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儿童心理学 > 第十章 少年期学生心理的发展

第十章 少年期学生心理的发展

书籍名:《儿童心理学》    作者:未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一节 少年期学生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少年期学生学习活动和认识过程的发展
第三节 少年期学生社会化和个性的发展
少年期学习活动的变化


少年期是指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一时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
少年期的主要特点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也就是说,少年期具有过渡性。正如有的心理学著作所描述的那样,在少年与成人的关系上,少年正处在“听话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过渡的阶段。
儿童进入初中以来,表面看来,仍然以学习为主导活动,但是和小学时期比较起来,在学习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本质不同的新的特点。
初中的学习和小学的学习比较起来,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在学习的内容方面:中学学习的科目比起小学来有了很大的分化,学科的分类比以前显著地增加了。以前的数学主要是算术,现在主要是代数和几何;以前只有自然常识,现在有了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和化学。不但学科加多了,而且每一学科的内容比以前扩大和加深了。在学科的系统上,已经接近于科学体系。在学科的内容上,已经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常识,而是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有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为了掌握有系统的科学规律,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就迅速地发展起来。当然,在初中的各门学科中,抽象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学科抽象的程度比较大(如代数、几何),有些学科抽象的程度比较小(如历史、地理、生物),但是,少年要领会这些知识,都需要一定发展水平的抽象逻辑思维。
其次,在学习的方法方面:随着各门学科的分化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学习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从中学开始,科任教师增多了,每个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少年学会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在学习方式方法上也和小学时期不一样,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善于听讲,会记笔记,会按照教学的要求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例如,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熟记教材等等。在课后,要求学生能独立主动地完成作业,例如,做图解、提要,分析综合复杂的习题等等。这一切,就要求少年在学习上必须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这一新的变化。
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少年开始适应这些新的变化的时候,可能发生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预先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少年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事实证明:对于新的学习要求缺乏适当的准备,常常是少年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少年期的社会化任务


在初中时期,少年开始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为了能够成功地适应成人社会,他们要学习许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实际上就是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其社会化任务的内容。
少年的第一项社会化任务是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谋求获得独立之所以是少年的社会化任务,是由三方面原因导致的。第一,少年在青春发育期所发生的身体外形、内部机能、性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使得他们开始更多地关心自己,开始产生“自己不再是孩子”的感觉。第二,随着少年身心的发展厂他们应付周围事件的能力大大增强,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再需要父母帮助,这种自立能力增强了他们谋求独立的信心。第三,少年的体格由于身体发育而健壮起来,显得不再像儿童那么弱小,于是社会要求他们独立的压力也骤然增加,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抵抗在儿童时期甘愿执行的那些要求,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此时少年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感到自己不能被压制、被剥夺独立的权利。所以,他们开始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他们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在少年谋求独立的过程中可能与成人(尤其是父母)产生冲突,其主要原因是成人不善于或不愿意鼓励初中学生的这种独立的倾向,并使他们获得和自己平等的新地位。为了减少这种冲突,一方面,父母如果不是鼓励这种独立的倾向,也应该学会容忍;另一方面,少年自己应该抛弃儿童期的某些社会行为。
少年的第二项社会化任务是确定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有几方面的原因使得确定自我成为少年的一项社会化任务。首先,身体的变化成熟使得他们开始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关心,迫使他们开始考虑自我知觉方面的问题。其次,在初中时期,更高级的思维能力的出现,使得少年对自己的评价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自我概念的改变;另外,初中学生独立倾向的增强,同伴关系的日益突出和重要等等都促进了自我概念的变化。
初中时期作为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时期,自我概念开始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但是整个发展过程是稳定而缓慢的,
