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活学活用厚黑学 > 第五章 两面三刀?

第五章 两面三刀?

书籍名:《活学活用厚黑学》    作者:王凤荣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社会关系网的复杂,世事的多怪,人心的险恶,生活当中,要想把身边的事情处理好,要想对付身边那些“小人”,还不能不懂得一些“两面三刀”之术。?

1?处理事情善于运用手段?

在有些单位,升迁的机会少之又少,只有那些善于尔虞我诈、两面三刀的人,才能最终战胜对手而笑到最后。?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看重名利、金钱、地位,为了这些,他们不惜牺牲一切,包括亲情、友情、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他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两面三刀,六亲不认,机关算尽,他们追求的是灯红酒绿,浮华势利的生活。这些人自认为他们眼里的人生就是物质和感官上的享乐,他们奉行的人生哲学和为官为人之道就是人人为我,权钱交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为了自己的贪欲可以丧失人性,损人利己,假公济私,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经常见诸报端的腐败大案,黑社会性质大案,其中的主角就是这样的人,多得难以列举。有个知名度很高的歌星,出事前称为歌唱家,那么风光体面,居然被走私起家的赖昌星赖住了,真是不可思议。她是没有钱吗,出场费数以万计,真是欲壑难填呀。伊索就预言: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这样的人是最没有资格谈论人生意义的,也是最不能明白人生道理的。?

这里所说的是一个厚脸皮、硬心肠的人,待人处世的厚黑之道,这就是人生生存技巧,竞争利器的成功武器。?

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昂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立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昂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公孙鞅见公子昂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昂。公子昂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昂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赚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两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城。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张巡虽取得几次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无有箭,很难抵挡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在生活中,像这样的小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他们都善于溜须拍马、挑拨离间、造谣生事、结仇记恨、落井下石。总之,就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的做法,他们的这些行为就代表了他们的行事风格,这就是小人行径的一种。有时他们还狐假虎威,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抛弃谁。?

2?学会做两面人?

两面人,又名墙头草,所谓墙头草两面倒,有人说这是背叛,也有人说这很现实,正如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人类也有相似的地方,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人的两面性是指人的“善性”和“恶性”,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出的“善性”强于“恶性”,从而“善性”覆盖了“恶性”,像这类人,人们称他为好人,也就是对社会有利的人。而另一些人呢?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恶性”强于“善性”,从而“恶性”覆盖了“善性”,像这一类人,人们称他为坏人,也就是对社会有害的人。其实,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总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只不过在不同的环境中塑造了不同的性格,加上人们区分好坏时选的参考点不同。因此,有的“好人”因做一件人们所谓的坏事而成为“坏人”!?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其为人所称赞的大智慧,不仅在于他大道无为的观点,更在于他能看到事物的反面。老子认为,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而世人往往只知道有的好,却不知道无的作用。就如同一个杯子,我们看到它有杯壁杯底,但它中间是空的,所以才产生了盛水的作用。一间房子,我们看到他有墙壁,房顶,而正是因为他的无,才起到了让人居住的作用。而庄子《南华经》曰:“千足之虫快不若无足之虫。”可见,无胜过有了。从上面的一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往往我们所认知的一面并不是事物的真正本质,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两方面,就会使一个人变得更成熟、更有智慧。?

孔子也曾说过:“父母在不远行,游必有方。”也许让我们现在的人看来,孔老夫子的封建思想又在作怪,现代人就必须有自己的理想,并用一切方法向理想前进,才不管这些封建礼教。可是改变一下思路,以父母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其实就很容易理解孔子的言论了。孔子必定在做父母后才由此感悟,因为只有天下的父母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刻。所以说,从两方面看事物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人也是一样,面对事物的两面性,也应该做一个两面性,这样才能很好应付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亲人、朋友也是一样。能感悟到这一点,才算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所以说,一个成熟人应该学会以两方面看待事物,这既可使自己更睿智,又可增进人们间的感情,似自己眼光更成熟更锐利。?

宋代有一个大将叫曹玮,他得知有人想要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变,谈笑自如,不予追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就把他们统统地杀掉了。曹玮把笑里藏刀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总之,这个计策还多用在军事和外交的伪装上。?

两面人也包括那种笑里藏刀的人,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的做法。?

在三国时期,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没有找到一个成熟的时机。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吕蒙是孙权手下的大将,他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还给关羽写了一封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一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想要请关羽多多指教。关羽为人,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读完陆逊的信以后,就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双方约定要一起行动,夹击关羽。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便发起了向荆州的进攻。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这就是两面人在军事中的运用。?

