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不养老虎当宠物_杂志-宠文网
宠文网

免费在线阅读网

宠文网 > 杂志

为什么人类不养老虎当宠物

时间:2024-03-08 01:11:29

一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个常见的观念:凡是“纯天然”的产品都比“人工”的好。大到人参、灵芝这类名贵中药材,小到猪肉、鸡蛋这类日常食材,都是如此。就连化妆品、沐浴露这些洗浴用品,也都个个宣称自己的产品原料“100%纯天然”。 说“纯天然”一定比“人工”好,其实没有什么道理。 古人只吃“纯天然”的药物,可靠这些药物根本治不好肺炎、肺结核等感染类疾病。这类病在中国古代都属于绝症,只能静养等死。在今天,我们平时有点感染根本不当回事,是因为我们有了人工合成的抗生素。这说明在有些情况下,“人工”要比“纯天然”更好。 这种“纯天然”的情结,归根结底来自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想象:认为人和自然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比如原始部落有生吃猛兽内脏、佩戴猛兽头骨的习俗,认为自己能因此得到猛兽的力量。 这种情结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中国古人长久以来都认为,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完美的、和谐的,大自然原本的样子最符合人的本性。因此,天然的食物就是最理想的食物。即使今天,许多人仍持有这种观点。 然而,他们错了。 中国古代的那些学者不知道进化论,不知道人类和大自然还有一个进化的过程。 比如,我们今天吃的麦子就和它的祖先大不一样。原始的麦子结出来的麦粒又少又难吃,麦粒成熟以后也不像今天这样结成沉沉的麦穗,而是会自动掉到地上。因为只有这样,麦粒才可以生根发芽,繁衍出下一代。掉到地上的麦粒很难被人类收集,所以原始人在种植麦子的时候,刻意选择那些麦粒大又好吃、成熟后麦粒不会掉落到地上的品种,久而久之,麦子才变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这样的麦子再种到野外,是没法存活的。 再比如,豌豆和油菜的祖先是外貌普通的杂草,莴苣的祖先有毒,它们的野生状态都没法食用。 又比如,今天的绵羊长得很可爱吧?四肢短小,性格温顺呆萌。这样的动物,是怎么在遍布猛兽的大自然里生存下来的呢?其实在被人类驯化之前,绵羊根本不是现在的样子。绵羊祖先的长相和现在的野生山羊差不多:有坚硬弯曲的长角,身上的毛并非白色,而是棕色,毛又短又硬,警惕性很高,奔跑能力强,勇猛好斗,它那硬角能轻而易举地把人顶翻。 不仅是绵羊,人类饲养的所有家禽、家畜,什么鸡啊,猪啊,狗啊,原本都凶猛狡猾。原始人故意挑那些肉多、味美、性格温顺、长相可爱的来饲养,所以这些动物就变得越来越贪吃贪睡,缺乏警惕性,还特喜欢卖萌,如果再被放回大自然,已经无法生存了。 许多养生专家讲究“追求自然”,殊不知我们今天吃到的每一种“纯天然”食物,其实都是原始人类改造过的版本。在大自然看来,这些动植物都是没有生存能力的异类,早就是彻头彻尾的“不自然”了。二 没有这些“不自然”的动植物,就不会有人类文明。 原始人类,譬如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他们的觅食方式和动物是一样的:直接从大自然里获取。这种模式被人类学家称为“采集—狩猎”模式:部落中的男性负责猎杀动物,女性和老弱者负责采集植物果实。 在现代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大部分女性的寻路能力比较差,缺乏方向感,动不动就迷路,男性正好相反。这种性别差异就和原始人的“采集—狩猎”模式有关。人类的男性祖先要去很远的地方打猎,需要识别猎物逃跑的方向,还要记住回家的路,经过不断地演化,男性有了较强的寻路能力。女性不远离居住点,没有寻路的必要,因此方向感比较差。但女性为了能更好地采集果实,记住物品位置的能力特别强,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善于收拾屋子。 对原始人来说,“采集—狩猎”模式有个大问题:食物来源太不稳定。也许今天运气好,打到了一头野猪,吃都吃不完,也有可能连续几个月什么动物都没有猎到。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 后来,原始人发现可以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这种模式下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多了。经过无数代人类的种植、饲养和筛选,最终人类选育出了容易种植的谷物、蔬菜,以及容易养活的家禽、家畜。 这个过程是人类对大自然的驯化:既驯化了动物,也驯化了植物。 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没有停下驯化生物的脚步。杂交水稻、航天飞船携带种子接受射线辐射、培育转基因作物,这些都是在驯化物种。这是在人为改变种子的基因,以便筛选出更适合人类使用的后代。 ?化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非常重大。 第一大好处,是人类可以吃的食物变多了。 从本质上说,吃饭就是摄取能量。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其中含量最丰富、取之不竭的是太阳能。可是人类又不能直接吃太阳光,那怎么办呢?这就要靠动植物来做中介。 可食用的动植物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能量转换器”。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和土地中的有机肥,转化成人类可以食用的物质,以及可以用来燃烧的燃料和用来制作衣服的纤维——衣服减少了人体热量的散失,也就等于为人类额外提供了热能。食草动物则把人类不能食用的花草,变成营养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动物还能用来耕田、拉车,帮助人类捕猎、放哨,等于为人类额外提供了动能。 人类饲养的动物和种植的植物越多,就意味着身边的“能量转换器”越多,人类可以利用的能源也就越多。火焰本质上也是在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从这个角度说,驯化动植物和学会使用火焰的意义是一样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回答标题里的问题了:为什么人类不养老虎当宠物? 因为从能量的角度讲,养老虎不划算。 生物学中有个“林德曼效应”:生物A被生物B吃了,A身体里的能量有多少能被B吸收呢?只有10%~20%,其他的能量都被浪费掉了。比如说有一把大米,如果我自己吃了,能得到100卡的热量。但如果我用这些大米喂了一只鸡,我吃鸡肉得到的热量只有10~20卡。这多浪费啊!这意味着,越是位于食物链上端的生物,它们浪费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越是生产力落后的地方,人们越是多吃植物少吃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摄取自然界的能量。 我们再来看老虎。老虎位于食物链的顶端。能量从植物到食草动物,再到老虎嘴里,至少浪费了两回,浪费率达到99%。人类养老虎无论是用来吃肉还是捕猎,所浪费的能量都极为惊人,实在是得不??失。 实际上,人类驯养任何大型食肉动物都是得不偿失的。三 驯化生物还促使人类定居。 在“采集—狩猎”时代,人类对自然界食物是单纯的索取。人类不帮助大自然生产食物,见到什么好吃就拿什么。这样一来,当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周围地区的食物出产数量供养不了那么多人,人类就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人类过的是居无定所的日子。 当人类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以后,就从单纯的食物索取者变成了生产者。这就意味着新增加的人口不光吃食物,还能进行劳动生产,让土地出产更多的食物。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生产的食物超过自己所需要的,人口增加不会带来粮食危机,反倒会带来盈余。这样,人类就没有必要到处迁移,人口增长的速度也就快多了。 定居的好处有很多。人类在迁移中不可能携带庞大的设备。只有在定居以后,人类才能建造房屋,制造大型的生产工具。母亲为什么人类不养老虎当宠物

提醒您:因为《为什么人类不养老虎当宠物》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12

推荐杂志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