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郝万山讲伤寒论

宠文网 > 科幻小说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39章

书籍名:《郝万山讲伤寒论》    作者:张仲景 郝万山
    《郝万山讲伤寒论》章节:第3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这个认识,可以说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有

        的书里,就把这一条在编排归类的时候,放到了太阳病篇的最前面,把

        它作为第一条,就是说六经辩证,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证实际就是

        阴阳分证,因此把“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放为第一条,是辨阴阳的总纲。《金匮玉函经》也是把它放在第一条的,

        可是问题是这个认识和后面这句话结合起来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

        发于阴者,六日愈”,发于阳,是阳证,要七天才能好,如果是阴证的话,

        六天就可以好,这和临床的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阴证是真阳衰微的证候

        居多,常常是不去治疗的话,它很难自愈,怎么发于阴六天就可以好呢?

        所以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人们就对刚才的认识产生了动

        摇,于是乎就出现了第二种认识:“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

        ·111  ·

        -----------------------  Page  122-----------------------

        郝万山讲伤寒论

        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确实是发热恶寒同见,发于阳就

        是发于太阳,符合临床实际,符合《伤寒论》对于太阳病的认识;“无热

        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特别是少阴寒化证,在它的早期阶段,没

        有发热,只有畏寒踡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还有但欲寐

        这样的真阳衰微的证候。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无热恶寒是少阴病,

        也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说“发于阳者,七日

        愈”,太阳病确实它的自然病程是七天,一会儿我们将会提到,而少阴病,

        特别是对于真阳衰微的这种少阴寒化证,它六天绝对不能自己好,如果

        不积极救治的话,肾阳越来越虚,最后可能会导致亡阳而死的这种不良

        后果。所以少阴病,它六天不能自己好,这种解释和后面的七日愈、六

        日愈的问题又不相符,于是又有人想出了第三种解释方法,说“发于阳”

        是发于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太阳中风证是风阳之邪伤卫阳,这就

        叫做发于阳,所以它起病之初,“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见到了发

        热、恶风寒,这是风阳之邪伤卫阳,就叫做太阳中风证;“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阴是指的太阳伤寒,原文第3  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

        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在它的起病

        之初,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它就是无热恶寒,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中

        风的初起阶段,无热恶寒是太阳伤寒的初起阶段,和临床实际情况也相

        符合。如果我们结合后面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中风证七天

        可以好,它的自然病程一般来说是七天,“发于阴者,六日愈”,对于太

        阳伤寒来说,别看它寒邪闭表,无汗高热,这个病,它的病程要比那个

        自汗出的那个病的病程要短,它倒容易好,如果结合后面的这两句话,

        我觉得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发于阴是发于太阳伤寒,更符合整个原

        文的意思。因此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很可能就是专门辨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初起的一个条文,只不过这样解

        释,好像把这个条文的指导意义给降低了,因为有的人把它作为指导辨

        阴阳的、把它上升到辨阴证阳证的总纲,这个纲领就比较高一些,所以

        这三种观点都供大家参考。

        下面我们就要谈一谈什么叫“阳数七”、什么叫“阴数六”,对于这

        个问题,历代医家的注释和说法都不太一致,我在这里引用了唐代孔颖

        ·112  ·

        -----------------------  Page  123-----------------------

        第  09  讲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达《尚书正义》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是怎么说的呢?这段话实际上它的

        主要核心内容来自《易经·系辞》中的意思,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都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嘛,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小到大,逐渐

        发展而来的。孔颖达自己说,五行为什么把水放到了第一位呢?从五行

        这个词来说,它和五材的概念是不同的。五行和五材都是指的木、火、

        土、金、水,这五个字在五材中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事物,所

        以《左转》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这样的话。在五行中,“行”是

        什么意思?《说文解字》在写这个“行”的时候是这样写的,说“人之

        步趋也”,就是人向前迈步走,这就是行的意思。行字的这个含义,直到

        现代汉语里还是这样,象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行道、自行车,这个行,就

        是运动的意思,所以木、火、土、金、水在五行中,它的含义不是指的

        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而下的木头、哗哗的流水、熊熊的火焰、

        广大的土壤和坚固的金属,而是指的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特征、气的运

        动方式,所以汉代的《白虎通》说了这样的话,“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

        之义也”,为什么用这个行呢?之所以用这个行字,而不用这个材字呢?

        “欲言”,是想说;木、火、土、金、水在这里代表的是天,天就是大自

        然,大自然气的运动特征,所以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序》里自己说“天

        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敷布了五行之气,才

        有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人体禀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化

        生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系统,这是《伤寒论》中对五行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里,常常把五行又叫做五运,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它把

        五行又叫五运,五行和五运、阴阳并列起来,认为这是化生大自然万紫

        千红生命世界的本源。关于五行的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

        这里孔颖达所说的“五行之体”就是五行落实到“在天为气,在地

        成形”,落实到在地上能够看得见形状的这就叫体,“五行之体”。看得见

        的“水最微为一”,它是最微细的,所以它是一,也就是说,大自然要化

        育生命的话,最先必须有水,至于它的生数是一,就是最先有了它。“火渐

        著为二”,熊熊的火焰,你能看得到它的形状,它代表着热能、它代表着

        热量,如果大自然只有这种水,而没有热能的话,是不能够化育生命的,

        ·113  ·

        -----------------------  Page  124-----------------------

        郝万山讲伤寒论

        所以火的生数就是二。“木形实为三”,到了树木,它就有了一定的形状

        了,就有了具体的形状了,所以它就是三。有了水,有了阳气,有了热

        能,就有了树木。“金体固为四”,金属比木器更加坚固,所以它是四。

        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广博的大地上所化生的,所以说“土质大为五”。

        这就是五行的生数。

        在《易经·系辞》里,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奇数是阳数,偶数是

        阴数,所以说“天一生水”,是说阳数一,是水的生数;地二生火,是说

        阴数二是火的生数,以此类推,三是木的生数,四是金的生数,五是土

        的生数,所以说“此其生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