一位船长驾着一艘帆船行驶在苍茫的大海上,前面有暴风雨。此时如果船长选择奋斗,而直接穿过暴风雨的话,他有可能提前到达目的地,有可能很晚,更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另一种选择,他可以随遇而安,绕个道儿走,这样虽然有可能比上一种选择迟到,但至少保住了生命,保存了希望,保存了实力。一个年轻人会选择前一种而不断的努力奋斗,而一个成熟人会选择后一种,选择随遇而安是一个成熟人的标志。其实,成熟的人并非要一味的随遇而安,知道何时应该奋斗,何时应该随遇而安,看透事物的两面性,学会做一个“两面人”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

3?“红脸”“白脸”都会唱?

唐太宗第九子唐高宗李治在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对。一天,李治又要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褚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定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顺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褚遂良由于面折廷争,当场便遭到武则天的切齿斥骂。?

过了两天,李勣单独谒见皇帝。李治问他:“我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李勣明白了,反对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开表示赞成,又怕别的大臣议论,便说了一句滑头的话:“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无懈可击。李治因此而下定决心,武则天终于当上了皇后。反对派长孙无忌、褚遂良都遭到了迫害,只有李勣,官运一直亨通。?

明朝皇帝朱元璋因为出身无产阶级,一些文人宁肯自杀、自残、隐居起来,也不愿跟朱元璋合作。针对文人的“不服从”,朱元璋毫不客气,采取“诛其身,没其家”的政策。为了不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贵溪文人夏伯启叔侄为此自断手指。可是,朱元璋还是把他叔侄逮捕,处以死刑。朱元璋以后的几代领导人,继续发扬光大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把知识分子彻底改造成了完全合格的奴才。?

进入20世纪,毁灭人格独立的力量又以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面目出现,达到了传统和法西斯手段的现代化结合,人性空前地堕落。?

这种人群,一旦气候适宜,便可能奴性十足,人格、尊严乃至一切的一切无不依附于他人,事事让别人代表,处处跟风,成为指鹿为马的火种的最好的燃料。?

有意识的人一旦气候适宜,极可能成为氏族的奴才,而十足的奴才一旦占据权力,便是十足的主子和指鹿为马者。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载,上自皇帝,下至大小官僚,鲜有不是指鹿为马者,而他们治下的群体几乎个个是十足的奴才。?

指鹿为马的意识和两面三刀的意识,往往同时存在于国人的头脑中。在小人物面前,他们指鹿为马,代表一切;在大人物指鹿为马面前,他们真话反说,而又被别人尊重着。?

君不见在封建王朝堂堂的大人物,在皇帝面前,他们口口声声的“奴才不敢”“奴才该死”,可在下属的面前,却又是俨然一副主子派头动辄以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为能事。“文化大革命”前后有人在伟大领袖指鹿为马面前,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一副十足的“奴才不敢”相,但在众多的下属面前,却把指鹿为马当作办事的秘诀,谁不指鹿为马就叫谁灭亡。那些在上级指鹿为马面前点头哈腰,对于那些敢于说不的人,在自己指鹿为马的时候,他们何尝不要求他们的下级也跟自己一样个个“紧紧跟随”自己。所以说,在人生中为了避免小人的陷害,你不妨做一个“红脸”“白脸”一起唱的人。?

4?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小人”,这种人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还会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仇视小人固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卑鄙无耻。?

再者来说,对于那些坏人,就算是再坏的人,他们也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而你偏要以正义之手,揭开他们的面纱,照出了不少人的原形,这不就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吗??

人们常说:“君子不怕传言”,是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肯定会对你打击报复。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是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善罢甘休。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因此,对付小人,还是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同时,也不要刻意揭露他们的颜面,还是保持距离为妙。?

另外,对于那些既不要脸,又不要命的小人,还是避一避为好。小人固然厉害,但你并不怕他,避开小人完全是因为你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上。人人都认为脸面很重要,当与小人挑衅时,也需要灵活应对,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真可谓是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的至理名言啊!?

小人记仇,报复心极强,而且深深埋藏在心底,甚至深入骨髓,须臾不忘,等到机会已到,立刻跳出来,睚眦必报。看到、听到、读到的小说、故事、报道中皆有此结论。即使你对小人有恩,小人也认为你是应该的,合理的,自然的。小人的胃口大着呢,你对他的好处根本看不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上。过后忘记那是必然的。假如你有一点没有满足小人的要求,报复不知何时就会落到你的头上。?

君子坦荡荡,你可以拒绝他的要求,他微微一笑,知道你有难处,十分理解。君子有缺点,你指出来,他感谢不尽。与君子交朋友,可以袒露心扉,不用有戒心。对小人万万不可。虽然你不用像修长城那样把自己围起来,也不必用古代的盔甲把自己包装起来,但是一定要有一种保护自己的好办法,尽量不让小人接近你。?

