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人生必看成功宝典 > 第九卷 名人交际

第九卷 名人交际

书籍名:《人生必看成功宝典》    作者:未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海岩谈人际关系
我是靠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与欣赏坐到今天的位置上的,但凭什么只欣赏你不欣赏他?这是需要研究的。机会都是别人给你的,但反过来说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我上升虽不是很快,但能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我自己曾分析过我的长处和短处,短处是文化程度低,那时没学历也就觉得你没文化。长处一是我虽不刻苦,但我很吃苦,打水扫地我都能干,在基层单位这很重要,关系到你给别人的印象和你的口碑好不好,你要又贪又自私,就没人喜欢你;二是我和人相处比较谦让,不喜欢争,这和我从小的经历有关,我被动,我不追求特定目标,只要这件事做得大家都挺高兴,目标没达到就没达到,没关系。所以我在单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有些人可能能力很强,但锋芒毕露,不顾周围人的反应和感受。我从性格上就没什么名利心,走了很多单位,领导和平级都不讨厌我。
这两点形成了我的性格气质,也是我后来的人生所悟达到的境界,吃苦耐劳也是境界。
我爸爸曾评价我“聪明绝顶,不学无术”。“无术”是指我没专业,聪明是说我对喜欢的东西会很快掌握。先是人家带我玩,后来人家也不觉得我多余。
比如在机关里让我写份报告的第一稿,人家看了以后,不错呀,不是个光吃饭、光逗大家高兴的家伙。我们那时向领导汇报一件事,处长说,明天向局长汇报,你把材料报上,到了那儿科长汇报,处长补充,我只是拿材料的,但为这件报材料的事,他们下班了,我得干到深夜一两点,把所有的有关材料都看一遍。
汇报时不可能有我说话的机会,但中间局长会不断地问那件事的细节,或者具体数字时,他们不一定记得住,这时是我插嘴的时候了,根本不用翻,叭叭叭就说出来了。几次下来,人家会说:嗯,这个小伙子可以嘛!马上就引人注目。
你得把握好时机,我不多说,只说具体事。至少他会感觉到这人是非常负责任的,好感就产生了,注意力就有了,否则谁注意你呀!
险恶的事也有吧?你往上升时,你不想伤害人也伤害人,遭人嫉恨。
我不和人争这种境界不是开始就有的。我觉得改造别人难,改造自己也特别不易,你得学会压抑和克制,但仍然比改造别人容易。当你把自己改造完了之后你突然发现他也改了:他怎么突然对你友善起来了。
有人说人的成长是一个被加工后重新组合的过程,是有道理的。这种成长的力量是有惯性的,能一直将你推进到不同的层次中。
我是商人,我是旅游服务业的商人。旅游业在国内被人们认为就是吃喝玩乐,实际上旅游业在很多国家都是支柱型产业。我既是投资者又是职业经理人,比如在锦江集团北方公司和昆仑饭店,我任董事长,代表出资人利益,同时在北方公司我又是总经理,还得负责日常运行。
我们是在国内商业法规还不十分健全的条件下经商,很多功夫是在商业之外。在国外几乎都没有"企业家"这个概念了,企业家通常是指创业者,像洛克菲勒、松下幸之助这类人。在国内做生意往往是因人而异,今天和这个人是一套做法,明天和那个人可能是另一套做法。同样在广东做生意,今年和明年政策风向不一样,手法都可能是不一样的。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是不规范的市场、不健全的法规和时时刻刻在变化的人际关系与政策风向。
我们现在把大量精力都放在了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尤其是内部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工程,任何一个企业家,如果你只懂企业运营,不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根本就站不住脚。你要管计划生育、政治学习、职工分房、思想工作等等,就连夫妻吵架你也得管,什么班子不团结了,谁在背后说谁了,事儿多的是。--海岩
白岩松答记者问赏析
白岩松是广大电视观众非常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个出色的记者,他曾采访过各行各业的各个层次的名人和普通人。而同时,他作为一个名人,也曾被多家媒体采访过。在答记者问中他同样以真诚谦逊、质朴自信、机智警策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央视名嘴的风采。本文赏析的是他在悉尼奥运会解说工作结束回国后的一次答记者问。
记者(以下称记):有媒体评论说,白岩松是中央电视台最火的主持人。半个月的评说奥运,使亿观众更加认可你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评论?
白岩松(以下称白):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把一条狗牵进中央电视台,每天让它在一套节目黄金时段中露几分钟脸,不出一个月,它就成了一条名狗。我在《东方时空》已经呆了七年,如此而已。这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相反给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比如没有随便出门逛街的自由。
记者的话无疑是对白岩松的赞扬,而这种赞扬是高规格的。面对赞扬,白岩松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自鸣得意,他巧借一个比方表明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来是自谦,二来揭示自己的名气与媒体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央电视台这种特殊媒体的关系,从而极其巧妙地把赞扬声指向了给他带来荣光、带来名气,乃至带来些许不便的地方----中央电视台。
记:最近我看到有传媒把你和中央电视台的其他名嘴作了比较,给你的打分是最高的,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你感觉到有对手吗?
白:事业跟百米赛有相似的地方,我跑的时候,眼睛只相着前面那条线,而决不会去考虑对手。但人生跟百米还不太一样,百米就一条线,人生是你撞了一条线后还有另一条线,你得不断去撞,直至死亡。
记者想以事实说话,用事实来证明白岩松是最棒的,并以此引出他的对手的评价以及面对竞争对手时的态度,可谓头号得机智。而白岩松答得更为精彩,他首先从对方话中引出比方,然后寻找人生与百米赛的相同点,”眼睛只相着前面那条线”,含蓄地告诉世人----自己的心中有恒定的奋斗目标,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在向心中的那个目标迈进,无须过多地考虑对手。短短的一句话,不仅显示了白岩松的自信,而且显示了他看准目标不,孜孜以求的坚韧。接着,白岩松又点出人生与百米赛的不同点:百米赛的目标是单一固定的,而人生的追求却永无止境。语言是心灵的折射,从白岩松的话中,我们能不为他永不停息的精神所感动吗?
记:你到《东方时空》时,只是一个25岁的小伙子,而且一点电视经验也都没有。第一次面对镜头,你是不是很紧张?
白:不紧张。因为我都知道镜头在哪里。开拍前,导演告诉我,你要放松,就当没有镜头,于是我就不去想它。现在再看那次录像,还是很放松的。如今面对镜头,我感觉到的只是一种工作状态,比如,它开机了。
这是一个回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白岩松的成长过程。白岩松的回答依旧保持着他一贯的风格:实话实说----“不紧张。因为我都不知道镜头在哪里”;称赞他人----“导演告诉我,你要放松”;自信务实----“我感觉到的只是一咱工作状态”。整个答问,要言不烦,语言精练,似乎未谈自己的成长,但我们仍然能从”找镜头”到”工作状态”看到白岩松成长的足迹。
记: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你已经是一个明星,一个传媒明星。如何在明星和记者之间摆正自己的位置呢?
白:有一位年轻人曾求教于一位大提琴家:”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大提琴家?”大提琴家回答说:”你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再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然后会很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大提琴家。”这对我们也一样,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再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或主持人。
记者的问题问得很有价值,因为对于一个明星式的记者而言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白岩松并没有正面作答,他先用类比的手法来引发我们每个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优秀的”人----音乐人----大提琴家”的三个阶序列,让我们扩大了对记者所提问题的思考范围,无论是做主持人、记者还是其它工作,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首先要做一个优秀的人。这样的回答充满了睿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白岩松的人生态度,而且也让我们获得了人生的感悟:事业有成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记:我听到的观众对你的惟一的意见是,你太过严肃,不苟言笑,为什么不能在屏幕上露出一点笑意呢?
白:有不少观众说不习惯我老是一副”忧国忧民的脸,可如果我换上一副笑容灿烂的脸是不是就习惯了呢?我以前做的节目大都是一些学生的话题,背后有太多不适于公开的背景,我笑不出来。职业病。我也曾努力笑过,但我一笑就不会说话,平常也是这样,一笑我所有的身体语言就都失去了。因此,我绝对不是帮作深沉,而平常就是这样。真实是最自然的。
这是一个很趣的话题,说它有趣,是因为观众对白岩松的屏幕印象确实如此,许多观众都想知道其中原因,可以说记者问出了许多观众想问而没有机会问的问题。白岩松的回答不但化解了观众之感,而且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既诙谐幽默----“老是一副’忧国忧民’的脸”,又真挚坦诚----“我以前做的节目大都是一些沉重的话题”,而且机智警策----“真实是最自然的”。这样的回答,不但让我们理解了他的”严肃”,而且在对他的”严肃”深怀敬意的同时,能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作出正确的定位。
看白岩松主持的节目我们能够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听白岩松妙答记者问我们能够受到他人格的魅力:坦诚、质朴、谦逊、平易,在我们欣赏白岩松连珠妙语的时候,我们也真诚地祝福白岩松:在事业的旅途上不断进取,永远优秀!