少年的自我概念作为他对自身的认识,对别人关于自己的看法的认识,它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如果少年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概念,则他们更可能在社会情境中获得成功,更可能适应初中时期的社会情境和以后的成人社会,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则导致少年的失败、逃避。另外,具有较高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的少年一般有更高的职业意向,并且选择那些需要领导地位和权力的职业,而避免辅助性的或受制于人的职业。再者,糟糕的自我概念可能是促成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对于自我的这种消极的看法是由于感到被社会抛弃,而消极的自我概念又强化了这种感觉。
父母和其他成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少年培养和发展积极的、良好的自我概念。
少年的第三项社会化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感和行为。
性别角色的获得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化过程。每一个人一出生就由于先天的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之后,在婴幼儿时期,儿童逐渐对自己的性别形成确认,他们对性别永久性的认识保证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性别角色的获得在初中后期基本完成,主要是由于此时少年的思维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式运算的发展使得他们能够重新思考自己以前获得的关于性别角色的认识。
性别角色作为长期文化历史因素的积淀,它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上,大家都认为男性应该是独立的、竞争性的、自信的、控制的,是环境的主人;而认为女性是有教养义务的、被动的、依赖的、非攻击性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内容,即所谓的中性化的性别角色。这是指个人同时具有男性的传统性别角色特点和女性的传统性别角色特点,这样的人既能按传统男性化的方式行动,也能按传统女性化的方式行动。中性化代表了性别角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关于中性化性别角色发展趋势的研究表明: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性化的男性增多,中性化的女性却下降,她们向着女性性别角色发展。
少年社会化的第四项任务是适应性成熟。
少年在青春发育期,伴随着他们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在性的机能方面也成熟起来,性意识也开始觉醒。性成熟方面较为显著的变化是初中男生的遗精、女生的月经;此外,少年开始意识到性的存在,对性产生关注和好奇;同时少年的性驱力也明显增加,他们感受到了性的兴奋和冲动。所有这几方面的变化对少年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少年要良好地适应遗精、月经,他们就必须对这种变化有所准备。他们必须掌握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懂得这是人正常发展中所必然要遇到的变化,同时也是他们长大成熟的标志。但是,对这些正常生理变化的错误理解则会导致对少年心理的创伤,甚至使他们走上歧路。所以为了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适应这些新的急骤的变化。
另一方面,在少年性成熟的同时,他们的性驱力也在不断增加,即他们要求宣泄自己内部的性兴奋和性紧张的倾向越来越强。为了应付增加了的性驱力,少年必须学会与之有关的、为社会所接受的恰当的行为;否则,不恰当地宣泄性驱力可能会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比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就发现,少女性犯罪的初犯高峰年龄就在月经初潮后一年。,虽然有不少少年男女通过手淫宣泄了他们的性驱力,并且手淫本身对生理、心理不会造成危害,不过最好还是通过体育运动等积极的方式。
从少年本身来看,他们也表现出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愿望。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需要学校进行性教育,他们想从学校的性教育课程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性知识,他们认为在学习性知识时有机会接触有知识的教师会有助于他们发展成熟的性观念,并且感到在教室的气氛中讨论性问题没有与父母讨论时那么窘迫。同时,他们还表示性教育课程应该教生殖的生理学和妊娠方面的知识,以及伦理道德和有关的社会问题。同时,研究者还指出:少年通过性教育课程能获得大量的性知识。
少年的第五项社会化任务是学习适应成人社会。
从初中时期开始,个人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为了成为一个正常的成人,良好地适应成人社会,少年必须学习许多各种各样的为成人社会所接受的、为适应成人社会所必需的行为。虽然不要求少年初中一毕业就成为一个成人,但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从此时开始学习。
少年要学习的一项内容是适应新的社会情境。随着少年的逐渐长大成熟,他们自身的能力发生了变化,外界对他们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必须学习新的社会行为,抛弃儿童期旧有的社会行为,他们需要形成一套能使自己很好地适应成人世界的社会反应。经历过各种社会情景的少年可以获得有关的经验,可以比较容易地去应付新的情境。
解决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也是少年为成为成人所要遇到的。因为一个成人所持有的价值观可能是与社会所要求的有所不同,甚至可能相悖,但是,作为一个成人,他有能力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在按照这一价值约束生活的时候不会感到有很大的冲突。然而,少年则由于其自我中心性而无法做到这些,这就需要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性以适应复杂的社会。
同时,少年还要适应同伴关系的性质的变化。因为进入成年期以后,青少年时的同伴关系在某些方面会发生变化,同伴之间会谈到工作、配偶等,所以少年有必要通过父母提供的这方面的榜样,学习有效的适当的有关行为,以免发展与正常状况相差甚远的成人同伴关系概念。
另外,少年也需要注意到他们以后的职业选择。这对人一生的发展是很关键的,因为实际上很多人都是由于青少年时的选择,而终生从事了某一职业。为了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少年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智力能力、兴趣甚至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影响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但是主要的影响来自父母、同伴以及学校。
首先,就父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而言,它的作用是最明显最主要的。由于少年经常地接触到父母的言行,这种长期的紧密的联系使得父母的影响超过了其他方面。