所以说,避开小人必须在行为界限上把握好,要识别小人,摸清他的喜好和忌讳;言行周密,有备无患,小心提防;关键时刻要多一个心眼,不要上小人的大当。?

假如实在没办法必须与小人共事,必须记住:“待小人要宽,防小人要严。”少说多听,不轻易许诺,不轻易褒贬他人,对小人的缺点千万不要批评,没有事不要与小人交往,特别不要到小人家串门,也尽量不要让小人来自己家走动。对小人的要求,能办的一定要办,不能办的一定婉言谢绝,千万不要留下似是而非的话头。对小人要礼而敬之,敬而远之,不去招惹他,更不要与小人开玩笑。须知,小人会翻脸不认人,恼了小人把开玩笑的话当成真的,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不要与小人结仇,与小人结仇怨极不值得。“小人故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知道谁是小人,就故意地疏远他,明显地回避他,言语中还带了不屑的语气,这有些过分。对小人的作为看不惯,就想“仗义执言”,就想“抱打不平”,就想做个维护正义的英模。这无疑与小人作了对头,把矛头直接揽到自己身上。本来,小人对大家这个群体还有些忌惮,不敢公开与一个群体作对,这可好,小人终于找到了可以泄私愤的对手。?

自古有话:“恶人自有恶人磨。”自然,小人也有小人去治他,但需要过程。所以,不用你站出来与小人单挑。世上的事就是奇怪,再厉害的东西也有东西去治他。就如卤水点豆腐,长虫吸蛤蟆,一物降一物。庄稼怕下霜,霜雪怕太阳。小人当然也有怕的人,否则,世道岂不乱套?小人当道,还有正人君子好果子吃??

最终还是要防范小人,古人云:小人亦是天地所生,绝於尽灭之理,但当正己,令其自服。尤须虚心,令其自平。一涉矜激,便触出许多不肖来。须知,天下没有不好谀之人,所以谄术不穷。?

说明白了,就是自己要正。正身、正己、正思想、正风气,正气凛然,就没有小人的立足之地。上梁正,下梁必正,那檩条、椽子各都归位,钉是钉,铆是铆,各忙各的,没有闲工夫说三道四。鸡蛋没有缝招不来下蛆的苍蝇。君子一身正气,小人没有施展伎俩的市场,他要么转变成君子,要么卷铺盖走人。?

小人也是琢磨别人的专家,且还敢于为极小的恩怨付出他的一切代价的,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我们还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付之策。对付和利用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怎么办呢?混世应变术认为: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睁只眼闭只眼,死活不理他;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也就是说,如果不是非有必要时,就不要得罪小人。?

在对付小人方面,古人的智慧为我们今天提供了有益的镜鉴。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小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对付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

曾经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混世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功高权重的郭子仪这时也不居功自傲了,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了。有一次,朝中有一个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僚要来拜访郭子仪,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都不免掩口失笑。因家中侍女成群,郭子仪事先做了周密安排,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人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独自凭几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嫉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既周密又老练。?

要想做到避开小人就必须了解小人,因为小人很厉害,但是我们不必怕他,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争斗上。如果你一不小心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界限,得罪了小人,他就会想方设法来琢磨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以说,对于那些小人我们还是尽量避开绕道而行。?

当你在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一点才好,最好不要与他发生正面的冲突。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但他们不择手段,什么下三滥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如果冲突起来,纵使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惹得一身腥。俗话说“新鞋不踩臭狗屎”,还是能够躲得过的。?

小人常常会给别人气受,甚至乐此不疲,主要原因就是他有所图报的。要么是为了损人利己,争得一些好处,要么纯粹是为了陷害别人,避免别人胜过自己,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可以看出,小人是有不同层次的。?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小人,他们的眼睛则是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他们平时或许能潜藏在团体内部在背地里做手脚,但是,他们猴子的尾巴终究是藏不住的,总有一天会败露出来的。?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代的权臣,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口有蜜而腹有剑”而遗臭万年的大奸臣。他一度曾和张九龄共事,张九龄正直不阿,对唐玄宗后期的乱政经常是直言极谏,无所避讳,使得玄宗下不来台,而李林甫却总是顺着玄宗心意,处处和张九龄唱反调。?

公元736年秋,唐玄宗在洛阳居住,因宫中发生怪异现象,所以很想回长安。?