丁聪:快乐小丁快乐语
关于漫画家丁聪,名嘴白岩松有个说法:他不仅长寿;而且长寿得很健康;他浪迹知识界几十年,伤口不少却仍然会笑。不用说,这样的笑意,也体现在他那些自嘲式的话语之中——跟他那些令人捧腹的漫画一样,他的话语充满了诙谐幽默,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大家的豁达胸襟。
快语笔名:小丁=小人物
七八十的丁聪仍然以自称“小丁”为乐,无论如何也是一件令人开怀的事。笔名起自别人之口,丁聪自己却有一番别具一格的解释:“细说起来,小丁的意思有五:一是相对先父丁悚而言,老于是老丁,儿子自然是小丁啦。其二是从画画的角度,署名‘聪’笔画太多,写小了印刷出来看不清,写大了影响画面效果。三是汉语中的‘丁’这个字就是’人’,而’小丁’也就是‘小人物’的意思,其实我也真是个小人物。第四,绘画落款有对此画负责之意,其中当然也有权利了。最后还有广告的意思。——几十年都这样叫,习惯啦。”当有人以为这“小丁”与其年龄资历不符时,他却打比方自圆其说道:“我并不在乎‘老’或‘小’之间的表面的差别,大忡马父子的传世画像中,儿子倒是胡子一大把,比老子还‘老’哩。”有时还补充道:“我连个头也是矮小的,所以笔名叫小了也就自然而然了。”这样的笔名,这样的谦卑之语,难怪连白岩松那样的小字辈在他面前唤“小丁”,他也乐呵呵接受了。正是这种谦和态度,使小丁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也能以健康的平常的心态待之。
快语心性:长寿顺乎自然
茅盾曾赞美丁聪:“运动健将的体魄,天真快乐的容颜。”这快乐容颜,大概就是丁聪长寿经的秘密所在吧。被打为右派后去到农场,面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他这样回忆说:“当时,铲土运土,往来穿梭,劳动强度相当大。好在我当年才40岁,身体比较棒,拼命干活中,也就把心里苦闷丢在脑后边了。”于是,他话语中便兀自多了些幽默味儿。同别人一道吃饭,眼见对方吃不下,他便批评道:“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说罢,端过来便吃掉,一粒不剩。如此豁达的心情,更使小丁对长寿有了独出机杼的看法。有人向地打听长寿秘方,其观点是;“顺其自然。”恰如他为白岩松抄写的“长寿秘方:”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个“心”,不消说就是人的天性了。当夫人沈峻给他定量用餐时,他干脆不满地反抗说:“我自有对付的法子,那就是:到范用那里去‘反饥饿’!”他从不刻意追求健康长寿,上天却使他成了长青树。有次检查身体,小丁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医生反问他:“90岁够吗?”他喜滋滋地笑答:“不能光活着,得是健康的、能工作的那种活法。”如此话语、如此活法,这就难怪他即使自觉身体有恙之时,口中却依然透民出一股子诙谐味儿。一次朋友聚会,人们问候他,他风趣地感叹道:“不行了!前几年坐公共汽车还没人让座,现在倒是有人让座了——可见还是老了!”嘴上虽在言老,其实他心里却从未想到过老——这,就是他的心性,他的长寿秘诀。
快语婚恋:妻子≥我
谈及婚事,丁聪常常不无得意地赞扬上天赐予他的礼物——妻子沈峻:“我40了,才碰到我妻子。她很会来事,我同她接触几次后,就再也离不开她了。”为什么呢?一朋友的话道出了原委:“小丁是事业上的高智商,生活中的低能儿。”惟其如此,他才领臾离不开妻子,口中才左一个“太君”、右一个“家长”地抬举妻子,似乎妻子果真是“大人”;而夫人呢,则毫不掩饰地自诩“我是他的终身制高级保姆”。在保姆面前,他理所当然地不时露出一派童真味来:凡是别人问及家务事,他自有挡箭牌:“跟我说没用,你跟家长说去!”不消说,最赞赏夫人的,还是那个“吃”字。外出几天后。小了就会思念起夫人来,对人讲:“她做的饭菜,可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比不上的。倒不是说有多好吃,只是习惯了,吃着对口味,才十分地想。”难怪了夫人也从中总结出了一套“夫妻相处经”,说:“要想丈夫听话、老实,首先要抓住他的胃。”为此,每当了夫人以餐桌上青一色的青菜“当家”时,他便拿出歪理抱怨道:“谁要总吃那些青饲料?倘若顿顿如此,人类岂不成了食草动物啦?”或者干脆扣上顶帽子:“这就是专制、强迫,根本不尊重人的意愿了。”为餐桌上无闲,他多次申明:“我申请调剂伙食,我要的是‘宁可居无笔,也不可食无肉’。”品品这般调侃戏谑之言语,不让人羡慕小丁这“小人物”果真找了个仙妻吗?
快语情感:饭菜经=人生味
丁聪崇尚肉食,在知识界可说是遐迩闻名。一次某记者开玩笑说:“你又胖啦,看来在你身上体现了党的政策:全面横向发展。”小丁则风趣地答道:“腰围三尺四寸多,至于肥肉嘛,还是照吃不误,‘饿’习不改——这个俄,是饥饿的饿。有人患胃溃疡,而我的胃却是‘胃亏肉’毛病,吃肉则是个偏方子。”虽然小丁爱美食,却不会自个做饭莱,朋友便笑他:“莫不是受孔夫子‘君子远庖厨’影响太深?”他却拿出做过炒鸡蛋来搪塞:“别小看这个炒鸡蛋,那可是烹任中有化学反应的一道菜,是由液体转化为团体的一道菜。。。。。。”因了这种对“吃”的特殊情感,在表达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种种见解时,丁聪也常常不由自主地从饮食切入,然后引发出种种奇言妙语,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丁式饭菜经”。对于吃饭的氛围,地“一不小心”便道出一番教育的真谛来:吃饭本来就是一种享受,所以应该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进餐。我最不喜欢的是在餐桌上管孩子,人被训斥岂有好心情进餐?不信的话,就做上一桌好菜,再找几个人数落你,而你又不能反驳、顶撞长辈人。想想吧,看着桌上的、想着众人说的,我就不信你会有好心情,会吃得下、会消化、会吸收、会身心健康。”对饮酒丁聪感慨最多,他对友人说:“酒可是好东西,好酒是聚山川之灵气、蕴日月之精华的,岂能不饮?”“不过,海量是不够格的,只是杯量而已,还是个小杯子。喝多了,就只会翻天覆地地摇晃不定,或多言、或失态,失酒之益而得酒之害是不可取的。”那么怎样才是饮酒的最佳境界呢?丁聪一语中的:“花美于微放,酒饮于微配,那才能有心旷神怡的境界啊!”而个中的人生意蕴则是:“一句话,只要不是毒酒,我全饮。我最反感的是假酒,这种酒,利欲熏心、图财害命,败坏别人声誉,还使买者防不胜防。”你看,从一个饮酒引发开去,竟然被寄寓了如此耐人寻味的人生体悟,斯人斯言不远远胜过一般所谓的美食家言了么?
快语漫画:讽刺不等于孬心肠
丁聪一生与漫画结缘,也因漫画面罹难,对某些人根深蒂固的对漫画的误解,他自有切肤痛感。他复出后,便不停地用自己那雄辩之语,为漫画辩护。他曾坦言:“漫画的创作、生存,需要相应的社会氛围。。。。。。对正面宣传,总不能搞成红、光、亮吧?解放以来40多年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却有30年没有漫画,从中我们大概可以获得点儿什么,最少是吸取点教训。”针对一些机漫画为小儿科的现象,丁聪坦率地辩驳说:“有人说漫画不同于别的画种,不需要太多基本功,只需要能挖掘题材、有巧妙构思就行。这种观点我不同意。从流派上、风格上说,就不能人人都是丰子恺派。”在一次漫画家的座谈会上,他对某领导要求漫画家只画画好人好事的提法,干脆一股脑和盘托出自己的看容,其言辞之机趣,其说理之到位,令闻者无不动密。他说:“漫画是什么?它主要是做剔除工作的,就像外科医生主要是把有病的肌体拿掉一样。而剔除是为了社会更纯净、更美好;这就是说,剔除中有追求,剔除中有理想。如果漫画家也要以歌颂为主,那就像外科医生不做手术、只跟病人传授如何增加营养一样。”接着,他又一针见血地指出领导对漫画的误解:“做领导的对于漫画,不要去盯着他是歌颂还是讽刺,而应当着他讽刺得对不对。如果他把健康的、进步的东西拿来讽刺,当然不对;如果他讽刺的是那些应当剔除的消极现象,就应当大力支持,而不管他有多尖锐!”为了给漫画家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创作环境,丁聪还在不同场合以自身的创作体验,来为漫画“鸣冤叫屈”。他曾这样表白自己的作品说:“我是讽刺多,有锋芒,其实是严肃的。我的作品会伤害一些人,但是只要有利于人民,有益于国家,我什么都不怕。”同这种慨然之语和呼应,他曾这样为心中的艺术呼唤:“我画了一辈子漫画,不求有功;但求无罪。如果大家都同意漫画有剔除丑恶的必要,那许多事情就谈得通了。”这近乎沉痛的表白,不正显示了一个艺术家的良知么?
