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人生必看成功宝典 > 第八卷 心理辅导

第八卷 心理辅导

书籍名:《人生必看成功宝典》    作者:未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人际关系治疗法
沟通分析法在理论的架构上,虽是承精神分析学派而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里,提出父母、成人、儿童的三种自我状态的看法,强调的不再是生物性的驱力,反而偏重于感觉和情绪,并且这三种自我状态是具体可观察的,不似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说法是抽象性的概念,在这一方面,沟通分析法是有其突破性的成功之处。
TA在人格结构的看法,由父母、成人、儿童的三种自我状态,继续其理论的延续,若此三种状态能顺利转换,便可形成良好的适应人格,假如其中产生混淆、污染、排除的情形,不适应的行为会因此而生。从沟通方面来说,若在三种自我状态下,能以互补式沟通进行,那么沟通是顺利、延续性的,但出现交错式、暧昧式的沟通则会使沟通产生问题。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者的任务是要帮助当事人认清其自我状态为何,以及使当事人发现自己无益或破坏性的沟通方式,进一步改善当事人的沟通型式。
TA理论的概念里,强调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和影响力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会左右小孩子的早年决定、人生地位以及人生脚本的形成。所以在生长的过程中,父母若多是以命令(injunctions)的方式教养,少给予抚慰(strokes)的需求,即使小孩子生而OK,这些成长过程的负向生活经验却会主宰了小孩子早年决定的关键因素,人生地位、人生脚本的不当也因此根深柢固地形成。在治疗的过程中,分析便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从结构分析、沟通分析、脚本分析、心理游戏分析等,无非是让当事人去察觉、了解到自己目前的自我状态、人生脚本为何,透过检视的过程,帮助当事人去重新做决定,并且选择建立新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脚本,这也是TA在人性观中强调“人是有改变决定的能力”带来积极、乐观的态度,使人能更加地掌握自己,朝健康地成长与发展方向迈进。总体来看,TA虽然有精神分析的影子在,但它的精神却是同于阿德勒与完形学派---相信人是主动的行为者、决定者,其人生脚本的概念也近于阿德勒所提的生活方式,是决定一个人往后生活的方向,而生活方式与人生脚本的不当,是可以透过治疗历程的觉察,有所改变。当然,每个学派都有其优缺点和被批评之处,不同的是,TA能收集各派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一套新颖、独特、易懂的理论,一般人也能由自修的方式学得这些概念,对自己有所帮助与成长,我想这是TA应该可以被提出来说明其最有贡献的佐证。
情商与人际关系
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人际智能的四大要素是:
组织能力。这是领导者的必备技巧,包括对群体的动员和协调能力。剧院的导演与制作人、军队指挥官与任何组织的领导者多具备这种能力,表现在孩子身上则常是游戏场上的带头者。
协调能力。具备此能力的人善于仲裁与排解纷争,适于发展外交、仲裁、事业购并等事业。表现在小孩子身上则常为同伙排难解纷。
人际联系。具备此能力的人深谙人际关系的艺术,容易结交朋友而且善体人意,适于团体合作,更是忠实的伴侣、朋友与事业伙伴。事业上是称职的销售员、管理者或教师。这种人最善于从别人的表情判读其内心情感,也最受同伴的喜爱。
分析能力。敏于察知他人的情感动机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深刻的亲密关系。心理治疗师与咨商人员就是将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典型例子。
专家指出,以上四种技巧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是构成个人魅力与领袖风范的根本条件。
智商测量方法标准
对智力测量的方法很多,通常有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个案调查法、作品分析法、智力测验法等。
现代心理学最早使用智力测验的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1904年法以国教育部长邀请科学家与教育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学校判断低能儿童的方法问题。比奈就是该委员会的成员。他与西蒙合作,于190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智力的具有成效的量表,叫做可量的智力表。
1908年,比奈与西蒙对这个智力量表做过一次订正与补充,1919年双做了第二次订正。这个量表儿作比奈-西蒙智力测量量表。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量量表很快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中国,20年代初期有陆志韦订正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谬世承、陈鹤琴合作的《智力测验法》。30年代有陆志韦、吴天敏再次订画龙点睛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
智商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它是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在1912年提出的。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智商用英文IQ表示。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生理年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量测出的年龄。
智力年龄只能表示智力的绝对高低,不能表示不同生理年龄不同儿童的智力高低。例如:甲儿童生理年龄5岁,智力年龄6岁,而乙儿童年龄10岁,其智力年龄11岁,两个儿童的智力年龄都比自己的生理年龄大了1岁,这就很难比较他们两个人的智力的高低。采用智商就能相对比较出他们智力水平的高低。甲儿童的智商力5/6×100=120,乙儿童的智商等于11/10×100=110。从甲乙儿童的智商我们可以认为,甲儿童智力水乙儿童的智力水平高。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
