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活学活用厚黑学 > 第十三章 机不可失,厚黑行事

第十三章 机不可失,厚黑行事

书籍名:《活学活用厚黑学》    作者:王凤荣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抓住了机会,你的人生就会成功。关键是你行事,够不够厚,够不够黑。一个厚黑有术者,会在乱中寻找到机遇。在遇到机遇的时候,也会当机立断地抓住它。这真可谓是厚黑学中的一种成功之道。

1浑水摸鱼

一般在局面混乱不定时,就会存在着多种互相冲突的力量,这时那些弱小的力量都在考虑,到底要依靠哪一边,一时难以确定,敌人又被蒙蔽难以察觉。这个时候,己方就要乘机把水搅浑,顺手得利。古代兵书《六韬》中列举了敌军的衰弱征状:全军多次受惊,兵士军心不稳,发牢骚,说泄气话,传递小道消息,谣言不断,不怕法令,不尊重将领……这时,可以说是水已浑了,就应该乘机捞鱼,取得胜利。运用此计的关键,是指挥员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把水搅浑,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在赤壁大战中,曹操大败。曹操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今湖北公安县)。这时,孙权、刘备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因赤壁大战,周瑜气势如虹,下令进兵,攻取南郡。刘备也把自己的部队调到油江口地区驻扎,眼睛死死地盯住南郡。周瑜说:“为了攻打南郡,我东吴花多大的代价,南郡唾手可得。刘备休想夺得南郡!”刘备为了稳住周瑜,首先派人到周瑜营中祝贺。周瑜心想,我一定得见着刘备,看他打算怎么办。第二天,周瑜亲自到刘备营中回谢,在酒席之中,周瑜单刀直入问刘备驻扎油江口,是不是要取南郡?刘备说:听说都督要攻打南郡,特地来援助。如果都督不取,那只好由我去占领了。周瑜大笑,说南郡指日可待,如何不取?刘备说:都督不可轻敌,曹仁勇不可挡,能否把南郡攻下,话还不敢说。周瑜一贯骄傲自负,听刘备这么一说,显得非常不高兴,他脱口而出:“我若攻不下南郡,就听任豫州(即刘备)去取。”刘备就是为了等他这句话,马上说:“都督说得好,子敬(即鲁肃)、孔明都在场作证。我先让你去取南郡,如果取不下,我就去取。你万万不能反悔啊。”周瑜一笑,哪里会把刘备放在心上。周瑜走后,诸葛亮建议按兵不动,先让周瑜去与曹操厮杀一番。

周瑜真的发兵进攻了,首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后乘胜攻打南郡,却中了曹仁诱敌之计,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见到周瑜中了毒箭,非常高兴,每日派人到周瑜营前叫战。周瑜只是坚守营门,不肯出战。一天,曹仁亲自带领大军,去找他挑战。周瑜带领数百骑兵冲出营门大战曹军。刚开战没有多长时间,忽听周瑜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坠于马下,被众将救回营中,原来这是周瑜定下的欺骗敌人的计谋,一时传出周瑜箭疮大发而死的消息。周瑜在自己的营中奏起了哀乐,士兵们都戴了孝,曹仁闻讯,大喜过望,决定趁周瑜刚死这个节骨眼上,趁东吴没有准备的时机前去劫营,割下周瑜的首级,拿给曹操去领赏。?

也就是在当天晚上,曹仁亲率大军去劫营,城中只留下陈矫带少数士兵护城。曹仁大军趁着黑夜冲进周瑜大营,只见营中寂静无声,空无一人。曹仁看势知道自己中计了,急忙退兵,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听一声炮响,周瑜率兵从四面八方杀出。曹仁好不容易从包围中冲出,退返南郡,又遇东吴伏兵阻截,只好往北方逃去。

在这一战中,周瑜大胜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周瑜率部赶到南郡,只见南郡城头布满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葛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战正酣之时,轻而易举地就把南郡攻下了。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连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轻易地诈取了荆州、襄阳。周瑜自知上了诸葛亮的当,当场就气得晕了过去。

“浑水摸鱼”这一计策的运用要分为两步走:第一步,要设法把水搅混;第二步要设计趁机捞鱼。

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久攻幽州不下,便派使者到幽州,假意重新归顺朝廷。张守圭知道此举有诈,便将计就计,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

在可突干营中,王悔利用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与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劝说李过折归顺朝廷,并许诺给其高官厚禄。于是在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契丹营大乱,可突干李过折也在激战中身亡。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大破敌军。

