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儿童心理学 > 第六章 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六章 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书籍名:《儿童心理学》    作者:未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游戏
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劳动
第六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七节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第八节 学前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
学前儿童的一般特征


学前期是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所以叫学前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
这一时期,是在前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我们知道,儿童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经过三年的时间,已从一个软弱无能的个体发展到能够直立行走,广泛操纵物体,进行初步的言语交际,并且能从事一些最初步的游戏活动。就在这样发展的基础上,儿童进入了学前时期。
进入学前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同时,由于考虑到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增长,成人也对儿童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开始要求儿童独立地担负某些简单的职责,如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当值日生等等。开始要求儿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活动。
这就是说,学前儿童开始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学前儿童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他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动,他的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比较远大的目的。因此,就在儿童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游戏活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也就推动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个特点。
学前儿童的第二个特点是: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由于言语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当然,学前儿童也在不断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级的概念,他们已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概念和逻辑思维都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的特色。他们一般不能给事物下抽象的定义,而只能下功用性的定义。例如,花是好看的,果实是好吃的,椅子是可以坐的东西等等。学前儿童也能掌握数的概念和进行计算,但是同样需要直观形象的不断支持和强化,否则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同时,也正由于学前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和言语的不够发展,儿童还不能经常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一般心理过程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的心理活动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前儿童还是受外界印象的调节支配的,他很容易受外界新颖的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有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差。当然,在整个学前时期内,在教育影响下,这种特点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一般说来,从中班开始,特别是到了大班的时候,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都在不断地增长着。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的不断增长,就为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准备了重要条件。
学前儿童的第三个特点是:从这时期起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婴儿的行为主要是受直接作用于他的事物所支配的,把这些事物挪开了,儿童的心理活动也就随之而停止或改变。到了学前时期,由于儿童在教育影响下,皮质抑制的迅速发展和言语系统的初步发展,因而行为的自觉性就逐渐发展起来,能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较远的目的,这就为形成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提供主要条件。这种最初的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会保留它的痕迹,因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应当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使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前儿童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发展


在学前期,儿童的大脑两半球开始显示不同的作用──左半球和右半球开始执行不同的功能。一般说来,左半球处理的信息是关于每一个条目本身的内容;右半球处理的信息是关于各个条目之间的关系或联系。这种功能之间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举例如下。
例一,关于视觉方面。
让儿童观察一张很简单的画。如果你要求他们把画一点一点地描下来(强调条目),则把画放在右侧视觉区做得更快、更正确;但如果你要求他们把此画同另一幅画比较(强调模型),把两幅画都放在左侧视觉区做得更好。
例二,关于听觉方面。
让儿童把一个听筒放在耳朵上,然后播放不同的声音,如果播放的是一列数字(强调条目),右耳的功能更好些;但如果播放的是一首乐曲(强调模型),则左耳的功能更好些。
例三,关于触觉方面。
给学前儿童一个简单的三面体,如木制积木,放在一个袋子里,不让他们看,而让他们摸。一般说来,儿童感觉出它的完全的形状(强调模型),通过左手更容易些;但如果数这个积木有多少个角(强调条目),通过右手更容易。
以上实验充分说明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在学前期儿童已经很明显,而且说明了对侧支配的问题。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


第一,游戏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儿童体验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就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都是跟儿童周围的生活条件密切联系的,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样。
但是,游戏又跟劳动、学习这些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活动不完全一样。
首先,游戏跟劳动不同,劳动要生产物质财富,而游戏并不生产什么。其次,游戏也跟学习不同,学习虽然也不创造什么财富,它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例如,要回答课题或完成作业,而游戏则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因此,游戏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像劳动和学习活动那样是一种社会义务。在某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游戏是在假想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形式。
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情况,由于心理发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经验能力又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游戏作为主导活动,而不能以劳动或学习作为主导活动。这也就是说,游戏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第二,游戏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游戏不但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首先,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儿童担任游戏中某一角色的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他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而身体的运动器官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个性品质也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研究表明:社会游戏与角色游戏之间有密切相关。假装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社会扮演(角色)游戏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管什么年龄、性别、智商和活动性水平的幼儿,经常与同伴进行假装游戏的,比其他幼儿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
必须指出: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成人一方面要关心、组织、指导儿童的游戏,同时,也不要流于包办代替,更不要随意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更应该根据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有计划地把游戏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