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知性力 >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进行自我投资,打开命运之门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进行自我投资,打开命运之门

书籍名:《知性力》    作者:大前研一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日本政府因为不能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含义,所以显得束手无策,而财界也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于是,日本经济陷入了“平成不况”(平成时期,经济不景气——译者注)这个无底的泥潭当中,糟糕的是,它还在一直得往下陷。银行在泡沫经济时代形成了大量的不良债权,在争论要不要救济他们的同时,已经有大量无辜的中小企业倒闭了。现在人们已经痛感到,国家不值得信赖了,企业也不值得信赖了。

那么,作为上班族的人们该怎么做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自己投资。通过向自己投资而提高附加价值,掌握无论在任何状况下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就像我们在上一章里面所描述的那样,这时候的必要条件就是“不要对知性懒惰”。想知道的事情就去调查,想要经验的事情就要去经验,想要去的地方就必须亲自去那个地方。只会说“自己还不想做到那种程度”的人,一般都是对知性懒惰的人,将来只有被解雇的命运了。

大体上说,给自己投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公司里,在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另一种是,充分利用下班后、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如果两种方法能够同时进行当然是最好的。

虽然每天很忙,但是既没有钱也没有的地位的年轻人能够自由支配的其实只有时间。能否有效地使用这些时间就决定了今后的人生。命运虽然不是自己能自由支配的,但是我觉得如果进行自我投资,命运之门是能够打开的。

可是最近有很多年轻人,一件事,你不对他说个两三回,他就不会好好干。也许是因为按照手册被培养起来的原因,有些人对事情没有办法做出适当的判断,更不懂得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要么就是在打工的地方卖汉堡,要么就是对杂志上那些所谓指南马首是瞻,对于时尚和设定约会的路线,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人生道路没有指导手册。必须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并把它们变换成驱动力,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出来。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初我从设计原子炉的工程师跳槽变为经营管理顾问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应该就能很好的理解我的意思了。

我当时进入公司的时候,还不知道“麦肯锡”是经营顾问方面的公司。在那之前,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到进入“日立制作所”的这9年,我一直在学习和研究原子炉的知识。在日立的时候,我主要是做原子炉的炉心设计工作。可是,那时候我已经预见到了,原子能发电在今后可能会有尴尬的地位,因此决定离开原子炉和它相关的工作。当时日立曾挽留我,“除了原子炉不是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吗?”但我还是回答说,“作为一个原子炉的设计人员,不想干原子炉工作的时候,就该是我从日立辞职的时候。”从此我坚决地离开了公司。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从技术人员向经营顾问“转型”

决定离开日立后,我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我在“JapanTimes”,就是今天所说的猎头公司,看到了刊登的一则“招聘化工技师”的广告。因为我是那种会完全投入到工作中的人,所以那时从早到晚脑袋里想的全是原子炉的事情。我在日立工作的时候,家里是既没有电视,也没有订报的。那次,我妻子来到了日立市,正赶上有个叫希尔曼的美国工程师要短期回国,让我们帮忙照顾一下他的“大房子”(和我们的不一样,是给美国人专用的住宅)。因为从来没有住过这样舒服的房子,我们在那个“大房子”里过得很愉快。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他忘记取消订阅的“JapanTimes”,那则“招聘化工技师”的广告就是在它上面。我心想,化工技师,我是可以的,于是我就去应聘了。那个猎头公司的人对我说“比起化工技师这个工作,有一个叫做‘麦肯锡’的公司更有意思。你现在过去看看吧。”于是我问“那个公司是干什么的?”对方回答说“是一家顾问公司。”我歪着头问道,“啊?不对吧,我是想当化工技师的啊。”对方骗我说,“都是一样的东西,不管怎么样,你先去看看再说吧。”

我到了“麦肯锡”的事务所,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哪里有化学公司的氛围,满眼都是一个个的小隔断。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便问道,“这里面在做什么工作啊?”得到的回答是,“那是秘密。我们有对客户保守秘密的义务,所以工作的内容是不可以说的。”想到原子炉的工作也有很多秘密,我就认可了他们的话,猜测他们大概在做类似的事情吧。后来我才明白,其实那时候他们刚刚在日本开事务所,还没有什么工作的经验,因此没办法回答什么。

接下来的一年里,猎头公司一直的执着地给我打电话,“大前先生,怎么样了,您的想法改变了吗?”于是我就进了“麦肯锡”。我一直认为,“麦肯锡”能雇佣像我这样经历的人,肯定是工程技术方面的顾问公司。当时我就觉得,我连原子炉都能设计,工程顾问方面的工作肯定没问题。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从头学习,拼命学习

可是,等我真正去了以后才知道,它是一家经营顾问公司。于是我问“经营顾问是做什么的?”得到的回答是“是指导经营管理的。”这我就为难了。我虽然能够设计原子炉,但说到经营,却实实在在是个门外汉。除了听说过发电成本,其他的诸如价格和成本等经营管理的词汇我根本不懂。

就像刚才所说的那样,那个时候我家既没有电视也没有订报,过的是与世隔绝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生活常识。外面正在发生什么事,我根本不知道。而像什么经营啊,商务啊之类的,更是从出生到现在就从没有产生过兴趣。那时的我,包括吃饭睡觉,脑袋里从早到晚想的都只有原子炉的炉芯设计问题。换句话说,我就是一个除了原子炉之外什么都不懂的人。

而且,当时我还只有29岁。日本的经营管理者大多在65岁左右,让年纪轻轻的我去指导他们?这种事对我来说实在是无法想像。我立刻就觉得“这下完了完了!怎么进了这么个公司啊!”