在浑浊的水中,鱼儿辨不清方向,在复杂的战争中,弱小的一方经常会动摇不定,这时就有可乘之机。更多的时候,这个可乘之机不能只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制造这种可乘之机。一方主动去把水搅浑,一切情况开始复杂起来,然后就可借机行事。

2当机立断

有很多时候,人们都有很好的想法,但没有付诸行动,结果不是忘记就是放弃。当别人成功时,才想起当初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没有去做,所以,行动是很重要的。

不仅行动重要,当机立断同样重要。在行动时,有时会遇到很多复杂的情况,如果不当机立断,就会贻误战机,犹豫不决是当机立断的大敌。

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就应该当机立断,当机立断的条件就是遇到大事的时候,尤其事情迫在眉睫的时候,能以清醒的头脑去应付这种事情,要接受事实。至于怎样在这个时候清醒自己的头脑,那就需要提醒自己不要慌张,然后理清头绪,再根据情况做出方案。重要的是,这些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好,并且要立即付诸行动。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年轻时担任过铁路电报员。一次假日他值班,突然收到一份加急电报,说附近一列货车脱轨,要求各班列车改变轨道。卡耐基打了好几个电话也找不到一个够资格下命令的上司,不得已,他冒充上司的名义下达命令给司机,调度他们改换了车道。按当时铁路公司的规定,电报员冒用上司的名义发报,惟一的处分就是革职。隔日,他一上班就直接把辞呈放到了上司的桌上。上司把他的辞呈直接撕了,告诉他:这世上只有两种人值得开除,一种是不肯听命行事的人;一种是只听命行事的人。幸好你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也会碰到许多需要决断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冒一定的风险。卡耐基的故事告诉我们:优柔寡断、前思后想固然可以减少风险,少犯错误,但往往会丧失很多让别人赏识你才干的机遇。

人们常说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意思也就是说在机会到来的时候,要及时把握。不然,当机会失去时,再想寻找机会就不太可能了。在成功路上,很多事情在最后成与不成,关键就在于你是不是更好地把握住了时机,这也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里的“天”指的是那可遇而不可求的时机。

而在这个我们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中,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不仅地区内部存在竞争,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竞争。因为现在突显全球化的趋势,要想在全球化中占得先机,只能在确定了事情轻重缓急后,迅速行动,既快又好地把工作完成。

尤其是在这个时候,最需要培养的就是人们的紧迫感,让他们敏锐地把握住机会,取得成功。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在100个人里面,真正具有紧迫感的可能只有两个人而已,而另外的98个人都对机遇茫然无知,他们缺乏敏锐感观察的能力,更缺乏紧迫感。

其实,紧迫感是与现代人们的特点一致的,这和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相反。今天的人们不会像寺院的老僧那样全然不理会外界的风吹草动,而是心急火燎地坐不住,他们往往没有耐性,所以即便是很多立等可取的服务在他们眼里也会变得不快捷了。在他们眼里,服务应当像在网络上点开一个图标后,画面立即呈现。在人们已经改变了的观念里,任何事情的速度都是与价值紧密相连的。所以,只要你的工作进展得迅速,并且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那么,机会、责任和回报就会如潮水般向你涌来。

如果你想让别人把你交代下去的事情尽快地完成,那么你肯定不会把它交给一个做事缓慢、习惯拖沓的人,一定会将它交给习惯忙碌的人。因为他们的工作节奏总是比普通人要快,即使彼此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他们也会比别人完成更多的工作。而你的工作就是统管全局,使你的组织能够建立起实时反应、工作迅速的美誉。为了完成某项特定的工作,你可以提早开工,在工作时比以前更加努力,而在要收工的时候再晚些。

在工作中,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用“实时”的方式工作,在迅速地处理完紧急的小事后,立即转向别的工作,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节奏,行动再快一些,立即把问题解决掉。没必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因为时间是可以为你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多节省一分时间,也就预示着你可能会多得一分财富。

也许很多时候你能比别人更快速地接受并完成工作,这就足以使你取得非凡的成功,因为很多人成功的关键就是他总能比别人快一拍。

1992年9月,因为当时很多人争购英镑,世界各地货币市场都出现混乱。狂潮达到高峰时,金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的同事对他说,他们敢打赌英镑价格下跌的时间到了,但是第一个赌注不要下得过大了。

索罗斯反对道:“如果我们连自己也没信心,根本就不应该下注。”随即他命令在交易中采取“强大姿态”。索罗斯做出了果断的决定,又迅速全力出击。结果,他一下赚了16亿美元。