第二天,他便招来大臣商议此事。但是这时有两位宰相劝说皇上不要回去,理由是老百姓现在秋收正忙,沿途迎送,实在是不利秋收。皇上听了之后没有说什么,但是心中却是怏怏不快。?

这时,刚刚拜相的李林甫却看透了皇上的心思。他虽然在大家面前不说话,但是心中早已打定主意。等到退朝之时,李林甫故意一瘸一拐地走到皇上面前。皇上发现后便问:“卿并无脚疾,为何走路一瘸一拐的?”李林甫说:“只想单独上奏。”李林甫的理由是:“洛阳、长安都是国都,也就是陛下的东西二宫。从东宫到西宫,哪里用得着选择时辰。刚才两位宰相说会影响农事,这很好解决,那就减免沿途的赋税不就行了。请陛下现在就宣布启程。”唐玄宗一听正合心愿,立即下令回长安。?

从那以后,李林甫得到了皇上的宠信。事实上,李林甫也没有什么多大的才能,但是由于他非常善于拍马逢迎,所以自入朝以后,很快就掌握了大权。?

又有一次,唐玄宗因为一个驻守边防的将领牛仙客能够节约开支,仓库充实,器械精良,很是赞赏,想加封他一个“尚书”的头衔,张九龄又不同意,说道:“这么做不大合适,这个职位,只有曾经担任过宰相的人,或者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担任,牛仙客本是一个边关小吏,一下子提拔到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会使人看轻朝廷的。”?

唐玄宗退了一步,想赏牛仙客一个爵位,赐给他一部分土地,张九龄还是不同意:“爵位、土地,是用来奖励有功之臣的,牛仙客作为一个边将,充实仓库,修造器械,是他应尽的职责,算不了什么立功;如果认为他办事勤劳,赏他些金银绸缎足够了,封爵赐地是太过分了。”

唐玄宗沉默不语,李林甫看出皇帝又不高兴了,等张九龄退下去以后,他又表态说:“牛仙客是一个当宰相的材料,更何况一个尚书。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玄宗看出李林甫事事处处支持他,对他更是满意,而张九龄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指出:“牛仙客这个边关小吏,大字不识,让这样的人担当大任,恐怕会让天下人失望。”因此,玄宗同他严重冲突起来,李林甫却散布说:“只要有才干便可当官,干吗非要有学问?天子用人还会有什么错误吗?”?

牛仙客终于被封为陇西县公,赏赐三百户,后来的事实证明,牛仙客是一个十分庸碌的人,居官期间,毫无作为。?

还有一件事,唐玄宗因受宠妃武惠妃的蛊惑,想要废黜太子及另外两个被封为王的儿子,并将此事通知了张九龄。张九龄劝阻道:“陛下即位三十年,太子和几位王爷都不曾离开过您,每天都接受您的教诲,如今都已长大成人,又没听说有什么大的过错,怎么能够因为一些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凭着一时的感情冲动,一下子都给废掉呢?”在力陈废掉太子可能带来的后患之后表示:“陛下一定要这样,臣不能从命。”?

这使得玄宗老大的不快,李林甫看出,又是他讨好皇帝的时机了,便通过一个宦官头子递上话说:“这是皇上自己家中的事何必去问外人!”?

就这样,张九龄对自己的意见敢于做决定,不迎奉,不苟合,使皇帝对他越来越疏远;这时,李林甫则事事向皇帝投其所好了,并不断地说张九龄的坏话,越来越赢得皇帝的欢心。结果是张九龄丢掉了相位,而李林甫却成为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祸害国家达十多年之久。

唐玄宗手下李林甫是常伴随其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端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轩昂的武将。有一次,唐玄宗在李林甫的伴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便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的将军调到一个非常边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唐玄宗,当然丧失了升迁的机会。小人的行为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很小,眼里容不得沙子,为一点小荣辱就会不惜一切,从而也就干出了损人利己的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人都不愿和小人打交道,可是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小人打交道。我们周围的小人眼睛始终牢牢地盯着我们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并会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时,务必多留几个心眼。但即使你比他强大,也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仇视小人和与小人做正面斗争,足以显示出你的正义,但这不是保身之道。?

在实际生活中,你的正义在与小人斗争时会显得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和不义。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别人认为自己“很坏”。结果是,小人身在暗处,天天琢磨你,想方设法打击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用各种手段要把你打倒,绝不会轻易罢手。你所有的理想、事业和一切努力可能因此付诸东流,而得不偿失。所以,不要得罪小人。面对小人时,最好的办法是满脸笑容,尊重他,糊涂了事。?

5?用小人之道对付小人?

人们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也难免会有一些小人,如果遭遇了小人抢功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呢,还是向老板澄清事实?是惹不起躲得起呢,还是联众与小人共同抗争呢??