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交际心理方法,你就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焦点人物。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这只是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心理,我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你会对交往有更多的认识。愉快的人际关系会带给你朋友和自信,有助于良好身心健康的建立。
人际关系9道润滑油
1你面部的表情比你的穿戴衣饰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物,是一种愉快的与人相处的方式,它与虚伪的恭维是两码事——罗斯福在每当有人来访的前天晚上,开始翻阅这位客人感兴趣的话题。
3如果你想每天得到快乐,那么抱怨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不管是上司临时派给你任务、中午的饭菜还是恋人的着装。相反,你的赞许要超过三次,这样你便会快乐。
4在尚未确实了解一个人之前,唯一妥当的法子就是假设他是诚实正直的——人们往往会按别人以形成的观点去做,再说谁都希望享有品德与好名声。
5我始终相信,只有用放大镜看自己的错误,而用相反的方法看他人的错误时,你才能对自己和他人有个较为公正的评价——这句话是甘地说的。
6沉默并不永远是美德。它有时会在你周围筑起一篱笆,让别人无法走进你——而对你的距离感并不一定都会延伸出好意,它有时会造成他人对你的误解。
7为朋友要一份丰盛点的菜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要太克俭。因为你同时也享受到了美味,和在美食佐餐下的友情的酐畅。
8不一定要在他人生日结婚时送礼,只要你碰见了合适的礼物,不一定要是什么特殊日子。礼物不是为了义务与交换,只是为了向对方表达友好与情感。
9不要给自己下这样那样的结论,比如:我是个内向害羞的人,或者,我是个不讲究衣着的人。这会限制住你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与交往。相反,做些与你结论相反的事情,这会使你的生活获得许多意外惊喜。
懂得感恩 懂得回报
不管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回报之心。
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所享受到一切,不是凭白无故的,而是许多其他人所创造、所奉献的。他们或直接或间接,构成了今日我们的"喜缘"。
因此,应该培养这样的胸怀:不管你对世界的贡献有多大,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为你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付"利息",是为给予了你许多帮助的他人进行回报。
有一次,国王安诺斯奇万在自己王国中旅行,看见一位老人,正满头大汗地干活。国王问他干什么,老人告诉他:"我在种果树。"
国王惊奇地问:"你的年纪已很大了,你为什么要种这些树呢?你既不能观赏到这些树的叶子,也不能坐在树荫下乘凉,更别说吃到树上的果子了。"
老人答道:"那些已长成的树,是我们的先人们栽的,使我们现在得以享用;现在,我也栽树,为的是让我们的后人也能从这些树上得到收获。"
每个人既然享受了前人给我们创造的幸福,这是感恩,也有责任让后来者享受我们奉献的成果,这是回报。
人际关系良好有益健康
在美国,每逢节假日,医务专家们便忙得不可开交,很多人向他们讨教节假日防病、健身的窍门,一些著名专家会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列为“健康建议”的第一条。许多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但专家们认为,朋友和家人是良药。
有一项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身体健康的益处颇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比那些在生活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更不容易生病,就算生病,前者也比后者痊愈得快。
心脏病、痴呆甚至普通的感冒都会受到人的社会生活的影响。科学家用感冒病毒作了一项实验:他们让每个健康的志愿者呆在有同样多病毒的试验室里,然后观察他们是不是出现了感冒症状。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广泛的人中只有35%的人最终患了感冒,而朋友很少的人患感冒的高达60%。
在心脏病发作时,人际关系好的患者不容易猝死;在抢救中,他们的心脏也更容易恢复功能。在对患有乳腺癌的妇女的研究中,亲朋好友多的妇女的死亡率明显比那些与其他人联系很少的人低。此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能使人更长寿。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对一群中老年人进行了1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交际面窄的人的死亡率比那些交际广泛的人高20%。
积极的社会生活还对心理健康有益,对治疗抑郁症更有效。在费城,研究者向2000多名老人征求对死亡和自杀的看法。在没有亲朋好友、多年无客人来访的老人中,有几乎一半的人说有过寻死和自杀的想法;而有更多的朋友、亲戚和客人的老者有这种想法的就少得多。
科学家尚不清楚社交生活对人身心健康为何会有这样大的作用。有的研究者认为,与他人交往多的人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和偏食等问题更少。另外有证据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人体的化学反应的变化。高血压和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人的荷尔蒙增多,而有良好关系的人可以很好地减轻压力,从而降低荷尔蒙的水平。
构建社会关系简单的方法就是恢复与朋友、亲人的联系,同时使现有的人际关系重新焕发活力。对于尘封已久的友谊只需一个便条、一个电话或做一次拜访就能重新唤起。如果你不想恢复过去的人际关系,新关系的建立必不可少。你可以参加社团和慈善机构,帮助他人做有意义的工作,你自己也会感到心情愉快。此外,你还可以参加一些活动,结识一些有趣和有同情心的人。
单身贵族心理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主性提高,视野以及关系范围的扩大,单身贵族,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成因:
信息处理能力跟不上变化
关系发展迅速,人脑已经处理不了这么多的关系。太多的关系维持,使得
往往是近距离事物难以顾及。邻里关系淡化。实际社交***缩小。彼此的信任度下降。
网络交友正是克服了这个障碍。
自恋倾向
同性恋
研究发现,同性恋倾向的人群比例并不小。
价值观偏差
GOPLA先生通过近200个单身贵族的访谈调查发现。单身贵族价值观异于常人的占了67%。
心理创伤
包括家庭不幸经历。
失恋或伴侣背叛
恋人/伴侣的不幸亡故。
不当教育
特别是不正确的性教育。
不合适的文化影响。
缺乏自信
没有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信心。
