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医学心理学 > 第二节 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第二节 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书籍名:《医学心理学》    作者:未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在帮助残疾人和病人获得康复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克服一切阻碍康复的心理障碍、排除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才能落实康复措施,发挥康复医疗技术的作用。
一、认知活动的影响
1.否认一般来说,否认对疾病的康复不利。例如:有些癌症或白血病患者往往抱有侥幸心理,怀疑自己的检查、透视、化验报告结果,是否由于医务人员不小心,与癌症或白血病病人的报告调换了,因而不及时求医诊治,延误了病情,失掉了可能康复的机会。在健康心理学和康复医学中,已把病人的否认心理和不遵医嘱(uncomplaisance)行为列入专门研究课题。
2.偏见 多见于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卫生科学知识人群。他们对卫生、保健和康复的理解和态度,受到陈腐传统观念和某些错误理论的影响,以致作出很多愚昧的、不利于康复的行为。例如,拒绝手术,认为开刀要疼痛、要失血、麻醉后醒不过来、开刀常死人、开刀有后遗症。截瘫病人,有小便潴留,应作膀胱造瘘,但由于拒绝手术,最后病人死于尿毒症。也有的不愿下床活动和锻炼,认为:“能下床活动,还算什么病菌!”由于长期卧床,结果引起肢体的肌肉萎缩及各种心理和生理功能退化。
3.偏信 由于有偏见,就易偏信。对医师的科学指导不相信,反而对江湖医生或骗子的“灵丹妙药”、“祖传秘方”、巫医神汉的鬼话和非医务人员的不科学建议坚信不疑;也有人虽不全信,但往往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结果上当受骗,延误治疗康复。
4.依赖 由于过分强调了自己的病人角色身份,可出现对医师、护士和家属的依赖。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被动、不重视自我调节和自我训练,阻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及时康复。
5.固执 可能是人格特点的反映,也可能是受偏见的影响,少数人也可能受其特殊地位的影响。他们坚持己见,自以为是,摆布医生、护士和家人、百般挑剔,干预诊断、治疗和康复方案,因而往往打乱康复部署。这些人常有敏感、多疑的特点,一旦违反其意志,就发脾气,采取不合作态度。
6.宿命观 一些残疾人或病人,在不幸面前,往往有自怜、自责或罪孽感,误认为生病是命中注定,是祖宗不积德的报应,罪延子孙,合当受罪;有的甚至自卑、自责,把自己视为等外公民,甚至没有求治和康复的信心与要求。在康复中,必须去掉宿命观,振作精神,与自己的不幸拼搏,才有利于康复。
二、情绪的影响
残疾人和病人在心理上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情绪障碍。由于残疾,多伴有形象的破坏,因而就出现对自我形象的不满意,自卑、羞愧、孤独,不愿参加社交活动,自我封闭,由此引起空虚感、孤独感、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甚至自暴自弃,失掉康复信心,出现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疼痛症状。抑郁严重时,可以有厌世和轻生的行为。
三、人格的影响
对挫折、残疾和病痛的反应强度、对不幸遭遇的态度,以及自我评价的高低,都与人格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具有疑病人格的残疾人或病人,他们敏感、多疑,对不适和病痛的耐受性低下,往往夸大疾病伤残的严重程度。对治疗、康复缺乏信心,导致康复过程的延缓。癔病人格的人,则感情脆弱,在挫折和不幸面前,情绪极不稳定,对不适感则过分小心谨慎,拘泥于程序和治疗常规,固执、偏见,治疗程序略多有变动,就对康复怀疑、信心动摇。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
1.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 人们对残疾人有不同态度。同情和爱护会给残疾人以温暖,支持和康复的信心;怜悯虽无恶意,但会伤害残疾人和病人的自尊心;嘲弄、侮辱是恶作剧行为,是不道德的,会使残疾人和病人有屈辱感、愤懑、或自怜,易导致消极情绪,不利于康复。而虐待、遗弃残疾儿童或慢性病老人,属犯罪行为,这就剥夺了残疾人和病人康复的机会。
2.家庭态度 残疾人和病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对他们的态度有一个演变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态度。这些不同的态度,就会对康复有不同的影响。有了残疾者或有了后遗症病人的家庭,全家都会感到不幸,并会伴有一种内疚感。认为家庭成员中某某人不幸、残疾或病后有后遗症,都是因为大家对他关心不够,求治不及时,护理不周到,坐失治疗良机,才造成他(她)遭此不幸,大家是有责任的。为了弥补良心的谴责,对残疾人和病人开始时百般一贴照顾,不惜花钱,四处求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残疾人和病人的依赖思想。如果医治无效,有的全家人开始绝望、灰心丧气,以至出现一种无可奈何的沮丧感。认为:“算了,全当他死了!”或者“等于我们没有生他。”从此,对康复失去信心,不再积极寻求康复之道,甚至采取放弃态度。更有甚者,把家庭的一切不幸和苦恼都怪罪于是残疾人和病人带来的。把残疾人或病人作为家门不幸的替罪羊。此时,则抱怨、虐待、甚至遗弃残疾人和病人。
