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风雨的家书_杂志-宠文网
宠文网

免费在线阅读网

宠文网 > 杂志

穿越百年风雨的家书

时间:2024-03-02 02:11:53

?徐海蛟 有些人,以温吞麻木的方式活到100岁,他们的生命却不过区区由春而冬,年复一年而已。有些人,鲜衣怒马,若电光石火般一闪而逝,他们以青春的死亡,点亮历史的某个至暗时刻,肉体泯灭,灵魂却上升为时空里久远的星辰。 广州天字码头,24岁 1911年,4月将尽。一个暮色苍茫的黄昏,一小队手脚戴着沉重镣铐的朝廷重犯被押解到珠江畔广州天字码头。浩荡的江水声掩盖了犯人们镣铐碰触的声响。其时,南国大地上一片动荡,一场震动朝廷的起义刚刚被平息,清兵到处宵禁、抓人。 只有珠江一如往昔,在暮色里激荡着汹涌的波涛,仿佛对这个世界的无尽控诉。 24岁的林觉民夹在这七零八落的犯人队列里。若你注视这群人,便能够一眼将他认出:高额浓眉,鼻梁像一笔米芾的中锋。尽管不久前身受流弹之伤,伤口未愈合,但他站在队伍里依然那么坚挺。 4月27日是林觉民一生最悲壮的一日,几天前他从香港赶回广州,就知道自己是来赴死的。他和同盟会的战友们臂上缠着白布,脚上穿着黑鞋。他们义无反顾地打响了广州起义的第一枪,一路奋进,击毙卫队管带,闯入总督署,再与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血战。天知道这是一支多么弱小的队伍,就是数得清个数的100多号人;也只有天知道,这是一支多么强大的队伍,战友们自发地称这支队伍为“敢死队”。在起义军出发之前,这些年轻人都表明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在清兵火力猛烈的反攻中,林觉民的同乡林文,那个与他相同年纪的年轻人第一个倒下了,子弹从正面射来,直直扎入他的胸膛;比他仅仅年长一岁的方声洞倒下了,子弹从他的背面进去,血喷涌而出;他的堂弟,亦是24岁的林尹民倒下了,子弹打爆了他的脑袋……这3个同一年出生的青年,现在竟要同时赴死了。硝烟散去,林觉民的脑海里浮现出妻子的模样,她于暮色里缓缓抬起头来,温婉的脸上爬满了伤痛。她拽着他的手臂说:“你答应过我的,无论去哪儿都带上我。”说完这句话,她又失望地转过身去,动作迟缓而疲惫,她的腹中正孕育着他们的孩子。 就在前些天,就在4月春光泼洒的季节,他最后一次返回故园,最后一次拥抱了她,最后一次放开她的手。为了不至于让前行的勇气彻底丧失,他快步离开杨桥巷,但走出几个巷子后,忍不住回头望,她已跟出来好远,她婆娑的泪眼此刻又浮现出来。 这一年春天,陈意映拥抱了短暂的幸福,林觉民早早地从日本庆应大学请了假回来。但她根本不知道他的到来,是为了赴一场多么凶险的革命之约,她是那么天真地以为他真是放了樱花假,她那么欣喜地迎接他,并和他一道融入这短暂的春天。他还是那么匆忙,他们还是聚少离多,他常常前脚跑进院子,后脚就走了。她有时候也忧戚地问:“觉民,你来去如此仓促,你在干什么?”他不能回答她,只好愧疚地笑道:“我在会朋友,我们要办一件大事。”她无法想象,他要办的这件大事是在城郊的西禅寺里制造炸药。 大清的行刑队已一字排开,刽子手们将子弹推进了枪膛,子弹落入枪膛的咔嗒声打断了林觉民的思绪。面对一排乌黑的枪口,可以感觉到死刑犯的队伍里有了轻微的骚动,有人开始抽泣,有人瑟瑟发抖。林觉民微微扬起头来,沉静地凝视着枪口,他直了直身子,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来。“这黑暗一定不会持久地笼罩着我的中国。”他心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随即,妻子那张圆圆的脸庞又浮现出来,“意映,我先走一步了,来世一定带你去想去的地方。”他再一次听到了江水拍岸的声音,一颗子弹在那时冲出了枪膛。 杨桥巷17号,20岁 林孝颖已在儿子住的小楼外徘徊良久,他决定找儿子谈谈。那天早晨,他再一次出现在林宅大院里的西南隅,那是一个自成院落的厢房。