缺乏对社会的信任
缺乏对他人的信任。狭隘地认为只有钱财/实物,或者某些宠物才值得信任,才忠于自己。
似乎是与人无干,但是他们由于社会关系的缺陷或断链,不可能象他们自认为的那么幸福,他们往往会陷入忧郁和焦虑,影响生活的质量。因此,针对这些心理成因进行心理治疗还是必要的。
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
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实现自利与利人的互动
人不自利,会变成寄生虫;只自利,易成为吸血鬼。完满的人生,是自利与利人的统一!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哭声,赶快跑去,发现一个小孩掉到粪池里,于是他把这个小孩从死亡边缘救出来。
隔天,有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前,一位优雅的绅士走出来,自我介绍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
就在那时,农夫的儿子从茅屋的门走进来,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做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小孩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荣获诺贝尔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此前,这是一种不治之症,但是,有了盘尼西林,他就得救了。绅士是谁呢?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是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互利改善了世界的品质。汉语的"人"字,十分有哲学意味,那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互相支撑。"今天你帮我,明日我帮你。"这是最浅显的表述。因为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益处,也给世界带来了温馨与进步。
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
在人际交往中,幽默是心灵与心灵之间快乐的天使,拥有幽默就拥有爱和友谊,凡具有幽默感的人,所到之处,皆是一片欢乐和融洽的气氛。在无法避免的冲突中,幽默感不强的人就面临考验,是拍案而起,横眉怒目,还是悲天悯人,大智若愚?幽默家的高明在于即使到了针锋相对这时,也不像通常人那样让心灵被怒火烧得扭曲起来而是仍然保持相当的平静。在对方已感到别无选择时,幽默家仍然有多种多样的选择。
一个秃头者,当别称他“理发不用光钱,洗头不用汤”时,他当场变了脸,使一个原本比较轻松的环境变得紧张起来。
一位演讲的教授,也是一个秃头,他在自我介绍时说:“一位朋友称我聪明透顶,我含笑地回答:”你小看我了,我早就聪明绝顶了,”然后他指了指自己的头说:“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外表美是心灵美的反映。”教授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演讲,整个会场充满了活跃的气氛。
同样是秃头,同样容易受到别人的揶揄和嘲谑,为什么不同的人得到的却是别人不同的认可,其间的缘故就是没有幽默感。
幽默家兼钢琴家波奇,有一次在美国密歇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发现听众不到大半,他当然很失望也很难堪,但是他走向舞台时却说:“福林特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整个大厅里充满了欢笑,波奇也以寥寥数语化解了尴尬的场面。
由此可见,幽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随和的个性,还显示了一个人的聪明,智慧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幽默既不是毫无意义的插科打诨,也不是没有分寸的卖关子,耍嘴皮。幽默要在入情入理之中,引人发笑,给人启迪,这需要一定的素质和修养。
幽默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既有愉悦式幽默、哲理式的幽默,也有解嘲式幽默、讥讽式幽默。为了达到幽默的礼仪效果,对同志、对朋友宜多用愉悦式幽默和哲理式幽默,对自我、对友人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运用解嘲式幽默,对待敌人、恶人则要用讽刺性幽默,以便在幽默讥讽中,给对方以鞭挞。
幽默的使用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对于长辈、女性、初次相识的人,幽默一定要慎用。同时,幽默要注意“度”,一旦过了头,就可能被对方误解为取笑与讥讽而造成不愉快。
幽默是润滑剂,能使僵滞的人际关系活跃起来;幽默是缓冲装置,可使一触既发的紧张局势倾刻间化为祥和;幽默是一枚包裹了棉花团的针,带着温柔的嘲讽,却不伤人。幽默也充分显示出幽默者和被幽默者的胸襟和自信。
人际交往的几种心理障碍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与他人正常交往。
7.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由于受到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人际关系与人力资本投资
除了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外,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都需要投入。人际关系的投入除了满足现时的需要(娱乐、情感交流)外,还可以使这种人际关系能维持和加深,以便在将来的交往中获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构建人际关系的目的性会更强,会有更浓厚的投资色彩。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各市场参与者都希望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与各利益主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促成交易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风险。
一、人际关系的价值
1.人际关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人力资本
