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郝万山讲伤寒论

宠文网 > 科幻小说 > 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265章

书籍名:《郝万山讲伤寒论》    作者:张仲景 郝万山
    《郝万山讲伤寒论》章节:第265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我们说,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剂不少,在这

        方面张仲景的组方成就也很高,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寒热并

        用,攻补兼施的方子,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首先是“泻心汤类”,“半夏

        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他们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但是“偏于和中消痞”,那么多方子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你得把握

        它的一个特点啊,我们就从这些方子中的特点来学习他的组方思路。“乌

        梅丸”,我们刚刚学过的,它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什么呢?

        “偏于酸收祛蛔”。它有“偏于和”的,有“偏于收”的,实际上是在调

        整气的运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也就是我们现在正讲的这个方子,

        它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苦降止呕”,因为它的特点是食入口

        即吐,随吃随吐,所以用它来止呕,它是“偏于降”。下面有一个方子叫

        “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汤这张方子,药物比较杂,证候比较奇特,现

        在临床应用极少,所以我不准备具体讲这条原文,但是它的组方上,有

        它的特色。麻黄升麻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它“偏于辛散祛邪”。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这类方子的共同特点,但是在这个前提下,

        这个方子的作用倾向,都有特点,这是偏于和,这是偏于收,这是偏于

        降,这是偏于散,你看他的组方,他注重调整全身的气机,那你就根据

        你的具体病人,是气逆的,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之,偏于降;是气郁

        的,那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之,偏于散;是气耗散而不能内收的,那

        ·787  ·

        -----------------------  Page  798-----------------------

        郝万山讲伤寒论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你要偏于收;如果清阳不升的,《伤寒论》中没有

        这种方子,如果是清阳不升的,那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那你就应

        当偏于升阳,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可不可以属于这一类啊?大家可

        以琢磨琢磨。

        我们刚才提到了“麻黄升麻汤”,这个原文,我们下去自己看一看,

        这个证候呢,看看原文解释就可以了,但这个证候在临床上很少见,这

        个方子应用的报道也很少。麻黄升麻汤在治法上,它有“发越郁阳,清

        上温下”的作用,所以它是“偏于散”的;在药物组成上,我们要注意,

        他这里用了“分”作衡重单位,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

        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这个“分”在汉代,作为计量单位的话,没

        有,所以张仲景写书绝对不会在他的方中用“分”来作为衡重单位的。

        在晋朝以后,在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怎么加的呢?是6  铢等于

        1  分,4  分等于  1  两,24  铢等于  1  两,是这么加的。我们以前曾经提到

        过,根据班固《汉书·律历制》的记载,也根据出土文物的实际考察,

        汉代的  1  斤等于  250  克,斤和两之间是  16  进制,1  两等于  15.625  克,

        铢和两之间是24  进制,那就是1  铢等于0.65  克,铢和分之间是6  进制,

        6  铢为  1  分,因此  1  分等于  3.9  克。所以我们看《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以“分”作为剂量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宋朝以后那个斤、

        两、钱、分、厘的那个分,这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我们看到唐代以前

        的著作中,以“分”来作为衡重单位的计量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宋代以

        后的那个斤、两、钱、分、厘的那个分相混淆,因为我已经遇到这个事

        情了,有一个信息中心,它统计古代用药药量的规律,就把唐代以前书

        中的这个“分”,当作后世的那个钱、分、厘的“分”来统计,结果说怎

        么古人用药的药量怪怪的?不适合实际应用。我一看原因,是他把两个

        分给混淆了。所以这里的分等于  3.9  克,这个我在这里特殊的提一下,

        显而易见,仲景是不会把“分”作为衡重单位的,在《金匮要略》里,

        有不少方子出现了以“分”作为衡重单位,那显然是经过晋朝以后的人

        给改的。

        关于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我们就谈这么多,重点是“乌梅丸证”

        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黄连汤”是不

        ·788  ·

        -----------------------  Page  799-----------------------

        第  64  讲    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还记得吗?“黄连汤”。“黄芩汤”是不

        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黄芩汤”,温病学家很重视它的组方成就,

        尽管“黄芩汤”,就是黄芩、芍药两个主要药,“黄芩汤”它不是寒热并

        用,它是清热的,“黄连汤”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它治疗胸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那是我们在太阳病篇讲了“泻心汤”的

        适应证以后,为了和“泻心汤”适应证的上热下寒相鉴别的时候提到的,

        所以要把“黄芩汤”和“黄连汤”分别开。

        下面我们看厥阴篇的第三节:辨厥热胜复证。

        我们在讲厥阴病概说的时候,曾经提到一段话,“厥阴病,寒邪郁遏
  />        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有余便是火”,于是乎就出现了

        “阳复太过”的一些热证;我们也提到了当厥阴阳气的恢复,如果是时

        进时退的话,那就出现了“厥热胜复证”,或者叫做“厥热进退证”,阳

        气恢复占优势,也就是说相火爆发占优势,病人就出现了发热,阳气衰

        退,病人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因为什么呢?阳气衰退的话,阴寒邪气

        就占了优势,所以病人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我们下面讲的这些条文就

        是以厥冷、下利和发热天数的多少来鉴别这个病人是阳气恢复占优势

        呢?还是阳气衰退占优势?以此来判断他的预后。

        看原文331  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这个条文我们应当这样读,“伤寒,先厥而利者”,这是寒邪胜,阳

        气退的表现,所以有厥而下利;“后发热”,后来出现了发热,见到发热

        以后,手脚就不凉了,这和少阴病阴盛格阳是不同的,这个发热是厥阴

        阳气恢复,阳热占优势,所以见到发热他手脚就不凉了,手脚不凉了,

        这种虚寒下利必自止,“见厥复利”,见厥,那是阳气退,阳气一退,虚

        寒下利又出现了,这条就提示了仲景将要用厥利和发热之间时间的长短

        的比较,来谈阳气的进和退的问题。

        下面看336  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

        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789  ·

        -----------------------  Page  800-----------------------

        郝万山讲伤寒论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天数是相等的,“设六日,当复厥,

        不厥者自愈。”到第六天手脚不发凉,那提示了这个阳气的恢复占优势,

        阳复保持住了,阳气的恢复保持住了,这个病就可以自己好了,“厥终不

        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