无论是在哪一种经营决策中,都必定有个最适当时刻。做太早的决定可能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拖延太久则可能错失良机。1984年,苹果电脑公司推出它首创的”麦金塔“型(Macintosh)电脑。这种电脑使用简易,当时非常受欢迎,一时看来似乎成为电脑界的霸主。可是苹果公司的负责人不愿意授权其他厂商使用麦金塔型的作业系统,怕这处产品的控制权丧失了。这时候,微软电脑公司为苹果公司的竞争对手IBM电脑及其他相容电脑开发了”视窗(Windows)系统。微软公司授权给任何付得起价钱的制造商使用这种系统应用软件,所以销售量开始迅速上升了。当苹果公司醒悟过来后,决定向别的公司发出生产麦金塔型电脑作业系统的特许权时,但为时已晚,大部分电脑制造商都已签了视窗合约,苹果公司能找得到的签约公司已经不多了。美国财经分析家道格拉斯?卡思说,“苹果公司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但可惜的是拖延的时间太长了。”

可见,决断就是要不失时机地做出最好怕决定,而最大的失败就是该决定时不决定。所以,人们应该独具慧眼,在机遇面前,能正确地当机立断,这才是最重要的。

3攻其无备

在三国时期,有过一场这样的战争:公元196年,孙策为解除江南的后顾之忧,集中力量与曹操争雄,在固陵发起偷袭王郎的战争。太守王郎顽强抗击,孙策从水上连续进攻数次都没能获胜。这时,孙策的叔父孙静建议说:王郎凭借坚固工事进行防御,不容易很快攻克。查渎以南数十里处有一条重要的道路,最好从那里进攻,这就是所谓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愿率部队充当先锋,把他打垮是必然的。孙策采纳这一建议,首先造成假象,佯示部队主力仍然集中在原处,然后利用夜暗从查渎迂回到王郎的侧后,突然发起进攻。王郎惊慌失措,兵败逃窜,会稽一带地区就被孙策占领了。

一般情况下,战略上攻其不备,在于迫使敌人实行错误的计划与方针,采取错误的战略行动,以保证自己首次打击的效果;在战术上攻其不备,往往是指在战略上采取大胆而坚决的行动,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和空间,使用现有的兵力,兵器,抓住战机,乘敌之隙,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果断攻击,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国演义》第15回详细地描写了这次战斗。虽然对历史的记载有所改动,但孙静所引用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谋略思想,依然是作者强调的中心要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孙武“权诈之兵”的精髓,是战术选择的总则。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在进攻作战发起阶段,它可以在对手失去戒备的情况下,或者以对手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方式,实施突然打击,在短时间里取得军事上的巨大效果,并使对方在心理慌乱中做出错误判断,采取错误行动,招致连连失败。在战争开始或进行中,它又是一种避实就虚的制胜谋略,尤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可以指导人们攻击对手意想不到的薄弱环节,从而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因此,自孙武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原则之后,历代兵家都把它视为珍宝,推崇备至。

1938年,蒋介石想诱杀韩复榘,所以就设下了一个圈套。韩复榘其人,原冯玉祥部下,叛冯投蒋,任山东省主席,1936年,称赞张学良西安事变,抗战爆发,主动放弃山东,把部队开到了河南避难,使日军不战就占据了山东大片土地。

而蒋介石为了把分崩离析的局面控制住,就推卸责任,决定借韩复榘的人头来震慑北方各路军阀。

首先,他在开封召开会议,诱杀韩复榘。

韩复榘接到开会通知,曾犹豫,南京特务青天鉴说:“韩主席刚才还说昨晚梦见骑一匹快马向西飞跑,开封就在西边,您此去定是洪福齐天”,所以韩复榘就赴会去了。

1938年1月11日下午,韩复榘的乘汽车到达了开封会场。

在会场门口上,贴了一张这样的告示:参加会议的将领请在此下车。

第二道门口,左边的房门贴着“随员接待处”。

再接着向前走,就到了副官处,门口又有一张通知:奉委座谕:今日高级军事会议,为慎重起见,所有与会将领,不可携带任何武器进入会议厅,应将随身自卫武器暂交副官处保管,给予临时收据,会议结束后,凭收据取回。

会议一开始,蒋介石就说:……我们的个别人,不是与中央合力抗日,而是同日寇勾勾搭搭,同其他有野心的派别密谋反对中央,现在济南丢失了,泰安也丢了,你还要退向哪里?