人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思维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所谓“物以类聚”,说明人际关系网中的各个成员具有某些共性,他们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中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制约着每一位成员。良好的规范能引导其成员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不良的习惯会使其成员消极、堕落。
人际关系影响着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向和投资效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际关系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网中各成员人力资本差异的缩小。如果某个成员的人力资本的存量或潜量较大,就会成为其他成员的榜样,从而提高其他成员的人力资本,缩小成员之间的人力资源差异。当然如果在非正式组织内,不良风气占了上风,反而会导致其他成员的人力资本下降,向人力资本存量或潜量低的成员看齐,这样也会缩小成员间的人力资本差异。
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较好地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人们会因为失败而产生挫折感,会因为竞争的压力而产生紧张感,也会因为受到领导或同事的误解而产生委屈感,使得人们在某个时候处于精神不健康状态。由于许多人不愿意或未意识到需要治疗,而且这种状态大部分具有暂时性和自愈性的特点,因而大多数人并未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而是通过在人际关系网中宣泄这种情绪而恢复健康。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3.人际关系可以减少迁移、流动成本,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们希望迁移到最适合自身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地方,以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最大的效益。然而现实中迁移、流动存在着成本和风险,如果个人无法承受,那就只好安于现状。而如果个人的人际关系网能覆盖到迁移、流动的目的地,一般可以降低迁移、流动的成本和风险,使一些迁移、流动成为可能。
这主要表现为:1)提供目的地的信息,降低迁移、流动风险。如通过关系网成员了解目的地的招聘、任用信息及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社会福利情况后,就能大体评估出迁移后的支出。然后对迁移前后进行比较,决定迁移、流动是否可行。2)通过关系网中成员的帮助,可尽快找到工作并被雇佣。3)关
系网中的成员为迁移、流动者提供住房或最初的费用开支,如果成员间关系越密切,这种可能性就越大。4)关系网成员还会为迁移、流动者提供保障,迁移、流动者在遇到困难时常常首先找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帮忙。迁移、流动的成本和风险的下降与成员之间关系和成员个性密切相关,如果成员关系密切且有乐于助人的性格,则下降就比较明显。反之,成员关系不密切或性格怪僻,成本和风险的下降可能就不明显。
4.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中,信息交流活动占有很大的比重。
人际关系交往中的信息交流对人力资本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通过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及各地发生的事,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量。
2)通过信息交流,获取各自感兴趣的信息线索,减少信息搜索成本。
3)通过信息交流,相互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技巧,增强各自的学习能力,提高接收与收集、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4)人际关系网中成员的信息交流具有很强的信息搜索功能。只要一个成员提出感兴趣的信息要求,其他成员就会在自动检索自己头脑中的信息库后,直接提供相关的信息内容。而其他的信息库大多要读者自己去检索信息。
5)随着交流的增多,信息交流程序会逐步简化,容易直接切入感兴趣的内容,增强信息交流功能。
5.有利于经验交流并为企业提供免费培训及提高培训的效果
企业内部的非正式组织成员会讨论与工作有关的内容,交流一些与工作有关的经验。尤其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更会增强这种交流的气氛,相互之间提供经验、献计献策,集众人的智慧,往往给工作带来良好的效果,增强了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本,这样就无形中给企业提供了免费培训。而且如果企业正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或在职培训,这种经验交流也会提高培训的效果;企业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建设好企业文化,以便在非正式组织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非正式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提高不断发挥作用。
二、人际关系在未来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地位
未来人们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多,人们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由于环境的多变性,使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大,需要加强合作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充分了解相互之间的信誉、合作意愿,以减少合作的风险。同时在人际关系网中,由于彼此的情况比较了解,一旦发现有良好的获利机会,虽然单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但可以迅速地在人际关系网中组织一个合作群体,使获利成为可能。
由于机会的短暂性,只有有意识构建的、高能量的关系网才能及时地抓住机会,个人的人力资本才能有效地产生收益。人际关系不仅能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个人人力资本的利用率及受益能力。未来的环境多变,组织也多变,人们不断地在环境中寻找机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而人际关系是寻找机会和及时把握机会的重要保证。