先不说自己辛辛苦苦地干完活,老板看不到自己这样做已经让人感到很苦闷了,最可恶的恐怕就是被抢功者横插一杠,吃苦我去,功劳他享,转眼间小人便得了势,逐渐成了上司身边的红人,而埋头苦干者却只能在他的光环下继续黯淡地生活,心中越想越憋气,但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公司与一个小社会一样,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存在。即使在团队合作精神盛行的今天,依然难免有个别藏私小人为求功劳而抢夺别人的辛苦果实。这个时候,如果直接向老板哭诉,可能并不能改变既定的局面,反而会被人怀疑搬弄是非;百般忍让只会更加助长小人的气焰;以牙还牙地互相报复换来的将是无休止的办公室风云。手足无措之际,不如用小人之道对付小人,待事过之后再陈述立场,或者将此经历默藏心中,日后多留一手,也可以及早进行提防。?

任何一方都会有小人的存在,办公室也不例外。人最郁闷的事情之一就是眼看自己的辛苦付出就要得到回报,却莫名其妙被人摆了一刀,要么是功劳被人抢了,要不然就是自己辛辛苦苦的行动被别人破坏了,总之,有人就是不想让你得到自己应有的东西。这种人,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小人。?

要很好地生存,就得与小人作斗争。被欺负了自然要先找老大——你的老板。老大不是白当的,只要有证据,谁忠谁奸自然就能辨清了。当然,如果事实确凿还偏袒小人的话,这样的“帮会”也没有混下去的必要了。其次,还要寻找盟友,对手势力太强,赶快联合同样受欺负的几个小帮派吧,“团结就是力量”,这是革命教会我们的真理。再有,就是要准备好以牙还牙,以毒攻毒,对付小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留心小人的弱点和把柄,抓住机会,瞅准他的屁股结结实实来一脚,但要注意的是,以牙还牙的对象必须是侵犯了自己利益的小人,千万不能用小人之道对付自己身边其他的一些人,那样自己也会变成小人。?

小人本质是恶的,外貌是丑的,言行是卑劣的。古人云:“小人智虑险,平地本太行。”即小人用心险恶,表面温文尔雅,内心却像太行那样险恶。革命老人谢觉哉说:“小人得志连凶递凶”。小人得志了,更加凶狠。从当前反腐败斗争揭出的许多丑恶事件来看,小人不可怕,但小人的危害、能量绝不可低估。?

要做一个真正的好人,有时就必须不择手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甚至是运用阴谋诡计、以毒攻毒、以牙还牙、厚黑之术;当然,这是应该用来对付小人、恶人而必然利用的手段,而且如将它们运用得恰当得体、公正廉明的话,则更能显示出此人乃是仁义无私、光明磊落的大善大德大好之人。?

君子最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对小人也过于宽容忍让,用君子对君子的办法对付小人,甚至还被小人制造的一些假象而迷惑。这就容易让小人乘虚而入,遭小人所害。小人的优势就在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他们看来,人人都是小人,所以对谁也用小人对小人的办法。他们做人的原则是为我所用,只求目的,不择手段,能大能小,能屈能伸,断不会为了守信而迂回、而放弃。不要认为小人只是那些偷鸡摸狗拔气门芯式的人物,亦或是无才无能、无根无底的泼皮无赖、草包饭桶之类。其中恐怕道貌岸然者有之,春风满面者有之,伶牙俐齿者有之,城府无边者有之,有权有势者亦有之。在这样的一群人中,哪个都不是一斗就爬下认输的主儿。小人们往往有很强的机遇意识,像很强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等。他们的座右铭是:该做孙子时不做爷爷,该做爷爷时决不做孙子。平日里,他们表面看上去唯唯诺诺,和蔼可亲,一旦时来运转,便八面威风,不可一世。诚如《红楼梦》中所言:“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君子不与小人斗”明显是一种逃避现象,“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严重放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根本也不该是君子所有的行为。那么,君子如何与小人斗呢?首先,在战略上要邈视小人,不能轻易地就被小人吓倒,畏缩不前。这是敢于与小人斗的问题。其次,在战术上要重视小人,对付小人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这是善于与小人斗的问题。所以,君子欲与小人斗,当审时度势,讲究方法和策略。君子不可近小人,但是却不能不研究小人,君子应守君子之道,也要懂得小人之道,吸收点小人的长处。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君子受害,“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还是君子受害。正确的做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待君子,就要用君子的风度,对小人则要用“小人”的手段。

在《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人物,无赖小人牛二缠上了英雄杨志,杨志一躲再躲也躲不开,无奈之下只能把他杀了,但犯法的是杨志,不是牛二。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侮辱,但是,高贵的生命如果不想受侮辱,就得付出一些相应的代价,一旦付出代价后人们才发现生命的天平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又倒过来在社会上普及着新的恐惧:人们犯不着与小人较劲,中国社会上流行的那句俗语“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在这句话中,实则充满了多次失败后无奈的情绪。谁都明白,这句话所说的不是躲盗贼,不是躲灾害,而是躲小人。好人都躲着小人,久而久之,小人被一些无知者所羡慕,他们的队伍也开始逐渐地扩大了。?

