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世界远古之谜 > 众神之都瓦坎文明之谜(1)

众神之都瓦坎文明之谜(1)

书籍名:《世界远古之谜》    作者:王春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古城是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一个重要遗址。这座被称为“众神之都”的古城,建筑布局经过周密规划,集精妙的科学性和浓厚的艺术性于一体,个中潜藏着无尽的谜团。
  在印第安人的神话中曾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太阳死亡之后,天上的神灵纷纷汇集到墨西哥谷地。他们在经过简短的商议之后,便一个接一个地跳进了火里,终于使太阳再次升
上天空,照亮大地。从此,这里便被印第安人称为特奥蒂瓦坎,意为“众神之都”或“天神降生的地方”。
  特奥蒂瓦坎古城坐落在墨西哥波波卡特佩尔火山和依斯塔西瓦特尔火山山坡谷底之间,面积250公顷,西南距墨西哥城40公里,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公元前800年左右这一带即有人类聚居。公元前200年,在现城址西部出现了一个拥有7000居民、面积6平方公里的村落,居民以开采附近山区的黑曜石为业。从1923年7月起,墨西哥政府多次组织对该古城的考察活动,多年的考察终于揭开了古城的神秘面纱。按照考察队成员伯朗教授的说法,特奥蒂瓦坎古城的发展根据文化特征可分4个阶段:公元前200年~公元初年为第一阶段。此间城市初具规模,居民至少有3~4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城市的西北部。城市的主要建筑有月神金字塔、黄泉大道及其两侧的20余座建筑,并开始建造第一座水神金字塔。特奥蒂瓦坎成为整个墨西哥山谷的中心。农业生产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梯田、堤灌田和围湖造成的湖滨田。公元初年~公元350年为第二时期,城市人口增至5万人,修造了魁扎尔科亚特尔金字塔、月神金字塔台庙、水神金字塔的塔前附属建筑。公元350~650年为特奥蒂瓦坎古城第三时期,城市建筑规模进一步加大,壁画装饰绚丽多彩,城市发展趋向全盛,人口达20万。公元650~750年为特奥蒂瓦坎古城发展的第四阶段。在此阶段,城市突然衰落,出现权力真空期,原因不明,可能毁于自相残杀或大火,也可能因其他原因被废弃。公元1000年,托尔特克人占据了城市部分地区,随后又由阿兹特克人占领,直至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特奥蒂瓦坎古城在全盛时期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是当时世界第6大城市,全美洲最大的城市。至今为止,它还是中美洲印第安文明城邦遗址中时间上存在最早的遗址,可以说,它是中美洲第一座真正的城市。
  长期以来,墨西哥政府有关部门对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进行了有效而系统的挖掘、整理、开发和保护,修复了部分建筑物。从山顶上看,古城布局极其严谨,气势磅礴,规模巨大,中心突出。纵贯南北的黄泉大道像珍珠引线一样将城市主要建筑连成一体,大道长2.5公里、宽40米。最北端有水神金字塔,坐北朝南,塔高49.5米,分5层,底基长204米、宽137米。水神金字塔西南建有蝴蝶宫,为全城最华丽的建筑,宫内圆柱雕刻有极为精美的蝶翅鸟身图案。月神金字塔耸立于黄泉大道东侧,北距水神金字塔700米,塔坐东朝西,正面有数百级台阶直通顶部。塔前广场两侧还建造有许多寺庙、神坛和宫殿。两座金字塔皆用沙石泥土垒积而成,外覆以石板,并饰有繁复艳丽的壁画。沿黄泉大道南行,终点东侧有一座城堡,城堡内有神庙、住宅、方形广场及其周围15座金字塔式平台。魁扎尔科亚特尔金字塔神庙,即羽蛇神庙,是城堡内最雄伟壮观的建筑,现仅存神庙塔基,塔基斜坡上刻有印第安人崇拜的羽蛇神头石雕,雕刻风格粗犷,形象栩栩如生。除黄泉大道两旁的建筑群之外,墨西哥政府还发掘出许多规模宏大的建筑遗迹,其建筑风格和壁画艺术同样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例如大道西侧外的特迪特拉、萨库亚拉、雅雅华拉和阿特特尔科宫殿神庙建筑群,东侧的特拉密密罗尔帕、霍拉尔潘、特潘蒂特拉建筑,壁画艺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特奥蒂瓦坎古城的许多建筑都体现出很强的科学性,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黄泉大道。“黄泉大道”之所以有这么个奇怪的名字,是因为公元10世纪时最先来到这里的阿兹特克人沿着这条大道进入这座古城时,发现全城空无一人,他们认为大道两旁的建筑都是众神的坟墓,于是就给它起了这么个名字。1974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美洲人大会上,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顿的人声称,他在特奥蒂瓦坎古城找到了一个适合其所有建筑和街道的测量单位。经过使用电子计算机计算,该单位长度为1.059米。例如特奥蒂瓦坎的羽蛇庙、月亮金字塔和太阳金字塔的高度分别是21、42、63个“单位”,其比例为1∶2∶3。哈列斯顿用“单位”测量黄泉大道两侧的神和金字塔遗址,发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情况:“黄泉大道”上这些遗迹的距离,恰好表示着太阳系行星的轨道数据。在“特奥蒂瓦坎古城神庙的废墟中,测得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为96个‘单位’,水星为36,金星为72,火星为144。”城堡背后有一条特奥蒂瓦坎人挖掘的运河,运河到城堡的中轴线为288个“单位”,正好是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的距离。轴线520个“单位”处有一座无名神庙的废墟,这相当于从太阳到木星的距离。再过945个“单位”,又有一座神庙遗址,这是土星到太阳的距离,再走1845个“单位”就到了“黄泉大道”的尽头——水神金字塔的中心,这恰恰是天王星的轨道数据。如果再将“黄泉大道”的直线延长,就到了塞罗瓦戈多山山顶,那里有一座小神庙和一座塔的地基仍在。其距离分别为2880和3780个“单位”,正是海王星和冥王星轨道的距离。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显然令人难以信服。如果说这是建造者们有意识的安排,那么“黄泉大道”显然是根据太阳系模型建造的,肯定特奥蒂瓦坎的设计者们了解了整个太阳系的行星运行情况,并懂得了各个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轨道数据。然而,人类在1781年才发现天王星,1845年才发现海王星,1930年才发现冥王星。那么在混沌初开的史前时代,是哪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建造特奥蒂瓦坎的人们指点出了这一切“迷津”的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