!白发空垂三千丈⑧,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⑨喜?我见青山多妩媚⑩,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láo)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释

  ①邑中园亭:指作者当时所在铅山县境内的园亭。②仆:作者自指。③停云:停云堂,在铅山县东期思渡,作者闲居时常在此游息。④援例:援例写一首《贺新郎》词。⑤渊明“思亲友”之意:陶渊明有《停云》诗,序里说:“停云,思亲友也。”⑥甚矣吾衰矣:我老得多么厉害啊!《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⑦余几:剩下不多。⑧“白发”句: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⑨公:此处为作者自称。⑩“我见”句:语出《新唐书·魏征传》:“太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妩媚,姿态美好。搔首东窗:陶渊明《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江左:这里指历史上的南朝。江左,又称江东,即江苏南部一带。沉酣求名: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浊醪妙理:酒中妙处。浊醪,即浊酒。云飞风起: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此处表现作者豪放的心情。“不恨”句:《南史·张融传》载,张融曾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二三子:语出《论语》,孔子用来指他的学生。此处用以指作者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经典赏析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排斥的满腹牢骚和不平。

  词中由“思亲友”而生发了作者的抗金理想在当时得不到很多人理解支持的落寞心情和罢职闲居时的苦闷,由“饮酒”而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沉醉不醒和追名逐利,不仅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情志,也流露出对朝中蝇营狗苟的官僚们的蔑视,有豪视一世之气概。

  全词镕铸了许多经、史语言和典故,而又都用得自然契合,一种悲壮苍凉之感跃然纸上。

  相关链接

  我见青山多妩媚

  这首词是作者的得意之作。据南宋文史家岳珂《桯史》记载,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岳珂当时很年轻,有一次被辛弃疾问到时,回答说,“我见青山”两句和“不恨古人”两句有点相似。辛弃疾对他的意见表示赞赏,想加以修改,但一直没有改出来。可见辛弃疾的虚心和对创作的认真态度。其实这几句虽然相似,却并不显得重复,因为它们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抑郁心情,前句写他只能与青山为侣,后句写他只有在古人中求得知己以慰藉自己。这样反复渲染,更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题鹤鸣亭

  辛弃疾

  林下萧然一秃翁,斜阳扶杖对西风。

  功名此去心如水,富贵由来色是空。

  便好洗心依佛祖,不妨强笑伴儿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