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儿童心理学 > 第五章 婴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 婴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书籍名:《儿童心理学》    作者:未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一节 婴儿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第四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第五节 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第六节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节 婴儿个性特征的萌芽表现
婴儿的一般特征


婴儿期是指儿童从1~3岁的时期。因为这是学前期以前的一个阶段,又叫做先学前期。
这一时期是在前一时期所获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前一时期的发展,儿童开始能够初步地独立活动,能理解和运用最简单的言语。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环境和教育就有可能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儿童能够自由地独立行走、操纵物体、进行言语交际,并且初步理解周围事物。当这些新的要求变成儿童的需要并且跟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发生矛盾的时候,就推动儿童心理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这样,儿童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了,活动能力也日益提高了,独立性开始有了明显的表现,因而从本质上改变着儿童和周围事物的关系。
在婴儿期内,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了极其重大的变化。
第一,在这个时期内,儿童学会了随意地独立行走,这就扩大了他的生活范围,手的动作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因而可以准确地玩弄和操纵他所熟悉的物体。
第二,在这一时期内,儿童的言语在迅速地发展着。他不但能理解成人的言语,也能够运用语言跟成人进行交际。词的概括作用和对行为的调节作用(遵从成人的指示),也初步地发展起来。
第三,由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儿童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游戏活动,同时逐步有可能开始进行最简单的模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有重大的影响。
第四,在儿童初步的独立活动中,儿童心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玩弄物体和初步游戏及其他活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更好地知觉和理解事物,特别在言语的帮助下,儿童开始能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最初步的综合和概括,从而加深了对于物体和现象的认识。但同时由于他的经验还比较贫乏,言语能力还较差,因而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这就是说,各种心理活动总是受他当前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实际活动所制约。认识的抽象概括性和计划预见性还很差,注意和情绪也都很不稳定。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依据我国教育的要求和儿童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儿童心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婴儿独立行动的倾向


由于儿童能够自由地行动,并且逐步获得了运用物体的动作的能力,成人就对儿童提出了更高的独立行动的要求,因而儿童的独立行动的倾向就日益发展起来。这种倾向表现在“我自己”这个词上。儿童对于自己可以完成的动作,总是要求自己独立来完成,而不要成人的帮助。例如,“我自己吃”,“我自己扣纽扣”,等等。这种独立行动的倾向,给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成人应该积极地加以鼓励和引导。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婴儿实践活动的萌芽


儿童心理的发展也跟成人心理的发展一样,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但是也应当指出:儿童的实践活动又是跟成人的实践活动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成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改造世界的生产劳动、阶级斗争以及科学艺术活动。‘面儿童出生以后,并不能立刻参加这些实践活动,儿童只能在成人教育影响下,首先发展着各种动作和行动,以后才逐步出现了最初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活动──的萌芽。
儿童的实践活动是有自己的发展过程的。否认儿童的实践活动是不对的,夸大儿童的实践活动,以至抹杀儿童实践活动和成人实践活动的差别,也是不对的。