可是,刚进公司就被解雇真是太失败了。所以我决定从头开始学习经营管理的知识。当时我是这么做的: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先记下来,然后反复考虑,想办法让自己明白,剩下的就是拼命学习了。也就是说,我用的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方法。

“麦肯锡”的教育方针是onthejobtraining(OJT=在工作的过程中对员工进行培训),可是当时东京事务所并没有什么工作,因此这样的培训也就开展不起来。于是我就想找一些可以成为工作参考的资料,恰巧就在东京事务所的图书室里,我发现了大量的用“麦肯锡”过去工作经验编纂的参考资料。看了这些资料,我也逐渐明白了“麦肯锡”最近一段时间刚刚完成的工作。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工作之余也要多读材料充实自己

在“麦肯锡”,白天我不仅要做好翻译工作,而且还要对各种来自海外的关于日本市场的咨询进行调查和回答。下班后,我还会一直阅读那些参考资料到很晚。当时我住在横滨,所以每晚都会坐10点48分的湘南电车(东海道线)回家。周六、周日也来公司,一个劲地读那些资料。

结果,我理解了“麦肯锡”这个公司的概要和业务内容。这意味着,在我还没有完成一项具体工作之前,我就已经学会了“麦肯锡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了解了当时“GE”推进的战略经营计划等先进经营案例。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你是公牛身上的乳房

几个月以后,我接手的第一项工作,是关于日本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方面的事情。当时直接领导我的上司是RobertH.Waterman,他后来和ThomasJ.Peters一起写了《ExcellentCompany》这本书。而整个项目的主管是J.Abby。我从他们两个人那里接受了最初的onthejobtraining。

因为读了大量参考文献的缘故,我大体上已经明白了应该怎么做。但是,我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弱点。主要是因为在那之前,连续9年一直在做原子炉设计方面的工作,所以如果不把那些经营方面的术语转换成原子炉的语言,脑袋就根本转不过弯来。例如,当时我脑袋里想的是,“盈利就是中子到达了临界点以上核分裂持续的状态。”,“货币和中子是非常相似的东西,可以增殖。”当时,Abby看到我每天这样,于是就很直接地对我就:“首先,你必须要做收支平衡分析。”

我从来都不知道“收支平衡分析”是什么意思,听到这句话时,我就觉得,这下可惨了,一定会累到骨头都断了。Abby觉得我们两个在这方面很难沟通,认为很不可思议,所以他就问我说:

“你有没有上过商学院?”

“没有,我是工程师。”

“为什么像你这样的人能进我们的公司?”

“那就去问雇佣我的人。”

这样的对话听起来真能让人崩溃。

Abby厌烦地对我骂道,“你就像是公牛身上的乳房(titsinthebull)!”母牛的乳房是有用的,但是公牛的乳房就不知道该怎么用了。实际上就等于说我是一个根本没用的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的强烈屈辱感。

而当我尝试着进行了一次收支平衡分析后,就觉得实际上很简单。在做原子炉设计的时候,要使用扩散方程式、输送方程式、矢量、矩阵等复杂的计算公式。而收支平衡分析只需要加减乘除就够了。那时我就觉得,只用加减乘除就能解决问题、还可以轻松赚钱,顾问真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职业。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锻炼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许难以想像,我曾经是个非常容易害羞的人,不擅长与人交流。特别是有很多女性在场的场合,我更是觉得不自在,因此连百货商店都没有去过。我母亲总是感叹地说,我是一个不会交际的人。

像我这样比较内向的人,也许能够胜任原子炉设计方面的工作,但是在“麦肯锡”就不行了。作为经营顾问,必须要和人交际,而且必须要在别人面前作说明和展示。如果不能从客户那里了解到公司或者行业相关的具体情况,就无法开展工作。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于是我想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训练自己的对客户采访和进行会议说明的能力。我打开录音机,想像某个客户公司的社长正坐在我面前,我要练习向他阐述我对问题的分析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因为有的客户是外国人,所以我也会用英语作练习。练习结束后,我会重新听一下刚才的录音带,如果觉得没有说服力的话,就会修改内容并重新练习。这样反复多次,直到我自己满意为止。

还有,每天在早上上班的电车中,我也一直在做练习,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把问题分析清楚并提出解决方案。上了电车后,就把最先看到的广告作为那天的课题,然后从横滨站到东京站的28分钟内,边眺望窗外,边思考着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那天最初看到的是番茄酱的广告,我就会假设,自己受到番茄酱公司的社长委托,课题是他们希望能让自己的产品更畅销一些。于是我就针对诸如“现在的宣传的方法能带来销售吗?”“番茄酱和番茄汁能采用同样的销售方法吗?”等问题进行思考,在电车到达东京站之前,在自己的头脑中总结出意见。