薄熙来:睿智幽默口吐花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大连市年轻的市长薄熙来说得好:“干好活最开心。开心地干好活最开心。干了好活老百姓最开心。老百姓开心了,政府最开心。”薄熙来是一位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市长,他的政绩在当地有口皆碑,而他充满睿智与幽默的谈吐,也给人们留下了经久难忘的印象。有关他的耐人寻味的小幽默故事,常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妙解“沾老子光”
1993年3月,?93大连(香港)经贸合作洽谈会在香港举行。这是大连新任市长薄熙来在香港举办的一次大型招商活动。他心里似乎有底,然而,他的自信很快迎来了考验。开幕前举办的新闻记者招待会上,一些记者似乎对做另外一类文章兴趣更浓。
一位记者一上来劈头盖脸就问:“薄先生,你的父亲是中共高官,你做市长,是不是并非主要因为政绩,而是沾老子光?”全场所有眼睛、摄像镜头都对准薄熙来,看他如何回答。薄熙来微微一笑,说:“我欣赏这位记者先生的直率,也许他提出的问题不止是他一个人想问的。我不否认‘沾老子光’,而且还乐意告诉诸位,我曾沾的光使我终身受益!当我还是个正在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中学生时,因为家庭牵连,我被关进了监狱。五年的监狱生活,使我经受了磨难,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公正、民主、法制对一个社会是多么重要,温饱、自由、尊严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命运在这五年里给予我的馈赠,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的。如果没有一个倒过霉的老子,我也得不到这份礼物,这岂不是沾了大光?至于个人政绩,我不便评价,这是我的市民的事,但有个事实我想在这里提醒:我是由大连人民推举的代表选出的市长,而大连人民是不会视他们的权利为儿戏的!”这番应对,使在场的记者们立即对这位风度翩翩的年轻市长刮目相看。
在这里,薄熙来面对对方说他“沾老子光”的责难,来了个先承后转,借题发挥。他先承认自己确实“沾老子光”,而且所沾之光使自己“终身受益”,继而巧妙地引申、发挥道:自己所沾之光是恶运和磨难,而正因为如此,才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学会了思考,认识了社会和人生,逐渐成熟起来。所沾之光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使自己受益非浅。薄熙来妙解“沾老子光”,不仅回击了对方的无理责难,而且向听众作了一次漂亮的亮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弱智儿童”的调侃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个记者说大连真绿啊!薄熙来说:“咱干不了大活儿,就种点草。”记者说大连真美啊!薄熙来说:“那是驴粪蛋外面光么。”记者说大连盖了新楼,薄熙来说:“那是奶娘抱孩子——都是人家的,或者是外国,或是外省市的投资。”记者说大连仅这二三年就从一个其貌不扬的城市变成了一个花园城市,市长可真行。薄熙来说:“这是黄鼠狼掀门帘——露一小手。”记者说市长真辛苦!薄熙来说:“还可以,我们大连人吃得好。”记者说市长身高1.86米真帅气。薄熙来说:“不动脑子的人就容易长大个儿。好了,欢迎大家再来,我们的海风可以无偿送给你们。”满座大笑。
薄熙来好像一个智能机器人,一按键什么都能应答上来。有位记者特别认真,近乎带有神秘感地问起大连有什么优势。他偏像弱智儿童一样傻想了半天,才笨笨地说:“夏天凉快。”一屋子的人都喷了。知道他的“弱智”是对记者认真到近乎神秘的一种调侃。还有一次,薄熙来在“佳能杯”日语演讲赛上致词:“大家下午好,很对不起,来晚了。其实我来早了也没用,因为反正我不懂日语。(笑声)我好佩服吕万山会长和张步宁主任,他们从一开始就坐在这里聚精会神地听你们演讲,好像他们也很懂日语。(大笑)日语演讲比赛越办越好,看一大堂坐满了人,我有两个相反的想法,一是这么多人学日语,说明日语挺好学,我也应该学;另一个想法是这么多人学,那我还学什么,到处都有我的翻译。(大笑)”这大智若愚的三言两语的调侃,一下子拉近了和听众的距离。
三、“总指挥坐不住了”
有一次,大连星海湾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大干50天,确保11月底封顶”的誓师大会,仪式正在进行,坐在主席台上的星海湾总指挥老宋的座椅突然倒下,宋总指挥从上面摔下来,很窘。薄熙来说:“今天的誓师大会开得很好,大家决心都很大,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你们看,你们的宋总指挥已经坐不住了。(大笑)望大家团结一致,50天确保封顶。(长时间鼓掌)”大伙儿都为薄熙来市长随机应变、妙语解困,并顺势鼓舞士气的机智而喝彩。
四、“周扒皮的工作方法”
有人说:“薄熙来当市长的时候,干部们最好赶紧改行当百姓。因为他的所有点子,都是为了累倒干部,荫及市民。”薄熙来的口头语就是:“别闲着,干好活。”在他的领导下,大连市的领导班子勤政务实、办事效率高是有名的。作为一班之长的薄熙来更是宵衣旰食,异常勤勉。他说:“我每天工作到午夜,不是我勤快,是事情逼到这分儿上了。我们大连有个作家叫高玉宝,他写的《半夜鸡叫》就是大连的事。我现在就总结周扒皮的工作方法,让干部少睡觉,多干活!周扒皮让长工4点起来干活,他就得比长工起来得还早,还得趴鸡窝,还得穷嚷嚷,也够累的呀!”
有一年中秋之夜,他对大连城建部门的10多名干部说:“你们一年都没闲着,你们好几个都是靠老陈醋顶着的(查出高血压的,薄熙来每人送一箱老陈醋)。我是地主老财心理,不能让你们撂倒,还指着你们干活儿。我这人挺民主的,就是太忙,没时间民主。今天我们一起赏月,吃月饼,这就叫民主吧。”正因为大连市有了这一批办事效率特高的干部队伍,才使大连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五、“天降大任于斯象也”
在大连国际服装节的巡游表演中,最开心的人是薄熙来市长了。他把动物园驯服的猩猩、狮子、老虎、大象也请出来表演时装。使人们觉得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特别有趣的是:大象的屁股上贴着一方纸,上面端端正正地写道:“不求最大,但求最佳。”这是大连市长薄熙来的施政纲领。把施政纲领贴在大象屁股上,薄熙来说:“这叫天降大任于斯象也,是谁委大象的大任呢?本市长!”闻者无不开怀大笑。
六、“管市长的市长”
薄熙来与下级的关系极为融洽,与他相处使人感到如沐春风,如饮醇醪。他说:“我是山西人,抠门儿。小恩小惠,只能让人感觉亲近,不会让人感到敬佩,只有把工作做得出色,才能叫大多数人跟着走。我得罪人,但是没有私怨。人们最反感的,不是批评严厉,而是勾心斗角。”正因为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一切从工作出发,一切以工作为重,赢得了下级干部由衷地信赖与尊重。
前一次,他到下辖的庄河市去视察工作,庄河的副市长姓管,正准备向他汇报工作。薄熙来幽默地说:“管市长,你一来,我就紧张,我是市长,而你是管市长的,贷款一定给你们。”管市长说他只能管小市,不能管大市长。说着说着,又一本正经地对薄熙来说,他是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仿佛薄熙来有什么魔法似的,只要与他坐在一起,就会让你打开话匣子,说个不停,说个水清石头现,说个小葱拌豆腐。他则在一边笑着给你出点子,还让你觉得那点子高,实在是高。然后再义不容辞地照那点子拼命地干好活。
这就是薄熙来,一个把自己全部的智与力、光与热、情与爱无私奉献给大连百姓的好公仆。有市长如斯,大连百姓有福了。也正因为他饱经历练、虚怀若谷、才思敏捷、机智过人,所以他的谈吐才会充满睿智幽默的独特魅力,才能吸引和感召众多的人团结在他的周围,卖力地去工作,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是薄熙来领导艺术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
王蒙:睿智精辟语如珠
14岁入党,15岁参加革命,19岁写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22岁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曾当过共青团干部,也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部长。这就是王蒙,坎坎坷坷的经历磨练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风风雨雨的人生铸就了他乐观豁达的品性。
  王蒙文才出众有口皆碑,而他口才之好亦广为人知。听他的演讲与谈话,你能充分领略他的机智、风趣、精辟、深邃。观其文,再听其言,你会认识一个更全面更丰富更立体更生活化的王蒙。
  快人快语说文学
  文学是王蒙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他为之殚精竭虑的毕生追求。对文学,他情有独钟,感受极深。谈文学,他总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问:你认为这种重视叙述,不重视故事的情况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衰退?
  答:小说应各式各样,没有优劣之分。注意叙述,写好了就是进步;注意故事,写好了,还是进步。这和打乒乓球一样,横拍直拍,守球攻球,一面攻两面攻,都可以是最佳运动员,赢了球就行。用一个浅显生动的打乒乓球例子,就把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说得何等透彻、明了,可谓要言不烦,一语道破天机。
  由于历史原因,解放以后,我国的短篇小说常扮演一个重要的“通风报信”的角色,对此,王蒙亦有妙论:“在我们国家,短篇小说常常成为文坛的晴雨表与风向标,成为文学事业的最热门的话题,成为得风气之先的报春的燕子,或者在情况严重的时刻令人知天下之秋至的第一片飘零的树叶。”“晴雨表”、“风向标”、“燕子”、“落叶”,一连串意象既显露了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也表明了他对短篇小说的知根知底。
  对于一些信口开河信笔乱写,只用几个通用概念现成地判断一切作家与作品的所谓“评论家”,王蒙的批评也极为辛辣:“讲老实话,一些评论家的概括,对于创作家来说,其实是倒胃口的。当我迈动左脚的时候,他们说我是左派,当我迈动右脚的时候,他们说我是右派,当我坐下来的时候,他们说我是臀派,当我梳头的时候,他们又说我是发派……”话说得有些夸张,但听起来却痛快淋漓,极为过瘾。那些不看完作品就敢捧杀棒杀,敢妄下结论的“批评家”闻之能不色变,能不面红耳赤,甚至心惊肉跳?