父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他们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起作用的。研究资料表明:对子女表示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帮助少年发展了积极的恰当的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了对他们自我概念的信任,以及积极的自尊。而表示拒绝和敌意的父母则会导致少年在学习、智力、同伴关系、与成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困难,会导致心身疾病,甚至犯罪。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少年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少年对父母的教养方式的看法。研究资料表明:较为积极的自我概念与少年认为其父母比较接受他们,很少使用心理控制、以及父亲很少严格控制有关。少年感到被接受、有人需要以及感到一定程度的独立对于其自我价值感和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父母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在价值观和独立观念方面。这当中可能蕴含着冲突。如果父母和少年之间在价值观、理想上有相同的地方,那么这种冲突就较为平缓,双方可以发展一种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否则,就可能产生“代沟”。
第二,同伴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相对于儿童期来说,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此时的同伴关系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少年与同性同伴、异性同伴之间的关系更接近成人的同伴关系,他们的朋友是可以信任的、忠诚的,他们从同伴关系中得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对困难的理解。忠诚可信的朋友使少年无须害怕与朋友分享隐秘的感受时会受到嘲笑或传给别人听,与亲密的朋友分享失望和喜悦的感受,使他们能很好地应付这一时期的感情波动。当然,这种同伴关系也可能导致不利的影响,一旦朋友背叛,则打击相当大,可能导致他们自我价值感的下降,形成对自己的消极感受。
同伴在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与父母的影响相比,这种影响更为表面化,范围更小,时间更短。它主要集中在赶时髦、音乐、服装等方面,而父母的影响却在价值观、道德和行为方式上起决定作用。并且,同伴关系的形成一般都是由于有相似的背景和价值观,所以,同伴关系实际上可能强化了父母传授的基本价值观。因此,可以认为父母和同伴在不同的方面满足了少年的不同需要。
虽然大多数时候同伴的价值观与父母的是一致的,但是,当双方对于价值观、理想的看法完全不一致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困难;少年必须选择采纳其中的一种。这种情境对初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和一般适应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第三,对少年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学校,少年每天在学校度过大量的时光,为这种影响提供了机会。
一方面,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教育,这就意味着学校给少年传授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每个人将来成为经济上独立的有能力的社会成员所必需的,所以学校实际上在为少年以后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学校教育引导着少年接受更高的教育和从事未来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前途。同时,学校也使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和传统得以延续,通过学校树立的榜样和学校进行的训练,少年了解了各种角色期望,并承担了这些角色。
另一方面,由于少年在学校所花的时间很多,实际上学校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场合,学校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体育活动等都成了影响因素。并且,学校为少年结交朋友、建立亲密的友谊提供了机会,而同伴又对少年的社会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学校的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做出了成人的榜样,初中学生跟着教师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还从他们那里学习行为的方式。
研究证明:学校经历对少年对于自己的能力的评价产生了影响。常常成功的学生把新奇的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挑战中他们受到鼓励去赢得成功;而经常失败的学生开始认为自己无能,并失掉了去尝试的动机。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如何看待他人(包括这些人的内部心理状态),以及如何看待与他人有关的自我,也就是说,个人如何了解、理解并概括客观世界,特别是其他人。
通过考察儿童对社会两难问题的反应结构(而不是内容),即考察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区分能力,以及儿童协调自我的视野和他人视野的能力,研究者认为儿童的社会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少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处于第四阶段,即所谓的“获得共同的角色”。此时少年能够“跳出情境”,采取全面的观点来看待社会情境,这是一种第三者所采取的角度。因此,此时少年能够协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这样,他们就能够理解社会关系的互惠性质,能够采取中立的客观的立场看待社会交互作用。同时能够考虑到自己和别人的看法。比如,少年关于父母的惩罚的理解是这样的,他们认为惩罚只是控制行为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他们理解父母也要表达自己的需要和个性,惩罚只是满足了这样一种需要。可见,少年的社会认知已经较为复杂了。
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以其认知发展的能力为基础的,少年所处的社会认知阶段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的A阶段相对应。研究者指出:有的人认知发展达到了某一个特殊水平,然而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社会认知阶段,但是,不可能已达到某一社会认知阶段却未达到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
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行为有明显相关。研究者指出:少年的社会知识越多,他们就越可能轻松地应付社会情境,能更好地评价他们的行为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后果。他们还能更好地运用计策来解决社会冲突。此外,这些能更有效地应付社会情境的挑战的少年,他们帮助别人、参与社会、与父母和同伴友好相处的意向更为强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