韩复榘便立即反唇相讥说:山东丢失是我的责任,南京丢失,又该让谁来负责呢?

蒋介石恼羞成怒:韩复榘,你对抗中央!

刘峙急忙上前劝解:向方,怎么能跟委员长顶撞?先消消火,出去休息一下,边说边把韩推出会场。跟随刘峙上了汽车,然后把他抓了。1月24日晚7时,蒋介石下令枪杀韩复榘。这就是蒋介石攻其不备杀韩复榘的事情,可见,如果在一个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向他进攻,这时候是很容易取得胜利的。

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句话中,核心在“奇”字,关键是“创”字。它要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捕捉到对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常法和常识,反常用兵,出奇制胜。邓艾偷渡阴平,就把这一谋略充分地利用上了。魏景元3年,魏国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蜀将姜维集中兵力退守剑阁。由于蜀军扼守险要,魏镇西将军钟会屡次进攻不能奏效,加上押运粮草的道路险远,众军乏粮,钟会打算撤退了。这时,魏征西将军邓艾利用钟会和姜维相持的机会,亲率精锐自阴平经荒无人烟之地,凿山开道,搭造桥阁,涉险奔袭。一路上山高谷深,真的是极为艰险。来到摩天岭时,峭壁巅崖,不能开凿,眼看着就要陷入绝境了,邓艾的儿子和开路士兵尽皆哭泣。邓艾于是率先以毡裹身,从高山上滚了下去,其他人有毡的依法炮制,无毡的用绳索拴住腰,抓住树枝藤条,沿着悬崖峭壁,一个接着一个向前攀援前进,终于越过了摩天岭。当两千魏兵出现在蜀军面前时,蜀军惊惧奔逃,一片混乱。邓艾势如破竹,迅速把江油、涪城和绵竹等城占领了,直抵成都城下。当姜维大军还在剑阁浴血坚守时,成都的后主也早已经甘愿投降称臣了。

无独有偶,公元1660年5月,郑成功在厦门击溃清军的围剿后,想到清军绝对不会那么容易就善罢甘休,又听说台湾百姓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痛苦不堪,于是决心离开厦门东进,一举收复失地台湾岛。

为了使荷兰统治者麻痹,郑成功一面招募士兵、修造船只、积极做好东进准备,一面给占据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写了一封信,表示了“对荷兰国的善意”和自己决无对台湾“采取敌对行动”,的意图。揆一早已知道郑成功在大陆屡遭清军追剿的情况,但心有一天郑成功会打到台湾。荷兰政府为加强台湾的防务,特意从巴达维亚(雅加达)抽调樊特郎率领12艘战舰和1453人增援揆一。樊特郎一接到郑成功的信后,认为郑成功的信“可信”,于是,只留下3艘战舰和60O名士兵,带着其余部队的人返回了巴达维亚。

郑成功得到攀特郎去向的方向时,感到机不可失,便于1661年3月22日率精兵3万从料罗湾出发,直向台湾岛奔去。

在当时的情况下,荷军在台湾的总兵力为2000余人。由外海进入台湾的水道主要是岛和北线尾岛之间的大港,这里完全处于荷军的炮火控制之下。进入台湾的另一条水道是北线尾岛与鹿耳屿岛之间的鹿耳门港,只可以通行下小船,荷军在那里只建有一座小屋,派一名队长率6名士兵进行长期的驻守。

郑成功得到这些情报以后,制定了个避开荷军炮火控制下的“大港”,经由鹿耳门港直接在台湾本岛登陆的计划。4月2日下午,郑成功的战舰利用涨潮的机会平安穿过鹿耳门港,把毫无戒备的6名荷兰士兵消灭了,成功地驶抵台湾本岛。在台湾本岛老百姓的帮助下,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全部登岸。随后,郑成功迅速抢占了赤嵌街的粮食仓库,还把只有200名荷军士兵防守的普罗文查城包围了。

揆一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但是,面对十多倍于己的“敌人”,揆一心有余而力不足。4月6日,普罗文查城的200名荷兰守军全部投降。此后,郑成功包围了揆一盘据的赤嵌城,荷兰人虽然又从巴达维亚派兵来增援,但回天乏术,到这一年年底,荷兰人全部投降,从此以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个战术不仅在古代的作战中适用,在现在社会的商场上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实现攻其不备,往往应采用各种伪装佯动,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造成“敌人”的错觉,从而在“敌人”失去戒备的地点和时间,给“敌人”以突然袭击。