  亦庄亦谐谈自己
  王蒙激情似火,热情洋溢,但他也有清醒、冷静、理智的一面。自己的长处他了然于心,自己的短处他亦不遮掩。在一次答记者问中,他就坦言自己不适合当领导:“我是一个搞文艺创作的人,从好处来说我是大家的一员,许多文艺工作者是我很好的朋友;坏处来说,则是我缺少约束能力,比较情绪化,容易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我真心地认为我不是一个理想部长,所以,从部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写我的小说是件大好事。”
  如此冷静地解剖自己,足见其真诚与勇气。王蒙很看重幽默感。他认为,没有幽默感,整天板着面孔,就失去了做人的趣味。他寻常的谈吐颇具幽默味。
  “首先感谢温儒敏老师对我的评价和邀请。但说老实话,遇到这类邀请我一般很为难。因为对于一个写小说的人来说,话应该由其作品来说。并且,遇到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我还有另一种惭愧,就是不能提供一个例如与刘晓庆、巩俐交流那样的欣赏与愉悦。”
  这是王蒙在一次演讲中的开场。一番诚恳的谦逊拉近了他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一句轻松的玩笑活跃了现场的气氛。当然,其中也隐含着他的自尊:自己不靠外形的靓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内在的学识吸引听众。
  有褒有贬评世事
  对于市场经济的到来,有人拍掌欢迎,有人深恶痛绝,而王蒙对其评价如下:“丘吉尔说,不要以为民主制度很好,这个民主简直是糟透了,但是不民主会更坏。我看可以用同样的造句方式谈市场经济。不要以为市场经济很好,不,市场经济实在糟透了,但是不搞市场经济就更糟糕得多。”这番话既道出了市场经济的势在必行,又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亟待完善。王蒙仿造丘吉尔的话,既避免了生搬硬套名人名言,又起到了让名人为自己撑腰的效果。一段时间里,少数年轻人对“右派作家”提出过激批评:“中国的右派作家太没出息,他们没有一个为主义而死,他们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都特别惜命。”王蒙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这样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代沟,他是在现在的环境下说这个话的。类似的责难外国人也喜欢讲,他们是隔岸观火,而有些青年是隔代观火。当然,出现这样一些言论也有它可喜的一面,说明中国现在已经跨越了那种单纯的信仰主义。”
  如此剀切公允,如此循循善诱,自然令听者豁然开朗,且心悦诚服。王蒙敏于观察,勤于思考,他寻常的谈吐有波澜有文采,纵横生风,充满哲理,品之,如品佳酿,耐人回味,启人心扉。如:“过于强调什么,往往恰恰证明了自己某一方面的虚弱,例如曾经唱‘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而从来没有唱过‘淮海战役就是好’。”如:“有人赞成的必有人反对,有人佩服的必有人不忿,有人讨厌的必有人亲爱,有人趋奉的必有人躲避。”如:“被阿谀也如吸鸦片,愈吸愈上瘾——瘾无止境,谀无止境,麻醉性舒服无止境。”这些吉光片羽般的话语,犹如一面面镜子,照出人性的弱点,又如一剂剂良药,医治人心的痼疾,更如一枚枚银针,刺向社会肌肉的顽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言不虚。王蒙曾说:“我读李商隐的诗,最大的感受是他的诗都那么活着,反复地读,他的那些语词,那些诗都变得活了起来,似乎它们还在那儿组合着、奔走着、跳跃着,它们像一组组彩灯似的,一会儿这里亮了那里暗了;一会这里暗了,那里亮了,它们都通着电。”李商隐的诡谲神奇,李商隐的独有韵致,被他一语道破,可谓举重若轻,驾轻就熟。其实,听王蒙睿语纷呈的谈话,你也有一种“它们都通着电”的感觉。
侯耀华:玲珑剔透语如珠
父亲是幽默大师侯宝林,弟弟是相声演员侯耀文,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侯耀华能说会道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吴祖光的儿子吴欢是侯耀华的好友,对侯耀华,他有如下评价:“耀华兄那张嘴和三寸不烂之舌,更是地下天上无所不侃,玲珑剔透,妙语连珠。天才是肯定的,后天的努力也不容忽视。……耀华兄高度的概括、敏锐的思辨、压不住的幽默,颇有乃父遗风。”
生活中的侯耀华,心直口快,嫉恶如仇,不仅会说,而且敢说。谈到演艺圈滋长蔓延的不良风气时,他说:“别的行当我现在不了解,就说演艺圈,十个里头有九个,脾气都比能耐大。40块钱的本事,80块钱的开销,120块钱的脾气。”这样一针见血的快人快语听之令人爽心悦耳,我们何不奇言共赏呢。
戏评世事〓亦庄亦谐
演员王铁成是侯耀华的好友,有一次,他俩在一块聊天,不知怎么就扯到杀人放火上面去了。王铁成说:“你说这帮人呀,明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怎么还有人去杀人?去骗钱?”侯耀华说:“您哪,我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我国有两句话把这些人给耽搁啦。哪两句话?您听着,一句是,脑袋掉了碗大的疤;还有一句,过二十年老子又是一条好汉。”“所以,这两句话……”王铁成笑了。侯耀华没等他说完,又说了一句:“等到逮起来了,这两句话他就想起来了。想起来就晚了。”一句玩笑话,道出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正是在某些封建文化糟粕的毒害下,一些人才走上犯罪之路,结果,害了别人,也断送了自己。侯耀华目光之敏锐,表达之精准,言语之诙谐,均令人叹服。
一次,侯耀华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书,书名为“绝对隐私”,他对旁边人说:“光看这名字都让人别扭。既是绝对隐私,干吗公开出版发行?既然都公开出版发行了,也就没什么隐私可言,更提不到‘绝对’的档次。”表面上,侯耀华是在批评书名起得自相矛盾;实质上,他是在讽刺一些书商为招揽读者,为制造卖点,不惜在书名上挖空心思,大做文章。侯耀华是个热心肠,喜欢帮助人,但他帮人也有帮人的原则:“我愿意帮助那些个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我的帮助是有原则的帮助——我只能给你创造机会,不能代替你去做。就是因为这个原则,却使很多人失去了平衡,找不到一点儿别人能理解的感觉了。这些人往往会这样认为,你要帮他,就是你替他把一切做好了——把他送那位置上,给他把椅子摆好了,让他坐下,完了再沏一杯上好的毛尖茶……这哪儿是帮啊,这整个儿关系都颠倒了。不过,你可能因此而找到了感觉,可我呢?我的感觉呢?”
在表明自己的帮人原则的同时,也抨击、讥刺了某些人缺少自立自强精神,一味依赖他人的毛病。侯耀华这番话绘声绘色、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口语的魅力。
谐说人生〓话中有话?
侯耀华很幽默,他的寻常谈吐往往诙谐风趣,令人发笑,且笑过之后还能产生绵长的回味,因为,他的“玩笑话”往往含蓄睿智,话中有话。有一回一个记者采访侯耀华——
问:如果有一天不想做演员了,您做什么?
答: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想做演员了,干脆连工作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我就在门口摆一摊儿。我呢,代人写书信,这是我的专长。我代写公文、报告、便条什么的。主要是代写检查,我认为检查是一门学问,一般人写不好。
问:你怎么擅长这个呢?这可是“文化大革命”的家常便饭。?
答:对呀,因为我在“文化大革命”时净写检查,不过,除了检查,还代写情书,之所以会有这个念头,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就是那情书,就是我看到的那些情书,水平太低。所以,成功率也太低。我代写情书,生意肯定不错。现在人都忙,BP机一打,该办的都办了,留不下任何可以回味的东西。一番貌似漫不经心的玩笑话,既绵里藏针,讥刺了“文革”动辄让人写检查的恶劣风气,又旁敲侧击,指出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从而使温情脉脉、令人回味的东西愈来愈少。侯耀华的正话反说,庄语谐说,使我们大饱耳福。?
问:为什么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答:这个话题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说不清楚,也正因为说不清楚,所以,什么人也都想说。我也弄不清楚,所以我也想说。在爱情这问题上,我有一观点——没结婚的不知道,结了婚的不敢说,离了婚的说什么也都晚了。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有我的道理。你想想,两人没过过日子,你知道这婚姻是怎么回事儿吗?不知道。结婚以后知道了,知道了又不敢说。你跟人说好,人家没准就会说,好?好你俩怎么天天跟屋里吵,三天两头还打一架;你要说不好,不好你结婚干吗?你娶她干吗呀?所以没法说,所以不能说,所以说了也白说。这好,等到离婚了,你说好也没用啦,你说歹也同样没用。离都离了,还说什么呀。
侯耀华的侃侃而谈,既巧妙回答了爱情何以成为永恒话题这一问题,也一语道破了不幸婚姻的尴尬之处。这番举重若轻的诙谐妙语,显露了侯耀华洞明世事的一面,也展示了他口若悬河的口才。
趣谈俗语〓推陈出新
侯耀华勤于读书,敏于思考,很多广为流传的俗语在他口中有了新意。比如,他说:“有句俗话不是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呢,反回来说,每一个肚里能撑船的人,都可以做宰相。不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肚里能撑船的人却是太少、太少了。所以,宰相只有一个,而不是十个八个。”侯耀华之所以要“反回来说”这句俗语,意在强调,一个人要想事业有成,豁达大度该有多么重要。
对于“梦想”这个人人皆知的词,侯耀华亦有妙语。一次,有位青年向侯耀华请教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侯耀华对他说:“我始终觉着,所有的梦想,都先必须想。先想,才有梦。梦只是结果,而想,才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手段。换句话还可以这么说,想是一种方法,要是没有‘想’这个过程或者方法,一上来就做梦,那可就麻烦大啦。那只能是梦里找见厕所啦,完了以后就往床上尿。”在这里,侯耀华告诉这个青年,做梦可以,但必须去“想”,也就是说要去努力去奋斗,否则你永远不会美梦成真,否则你的梦就只能成为南柯一梦,为人哂笑。地地道道的大白话说透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道理。侯耀华巧妙地把梦想二字拆开,既是一种机敏,也是一种幽默。