人际关系也是未来差别性最大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其他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而且基本上可以通过正规的途径进行投资,也有较为完善的理论指导。但是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除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外,更受个人性格、爱好、价值观、个人理想等主观因素的重大影响,而且对一个人来说是成功的交际手段,对另一个人未必可行,这就会导致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网存在明显的差异。虽然有时个人期望建立一张所希望的人际关系网,但往往因为个人因素及社会地位的差别,而未能如愿。
人际关系的差别必然导致人力资本的巨大差别,由于人际关系的艺术性更强,从而使人际关系的构建可能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而现实的理论较多地讨论人际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较少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作为一种投资的角度去研究如何构建有利于个人、组织发展的人际关系网。这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值得理论界深入研究。
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方法
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在情商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情商是一种控制及分辨个人和他人感受及情绪的能力,并运用这些能力去指引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既然要控制及分辨他人的感受,那么,人际关系的管理,包括社交技巧及沟通能力就是至关重要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人际关系很好,朋友很多;有的人则人际关系不良,朋友很少或根本没有朋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少量先天的影响因素外,和人们后天的生活习惯及性格关系最为密切。人际关系不良的人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心态:认为自己必须给人留下好印象,以赢得他们的尊敬和喜爱,不过又不知如何赢得他人的心意,越是想取悦他人,越会觉得得不偿失;认为别人都能洞察你的心事,并认为害羞和焦虑都是要不得的情绪,因此足不出户;害怕自己当众出丑,相信万一出丑,别人会拿你的事当做笑料;不会说不,也不会表达愤怒,当与别人发生矛盾,一味迁就和妥协,给人留下缺乏自信的印象;认为别人并不喜欢真实的你,一旦别人发现真实的你,就会觉得自己懦弱无能,一无是处;感到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大家都对你议论纷纷……
以上这些心态,相信很多人际关系不良的人都会有所感触。那么,如果克服呢?一些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认为通过行为疗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自我暴露技术
即将自己的不安及焦虑,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如意向别人和盘托出,这种技术是克服人际关系不良的一种有力的解毒剂。只要有足够的勇气暴露自我,坦然承认或公开表达出自己的不足,就会建立良好的人承关系。
幻想害怕技术
有人担心用自我暴露技术会损害自己的名誉,或被人嘲笑,以致更加被看不起。实际上,他们的这种看法是毫无道理的,但现实又很难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改变。此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技术。幻想害怕技术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角色扮演,请一个朋友来扮演你,而你扮演嘲笑别人的人。请你的朋友自由作答,这样做的结果是,你会越来越发现你的朋友没有什么可嘲笑的,而你作为嘲笑者则显得很是无聊。这种技术能够使你逐步认识到,“自我暴露”有时并不会遭受别人的嘲笑。
羞辱攻击技术
这也是克服人际关系不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这种方法是让受人际困扰的人以一种大胆的方式直接面对忧虑,如在公众场合直接向大家暴露自己的弱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你很清楚地看到,你的那些焦虑在旁人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你则把它看得那么严重。
应该承认,人际关系不良,除去那些由于性格导致的清形以外,多是由双重不信任引起的,克服和摆脱的方法在于以实际行动改善你同他人的关系。在社交场合,人们必须学会正视自己的各种情感。刚开始运动以上谈到的那些方法时,可能会引起焦虑,甚至恐慌,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信心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发现人际关系不良的弱点不是那么难以克服和逾越的。
对症下药消除人际交往困扰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都有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扰。然而,每个人遭受困扰的原因却是不相同的。正确地找出你的困扰究竟来源于哪些方面,有助于你对症下药,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力高低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是说,交往总体能力高的人在各细部就没有缺陷;也并不意味着,交往总体能力低的人在各方面都乏善可陈。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与人交往的困扰可细分为言语方面的困扰、交友方面的困扰、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以及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应该承认,这四方面是相互独立的,有的人虽然不善言辞,但朋友不少;有的人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但不注意小节,也没有真正的朋友;有的人在同性朋友间活泼而幽默,在与异性朋友交往时则木讷而腼腆;有的人朋友不少,但待人接物方面的修养一般。因此,若想全面克服与人相处时的困扰,就需要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言语方面的培养