在文明的群落里,至少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这是我们民族命运的暗疾和隐患,也是我们人生取向的分道所在,因此心理上就需要强悍起来,不再害怕我们害怕过的一切。不再害怕众口铄金,不再害怕招腥惹臭,不再害怕群蝇成阵,不再害怕阴沟暗道,同时也不再害怕那种时时企盼着新的整人运动的饥渴眼光,不再害怕几个很想成名的人长久地缠着你打所谓名人官司,不怕偷听,不怕狞笑,不怕恐吓,以更明确、更响亮的方式立身处世,在人品、人格上昭示着高贵和低贱两种不同的界限。经验证明,面对小人,越是退让,麻烦越多。那么,只好套用一句熟语了:我们死都不怕了,难道还会怕小人么??

鉴于小人对我们民族昨天和今天的严重荼毒,微薄如我们,能不能像莫里哀一样把小人的行为举止、心理方式用最普及的方法袒示于世,然后让人们略有所悟呢?既然小人已经纠缠了我们那么久,我们何不壮壮胆,也对着他们鼓噪几下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小人,不仅从来恩将仇报,而且专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但对付小人也不难,因为其另一特点是欺软怕硬:饶过一个,冒出一堆;收拾一个,老实一群。所以对付小人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茶饭之德必赏,睚龇之怨必报。总之,对付小人必须用小人之道。?

用君子之道对付小人是把眼药往肚里吞,这种方法只能使自己受害更深,而且永无出头之日。?

6?不要得罪太多人?

无论做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不要无谓伤害自己,更不可以伤害别人。对人对事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一味退让。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处理好和每一个人的关系,任何一个成功的人背后必定有一个庞大的支持群体。不要轻易得罪人,也不要随便放弃一个朋友。?

所谓“君子之交决不出恶声”,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人亲密地交往时,固需诚意待人,纵使交恶断绝往来,也不要恶言伤人,说对方的不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有修养,无论持何种理由,即使中断往来,也不会口出恶声,诽谤对方。这也是因为:?

首先,如果说了一些绝交者的坏话,等于承认自己识人不清,既然双方已经绝交,作为“陌路之人”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反目成仇呢?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的生活迈不开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一些不应该有的麻烦。?

在生活中,如果想要避免树敌,首先,就要养成一个这样的习惯,那就是绝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只会促使对方站起来维护自己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这一箭之仇,日后寻找机会报复。?

其次,如果别人有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会好像故意要显得你高明,因而又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记住,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多让对方取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可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满足,可以“以爱消恨”。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最好也要尽量含蓄地表示。?

在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国君设宴款待国内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不能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叫司马子期的人没有喝到羊肉羹,就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攻打中山国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里拿戈跟随着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说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为代价来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过他们说的话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矣。”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对别人来说是否重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中山国君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这说明了人际关系是何等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还不至于会发这么大的火;而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来并无伤人之心,可是却会因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还可能会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国,这个教训很深刻。?

如果一个人一面提出自己的主张,一面又对所有不同的意见进行抨击,那这真是太不明智之举了。这近似于强迫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因为辩论而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结怨于人,既不利己,还有碍于人,真的是一个不足取的办法。?

每一个人的性格几乎都是多维的。都有“善”和“恶”的成分存在。“恶”的成分只不过是深藏在他的潜意识里。问题在于你不能触发它则相安无事,如果你一旦触发了它,他都会寻找时机,突然出击,加害于你。物有物理,人有人性。世界上最难测知的就是人心。所以不要轻易树敌,更不要轻易得罪“小人”。?

你不可能喜欢每一个人,所以也无法要求所有的人喜欢你。与不喜欢的人相处,要敬而不要树敌。而对喜欢的人则要尽量维护友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敌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怨越久越深。要想有好人缘,必须能自己发现误会,及时消除误会,让对方忘记误会。

在这个社会上,人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即便是流落荒岛的鲁宾逊也都要有一位名叫“星期五”的伙伴,更何况身处这一竞争激烈、社交往来频繁的我们?因此,“得罪人”也可以说是一种剥夺自己生存空间的行为。?