对毛主席“不破不立”这句话,侯耀华是这样理解的:“我特别赞同毛主席的一句话,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你比如说,今天不许抽烟了。你要把这烟戒了,明天你就得拿一样东西出来,可以代替烟,否则的话,你永远解决不了戒烟的问题。”一个浅俗而巧妙的比喻,把一个思辨色彩很浓的问题说得何等透彻明了,让人一听就懂。
侯耀华的谈吐给了我们如下的启示:1?其浅俗直白的语句往往蕴含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深邃的思考,可谓俗中有雅,大俗大雅。2?如果运用恰当,口语往往比书面语更鲜活,更有趣,更富感染力。
袁隆平:直言快语话“桑麻”
袁隆平:直言快语话“桑袁隆平,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天上的行星以他命名,地上的水稻认他为”父”(杂交水稻之父),平民百姓在对某些歌星、影星进行理性的过滤之后,开始实实在在地关注起这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惠的”福”星,新闻媒体更是如影相随,竞相报道。面对记者的提问和追逐的镜头以及人们仰视的目光,袁隆平恬淡自如,直言快语的爽朗个性,亦庄亦谐的谈话风格,展示了他殷实的人生积淀和卓越的口才技巧。
话名利,云卷云舒见性情
说袁隆平直言快语,是因为他爽朗、健谈,语言流畅,而且对名利有着独特的理解。有记者问:”您在世界上获过顶尖级大奖,到哪个国家都是元首级的人物来接见,但是你在国内的知名度可能没有什么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他们高,您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袁隆平说:”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这个事对一些人来讲是好事,他可以名利双收嘛,但我这个人就生怕出名,因为出名之后,我这个自由度越来越小,从事水稻研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我们常见一些人削尖了脑袋花上钱,就是为了混个名人,成了名人就可以有更多的钱,钱多了就能扬更大的名,这似乎成了一个怪圈儿。而对于袁隆平来说,他不想在人们心中编织一个神话,而是尽力为人们的粮袋里增加一些实惠。简短的话语表现了一位科学家恬淡平静的人生态度。
有位记者问:”您这一生希望有多少资产?”对此类问题,他似乎不屑一顾,但为了不令记者扫兴,他还是笑着说:”一个小棚子,下面一口小猪,足矣。”在场的人不明就里,一时愕然,然后,他用手比画着说:”这是个’家’嘛。这个棚子就是上面的宝盖头,下面这个’豕’字,古代讲不就是猪吗?”在人们一片恍悟的神情注视下,他接着说道:”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是对的。家再大,你也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你每天也只能吃三餐饭,对不对?所以,我对钱这个东西看得很淡,够用就行。”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当”隆平高科”股票上市后,他一举成为”亿富翁”,对于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他居然那么泰然、怡然而又自然。
袁隆平,虽是一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但他爱好广泛,热爱生活,可谓性情中人。他认为,热爱生活与注重事业并不矛盾,劳逸结合才是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为此,尽管他的科研工作千头万绪,但他每天都要抽空陪妻子散步、聊天,或到游泳池去舒展一下筋骨,另外,他还拉得一手小提琴,有记者对他说起此事时,他说:”我从小就喜欢拉小提琴,因为我听说爱因斯坦也喜欢拉小提琴,他拉得很认真,但技术不行,我拉得更认真,当然,我的技术恐怕比爱因斯坦还要差一些,我是乱弹琴。”说完便爽朗地笑了。
一般而言,越是自卑的人,越善于用虚荣的外衣庇护自己,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能力和信誉。而袁隆平一番自嘲,不仅证明了他内心的充实与自信,更表现了他笑面人生的豁达性情。
在工作中,袁隆平对助手们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但在生活中,他却像个”老顽童”。业余时间,他还喜欢同年轻人一起打麻将,而且玩起来就进入忘我的境界。记者提及此事,袁隆平十分爽直地说:”我的脾气活像个小孩,我喜欢和年轻人一起玩,打打麻将、钻桌子都行,我输了他们摁着我钻桌子,我觉得更好玩,他们输了,我都要打得他们钻桌子才行。”直言剖白,话如其人,既敞开了他博大的心胸,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活画面,他的言语中所流露的丰富内涵,也正如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生追求的就是精神上的满足。”
论事业,亦庄亦谐见赤诚
说袁隆平直言快语,还因为他谈吐自如,庄谐并举,虽言词犀利却妙语如珠,善于运用轻松调侃的语境来表达入木三分的观点。
一次,袁隆平在中央电视台一个专题节目做嘉宾,一位现场观众向他发问:”您在国外留学时,我们国家还很穷,在选择去留志愿时,您为什么想到回国了呢?”袁隆平几乎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学成回国,还需要理由吗?哪一个出国的游子不思乡?哪一个走失的孩子不想娘?再说啦,我出国留学的志向,就是要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这不需要理由。”是的,祖国的召唤和事业的诱惑,是一个热血男儿义无反顾的惟一理由。这番话,不仅令在场人观众钦敬有加,我想,所有看到这一幕的华夏子孙都会为之动容。
袁隆平获是”国家科学技术奖”以后,曾有人问他说:”袁教授,您现在是不是觉得很快乐?”他反问道:”你是不是觉得我曾经不快乐过?人活一口气嘛,这口气,不是生气,而是神气。到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承受什么样的压力,这个精神不能垮。”接着,他讲述了一件往事,那是在”文革”期间,因为他坚持搞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组长的人员找他谈话,说他这是走”白专”道路,袁隆平幽默地说:”我不走白专道路,我走的是”白米”道路。”受到奚落的工作组长拍案而起,说他这是干扰”抓革命”,袁隆平却继续调侃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我就不研究水稻了。”话端理正,无懈可击,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袁隆平依然是坦坦荡荡的神态,依然是轻轻松松的语言,因为他站在了真理的制高点上,从而压制了一切荒廖的逻辑。
在事业上,袁隆平无疑是一个成功者,但这些成功不源于他对问题的真知灼见。他认为,作为一个平常人,如果人云亦云,缺乏主见,也许只能误掉一个人的前程;作为一名科学家,如果没有独到的见解,就会使一个领域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他对记者回忆说,70年代初,当他带着助手们潜心钻研水稻授粉的优劣时,却遭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极力反对,专家们称,从理论上讲,水稻自花授粉是没有任何势的,在这条道上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时间,连他的助手们都有些动摇。但袁隆平信心十足,他对助手们说:”这好比一个人听收音机,他收不到信息,就愣说人家电台没播音,这个没有道理。科学这个东西是不讲情面的,它不会因为谁是专家就青睐谁,成功的阶梯永远搭建在勇于探索者的脚下。”通俗生动,入木三分,一席话,燃起了同事们希望的火焰。
展前景,快人快语见豪情
说袁隆平直言快语,还因为他言语中充满了激情,对未来满怀着美好的憧憬。他务实、勤奋,勇于冒险,善于开拓,几十年来,他一直奔波在田间地头,如今,70多岁的人了,每天还要骑摩托车下稻田,不知底细的人,见了他认为他是一位农民,而他说:”这样好,我越像农民,就越能联系实际。”
由于联系实际,几十年来,在各种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他发现了水稻自花授粉的杂交优势;由于联系实际,他在传统的经典理论中突出了重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财之”稻”。谈到这些体会时,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西方一位心理学家,对一个死囚犯进行心理测试,方法是在死囚面前设置两个门,一个门上写着”死”字,另一个门则是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心理学家让死囚任意选择一个门走出去,只见死囚朝黑洞洞的门盯了片刻,终于走向了”死”门,其实,那个黑洞洞的门背后是自由。然而,由于死囚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所以他宁愿选择死。接着他说道:”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从事科研,一定要敢于向未知领域进军,敢于冒险。”所以,当记者问他在科研方面有什么经验时,他说:”我的经验就是知识、汗水、冒险、机遇。”凡事皆一理,不仅科研领域如此,其他领域也概莫能外。凭着这股勇于冒险的精神,他成功了,而且他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研究杂水稻本身,重要的是他又一次撑起了一面创新的旗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不尽的奋斗艰辛,道不完的成功喜悦。面对眼前的成绩和荣誉,袁隆平想得更多更远:”我不能把原来的成绩当做温床,而要当做阶梯,攀登,攀登,继续攀登。”有记者问:”您作为我国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大家很关心您下一步的打算。”袁隆平不无自豪地说:”我这一辈子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第二个愿望,是把超级杂交水稻搞成功。不仅要解决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通过我们的努力,还要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又是一番直言快语,令人内心生发出敬佩感的同时,更感受到一种希望和鼓舞。我们祝福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着新世纪的东风,再次叩响成功的大门!麻”
吴小莉:公关小姐?交际花?