约在儿童生活的第三年,在儿童动作发展的基础上,在言语的帮助下,逐步从运用物体的动作过渡到最初的有目的的活动。这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萌芽。
首先,是最原始的游戏。
这种游戏的水平是很低的。最初只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用物体的动作,以后在成人生活的影响下,在儿童言语的帮助下,开始通过这些比较复杂的动作来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因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儿童看见母亲如何喂自己吃东西,也就在玩布娃娃的时候,学着“喂”布娃娃吃东西,或者按母亲照料自己睡觉的情况来安置布娃娃睡觉等等。
这种最初的有目的活动的出现,是儿童在言语调节下对过去的表象和当前的知觉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是动作和表象概括化的结果。例如,儿童已经开始能够按照自己当前的目的把一个物体当作不同的东西来使用。一个小棍,有时可以当作刀子,有时可以当作匙子,有时也可以当作体温表等等。
当然,这时活动的目的性还是很差的,而且也是不稳定的、容易变化的。
婴儿时期的游戏和学前时期的游戏是有本质差别的。
第一,这时的游戏还离不开实物或玩具的帮助。也就是说,游戏是包括在玩弄物体或玩具的动作之中的。一旦物体或玩具拿走了,游戏也往往随之停止。例如,当拿起布娃娃的时候,就用匙子喂它;当放下布娃娃的时候,游戏也就停止了。
第二,这时的游戏是非常简单、贫乏而片段的。在游戏中,既没有什么主题,也没有什么角色,儿童还不能把自己跟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妈妈、司机等)分开,而只能模仿这些角色的个别动作。例如,正在喂布娃娃吃东西,忽然又放到自己的嘴里;而且往往单调地重复喂这个动作,没有其他更复杂的情节。只有到了婴儿末期的时候,在儿童的游戏中,才开始出现角色。
第三,这时的游戏,想象的成分是非常低的,大约要到三岁的时候,才能看到一些最初的想象活动。例如,这时开始可以看到给布娃娃“看病”、把竹竿当马骑等等。
其次,是最原始的劳动活动。
婴儿时期也开始了劳动活动的萌芽。第一,由于儿童独立行动倾向的发展,到婴儿后期,已经开始做一些自我服务的活动和最简单的劳动活动(如摆碗筷、洗手、穿衣、吃饭、抹桌子、搬椅子、拔野草、拔萝卜等)。第二,儿童开始模仿成人运用劳动工具的活动(如使用小锤子、小铲子等)。这就表现出儿童参加成人实践活动和掌握劳动对象的意向。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婴儿动作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关于婴儿动作的发展,前面所介绍的是指一般情况或大多数情况而言。比如,我们说,一般说来,在一岁左右能掌握行走技巧。
实际上,就每一个儿童来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又如,两个在其他方面相似的儿童学习走路的时间却很不相同,一个在10个月时就开始走,另一个到18个月才开始走,二者都属于正常范围。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归为三个方面:遗传和经验、性别及种族差异。
(一)遗传和经验
在婴儿的动作发展中,体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它充满整个发展心理学:遗传和经验共同促进发展。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例一,胖孩子显然比瘦孩子活动少,它可能引起胖孩子的运动技能不如瘦孩子发展得好。在这里,遗传可能引起原始的体重差异(当然,有些孩子越来越胖,也和食物有关)。在这个基础上,胖孩子一开始就动得少,学习、练习的机会自然也少,而瘦孩子则相反,这样造成了最终的动作技能差异。
例二,是一个近期的实验研究。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帮助新生儿学习如前所说的行走反射;他们把新生儿举起来,让他们的脚轻轻接触桌面,刺激他们“行走”。结果,这些孩子后来学习真正行走早于平均水平。显然,这种早期的练习经验促进了婴儿行走,但这种学习是建立在先天的行走反射基础之上的。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在动作技能发展中,遗传提供生物前提或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和经验促进或延缓发展的速度,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二)性别差异
有的研究认为,在整个婴儿期,性别并不在能力方面表现差异,但有时在动作和活动中有所表现。
在活动方面的性别差异,首先表现在男婴和女婴活动的兴趣不同。这种不同,不但表现在活动内容方面,也体现在运用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方面。据观察,在婴儿期,男孩比女孩的动作量更大些,男孩更喜欢到室外去跑、跳等活动;而女孩则喜欢呆在家中做一些精细动作,像观察妈妈的针线包等。这种差异也许是由于父母的不同鼓励,也许是由于儿童自己渴望模仿“正确”的性别行为。但无论如何不应当排除,这种差异是有遗传、生理差异基础的。
活动方面的性别差异还表现在男婴和女婴动作的能力不同。一般来说,女孩更经常地表现出精细动作技能,她们通常可以比男孩更高、更快、更少错误地建一座积木塔;女孩也更常表现出平衡和韵律方面的技能,像舞蹈等。男孩则在速度和力量方面超过女孩,他们在室外跑得更快,更喜欢玩打仗游戏等。
这种差异部分地由于在婴儿时期实践、学习的不同,部分地由于婴儿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由于不可否认的性别方面的生物学差异,虽然有时不很明显,但它是存在的。
(三)文化和种族差异