(1)得罪一个人,也就是把自己的一条生路给堵住了。?

虽然这个世界很大,但有时却会因得罪人而显得很小。?

当然,也许你会这样想:人还不至于得罪了几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吧。但你要知道,世界虽然很大,但有时却会因得罪人而显得很小,甚至有时连走在路上都会有仇人相见,更何况同行、同事?同行有同行的交往圈子,得罪同行,延缓见面的机会就更大了,那多尴尬!而且多么不利!本来你可以和他合作获利,却因得罪他而失去机会,这样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

(2)得罪一个小人,就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得罪一个君子大不了大家不说话,各干各的;但要是得罪小人,事情可没完没了。他不采取报复,也要在背后对你造谣中伤,为你制造许多恶舆论,即使你有理,也没办法说清楚,这吃了多大的亏啊。?

上面所说的不要得罪太多人,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当事有不可忍时,当正义公理不能伸张时,还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则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这种雷霆之怒有时会得罪人,固然有可能为自己堵住一条去路,但也有可能开出更多的康庄大道。除了这一点,还是尽量不要得罪太多人。?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的利益被别人侵害了的时候,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时,请想想,勿轻易动气。此外,也切记不要气焰嚣张,盛气凌人,这种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的态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这样的人往往也是一个不自知的人。?

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得罪人会变成一种习惯,老是压不住怒气,改不了个性,便会说“反正我就这样”,那就只能自己将自己推向狭窄的死胡同了。?

7?刚柔并济?

在三国时代,群雄争霸,更多的是以刚克刚,彼此以实力碰撞,但那些掌握刚柔韬略的势力,则发展迅速,所向无敌。如果敌对的双方旗鼓相当,不相上下,那么刚柔韬略的运用则更为重要。因为刚强而无柔韧,其中的一方战斗力势必丧失殆尽。当然,纯柔纯弱,则其势必削。只有能柔能刚,不柔不刚,刚不可折。柔不可卷,才能真正达到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的效果。?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只有做到刚柔相济,才能优势互补。曹操迎接汉献帝,进而以此为政治资本,是刚中带柔,柔中藏刚。网罗群英,任其所长,不被个人的喜怒而左右,是藏刚露柔;而赏罚分明,御之以道,是柔中寓刚。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言辞中刚柔相杂,促使孙权下定了主战的决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刚柔并重,效果很显著。孙权对曹魏的政策,内强则刚,内弱则柔,作为调节器,用于同蜀汉的外交斗争。司马懿对付曹爽集团,外柔内刚,先柔后刚,刚以柔为用,柔以刚为体,在权利的斗争中,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另外,还可以以柔克刚,这也是一个取胜之道。三国韬略家所辅佐的集团,大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寡到众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往往面对极其险恶的形势、强大的对手、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而,如何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就成了最紧急的任务。严峻的形势,促使了对刚柔韬略的研究,促进了对以柔克刚原则的探索。以柔克刚最先为老子韬略思想的精华和核心。从大量自然界的现象中,老子观察到了这些结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只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在三国时期,一些韬略家们积极寻求军事实力以外的途径,发展自己,并且逐步交其转化为自己的实力,从而将以柔克刚的原理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法则。克刚之柔的内涵,被三国韬略家们诠释为传统观念,如王权至高无上的思想,仁义道德的理想等。柔的内涵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模式,如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政治纲领。柔的内涵被理解为软性的、妥协的、和平的方式,如联盟的思想、统一战线的思想。另外,柔的内涵还被确认成一种文化的内涵,如以汉族文化吸引周边少数民族的思想等等。从形式上来看,与军事抗衡相对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开展,也可以看作是对柔的内涵的一种拓展,总之,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将古代难以实际运用的以柔克刚韬略理论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还有一种方法,取之以刚,守之以柔。韬略家都这样认为:攻城掠地、克敌制胜,无不以刚为主,以柔为辅。而激烈的争夺一旦结束,则刚退柔进,柔主刚逼。董卓以刚继刚,刘彰柔而又柔,袁绍刚柔错位,刘表刚柔无适……最后也都失败了,没能成就自己的霸业。曹魏篡汉,司马氏代魏,均取之以刚、守之以柔。民众并不呼啸反对,社会也并没有因此而有什么动乱,关键就在于其所制定的政策、方针不是以暴代暴,而是以柔克刚。孙权的继承者们,尤其是孙皓,守之以刚,守之以暴,从而加速灭亡。?