吴小莉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她以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深得观众喜爱,但最近,有三位批评家发表个人观点要跟小莉“较真儿”,言辞还颇为尖锐。俗话说:“人无完人”,小莉的成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她的缺憾并不会掩盖她的风采,只希望批评家的“挑刺”能成为小莉做好名主持人的催化剂,让更多观众和读者真正从心底喜欢她。
尴尬的公关小姐
要给吴小莉画一张漫画,不难:一个四方框里加上两片大嘴唇,足矣。四方框是我们天天要看的电视屏幕,那里边有两片红嘟嘟的大嘴唇,这就是小莉给我们留下的最感性的印象。
吴小莉究竟是播音员?记者?艺人?公关小姐?还是交际花?都像。又都不太像。
说小莉是播音员,首先她自己就不同意,因为她更愿意被公众看成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不仅仅是个广播员。但是不管是主持人还是广播员,普通话总得过关吧。然而小莉的普通话不用说跟中央台那些专门播新闻的人比了,就是如今内地通过普通话基础考试第二、三等的人,恐怕也比她强。
说小莉是记者吧,可我们又没怎么看见她在第一线跑新闻(那种别人安排好让她出出镜的活儿恐怕算不得她跑的新闻)。勉强把她算作“记者型主持人”吧,要命的是,她天生的脸盘儿太靓,出场时的花式也过多。这问题不小,因为它太影响观众接受信息了。
所以,“小莉看时事”的时候,我们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是看新闻呢还是看她。
说到公关小姐,小莉定会十分生气。但是没法子,小莉自己虽不想做公关小姐。可她出行的日程安排上属于公关小姐的事务太多。试看她某次出行内地某省城主持一次电视晚会的工作记录吧―――中午抵达该市机场;下午采访建设中的某大桥工地、采访某大学;晚上当地电视台台长宴请为该晚会走台;次日上午10时采访该省省委书记;12时省委书记宴请;下午2时采访该省省长;4时接受当地各大传媒记者采访;5时半该省分管宣传的副书记宴请;晚上8时主持晚会。
与此次出行有关的活儿就是两个晚上的一部分时间。其它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她身为记者的辛劳,可是在公关方面,小莉出的活儿同样也毫不逊色。
我想说的是,吴小莉此次出行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不仅是凤凰卫视的一位公关小姐,更是一朵正在盛开的交际花。要不,干嘛要参加那么多宴请?好像在那短短的一天半里,她就没有自个儿吃过一顿正餐。
奉劝小莉自检
吴小莉以主持时事政治新闻起家的。她的播音风格应该说是稳重大方,得体朴素,当然朴素之中又常能显露出小莉本人作为女性主持的魅力与风采。但小莉近日在凤凰卫视的出镜发生了变化,许多节目里都增添了她这个引人注目的身影。
我们可以看一下:《时事直通车》偶尔露面,《5分钟插播新闻》经常出现,《小莉看时事》必不可少,凤凰所有现场直播场场不缺,但令人不解的是最近连每晚11时30分的《时事开讲》也改成小莉做主持。小莉就像个赶场的明星,走完这边奔那厢,我真是有点担心,照此下去,小莉那迷人的身影肯定会出现在《相聚凤凰台》里,到那时小莉会心中茫然,观众更是啼笑皆非。
另外,小莉把幕后的真实过多地展露在幕前,而两种完全不同的小莉即丢弃了个人给予观众的好感,又暴露了令人无法忍耐的缺憾。举个例子说说,吴小莉采访张艺谋,本来完全可以形成著名电视主持与著名导演的精彩对话,但小莉不知出于好奇还是崇拜,竟然追踪到张艺谋休息的房间,主持人完全变成了追星族,一会儿签名、一会儿拍照,问话中显出幼稚,行动上总是哈哈傻笑,连电视屏幕上稳重的张艺谋也常被小莉“逼”得尴尬无奈。所以,我觉得小莉犯下这些错处,并非不能把握自己,而实在是缺乏对自己的自省与检讨。在这里建议凤凰卫视设立一个家庭栏目叫《小莉看自己》,这样可以不时提醒提醒。说真的,有个镜子照总比没有好。
卖弄多于主持
吴小莉的成名与赵薇的火爆非常相近。当然,能有今天的荣耀必然与自身素质密不可分,即使被文化人讥笑的“小燕子”,至少也有非常可爱的天真、清纯一面。吴小莉比她的同事陈鲁豫等幸运,成为明星、成为品牌,当然也成了摇钱树。首先摇钱的是她自己。趁着出版社急红眼等米下锅,吴小莉也不失时机地抛出“自传”,加入了“名人出书”的时尚行列。春风得意地四处签名售书,吴小莉尽享名人带来的一切喜悦和实惠。不料,也有不是忠实的观众和虔诚读者混迹其中,那是有着冤屈又无助的可怜农民。寄希望于清官作主的百姓,习惯性地把吴小姐归类在“人民代表”而不是普通歌星、影星行列。不过,他们错了!他们屈辱的下跪毫无意义,除了吴小姐的冷漠外,他们得不到任何帮助。我们不能要求吴小莉作为政府代言人去替天行道,但作为人,起码应具有同情心。
吴小姐自我感觉愈加良好起来,在镜头前卖弄多于主持,表演多于自然。有时,看到她翻着眼珠和歪着嘴唇那样故作深沉或故作娇媚地面对镜头,真不知凤凰卫视有没有形象设计提醒和告诫她?
一个潜力不错的主持人,莫非就因为快速成名而夭折吗?作为商家,不论她将来如何,现在则是最可利用和挖掘的机会。于是,她的婚配也成为娱乐版的头条新闻广为传播。自然,从吴小姐自己的角度来看,名利双收可能更加诱人。
张泽群:不断给自己创造机会
如果你熟悉“12演播室”节目,就一定会熟悉张泽群,然而你看到的可能仅仅是流于外表的张泽群,而我们在中央电视台接触到的却是目光深沉、思想厚重的张泽群。
从80年代末开始,张泽群与本刊结下了不解之缘。1989年夏,本刊主办“90年代呼唤我”全国青年演讲大赛,张泽群出任主持人;1991年10月,共青团中央与本刊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成材’演讲比赛”,张泽群再一次担任了比赛的主持人;1994年10月,由本刊和中央电视台“12演播室”联合主办题为“青年?口才?人生”的电视专题节目,张泽群又一次与本刊合作……
张泽群是在1993年公开招聘时考进中央电视台的,他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被分配到农业电影制片厂,不“安分守己”的他又受聘于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
1993年9月初,《中国电视报》上刊登了一个大广告:中央电视台将在全国范围内招考10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张泽群看到了这个广告,对照广告上提出的各种条件,自己完全符合要求,他偷偷地乐了。他报名参加了考试。一进考场,他更乐了,政治、历史、地理、语文都在一张卷上,最后一道题是命题作文,题目是《“9.23”随想》。“9.23”是萨马兰奇向世界宣布2000年奥运会举办地的日子,那天晚上张泽群正在北京大学采访。当萨马兰奇脱口说出“悉尼”二字时,人们都傻了,在别人傻的一刹那,善于思考的张泽群立即想到一个问题:北京人特别可悲,为争取奥运举办权,当时有一句口号:“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这多多少少有点儿乞讨的味道,为什么不争取主动,提出这样的口号——自己创造一个机会,给世界一个展示。尽管这个节目没做出来,张泽群回到住处自己就写,他的观点是中国人之所以能让别人看得起,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从南京长江大桥到红旗渠,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一个个奇迹。这篇文章虽未发表,但是到考场上却发挥了作用,他不费半点思索,哗哗哗,一气呵成,既有深度,又有力度。他的文化课得了七十多分,而其他考生没一人及格,再加上后来两天的专业考试,张泽群当仁不让地以总成绩第一名考取了中央电视台。
张泽群为自己能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电视台实现梦想,认识得很清晰,他说:“我从小就记住了我父亲说的一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平时没遇上那个问题,或者说遇上那个问题没思考,考场上我也就不会表现得那么出众,这都是勤奋积累的结果,是自己创造的一个机会。”
的确如此,积累也好,创造机会也好,这些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来讲,显得太重要了。然而现在的节目主持人存在的一个突出弱点就是缺少积累,无论是经验方面,还是知识方面。张泽群认为,主持人不能是工具,如果他仅仅是背诵编导提供的串联词或解说词,那么他就变成了司仪或是报幕员、解说员,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了。他说:“主持人本来就是皮囊,有些皮囊再把自己当皮囊,那就更可悲了。既然别人把你当成皮囊,你就该努力把皮囊填装得实在点。”一位了解张泽群的人告诉我:“泽群是有思维的节目主持人,有思想,有追求,是对事业的追求,不是对金钱、名誉的追求。”事实也正是这样,张泽群整个主持节目的过程都是思考的过程,追求的过程,是自己创造机会的过程。
1995年夏天,张泽群到河南某县采访,闲谈时县里人提到该县在卖血人群里发现了8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刚听到时他觉得似荒唐的奇闻,可是略经思索马上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中原腹地的一个县居然就有8例,看来艾滋病已经逼近我们身边了。那么青年朋友们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吗?他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了吗?他们是否知道防范的措施呢?一系列问题浮现在张泽群脑海中。在拍摄过程中,又不断发现新情况,促使他又思考许多新问题。他想到人对生命的把握及对死亡的感知。许多人很少去珍惜生命,而那些患了绝症的人,被提前判了“死刑”的人,他们对生命的渴望,那种与死神抗争的顽强,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到了生命的可贵。他进一步想到,通过对艾滋病患者的采访,让他们站出来说话,一定会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更坚定了信心。片中,他和一位已经感染上艾滋病毒的男青年接触,握手时,明显感到男青年那只手瘦骨嶙峋,冰凉,没力度,然而这样的人还是渴望活下去,他姐姐说:“他正在写信鼓励一些得癌症的人战胜疾病,与死亡抗争。他想在生命之余,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发挥一点生命的能量。”张泽群还通过采访一个染上艾滋病的卖淫女孩,用这个女孩的一句话告诉青年朋友:“原来想艾滋病还离我们很远,现在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洁身自好。”张泽群经过思想和问题的充分调度,拍摄出了一部选材鲜活、问题尖锐、思想深刻且极富启迪性和感染性的好片子,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后来经过调查显示,该节目收视率达11?9%,是“12演播室”栏目历史上最高的一个点。
一个现象只要被张泽群看到了,他就能多想一些。一次他偶然想起了当年“红卫兵”那代人,进而想到他们的青春能给现在的年轻人带来什么启示,于是做了一个片子,支撑这个片子的一个点是这样一句话:“他们曾经恪守的,也许是我们今天应该抛弃的;我们今天怀疑的,也许是别人明天要经历的。”他紧紧抓住青春这个主题,提出问题:青春,谁都要经历和失去,在现代社会大背景下,怎样把握自己,把握青春?