在渐渐养成习惯之后,就不是一天一个课题了,而是练习每个车站看一个广告,在到达下一站之前,就在脑海里整理出来问题的假设、必须要做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对于一般的问题,我大体上用3分钟就能明白该从何入手,并可以在脑海中整理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大概框架。通过这样的训练,一年后我的头脑就变得灵活多了。客户只要刚说出想要咨询的问题,我就能在脑海中瞬间组织好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过去那种必须把经营术语转换成原子炉语言才能开展工作的怪现象也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进入“麦肯锡”的第一年里,我简直就像是一个记录狂,把学到的东西和想到的东西全都记在笔记本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给当时的Lee社长当翻译,接受《PRESIDENT》杂志采访时,遇到了时任《PRESIDENT》杂志的主编守岗道明,我把这个笔记本给他看,并问道,“对这个东西有兴趣吗?”对方回答说,“很有意思啊”,并决定把它作为单行本出版发行。这就是我的处女作《企业参谋》。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在“麦肯锡”工作一年就写出了畅销书《企业参…

在进入“麦肯锡”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通过onthejobtraining的学习,我从不懂经营的白痴,变成了好像什么都知道的专家一样,并且还写出了一本书。

那本书竟然卖了16万册,进入了商务书的畅销排行榜。也许是因为书中的“年轻的参谋团队在支撑高层”的观点比较新鲜的缘故,在日本掀起了一股企业参谋的旋风、经营战略的旋风。我也被拉着到处去演讲,一年竟然有数百回。以30出头这样的年纪,当上了非常抢手的经营顾问。以后,我又尝试出版了《续·企业参谋》,而且更一鼓作气写了《麦肯锡的现代经营战略》系列丛书。

因为《企业参谋》成了畅销书,原来门可罗雀的“麦肯锡”日本事务所接到了大量的工作咨询订单。在进入公司第三年的时候,我已经成了在全世界的“麦肯锡”中拥有最多客户并且业务最繁忙的顾问了。如果这本《企业参谋》没有出版,恐怕“麦肯锡”在日本的事务所早已经倒闭了。

那以后的10年左右,我像发狂一样地工作。在世界各地的“麦肯锡”当中,也流传这样一句有名的话——“东京有一个叫大前的变态,年纪轻轻就写了书。”我想出来的“商品市场战略”在英国和美国受到了好评,因此被翻译成英语。在“麦肯锡”内部,也掀起了一股学习“大前理论”的风气,并且这种风气不断高涨。我自己在世界各地的“麦肯锡”来回奔波,就“商品市场战略”的方法不断地做出说明。

当时是人数较少的顾问公司快速成长的时期。例如刚刚诞生不久的“BostonConsulting”以及其他一些优秀的咨询公司。和他们相比,名门“麦肯锡”的顾问活动被人指责在“组织和企业诊断”方面依然沿袭着旧有的方法。“麦肯锡”的高层也因此有了危机感。于是他们从世界各地提拔了几个人,组成了项目团队,考虑如何转移“战略”方向。那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事情。我也被选作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一下子就变成了在“麦肯锡”核心部门工作的人。

之后我的运气也不错。因为在欧美经济停滞时,只有日本经济在持续增长,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开始注目“日本式经营”。海外的“麦肯锡”员工们在被客户问及“日本式经营的秘密是什么?”的时候,都会说,“那就要请教大前了”。于是,我开始在世界各地做关于“日本式经营”的巡回演讲。而且30岁出头的我,也和盛田昭夫、故去的服部一郎、以及小林阳太郎等著名的日本经营者并肩出席了各种世界级会议。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每天的工作要对得起报酬

突然有一天,我发觉在我3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被称作是经营战略和战略思考法的“领袖”。即使在“麦肯锡”内部,不要说是高管,几乎所有重要的经营会议我都参与了,社长以外的职位我也都经历过了,这些都是40岁以前的事情。从那以后我背负着不能后退、不能懒惰的使命感和压力,到今天为止一直进行着经营顾问的工作。

我可能是属于那种领悟力比较好的人。在MIT(麻省理工学院)的130个同学中,我用2年零9个月这样短的时间,就取得了博士学位。虽然如此,我还是想说,要想领悟力好,就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虽然感觉上有些自夸,但我确实是那种遇到必须要克服的问题时,就会废寝忘食、全心投入的那种人。今天必须做的事情,无论有多辛苦,也一定要在今天完成,绝对不能拖到明天。这种执念是重要的。在我的词典里,没有“留待明天”这个词。

在进入“麦肯锡”3年后,我的酬金就已经达到了一天150万日元。在当时(20世纪70年代)是破天荒的。因此每天到了傍晚,我就会想一想:今天完成的工作和这个报酬相吻合吗?如果觉得还没有完成相应的工作,就不回家,继续工作。我认为,工作如果不这么彻底,就不能被称作专家。