在诸葛亮的兵法中这样说过:“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理想性格的最佳状态就是刚柔并济,但是要做到刚柔适度是很不容易,而在为人处世上要立于不败之地,又必须学会能刚且柔的人生哲学,确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及淬炼,才会达到几分火候。?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男人要刚强,女人须柔弱,大丈夫似乎和(柔)扯不上边。事实上,男人和女人的身体里都存在着刚柔两种特质,只是刚和柔的表现何者为多而已。诸葛亮指出,一个人必须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可以委曲求全,并依据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而且要达到应付自如。?

在一家公司内,培娟是一级女主管,作风强悍颇有大将之风,但是不管她是否能力出众或是提出具创意的企划案,每次有任务或工作要执行时,属下总是会杯葛她。刚开始的时候,培娟不以为意,但时间一久总有无力感,后来,有人点醒她,耿直作风虽赢得“小钢炮”的外号,凡事皆不假辞色,却不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有些吃过亏的人,便以不配合的态度把心中的不满表达出来。可见,身为一个领导人物并非只要有专业能力即可,在指挥方面,还要有一定的才能和修养。?

想要使自己变成一个杰出的领导人物,博学多才、聪慧过人并不能保证便可成就一番事业,重点是,要知道何时该强、何时该弱、何时该进、何时该退的处世哲学。?

如果能够做到性格刚强却不固执己见,温和柔顺但不软弱。刚柔并济是一个领导人物必备的性格,既要不柔不刚也要能柔能刚,这才是一个杰出人物所应有的最佳状态。?

章鱼的身体灵活,柔韧,身体各部分的屈张伸缩,能够做到自动自发,能柔能刚。需要时,它可以柔若无骨(它的确没有脊椎骨),也可以让肌肉变硬,身体又表现出刚。章鱼凭借它能刚能柔的身段,适应了恶劣的环境,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40岁以前也是因为过于刚硬,而处处不顺,处处受阻。但他40岁之后,他开始全面检讨,悟到了“至柔无柔,至刚无刚”的道理。开始调整自己的身段,学会能屈能伸,能柔能刚,以柔克刚,随机应变。?

我国历史上慈禧太后专政,特务组织更是其须臾不可离的控制文武大臣的工具。所以,当时曾国藩的日记与家书,写得都是一些养猪农作物的家务琐事,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的,不如说是写给西太后看的,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消除慈禧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胸无大志的乡巴佬形象。?

现在再看一下曾国藩的一生,始终是以“内用黄老,外用儒术”为其总则,亦即“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杯”。在他对付最高统治集团的时候,用的是柔术;当他镇压太平天国时,就显得刚强之至,毫不心慈手软。他训练出来的湘军子弟兵,都是骄兵悍将,攻克南京后,他纵兵烧杀,以至“秦淮河尸首如麻”,“子女玉帛悉入湘军”,致使“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南京人财为之一空。特别是他的弟弟曾国荃,把太平天国宫中的财宝全部侵吞,以致引起了左宗棠等人的不满。不过清政府对曾国藩的烧杀抢劫倒不怎么放在心上,惟一提防的只是曾国藩会不会用手中的军权谋反。他第一次攻陷武汉后,消息传到北京后,咸丰大为高兴,情不自禁地对曾国藩赞扬了几句,当时身边的近臣就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未必是国家之福吧!”咸丰听了,脸上的笑容立刻就消失了,长时间沉默不语。?

眼看着这种大祸即将临头的局面,曾国藩立即又打了一套漂亮的“太极拳”。他首先用“御”劲退出一部分军权,并裁减四万湘军;又用“封”劲把南京的防务让给旗兵,由他发全饷;用抢来的钱财建筑贡院,提拔江南士人,一下子就把朝野铄金之口封住了。此计一出,朝廷上下果然都对其交口称赞。曾国藩不但没招致祸患,反而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赐一等侯爵,双眼花翎。至此,曾国藩荣宠一时。他从下到上,一一拜访湖南各路官员,还拜访过以前不和的对手,主动交好,最大限度地团结人,最后终于成就自己的大业。?

某些“怀才不遇的天才”,在职场处处碰壁受阻,总埋怨周围的环境,埋怨别人不给他发挥机会,还处处与他为难,其实他没有反思自己,这都是他的身段缺乏灵活性所致啊。天才们平常恃才傲物,横冲直撞惯了,喜欢直来直去,刚来刚去,以至于常常碰壁受伤。?

如果天才们拥有章鱼的身段,能屈能伸,能柔能刚,自动自发做到了这一点,加上他们的才干,还有什么不能干成的事情呢??

如果你被击败,不要埋怨环境,责怪别人,只需检讨自己,立即调整身段,尝试尝试再尝试。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永不放弃,成功就是必然结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