3.企图保障个人利益 有些残疾人为了长期享受优抚、劳保、不愿降低残疾补助金等级。虽然病好应当出院,但他们仍夸大不适感,制造新症状(即不愿放弃症状),甚至抵制康复,以争取长期住院,以此获得个人利益。
4.社会性干扰 家属或工作单位出于某种动机,出面阻止治疗和康复措施。应该出院者,如能及时回归社会有利于适应环境,获得康复,但所属单位和家属怕增加负担不愿来接病人出院。殊不知,应该出院而不能出院的残疾人和病人,由于长期住院导致社会性剥夺而出现心理退化现象。对那些希望出院的残疾人来说,长期禁锢于医院中,无异于判处无期徒刑。因此,病人苦恼、痛苦、病情恶化,甚至因绝望而自杀。
5.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为残疾人和病人提供支援的水平,社会保险、福利和康复医疗机构的条件,有无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康复医学家、康复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以及为残疾人和病人服务的自愿人员(或积极分子),都会影响康复者的保障感和安全感。
五、医源性因素对心理的影响
1.医务人员的态度简单、生硬;可以强化症状,使残疾人焦虑、悲观,滋生疑病观念。
2.治疗操作粗暴、草率或不熟练,增加了本来可以避免的痛苦,使病人惧怕手术、不愿注射等,形成康复医疗中的心理阻力。
3.药物治疗的程序复杂,时间太长,康复工具设计笨重,使用时不舒服,都会使病人放弃或中断治疗,以致达不到康复的结果。
4.药物副作用太大,用药前又未先向病人说明,当副作用出现时,病人由于不能耐受,而不能坚持治疗,影响康复。
校对时间:99-12-10 8:38 陈卫

第三节 利用积极的心理因素促使病人康复
以上分析了不利于康复的一些因素,应该认识到还有一些积极的心理因素,可用以为残疾人和病人的康复服务。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通过心理的和社会的支持和一定的指导措施,鼓励残疾人和病人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自尊的心理状态,以促进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发挥器官肢体的代偿功能。例如,组织残疾人参加文艺工作队、残疾人运动会等。日本某医院组织癌症病人集体攀登富士山高峰,其指导思想是通过战胜困难以培养合理的乐观情绪,顽强地生存下去。
2.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 人类的心理活动功能有很大的潜力。当人们不幸丧失了某种心理功能,而其他心理功能则会予以代偿。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盲人充分发展了听觉和触觉的心理功能,使其维持了与环境的适应,并能和其他人交往。有的无臂人经过锻炼后,可以用足穿针引线,绣花作画,并能做到生活自理。
3.纠正错误认知活动,建立正确的求医行为 错误的认知活动,会歪曲客观事实;偏见和偏信,会干扰和阻碍康复过程的进行。纠正的方法主要是靠宣传、讲科学、介绍卫生保健知识,与愚昧落后作斗争;揭露、批判、制裁一切散布迷信活动的诈骗行为,清除引人误入歧途的舆论,指导残疾人和病人正确的求医行为。当然,社会也应提供求医条件和求医途径。
4.正确运用心理防卫方式 正确的心理防卫方式,可以帮助人树立勇气去适应困难和寻求新的出路,对付人生的不幸遭遇。有些残疾人是强者,他们在不幸面前,不屈服、不低头、顽强拼搏,最终自学成才或成为学有专长的人。善于运用心理防卫方式的残疾人,能较好地康复,同样可以在人生旅途留下光辉的足迹。
5.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帮助 心理咨询可以为残疾人和病人排难解忧,使他们在困难和不幸中找到光明和希望。而心理治疗则进一步指导残疾人和病人消除他们的特殊痛苦,并帮助他们选择人生道路,坚定他们康复的信心和决心。
6.防止医原性影响 医务人员和一切医疗设备,本是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但由于某些医务人员的医德不佳、心理素质不良和业务水平不高,往往会加重残疾人和病人的痛苦与不幸。要为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就必须针对医务人员存在的上述问题,认真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医务人员能真正按心理规律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全面考虑残疾人和病人面临的不幸和困难,在学习、特殊训练、就业、职业选择、恋爱和婚姻等方面,使他们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并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能享受普通人应该享受的待遇。
(何慕陶)
校对时间:99-12-10 8:45 陈卫 (作者:何慕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