如果长时间做同样工作,人必然会陷入到一种怪癖中。例如我,在进入“麦肯锡”几年,成为高管后,每天的工作变成了只需要接受报告即可,没有了挑战性。于是,我就决定在本职工作以外,每年挑选一个课题进行学习。因为这个学习坚持了多年,在经营管理以外的领域,我也逐渐掌握了很多东西。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觉得“可惜了”的时候,人生就已经输了

现在回头看看,90%以上的“麦肯锡”员工都有商务经验,而且也都取得了MBA(管理学硕士)。而我从一个连基本的社会常识都不懂的门外汉变成了经营顾问,并且还一直坚持了下来。能跨越这些障碍,都是托进入公司第一年时没日没夜读资料的福。到最后,我只要读了封面和最初的几页纸就能预想出大概的结论。而且,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在瞬间找到接近解决的方法。这就像是当你练习了1000次以上的棒球击球后,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球,你都能从容地捕捉到。

在我的生活方式中,还有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一旦觉得“可惜了”,就按下清零的按钮。在觉得“可惜了”的那一刻,人生就已经输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人们也许还能够维持一定的地位和收入,但人会因此而变得保守,丧失积极向上的欲望。日立在挽留我的时候,也说了这样的话——“好不容易在MIT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成了原子炉的技师,现在辞职太可惜了。”

可是,我当时想的是,“我才28岁,不可能有什么太可惜的事情。虽然学习原子能的这9年变得没用了,但我觉得还可以从头再来。”

如今,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了。那之后到现在为止,我又按了两次清零按钮,一次是在50岁离开麦肯锡的时候,另一次是从政治活动的领域收手的时候。但我并没有觉得,放弃以前积累的东西是非常“可惜了”的事情。

不单是我,在年轻的时候谁都可以从头再来。但是,从头再来的时候,需要一种决断力。如果还幻想着实在不行就返回去,是绝对不可以的。要切断退路,必须要想着,这才是我的生存之道。抱着这个决心,并且无论在下班后还是在周末都要给自己不断投资,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实现不了的事情。

我在“麦肯锡”看到过几千个员工。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之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成功的人不论遇到什么工作都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不成功的人总是对工作挑挑拣拣。

当有工作任务时,由我来具体分配。例如,我决定了某个工作让3个人干,可是在传达给个人的时候,有人就会用各种不能再愚蠢的理由来拒绝。例如,“我对银行有兴趣,想做金融领域的工作,所以就不要把制造业的工作给我了吧。”,“因为家有妻子,所以不能离开日本。”

当你选择了从事顾问这个职业后,那么在有客户的地方完成工作就是铁定的原则。这时候,是不是有好的报酬、有没有自己的舞台、对自己的将来是不是有利等,都不是挑剔的理由。因为有顾客支付咨询费,这个职业才得以成立。只要有需要进行背景调查的工作,就必须要去。我在20世纪70年代,接手了很多日本企业进入美国的工作,为了市场调查,我走遍了美国50个州中的47个。虽然说顾问这个职业已经变得“全球化”了,并且要大家分工去做,但是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一还是需要自己亲自确认的。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积极向前看才能成长起来

经营顾问不可以挑选工作。特别是,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客户、是不是在《日本经济日报》上常常露脸的那些公司等,都和工作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公司就像是人们的指纹和虹膜,每一个都不一样,所有的工作都是学习。

我想这在其他的行业也是一样的,对于经营顾问而言,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工作和没有意思的工作之分,有的只是有意思的工作方法和没意思的工作方法的区别而已。有意思的工作方式是,对客户的公司抱有兴趣,换句话说,把将对方公司改变得更好当成自己的任务。为了达成这个任务,就要比客户公司的人还要拼命地思考。

也许客户公司里的人们也在拼命思考。但是往往由于有很多公司内部的因素,导致意见不能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比起社长和专务来,顾问更应该用不同的角度、外部的视点深入了解公司的实际状况。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去切身感受比提出建议更能产生出不可思议的效果。一个公司特意支付很高的费用委托顾问公司做事,肯定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如果只是草草出具报告,收取费用并结束工作,就和那些上门营业的人一样,绝对做不出高质量的工作。简而言之,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向前看,彻底地考虑客户的工作并着手解决的人,就能够不停地接手工作并成长起来。而另一方面,对工作挑肥拣瘦的人,也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好恶把工作草草应付了事,不会积累什么经验。那样的话,即使经历了5年、10年也不会有所长进。因此这种人是没有办法创造出让人拍案叫绝的附加价值的。其结果就是会成为人们常说的那种“年轻时还算优秀,现在连影子都找不到了”的人。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接受的工作要100%由自己完成