他在“12演播室”主持谈话节目时也注意不去“抖机灵”,同时也随时注意防止嘉宾们说一些“抖机灵”的话,他认为那样的话没用,没什么回味余地,不能表现一个深刻的思想,至多是让别人听了哈哈一笑了之。
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张泽群始终是用思想说话,以挖掘选题深度取胜,而他又从不故作高深,摆出一副冷峻严肃的面孔。关于主持风格问题,记者曾问他属哪种类型,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从没想过当青春型的主持人,就是特清纯,特偶像化,眼睛能流水,语言能传情的那种。我觉得自己形象不好,单眼皮,眼睛一大一小不好看,干瘪瘪的,当初学过三年播音,后又转到新闻系,甚至没想过将来还能当电视节目主持人。可是后来在参加了几次节目主持人大赛以后才渐渐发觉,做主持人并不都是靠好看。一副偶像化面孔,加上伶牙俐齿,然而肚皮里空空,也不会是优秀主持人的料。”张泽群并不在意别人说他长得好不好看,化妆怎么样,他更注重自己节目里说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思想,和青年观众在一起思考了些什么。他没有学者的成熟,也不具备青春偶像的稚嫩和单纯,他觉得能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比较平和的大哥形象就行了,就像一个年轻人骑的自行车坏了,看到他站在那里,便喊一声:“大哥你来帮帮我吧。”那个“大哥”是个平和、平实、平等的形象。张泽群也承认,主持人的风格实际上是人的风格,主持人不像演员,他很难塑造,如果说主持人塑造成功的话,说到底,是他把自己塑造成功了。这其中人的因素很重要,像赵忠祥老师的主持特点及风格,实际上就是他本人的特点及风格。
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苦恼,张泽群也不例外,他说:“我现在处在一种平台期,不上升,也不下降,这很痛苦。因此我在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就是搁置在沙滩上的一条小鱼,等待着不知来或不来的潮汐。’我相信潮起潮落,潮汐肯定能够到来,但也担心在潮汐到来之前太阳很毒,会把我晒成鱼干。”说完他笑了,我们看到那笑并不是自嘲,而是一种自信。
贾平凹:好文才掩不住好口才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过:“咱不是那种相貌堂堂,口若悬河,左右逢源的人物,只能用自己的作品同社会大众交流。”一句自谦之词,加上他常拒采访者于门外之传闻,竟令不少人断定他是一个不善言辞,拙于交谈的“口讷”者。其实,这完全是一个错觉。是的,他有“口讷”之况,但更有“善侃”之时,他的“口讷”,只是表现在他对某些现象抱一个平静的心态,对某些人物持厌恶的态度之时;他的“善侃”,则表现在他对事物、现象的敏锐洞察、深刻感悟以及情结心底而不得不发之时。?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通史晓古,读文吟诗,其古诗文功底极深,文学修养极高。胸中厚积之“锦绣”,令他面对听众时能口中“华章”频吐。1994年末,贾平凹在成都市玉林区“雪米莉小姐”的豪华客厅里,极愉快地接受了《少年人生》记者郭新起的采访。就青少年所关心的“读书”问题,贾平凹纵横捭阖,侃侃而谈。?
记者:如今文人大“下海”,可是听人说,贾先生嗜书如命,每有稿费,都用于购买书籍,而生活简朴,不尚奢侈,可有其事?贾平凹:是这样的。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中学生朋友,一定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但要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惰,要学会逼自己静心读书,深知书中精义。?
记者:能不能说具体些?贾平凹:好读书坏处自然多多。譬如终身受穷别想当官,没个好身体,不是好丈夫,没有好人缘,性古钻。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处,譬如能说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记者:那么你主张如何去读书?贾平凹:文学(乃至其他任何艺术)是在突破中前进,你要时时注意,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辈人走到了什么地方。任何大家,任何名著,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当你学习他的时候,必须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嘛!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永远在他屁股后面了。?
贾平凹承言应对,妙语连珠,接言答问,佳句频出。言理无说教之味,有亲切之感;侃来无呆滞之弊,有活泼之灵气。“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能说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绝权欲,弃浮华”等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语意相近的“对偶”句子的精妙运用,“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等“同字”辞格的巧妙设置,长句短语的交错安排,极响亮的“an”韵之收束煞尾,凝练而典雅的文言词语的恰当遣用,既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活泼和音律节奏之美,令人听之悦耳易记,同时又使语意凝练集中,畅达痛快,给人以极深之印象。?
历经20年的艰难创作历程,贾平凹终于迎来了辉煌。虽然其间的酸甜苦涩、爱恨悲喜一言难尽,但他最忘不了的却是老师编辑、乡党同事及其朋友们对他的关怀提携、支持帮助之情。在陕西书画艺术协会、红叶公司等出资筹办的“贾平凹创作20周年祝贺酒会”上,贾平凹的感激之情已至“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的境地。面对与会的朋友们,他动情地说道:20年里,我踏着文学之路,绊绊磕磕往前走,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文学的迷恋,靠的是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今天在座的就有辅导过我的老师和编辑,指正过我的作家和评论家,支持过我的乡党和同事,关注过我的读者和同学。没有这么多的朋友,我绝不可能在20年里坚持创作,也绝不可能20年里成为一个作家。正是这种强大的关怀和教导,病病灾灾我没敢消沉,风风雨雨我咬牙前行,我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为了崇高而美丽的事业,我一定要写下去,写下去,写好些,要对得起真诚而又友好的朋友们!……?
答谢词最忌假话以及不着边际的空话,真心真情真识真言最能打动人心。这段答谢词没有丝毫的虚情假意,更没有事业成功之后的炫耀之味,有的是他那质朴谦逊的品格和对朋友们的感激之情。当他将一腔真诚而强烈的感情倾注于每一字每一语每一句每一声上而诉诸听众之耳时,我们可以分明地感到,他不仅是在用他真诚的语言表达,而且是用他全部的感情在抒发,所谓“情动于中方能言发于外”。言里语间,“排比”、“比喻”、“反复”辞格的兼连交错之运用,几个“设问”、“反问”之句的巧妙设置,更使其抒情情更浓、达意意更显。这便是贾平凹为人的真诚,这便是由真诚而体现出的贾平凹之“善侃”风格。?
1995年初,贾平凹在他那间亲笔书写有“守静抱朴,文心雕龙”之对联的房间里,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张文彦的采访。就“《废都》问世以后有关贾平凹的传闻”、“两年里不只一次地与人打官司”、“为何不出席电视晚会,拒绝不少记者采访”等问题,贾平凹谈锋甚健,或引经据典,或取譬说理,或援例论证,或类比驳诘……表现出了极高超的言语艺术,令人不由生出“人物风流言自华”的感慨。?
当记者问到“在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你是一个成功者,你觉得成功的因素更多的在于勤奋还是在于天资”时,贾平凹说道:?成名不一定就成功。我算有点名气,但我认为自己还没有成功。我以为搞创作,既要有天资,又要勤奋,首先起码要有天资。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搞文学。有一种说法,认为历史上的大文豪许多都是仕途上失意后才去从文的。于是有些人便从中受到鼓舞,说他积累很丰富,等将来做不成官了就去搞创作,好像文学是最容易的。鲁迅先生说,他的所谓天才,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搞创作的,别忘了说这话的人是鲁迅,前提是他有那份天才,再加上勤奋,才成了一代大家。好的文学作品,往往粗看起来平淡无奇……鸡汤和白开水都是水,但鸡汤是白开水加鸡肉再加一定的佐料熬到一定的时候才成其为鸡汤的……我们这些人不能盲目地鼓励文学求教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现在社会开放了,求职面宽了,有多大才能就发挥多大才能,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所作为,不一定要选择文学这条路。即使是酷爱文学的青年,我们也应劝他慎重选择,免得坑害青年。说鸦片是有毒的,其实任何东西,爱过头就会有毒。爱只是一个条件,不一定表示有能力。?
贾平凹已逾不惑之年,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出了40本书,作品近千万字,获奖无数,成为当代青年作家的翘楚。作家三毛生前曾称他为“大师级”作家。在别人眼里,他已经站在了成功之巅上。面对记者的问题,他先以一句“成名不一定就成功”,简捷地划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我算有点名气,但我认为自己还没有成功”之转折句,表现出了他那质朴、谦逊的一贯品质以及对心中之事业所持的孜孜不倦的精神,接着承“在于勤奋还是在于天资”之问题,出人意料地答出了一个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和百分之二的天赋”等经典言论相去甚远的结论。其间虽引鲁迅先生的名言,但却不囿于名言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一个“别忘了说这话的人是鲁迅”之“提醒”,为自己“搞文学首先起码要有天资”的观点提供有力的佐证。言及于此,似已可以卒言结尾,但他却“意未了言不尽”,而继续生发开去,毫不掩饰心灵深处的世界。“鸡汤”、“鸦片”等的取譬设喻,言理理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反意引用,言“左”而“道”直。整段答话,真是大言善解惑,微言擅传真。闻之,谁还会以为他是一个“口讷”者呢?