首先要注意不管谈什么问题,都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在你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达你自己时,别人才可能对你的谈话发生兴趣。其次要学会倾听。既然是谈话,那对方当然也要有话可说,不要只顾自己夸夸其谈。此外,还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开阔你的思路,使谈话趣味盎然。
交友方面的培养
首先要真诚地对待他人,努力培养人际吸引的良好的个性品质。交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相接纳的过程,你以严格的标准选择别人,别人也在选择你,有了良好的个性与品质,就会被别人引为知已,友谊便很容易建立起来。其次,要善于体察别人的真正需要,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为别人着想,只索取而不奉献,交往关系是很难维持的。最后,还要适当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简言之,就是要学会选择,不卑不亢。
待人接物方面的培养
学会在平时的生活中从小事做起,重视人格锻炼,特别要注意环境给予的反馈信息。在一般的交往中,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部能接收到积极的反馈;而不良的待人接物方式即便不会遭到明确的指正,也能通过他人的微小动作得到某些暗示。正确地学会识别这些,有助于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正确的沟通技巧和交际动作都是社会化的产物,要积极地参加社交活动,以使在实践中掌握、运用。
与异性交往的培养
在与异性交往方面,人们的困扰有先天造成的因素,也有后天习得的因素。要解决这些困扰,一方面要在实践中逐步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另一方面,还要在思想上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的关系。
总之,正确分清与他人交往时的困扰,并采取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小D是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小H则是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他们先后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的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他们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一些不适,希望咨询者能从心理的角度给以指导和帮助。在心理咨询的实践当中,因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前来咨询的人在来访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在来访者当中,最常提到的问题如“我怎样才能使别人喜欢我”?或者“怎样才能消除自卑感”?还有“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等等。还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体会不到人际交往的快乐”?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特点都具备才能有好的人际交往。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自我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参照标准,大家都可以对照自己,扬长避短。当然,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能丧失掉自我,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并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估价自己和别人,古语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贵,说明其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交往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所以,要克服和预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别处的辉煌来弥补,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事实上,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于别人,反过来也一样。见贤思齐应当鼓励,这其中还有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与其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还不如设立一些较为现实的目标,采用“小步子”原则,不断地使自己得到鼓励。最后一点,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自傲与自卑相比,也源于错误的自我估价。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会较为自卑。自傲者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有利于客观评价自己,还要学会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
2.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另外,还有所谓“光环”效应,其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貌”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3.切莫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种先入为主,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先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两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两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
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人为什么爱生猜疑之心呢?