实际上,我从来不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恶来拒绝工作。例如,在我刚进入“麦肯锡”的时候,是作为口译和笔译的人员使用的。公司里面虽然也有好几个取得了MBA并且英语很好的人,但他们是不愿意做翻译这种杂事的,因此,每次都把这种工作转给我这个地位最低且没有MBA学位的人。(即使在现在,我主办的经营者学习会——“向研会”,去海外研修旅行的时候,我还经常亲自做翻译。我并不很在意我的翻译是否绝对符合原话,而是把听到的内容加以理解之后再传达给大家。我觉得,把我理解的事情与大家共享,对那些好不容易来参加学习会的人更有帮助。)经常有人用不屑的语气说“我是持有MBA学位的人,不是翻译”,根据我的经验,只有那些英语很烂的人,才会说那样的话。我因为出版了《企业参谋》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没有讨厌翻译而且一直努力去做这份工作。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正是在做翻译的时候与《PRESIDENT》杂志主编的偶遇,促成了《企业参谋》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分配来的工作都应该朝前看,并且要能够在关键时刻把自己平时准备好的思考陈述出来,这样就可以常常抓住那些看似很小的机会。

因为在学生时代就做过翻译,因此我认识了很多要人。他们也并没有只把我当成一个翻译,而把我看作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从那以后,我们都一直保持着交往。在我当了顾问后,进行市场调查以及M&A等工作的时,那些在学生时代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还有,在我进入“麦肯锡”第二年的时候,我把新婚的妻子一个人丢在日本达半年之久。而我自己去了客户工厂所在的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只有26000人的乡下。虽然我一个月回国汇报一次工作,但是妻子还是自己抱着刚出生的长子在东京孤寂地生活。而我去的那个地方是在沙漠当中,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一周后,皮肤因为干燥而到处开裂,只好在全身涂满凡士林来润肤。在解雇经销商的时候,我曾经在车里被人用枪口顶着,受到胁迫。当时的得克萨斯州是允许携带枪支的,为了能让其他人看到我的处境,也为了能让那个人回到冷静状态,在枪口下,我不停地说了整整一个晚上。

并且,因为把自己的感觉和对方进行了沟通,才使得对方停止了下一步的行动。如果当时逃跑的话,对方一定会开枪的。我只是努力地告诉对方,我是受委托来进行工作的,绝对不是坏人,只要我们互相沟通,就能够互相理解。如果遇到这样严峻的情况,当下的年轻人早就踌躇不安了吧。

自己接受的工作要100%由自己完成。如果觉得自己不能100%完成这份工作,那么一开始就委托给其他团队去做,自己绝不参与。因为我讨厌这种半途而废的事情。要么做,要么不做,我觉得,如果不是这么彻底的态度,就不能对工作负彻底的责任,因此也就不能向客户提供很好的服务。

还有,我经常和客户公司的团队成员一起工作,那个时候,我肯定参与到以年轻人为中心的7~10人团队的全职工作中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是公司外部的人,当顾问的工作结束后,我就会离开。为了在我离开后,大家还能做同样的事情,就有必要事先对公司内部人员进行培养,有那些人在的话,即使以后发生同样的问题,他们也可以不用再去雇顾问,自己就能够解决。

这样的工作方法,是在我32岁的时候养成的,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而当初那些团队成员们,现在几乎都是公司的社长或者董事会成员。他们在和我一起工作的时候,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在某种意义上说,我把我的热情传递给了他们,因此他们可以做到不考虑自己的私事,而一心一意去想如何把公司变得更好。他们也因此成为了各个公司的主心骨。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所有的事情都要用“3c”来考虑

我播的种已经开花了,这简直就是《企业参谋》的实践。一般来说,年轻的时候,人们只有比较狭隘的视野,只站在一个部门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但是,如果年轻时候就做了高层的参谋,就可以变得在什么事情上都能站在高层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经常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说,要用customs(顾客)和competitors(竞争对手)以及company(自己的公司)的“3c”来思考问题。在年轻时就养成那样的习惯的人,在今后也能很好地被培养起来。

除了现在从事的工作以外,我感兴趣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我已经决定,在我剩下的这辈子不再去碰那些事情了。这是因为从现在开始着手,也只能是半途而废。

例如,以海外的企业和政府为对象进行的顾问工作,我除了亚洲,不做其他地区的。虽然说在亚洲,我至今为止着手的也只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韩国这4个国家和地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台湾,各选取一个企业和政府,而在韩国,只选取一个公司。让一个公司重建或者使之走上成长轨道,大约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例如,我已经连续15年为马来西亚政府担任顾问。

顾问这种工作,如果要干,就要干得彻底。因此就必须要了解公司的人们,必须正确理解这个组织,而且,必须要对客户公司投入感情。所以才不能轻易接受从海外来的那些工作委托。

正因为如此,虽然以色列、南非、冰岛、俄罗斯、香港、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常常希望我给他们提供建议或者写一些改革提案,但是我都拒绝说“非常感谢大家的信赖,但是请原谅,我不能做。”这是因为,我现在手里的工作就已经让我应接不暇了,其余的工作就只能是下辈子再接手。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职位高低和工作业绩没有关系