林孝颖看到儿子小楼的廊下挂着一块匾,上书“双栖楼”,脸上禁不住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心想:“小夫妻倒也恩爱。”其实,他何尝不期望他们就这样恩恩爱爱过一份平常富足的生活,儿女绕膝,至亲在身边。 但作为老父,他深知儿子秉性,觉民是不可能就这样安逸地挨过一生的。生逢如此乱世,他定是无法安心过小日子的。早年,送儿子去私塾,他一点儿也不喜欢老先生的“之乎者也”,一点儿也不喜欢“弟子规,圣人训”。林孝颖只好让儿子入新学,15岁那年,林觉民从侯官高等小学毕业,考入全闽大学堂文科学习。在全闽大学堂,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常有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举动。他带领激进的同学闹学潮,在七星庙里做《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真有一呼百应的架势,台下一干青年被他的话语和思想鼓舞得热血沸腾。其时,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忍不住感叹:“亡大清者,必此辈也!”这话传到林孝颖耳中,像一记重锤砸在他心窝上。 有一回,林孝颖去了福州城南的一栋旧宅,那里有儿子创办的阅报所。诸多自印的进步刊物——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这些小册子,每一本都“烫手”得很,里面涌动着激越的思想,跳跃着噼里啪啦的火星子。 立在阅报所廊下,林孝颖第一次感到震惊,一股隐隐的不安像闷雷滚过心间。他在心里跟自己说,不能再拖下去了,得即刻想办法。 林孝颖多方奔走,还是决定让儿子去日本留学,或许这样可以离“祸端”远些。早些时候,林觉民提出留学想法时,林孝颖是反对的,他既不认为新学有多好,又只有这么一个从兄长处过继来的儿子,心里就是放不下。林孝颖一次次想起大哥的长子长民来,觉民本是长民的亲弟弟。长民离家千里,在外面做大事,可怜的大哥成天担惊受怕,恐长民有性命之忧,曾想过要将长民关起来,不准他外出。但长民自诩为“治世之能臣”,又岂是能关得住的? 老父亲将让他留学日本的决定告诉了林觉民,觉民兴奋得像个孩子:“父亲大人,儿子一定不负期望,学成后定为民族大业尽一份心力。”林孝颖心里不免感慨:“20岁的人了,都已为人父,还如此天真。”尽管话已出口,老父亲脸上依然浓云密布:“你关心林家大业就好了……” 1907年,林觉民东渡日本,开始了为期4年的留日生涯。 双栖楼,18岁 从1905年开始,林觉民心里有了另外的内容。这个心思成天被家国情怀和革故鼎新的念头占据的年轻人,心里装进了一个女子的名字,生活也紧跟着滋生出另外一番滋味。 “要成亲,要跟父亲挑选的姑娘成亲,这不是包办婚姻吗?”起先,林觉民心里是反感的。但在林觉民18岁那年,林孝颖催逼得紧。林孝颖还是怕儿子一心闹革命,哪天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想着让他成个家,或许能收收心。 林觉民没有想到相亲的对象竟这般令人心生好感。从见到陈意映第一眼开始,他就得到了一种确认,就是她了。仿佛一个于世间流转了十几年的人,终于寻到了失散的亲人。她是一个温润娴静的女子,他是一个俊逸刚正的男子。相逢的那一刻,两个人的目光和内心里都积攒起欢喜,彼此在欣喜的静默里交付了一生的契约。 1905年秋天,18岁的林觉民与14岁的陈意映结为夫妻,在三坊七巷的林宅过了一段短暂如花的日子。林觉民、陈意映住在林宅西南隅的一栋小楼中。因了有情人的相遇,这大宅院里的小楼成了一个理想的家。他在绝笔信中深情追忆:“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林觉民看似执拗,实则铁血柔肠。夫妻俩情穿越百年风雨的家书

提醒您:因为《穿越百年风雨的家书》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12

推荐杂志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