以人为本——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GeorgeE.Mayo)等人开启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发现了霍桑效应,即一切由“受注意了”引起的效应;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仅就霍桑效应而言,就有很大的实用性,如承包制试点时,受注意了,一路开绿灯,一推广,虽有些成绩,但也是不宣而败。试点-推广模式值得再思考。股份制在试点,能否推广,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作为第一要素的人在管理方面的回归自然也是梅奥等人的重大贡献。国有企业吸引不到第一流的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出路将在何方?当然,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理论,也可称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也存在着缺欠——过于强调人。管理的成功,甚至人生的成功,均在于一句祖训——“过犹不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郎立君博士
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基于这种认识,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从20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霍桑试验
----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此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管理理论则始于本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这项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厂房内温度高低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已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工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率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对这种“传统假设与所观察到的行为之间神秘的不相符合”,梅奥做出了如下解释:
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参加试验的工人意识到自己“被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因而怀有归属感,正是这种人的因素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梅奥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居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
----人际关系学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人、财、物是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而人力又是其中最为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即便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最完备的物质资料,没有了人的准确而全力的投入,所有的一切将毫无意义。对于人的有效管理不仅是高效利用现有物质资源的前提,而且是一切创新的最基本条件。
----但是人的创造性是有条件的,是以其能动性为前提的。硬性而机械式的管理,只能抹煞其才能。“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是有生产力的员工”。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既要做到令股东满意、顾客满意,更要做到令员工满意。在管理过程中为了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可以加强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将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中国国有企业来说,尊重人才尤为重要。要想盘活存量资产,首先要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因为只有“活”的人才能激活“死”的资产。
----2、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
----管理是讲究艺术的,对人的管理更是如此。那种高谈阔论,教训下属,以自我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已不适用了。早在霍桑访谈试验中,梅奥已注意到亲善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员工的需求,更可以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员工更加自愿地努力工作。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具有成熟智慧的管理者会认为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更重要。适时地赞誉别人也是管理中极为有效的手段。采用“与人为善“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其能继续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3、企业文化──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员工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集体中其他个体的影响。怎样消除非正式组织施加于员工身上的负面影响也是当代管理者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只有个人、集体、企业三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协调好组织内部各利益群体关系,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增加企业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
李敖:我的口才比我的文章更动人
被称为“台湾文坛第一狂人、斗士”的著名作家李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深究典籍,学富五车;他博览群书,才高八斗。屡遭劫难的人生经历不仅未能磨掉他身上的一棱一角,反而将其砥砺得更加刚劲、锋芒。人们知道他抨击台湾时政的英雄业绩;人们欣赏他论战文化、讥刺市井百态的犀利笔锋;人们更佩服他那自成风格的大文豪气质……但却鲜有人知,作为大作家的李敖其口才甚或远过于他那令人惊叹的“笔才”。他在其《李敖回忆录》中极为遗憾地告诉人们:“一般人只知道李敖是写文章的高手,却不知道我在许多方面都是高手,……其中口才一项,就不为一般人所知。事实上,我是极会讲话的人,谈吐幽默,反应迅速,头脑灵活,片言可以解纷,当然也可以兴风作浪。我往往觉得,我的口才,其实比我的文章更动人。”
一、一副傲骨一腔傲气,出言吐语明快洒脱
曾在军队、监狱里被“残”其筋骨,苦其心志而变得“更坚强、更壮大”的李敖,身上有着一种令人称颂的铮铮傲骨和傲气,这傲骨、傲气伴之以耿直、坦诚的个性使其出言吐语总给人一种“狂妄”的感觉。对此,他也从不讳言,他曾向新闻媒体坦率陈言:“我有权力说我高兴说的。说的内容也许是骂你,也许是挖苦你,也许是寻你开心,也许是劝你随我高兴。”因而,无论是其演讲或报告,抑或是答记者问或与友人交谈,李敖从不掩饰内心深处的世界。口中所说正是心中所想,其用语干净利落之至,其吐言明快洒脱之极,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笑傲江湖”之气。
“很简单,他们可以开展一个‘学习李敖运动’,学习我李敖的骨气,以及李敖的博大精深。”——李敖认为,现今台湾的知识分子都是在走一条“得君行道”的老路。他们没有骨气,滑头之至,对很多社会畸形现象不敢批评可又喜欢抛头露面,喜欢做秀。李敖这“不惭”之“大言”,给予我们的,除其那么一点“狂妄”之外,我们感受更多的,则是其对台湾某些知识分子“软骨”“媚上”之况的一种“愤世疾俗”之情。
“一个正确的人活在一个错误的地方。”——李敖常自诩自己是“一个思想才情独迈千古的人”,生在当今的台湾是“生错了时代,弄错了地方”,以致使自己“东海布道”竟也“布得天怒人怨”。因此,当有记者问他“你到底如何在台湾定位自己”之时,他这般答道,言虽约而义丰,语虽简而意赅,令听者真切地感到其“生不逢时”“人不合地”的既壮且悲的心志。
“十年以后当知我,二十年以后当知我,五百年以后更当知我。”——李敖胸藏锦绣,其如椽之巨笔挥就了自成风格的华美文章。有记者曾这样问他:“你的著作如此之多,生产速度又这么惊人,你估量过你的影响力吗?”他这样告诉了记者。当我们捧读他那令人醍醐灌顶的锦绣文章,目睹他以其言行举止而搅得台湾波起浪伏之时,真正以为这是他不知天高地厚而出的狂言妄语的又有几人呢?
二、满腹经纶满腔豪情,出言吐语气势夺人
古人有言:“文非气不立。”其实,对于言说,则更应讲究“气”。言之纤细,语之柔弱,气之软沓,音之浑浊的言说,无论其内容是多么丰富,见解是多么新颖,思想是多么深刻,都是极难抑住听者注意力从而达到言说目的的。而这种“气”又绝非是言说者歇斯底里的高叫猛喊所能“壮美”得了的,它无疑是言说者在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中积蓄而成的,是言说者思想情感、气质才学的“集大成者”。惟其如此,方能“吟咏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
李敖是公认的史学家和文章大家。他经纶满腹,诗书溢胸,才华贯身,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长期研究以及于上下古今的潜心思索,使他有了与“世俗”截然不同的观点。当有记者问到其对中国文学有何看法时,我们便听到了他发自心底深处的悲愤激越之声——
我看来看去,在我眼中的中国文学,只是可怜的“小脚文学”。中国文学的集体悲剧,乃是在不论它们的呈现方式是什么,它们所遭遇的共同命运,都是“被层层桎梏”的命运——被传统的水平观念缠住,被传统的社会背景缠住,被传统的意识形态缠住,被传统的文字词汇缠住,被传统的形式语法缠住,被传统的陈陈相因缠住,被传统的粗糙肤浅缠住……
在这段答记者问中,李敖直视中国台湾的文学现状和五千年中国文学的“悲惨命运”,怀着一种以额叩关,以躯破隘的斗士精神,对“一缠再缠”中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斥责,抒发出了一种对中国文学的“繁琐与悲哀”的悲愤之情。短短一段话中,其排比与反复辞格的运用竟达15个之多。这种句式结构整齐,词句回环往复,语意层层推进的辞格之运用,使其言说形成一种“金戈铁马”般的雄劲阳罡之“气”和波迭浪涌的汤汤磅礴之“势”,催人猛醒,令人奋进。
这种挟“气”带“势”的言说,不仅出现在李敖的公众言论中,即或是在私下的交际场合里,我们也能时时感到这种“气势”的逼人而来。
1963年,李敖曾邀台大历史系老师方豪写一点揭露台湾教会内幕的文章。方豪初时执意不肯。李敖的“思想工作”便这样开了头:“老师想想看,田耕莘他们从大陆到台湾,‘乞丐赶庙公’,把台湾的地方教会都给夺了权,你们怎么忍得了这口气?教会这样黑暗,这种黑暗又侵蚀到高等教育里,老师又怎么可以不说?天下坏事的造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坏人做坏事,一个是好人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做好人是不够的。得做奋斗的好人才成。所谓奋斗的好人,就是要挺身出来向坏人作战,向恶势力作战,向腐朽和愚昧作战,向老朽和开倒车作战,向头脑不清的混蛋作战。奋斗的好人不会背后袖手叹气,不会关着门埋怨,不会闷着头给坏人欺负,或看坏人欺负人,奋斗的好人总该发挥打击力出来。今天我劝老师写点东西,目的也无非在此。”在这段“劝说语”中,李敖不仅接连运用“排比兼反复”这种修辞方法,而且还辅之以一种比直接表明思想更鲜明有力、感情抒发更强烈、对听者启发更大的“反问”句式,从而使其言说有如关东大汉执铁板、击节而“歌”出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之声,令听者心扉訇然而开。
三、心智敏锐思维迅捷,出言吐语机巧犀利
才华横溢的李敖曾不止一次地向人们“推销”自己的口才:“不认识我的人,喜欢看我的文章,认识我的人,喜欢听我讲话。”并很为自己有一张“能说善道的刻薄的嘴”而自傲。他说:“在演讲上,我的博学与机智会有‘明白而立即’的表现,那种气氛与效果,在我的文章中是看不出来的。”
90年代初,李敖从幕后的笔伐时期进入前台的“口诛”时期。其以博学、勇气、口才三结合而成的电视谈话性节目“李敖笑傲江湖”风靡台湾。他的演讲也因“得利”于其敢说敢“骂”且会说会“骂”而常使演讲现场人山人海、座无虚席。听众中,除其慕名而至以睹李敖“芳颜”,以闻李敖“芳音”的人外,也有不少李敖的“仇人”杂于其间,其人及其演讲也便自然而然地受到刁难。此时,李敖总能以其广博之见识、敏锐之心智、迅捷之思维、机巧犀利之言语而逢“凶”化“吉”。
一次,李敖演讲完后进入例行的“答听众问”程序。面对听众的不断提问,李敖是有问必答且答之则妙。突然,其中一张纸条跳入眼帘,上面赫然写着“王八蛋”三字而再无其他。于此,悄然“溜”之,哪是李敖所为?缄口不言,何以服众?反唇相骂,岂不有损名头?好一个李敖,他不惊不诧,不怒不愤,不慌不乱,而是高高举起纸条面向听众并将纸条内容如实告诉大家,然后笑言:“别人都问了问题,没有签名,而这位听众只签了名,忘了问问题。”话音刚落,大厅里便一片掌声、笑声。人们对李敖这以“辱人”对“辱人”且又“辱人”于“无骂”之中的应对技巧而高声叫好。
另有一次,也是在“答听众问”中,有一听众厉声斥责李敖:“你来台湾四十年,吃台湾米,喝台湾水长大,为什么不说台湾话,是什么心态?”李敖闻之立即答道:“我的心态,跟你们来台湾四百年还不会说高山族的话是同一心态。”
李敖从不隐藏自己对台湾的观点、态度。他说:“台湾是我的成长之地,我对台湾当然有一种浓厚的感情,但在地缘上和政情上,我却深知,我是‘真正大陆型的知识分子’,我不喜欢台湾。”这种情结、观念使李敖居台湾四十年而不改乡言乡音。问者表面上是斥其方言不改的顽冥不化,而真正的用意却是想揭露其“大陆情结”于听众面前,从而激起一些人对李敖的“仇恨”。对此,李敖不否认也毋需否认,不辩解也毋需辩解,而是“明白而立即”地仅以一个“同比”之句便归结出了其荒谬之处,其时间词语“四百年”的夸大换用,更使其错由暗而明,其谬由微而著,显示出了一种极高超的“归谬扼敌”之技巧。
李敖曾不无自负地言道:“我这类机智,不单表现在演讲会上,私下里也能片言解纷,化窘为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