正是因为我这样彻底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社会上对我的评价也渐渐高了起来,无论去什么地方,我的能力都可以通用。可是,有一些公司的高管会对我这么说“大前先生,你的‘麦肯锡’有这么多的部下,所以你才能写那么多书吧。真是让人羡慕啊。”也有内部的人员这样说“因为大前先生现在是‘麦肯锡’的分社长,所以传媒都愿意接近您吧。”

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我从“麦肯锡”辞职后,也没有什么部下了,但我还是写了很多书。和在“麦肯锡”工作时一样,我每年选定一个新的课题,用互联网搜寻资料,在国内、海外来回飞,用自己的眼睛、耳朵收集活生生的信息,所以才能写出那些书。正是因为我有新的信息,又能写书,所以大众传媒才会来采访我。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我是分社长才能够写书,传媒接近我也不是因为这个身份。有一个很好的证据,大家并不知道我离开后的麦肯锡的日本分社长是谁。

因为东京事务所逐渐壮大起来,并且常规业务也增多了,我决定在工作的第10个年头辞去分社长的职位,担任日本的会长并去了大阪。虽然原意是想在大阪从零开始业务,但是“NHK”在晚上7点的新闻中报道中说“‘麦肯锡’把本部移到了大阪。”这就足以说明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种麦肯锡=大前研一的氛围。后来我把大阪的业务也交给了其他合作者。因为我们进入台湾和韩国的市场也已经10多年了,所以决定在韩国和台湾开设正式的事务所,于是我就担任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会长。可是,分社长也好,会长也好,职位和我工作的业绩没有任何关系。对我的评价并不是来自于我的职位,而是对我个人的评价。所谓的顾问就是这种性质的职业。

那些不优秀的人,总是给自己的不能成功找各种理由。例如,“社长没有远见”、“部长无能”等等,像这样只知道批判上司的上班族有很多。但是,我的想法不一样,经营顾问这个工作,要向顾客提出“你这么做,就能变好”的建议,也就是说,是一种为了使顾客变得更好而提出建议并且获得回报的工作。应该想的是,如果自己当了社长会怎么办,如果是部长的立场又该怎么办。我觉得工作有不成功,但不会有失败的人。而且还认为议论别人好不好,并不能让我有什么进步。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在私下谈论不满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有不满的话,要么自己去尝试改变,要么就直接找上司谈。但有些人不这么做,白天在会议室一直保持着沉默,而到了晚上大家一起聚在酒馆的饭桌上时,却能说出一些非常了不起的意见。在酒馆和人聊天的时候,常常会让人惊奇地发现有的人竟然有很好的想法。但如果问他“为什么白天在会议室,没有说出来这个意见。”他会自嘲地说“就算是我说了,也没人会当回事。”可是,既然有这么好的见识,为什么不把它活用在日常的工作中呢?说出来总比不说好。

我一直觉得不可思议但却一直没有办法的是,那些每天都庸庸碌碌过日子的人,有没有想过自己哪一天也能开花结果。请恕我直言,只在私下高谈阔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无法开花结果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在逃避现实,在现实当中有改变公司的机会,现实中也有让自己成长的机会,但是,他们选择了逃避,只有晚上在酒馆中,借着酒劲才能吐出一些真实的想法。在我看来,那样的人生是社会的浪费,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觉得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兴趣,而且也感觉没有意义,那就应该立刻离开那样的公司。在觉得没有意思的公司里浪费身体和时间赚取工资,这本身就是问题,自然也就不能向公司说出不满。如果想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应该全力帮助公司变得更好。如果觉得那是一家没有价值的公司,就应该辞去工作,要么去寻找,要么去开始创造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工作。我不要求大家每天考虑究竟为了谁而活着,但是每半年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的吧。

另一方面,那些能开花结果的人,是白天就能坦率表达自己意见的人。是那些即使被上司怒骂道“混蛋!你给我闭嘴!”也不害怕,还继续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只要持续下去,终归有一天,上司改变态度,问“喂,你有什么好点子吗?”那时候除了要说出意见,还必须表态说“请让我来做这件事情。”如果你只是说出意见,而当上司对你说“那就由你来做这件事吧”时,你却选择了退缩,并且推辞说“这个……我还有点别的事情……”,那你就只是一个“公司内评论家”而已。所以在陈述自己意见的时候,你还应该做好自己亲自去做的心理准备。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言出必行”很重要

在我出版和演讲的时候,会有很多人问我的职位,其实我就是一个经营顾问,如果有人称呼我是“社会改革家”,我会更高兴。可是,经常有人连问都不问我就,就把我写成“评论家”,这是我最讨厌的称谓。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让明天的日本成为一个更好的国家。为了这个实现这个想法,都这么大年纪的我还在不停努力创造新的事业领域,还有不顾所有朋友的反对去参加“东京都知事”的竞选。我在世界上最有名的顾问公司,获得了最高的工资,并且领到了让我今后都衣食无忧的退休金。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回到原点,去挑战那些有风险的事业,就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日本如果一直像这样,把所有的问题都束之高阁,就会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年轻人。在这种状态下,我不可以只顾自己过着幸福的余生,并且感叹说“啊,这一生过得还不错”。从我出生一直到现在,我一直没有养成过这样的习惯和癖好。我估计我就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基因。即使我被人说成“真是个愚蠢的男人”,我也全然不在乎。那种让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只图自己过得舒服的生活,是我所不齿的。