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有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象是偷了他的斧子,他肯定邻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子,再观察邻居,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不象小偷的样子。这位丢斧者为什么会对同一个人作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这正说明猜疑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推测,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
一是心理不够健康。他们常常会歪曲地理解别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别人赞扬他,他会怀疑是在挖苦、讥讽他;别人批评他,他又会怀疑是攻击他;别人不理他,他又怀疑别人是在孤立他。狭窄的心胸使他(她)无法容纳别人对他的正确评价。
二是思想方法主观。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人,用别人的举动来验证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对别人产生怀疑。
三是缺乏自信。他们总要以别人的评价来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标准,很在乎别人的说长道短。而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就往往要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猜疑、怀疑,自寻烦恼。
四是听信流言,不作调查分析,产生疑虑。
不管怎样,猜疑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它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疏远同学间的关系,无端地挑起同学和朋友间的矛盾纠纷,也很影响自己的情绪。生活在猜疑中的人,总是郁郁寡欢,缺少内心宁静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她本来身体就弱,加之常常在猜疑中度日,使自己情绪沮丧,常暗自垂泪,结果是身心俱毁,早年夭折。
爱猜疑的同学,首先要开阔自己的心胸,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开朗、豁达、大度的性格。需要澄清的事实,诚恳同别人交换意见;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过分计较。不必过分在乎别人的态度与说法,“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走自己的路,任别人评说吧”。这些话都是鼓励人们心胸坦荡、豁达开朗的。人生在世,难免受他人的议论,只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相信别人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别人意志去做,自己又怎么个活法?对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听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对待,静观事情的变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听流言,就暴跳如雷,“说风就是雨”,迫不及待地找上门去讲理争辩。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找错了说理对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尴尬被动。无端地猜疑别人,理智、冷静地对待别人的猜疑,这就是我们应保持的正常心态。
理解万岁?先理解别人的不理解
我们常常讲"理解万岁"。这正是我们希求他人同情我们的呼唤。但是,当别人还是不理解你时,又该怎么办呢?
正确的态度是:"理解万岁",先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这是从我做起的第一步。具体而言,遵循如下次序来解决问题:
一.承认别人不理解的现实
二.尊重别人的不理解,认为它总有一定合理性
三.尽可能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
四.采取让别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其理解
人际关系:沟通不是万灵药 胸襟和谅解更需要
不少人以为,人际关系出了毛病主要是由于双方的沟通存在问题。于是,寄希望于加强沟通和交流。然而,有时沟通并不是促进两个人相互理解的万灵药。
按照词典的解释,沟通是指“使双方能通连”。而在人与人之间架起“通连”的桥梁并非单方面的机械行动。当双方的想法和情绪放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可能成为阻碍沟通的障碍。
如果你假定,解决冲突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就会拼命地向对方游说自己的立场,而把对方的观点和感受放在一旁。如果对方根据同样的假定来诉说,你们之间就会形成自说自话的表白,并不能增加彼此的理解。
也许对方完全明白你的想法,但就是不愿意让步和妥协。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继续游说,而是试图探索对方“不投降”的理由,或者准备接受“沟而不通”的现实。其实,好的关系并非总是“追求真理”,更需要胸襟和原谅。
如果你假定,你和别人的关系有问题必定是他的错,你就听不到对方合理的地方,而是不停地重申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这样,沟通的努力变成了不断升级的自我辩解和争吵。
促进彼此理解的前提,需要首先放下“谁对谁错”的假定。但事实上,谁愿意在别人的指责中放下自己的防御,反思多种可能性呢?
如果你总是想要所有的人都理解自己、喜欢自己,你就不能容忍关系中存在“张力”。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并非所有的人际冲突都可以解决。因为关系总是双方的,对方起码有一半的权利。你想与对方建立好的关系,对方也完全有权利不想改善与你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不少人好像遭受了灭顶之灾。但其实不必!在一生中,难道你只有一桩人际关系吗?难道除了这个人就没有别人愿意与你交往?就没有别人值得你去交往?
达到相互理解的重要前提不是沟通技巧,而是双方是否愿意理解对方,是否愿意原谅对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多层面的,不存在一个标准版本。当你与某人的关系出现张力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需要为沟通做出努力,是否接受对方的解释,是否原谅对方的冒犯。
当然,对方也有选择的权利。有时,尽管你付出了很大努力,可是人家就是不理你。不少人为此感到很屈辱、委屈。其实,人家或不愿或无力接受你,是他的选择,并非一定是你的过错,你为什么觉得没面子,为别人的选择承担责任?
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关系中满足人生的所有需要。可以暂时放下这个看似没有希望的关系,去建设新的关系。不过,生活总是奇妙的,有时,等待本身就足以令一桩濒死的关系起死回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