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最爱读国学系列:宋词三百首 > 第78章 刘过

第78章 刘过

书籍名:《最爱读国学系列:宋词三百首》    作者:逸闻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堂上谋臣尊俎(zǔ)①,边头将士干戈②。天时地利与人和③,“燕可伐欤④?”曰:“可。”今日楼台鼎鼐(nài)⑤,明年带砺⑥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⑦,不日四方来贺。

  注释

  ①“堂上”句:朝廷上有多谋善断的谋臣。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②“边头”句:边疆有英勇能战的将士。③“天时”句:谓南宋政权已具备北伐条件。④“燕可”句:《孟子·公孙丑下》:“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欤?’孟子曰:‘可。’”⑤鼐:大鼎。旧时形容宰相之治国,如鼎鼐之调和五味。⑥带砺:《史记》:“汉高祖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通“砺”,磨刀石),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为:即使黄河变得像带子那么窄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么小了(意为永远不可能),诸侯的封国也将安然无恙,勋臣之富贵将永远传给子孙后代。⑦《大风歌》:汉高祖刘邦衣锦还沛时所唱之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经典赏析

  这是一首寿词,词中表现了刘过对统一大业的热情期待。

  韩侂胄定议伐金一举,当时得到许多爱国者的支持。这首词借祝贺生日预祝北伐胜利,非一般的阿谀之作。词的上片写有利于北伐的大好形势: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对南宋王朝有利,因而伐金是切实可行的。作者对自己力量的自豪和肯定,是向当地朝野普遍存在的自卑、畏敌情绪的挑战。词的下片,由全国形势说到韩侂胄本人:先写今日治国,次写明年胜利。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写法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紧扣题意,没有晦涩难懂之感。词风慷慨激昂,催人奋进,充满了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zhì)肩①,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②,约林和靖③,与坡仙老④,驾勒吾回⑤。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⑥”二公⑦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⑧。白云:“天竺⑨飞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⑩。”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

  ①斗酒彘肩:《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上,项羽以斗酒彘肩赐樊哙。彘肩,猪肘子。②香山居士:唐白居易。③林和靖:北宋诗人林逋。④坡仙老:苏轼。⑤驾勒吾回:强拉回去。⑥“西湖”三句:苏轼诗:“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⑦二公:指白居易、林逋。⑧衔杯:饮酒。⑨天竺:在杭州灵隐寺南山中。⑩“爱东西”四句:白居易《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暗香浮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争似:怎知。

  经典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当时辛弃疾担任浙东安抚使,邀请刘过到绍兴府相会,刘过因事无法赴约,便在杭州写了此词以作答复。

  这是一首文情诙诡、妙趣横生的好词,全词以奇特浪漫的想象巧妙结撰而成。作者把不能前往的原因归结为与杭州关系密切的三位诗人的劝阻,于是词中出现了唐宋两代、古今不同的四位诗人纵情狂饮的热烈场面,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作者还把三位诗人描写杭州的名句化为人物语言,巧妙地融入词中,贴切自然,更有奇致。

  词作以狂放恣肆的气势一贯直下,风格自由洒脱。语言也多用散文句法,完全不顾格律的束缚,在刘过的词中也是颇具特色的。

  唐多令安远楼①小集,侑(yòu)觞歌板之姬②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③,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④。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⑤,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⑥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⑦。

  注释

  ①安远楼:在武昌的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②侑觞歌板之姬:在酒宴上唱曲劝饮的歌女。侑,在筵席旁助兴,劝人吃喝。③龙洲道人:作者的自号。④南楼:即指安远楼。⑤“黄鹤”句:指矶头不见黄鹤飞来。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⑥浑是:全是。⑦“欲买”二句:这次重游,虽想买花载酒,但终究失去当年的那种少年豪情了。

  经典赏析

  刘过二十年前曾抱着恢复中原的理想来游武昌。武昌扼南北交通要冲,系军事重镇,敌我必争之地。二十年后重过武昌,中原不仅未复,自己又老之将至,不禁感慨系之,于是借重登安远楼之际,写下了这首“楚中歌者竞唱之”的登临名作。

  词的上片写登楼时间及所见景色;下片写对故人的怀念及对国事的感慨。全词内容主要为感慨时事,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刘过的爱国词篇,多为豪爽奔放、痛快淋漓之作。但这首《唐多令》却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咀嚼。与其他爱国词比较,的确别具一格,故而流传甚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