至今为止,我一直就日本和东京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现在,我虽然已经没有再去参加竞选的打算,但是如果有人说“明天你自己干一个试试。”我还是会很高兴地从明天开始着手去做。正是因为我有自信,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改革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以我才一直提出建议。即使在现在,在我给人咨询的时候,也经常有人说“大前先生,你既然这么说,就请你自己做做试试”,而我每次的回答都是“当然可以,那就开始做吧。”于是,我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进了客户的公司,姑且不论那些不说不做只知道在私下进行评论的那些人,即使是那些只说不做的“公司内评论家”也不能发挥什么作用,“言出必行”才是重要的。如果是上班族,我觉得应该养成能站在比自己高两级的管理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习惯。如果只是站在比自己高一级的直属上司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容易发生纠葛,而站在高两级的立场上,正好合适。也就是说,如果是平头百姓,就想想如果是部长会怎么做,如果是科长的话,就想想专务或社长会怎么做。如果养成这样的习惯,你就绝对能够比同僚早一些为公司尽力。而且当你经历了5年、10年之后,职位真的升了两级,那个时候的你肯定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困境。例如我,最开始连经营八字的一撇都不懂时就进入了“麦肯锡”公司,也经历了多次像是被骂作“公牛身上的乳房”之类的困境。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在差点从MIT退学时,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MIT参加博士学位考试落选时的事情。进了MIT,看到了博士学位考试的题目,觉得很简单,于是就立刻申请接受博士学位的考试。结果,虽然答案全部写对了,但依旧还是落选了。博士学位考试,如果落选两次,就会被要求退学。当时,我还不理解日本和美国在教育上的根本区别,看到结果只觉得眼前是一片黑暗。

考试的题目是,假设在月球上面建设一个原子炉,在里面插入和地球上同样构造的芯棒,那么理论上,在原子炉停止运转之前,原子炉炉心温度会上升到多少度?而且,这样是不是安全?单是炉心温度能上升多少度就已经是很难的问题了。解答试题时,我给出了上升度的答案,并且针对是否安全这个问题,注明如果是度是安全的。

数字是对的,而且在参加考试的学生中,只有我一个人正确地计算出这个数字。但是考试结果是不合格。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请好好看看题目,我们问的是它是否安全,你只是数字对了,但并没有很清楚地表明你的思考过程。这对一个工程师而言是最危险的。”

那些通过考试的学生,虽然数字答错了,但他们就是否安全这一点展开了论述。也就是说,必须要写清楚在重力很小的月球上采用和地球相同的做法是否危险,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等观点。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要详细论证清楚,在重力很小的月球上,如果采用自由落体的方法是否可以,如果有不安全因素,那么该采取什么保护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考虑是否需要加上强制性的过滤措施,而且还要在冷却环节中采用加入钆溶液等方法。如果能这样论述的话,就会被教授们判断“的确如此,这个人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也有能够控制局面的思考能力。”

老师还继续说:“只要逻辑思考模式正确,在现实的社会当中,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时间是足够的,而且还能使用计算机。可是你轻视了逻辑,一个劲地想写出答案,结果在这上面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的人是十分危险的,所以不能让你从MIT毕业。”

这就等于宣告了,只要你写的答案和标准一致就算你正确的日本式教育,在美国是行不通的。而我在那之前恰恰接受的就是日本式的“对或错”的教育,这个打击对于25岁的我实在是很大。

日美之间的这个差距是非常巨大的。日本教育出来的都是些善于套用方程式写答案的人,而美国教育重视的则是从零开始到导出结果的整个思考过程。也就是说,我养成了马上写答案的习惯,而没有深度思考的习惯。因此我痛感到,必须要从头开始,重新学习。

我好不容易考入MIT,如果再有一次考试不合格,奖学金没了不说,我也要卷铺盖直接回家了。已经没有了退路的我,在又好好学习了一年后,参与了第二次考试。因为是在非常寒冷的2月份,为了取暖,我把小酒瓶装进口袋,带入了考场,边喝边答题。结果被助教发现了,虽然考试合格了,但因为我把酒带入了考场而上了学校的惩罚会议。真的是很危险,幸好我的指导老师帮我解脱了这个困境。

我要感谢MIT的这种教育,最终,我用2年零9个月取得了博士学位。仔细想想,在1967年入学的时候班里共有130个同学,而到了1970年3月份受理论文、在同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只有我一个。这是因为付出比人多一倍的努力,在被指出缺点后及时改正,才能有这样的结果。在那以后,这种在自己头脑中构建思考模式的方法,不论我去了什么地方,都对我有帮助。即使在现在,我也常常被人称赞为:在没有国界的经济领域里,做了很多独创的事情。如今我在世界范围内四处演讲,并且能得到每小时5万美元的演讲费,这全都是托那些MIT老师的福,是他们帮助我改变了过去那种日本式的对或错思维模式。