生理发展及其动作发展,也受到文化背景和种族的影响。例如,瑞典人的孩子出生时体重约为3.8公斤,比出生在印度的印度孩子重40%,后者为2.3公斤。美国黑人孩子的体重比白人孩子少10%。我们中国儿童出生时的体重一般为3~3.5公斤。这些差异显然不是由于简单的营养或其他明显的健康问题。
随着婴儿的成长,根据他们生活的文化和社会,显示出更进一步的差异。一般地说,在非洲国家长大的孩子比在北美洲长大的孩子动作技能发展得好,这种差异特别表现在坐和走方面:非洲婴儿能做这两种动作比美国白人孩子早两个月。这种动作技能发展的早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至少某些差异是由于文化实践。一些研究者报告了几种非洲社会的情况:他们主动教孩子坐和走,通过把婴儿放在一个小的凹坑里和用被褥或衣物支撑着他们,教他们坐;通过在婴儿很小时把他们举起来,帮助他们练习新生儿反射。在不发达的某些非洲国家,尽早获得坐和走的技能也许能对家庭有所帮助,所以,穿过了时间隧道,早期的动作发展也许变成了一般的文化评价。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的心理,主要是跟成人交际过程中吸取人类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在这里,言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巴甫洛夫指出:词、言语、第二信号系统给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带来了新的原则,从而使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有了本质的差别。
词、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作用有二。
其一,概括作用。列宁指出:“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在直观的即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词的联系即第二信号系统以后,人就能凭借对外界刺激物进行不同等级的抽象概括,从而使人有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例如,“桌子”一词可以概括各色各样的桌子,而“家具”一词可以概括桌子、椅子、床、衣架等等用具在内。
其二,调节作用。通过词、言语调节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成为有意的、自觉的行为。 但是,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词、言语的这些作用并不是立刻实现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逐步实现的。
儿童在生活的第一年末,就有可能理解并说出很少的词,在这个基础上,儿童经过了婴儿时期,在教育的影响下,言语才逐步发展起来。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婴儿期言语的发展阶段


婴儿期言语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一岁末到一岁半) 这主要是理解言语的阶段。即儿童对成人所说的言语的理解在不断发展,但是儿童本身积极的言语交际能力却发展得较慢。
前面已经说过,儿童满l岁,就能懂得成人说出的某些词。当成人说出这些词的时候,儿童就用定向反应或运动反应来回答。例如,成人问:“小猫呢?”儿童就会注视小猫或转头去找小猫。成人问:“饼干呢?”儿童就会把饼干放到成人嘴里。1岁以后,儿童也能说出某些词,但是数量非常少,这只能算是言语交际能力的开始。
约从一岁半起,儿童对言语的积极性就大大高涨起来。随着对言语的理解,儿童也开始更多地表现出言语活动。言语交际的机会也日益增多,从而使儿童的言语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阶段(约从一岁半到三岁) 这是儿童积极的言语活动发展的阶段。在儿童言语发展上是一个跃进的阶段。儿童的积极言语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言语结构也更加复杂化。这就为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从1.5~3岁这段时间,儿童的言语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1.5岁以前主要是单词句时期,即用一两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
例如,儿童说“帽帽”(儿童常用重叠词,如宝宝、咪咪、汪汪、灯灯等),这可能是说“我要戴帽帽”,也可能是说“我的帽帽给哥哥拿走了”,等等。因此,它不能很好地表达儿童的意思,而且发音也常常有不准确不清楚的情况。去理解儿童的这种单词句也比较困难,即使是父母也包含着许多猜的成分,他们有时借助于儿童的非言语信息,如姿势、面部表情等去理解。
第二,1.5岁以后,儿童的词汇数量明显增加,词类范围也明显扩大。一般认为:1岁左右出现20个左右的词;2岁出现300~500个词;3岁接近1 000个词。我国有研究指出:2.5~3岁的词汇为860~1 065个。
各类研究结果,尽管存在一定差异,但可以看出一个共同趋势,即1岁半以后,在儿童的口语中,除了名词、动词之外,其他各类词,如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等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
正是由于上述能力的增长,1.5岁以后儿童开始出现了多词句。
第三,1.5~3岁儿童运用句子能力的发生和发展。
1.5岁以后,由于词汇数量的增长,词类范围的扩大,使儿童有了说出句子的可能。虽然这些句子开始时很简单,也谈不上什么句法规则,但毕竟运用句子的能力开始产生了,国内的一些研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