一点点的小事,就能改变人的一生。如果当时我没能取得博士学位,我的人生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而且,在走向了工作岗位后,如果一直留在“日立制作所”工作、或者妻子在希尔曼的家里并没有看到“JapanTimes”、或者被骂作是“你是公牛身上的乳房”时头脑发热而辞去“麦肯锡”工作,我将会走入与今天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简而言之,人生变化无常,而且,很轻易就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下去。因此,需要不断地努力克服困难,向正确的方向给自己投资。我现在也不太喜欢被人称为“老师”,因为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没到把教育当成职业的那种地步。但是让我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共享,则是我很乐意做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创建了“attackersbusinessschool”和“一新塾”,也创建了“businessbreakthrough”这种多媒体形态的组织,以此创造和人们广泛接触的机会。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天生我才必有用

上司在使用部下推进工作时,有能够不失败的诀窍。我曾经在“麦肯锡”和几百个部下一起工作过,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达到了比较好的状态了。虽然将来有前途的人和没有前途的人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

在使用部下进行工作时,我的方法是(就像前述的那样):把预想的结果看作是100,并且用100减去部下的工作,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工作。既然是上司,我就有责任把工作做到100。另一方面,作为上司有拓展部下能力的责任,所以,首先应该信任部下,把工作放手让部下做。如果一开始自己全都做了,部下就没有了发展的机会。并且,如果100的工作由部下做了97,那么我只需要做剩下的3就可以。相反,如果部下只能做3,那么我就需要把剩下的97都要做了。

我在“麦肯锡”工作的23年期间,只有一个部下曾经在报告会的前一天,因为用尽了所有力气而宣布放弃。那时候,我自己连夜赶出了报告书,没有耽误时间。而其他的人或多或少还是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因此,我从不制定指标,要求部下必须完成多少工作。我觉得应该先让他们努力尝试自己可以做的,做不到的部分则由我完成。如果自己没有办法完成剩下的工作量,那就应该辞去上司的工作了。

可是,无论在哪个公司,高层的人们常常把“那个人有用”或“这个人没用”之类的言谈挂在嘴边。但是实际上,没有人是没有用的。这就和我们之前说的一样,有的只是有意思的工作方法和没意思的工作方法,只有有用的员工使用方法和没用的员工使用方法。

有用的员工使用方法是,自己事先必须做好部下只能做3,自己需要做剩下的97的心理准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为上司是有责任完成部下放弃的那部分工作的。如果上司没有那种即使通宵也要完成工作的觉悟和能力,那就不应该接手这份工作。如果自己已经做好了要做97的心理准备的话,那么在指导下属工作时,反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效果。这是因为,由于长时间的接触,当确定了工作大体方向后,在某种意义上,你凭着直觉就能知道你的部下可以做多少工作。在日本的企业当中,常见的现象是那种“徒弟制度”,实际上,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法与大学体育俱乐部培养成员的方法是一样的。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不能明确目标和职责的上司不是好上司

例如,在员工年轻的时候,什么都不告诉他,只让他做一些杂事或者只负责收集一些资料。也就是说光让他们干活,却不让他们深刻思考。像这样做了太多辛酸的跑腿工作的人们,一旦成为上司,也就会让部下再经历同样的事情,自己什么都不干,只是高高地站在上面。这样的领导根本没有什么指导力和方向性可言。大家都在拼命地工作,而经营者高高在上这种经营模式,在经济高速成长期也许还可以勉强维持,但到了今天这样的大变革时期就根本不能起任何作用了。能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才,将会决定企业今后的命运。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上司需要做的另外一项工作是通过培养,逐渐提高部下的工作速度。例如,通过给部下提供锻炼机会,让原本只能做到3的部下,提高到10,再下次就可以做到25。等他们能做到40~50的时候,就已经具有很好的战斗力了。等他们到了80~90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把他们视为合作者来平等对待了。这样的思考和用人方式,才是上司的责任。那些在工作中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时,就把责任推卸给部下,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上司,根本没有资格站在众人的上面。

日本的公司因为上司和部下之间的职责分担比较暧昧的缘故,上司和部下的感觉都让人觉得茫然不解。上司往往会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典型,一种是对什么都不放心而把所有的工作揽给自己,另一种是把所有的工作全推给部下。部下也有两种极端化的倾向,要么是只做上司要求的事情,要么是无视上司,由着自己性子来做事情。

可是,公司是一种依靠团队合作完成工作的组织,团队一起完成100的工作是最好的。重要的是,由上司来定义那个100。如果不能正确地定义,就意味着这个上司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因此就不能算是称职的上司。

定义了100以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团队整体确定如何达成这个100的目标,如何分配工作。如果是由3个人来做这件事情,上司在定义100之后,如果觉得自己能做70,那么就把剩下的30委托给那两个部下就可以了。而且,能够理解上司定义的100,自己能够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的部下,才是好部下。能够正确定义100的上司,以及能够很好根据上司定义的100,完成自己分内工作的部下,不论去什么样的公司都能够适用。即使独立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