4寻机而上

没有人在一开始就能抓住机会,就像美国总统林肯一样。他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的磨难:竞选败北,未婚妻去世……可他还是在几乎精神崩溃的情况下又挺了过来,接着去挑战,最终当选成为了美国总统。

抓住机会靠的不仅仅是运气,还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顽强地攀登、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坚持”不管做什么事情时都是十分必要的。“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拼搏精神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一遇到困难就后退,就逃避,终将一事无成。困难是有的,而问题不是在困难,而是在于你如何去克服困难。

抓住机会,反被动为主动。设想一下,哪儿会有一个人整天给你送钱,而不要任何东西呢?机会也是如此,它不可能自己送上门来,靠的是你自己的追求。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中,要靠自己去争取机会。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商机,也就商品的销售机会。打仗讲究捕捉战机,做生意当然也要讲究捕捉商机。一般来说,商机都在人们的消费需要中存在着,而人们的消费需求又是经常变动的。当今市场上,一种流行的商品,很可能只是时兴一阵子,只有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才是最好的销售点,倘若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赶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就会错失良机。错失良机你就只能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坐在那里后悔不已。

作为一个老板,就应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特别是那些先兆性的市场信息,因为销售机会到来或形成之前,总是通过时间性很强,含信息量很大的先兆市场信息显露端倪。如能捕捉到先兆性市场信息,就能在机会还没有成熟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待机会一到,迅速投放商品,形成销售高潮。这时你会感觉到钱财在滚动,这时候你就要抓住机会前进了。

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善于利用消费者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所形成的消费高潮。比如,不同的季节,会对不同的商品形成消费高潮。冬季来临,会出现防寒服、皮大衣、棉鞋的消费高潮;入夏之时,对短袖衫、连衣裙、背心、凉鞋、电扇等商品的需求量猛增,这些销售机会才是很好的。节日也是推销的良机,儿童节到来,为儿童用品、糕点、糖果之类带来热销的机会。还有像节日都是推销商品的“黄金时机”。一个有眼光的商人还善于利用较大的社会事件和政治事件而造成的销售机会。一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件,往往会对某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你善于把这些事情跟自己的生意联系起来的话,抓住这种机遇,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1953年,一个叫霍英东的香港巨富毅然拿出自己几年来积蓄下来的钱,进军房地产市场。1954年,他自己的立信建筑置业公司成立了,专门从事房地产生意,拆旧楼,又买又卖,从此,他致富的基础就成了房地产。这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从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决定性的一页!”

在香港的弹丸之地,那里是人多地少,房地产走俏之势,几乎是生意人的共识,关键是看准了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行动。霍英东转入地产业,比李嘉诚早四年,比包玉刚认准地产业还早一年。这对当时年仅32岁的小伙子来说,的确是不容易。

霍英东一举一动,也引起了局内局外人士的普遍惊诧:一个惯于水性的水上人家子弟,难道会对陆地上的拆房建屋同样表现出谙熟?但是,说这些话的人还不了解霍英东,他作为一个生意场上的“中锋”,爆发力是很强的,越是艰险越向前,决不回头。

当然,在跨出这一步之前,霍英东也并不是鲁莽行事,而是针对自己资金有限的短处,制定出了一条很妙的计划。在此之前,房地产商人往往先要投资一大笔钱购地建房,待房屋全部建成后才逐一出售,或收取租金。在这一点上,霍英东充分显示出他精明的经营头脑和高超的管理能力,他把这种旧的传统经营方式改变了,采取大楼预先分期分层出售的办法,既预先把将要建造的房屋出售,然后用收来的资金造房。这样一来,他完全就可以把资金不足的情况扭转过来了,原来自己手上也许只有造一幢楼的钱,现在却可以“借鸡下蛋”,造起十幢楼来,这样也加快了资金周转和建房进度,利润当然也是很丰厚的。

在经营房地产的时候,他实行了自己独特的“房地产业工业化”。这对房地产商来说,以前只能兴建一座楼宇,现在用同样的资金加上预收的款项,足足可兴建起十座楼宇了。而对购屋者来说,更具宣传价值:先付一小笔,待到楼宇建成时,地价上涨,转手倒卖,白花花的银子大量地流进自己的腰包。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炒楼花”。

“楼花”的发明,使一般平民也有购买楼房的机会。霍英东说:“今天,一个佣人也可以拥有一层楼,她只需要先付一笔小钱。”不需住房者还可以炒“楼花”,若半年或一年成交,往往能赚个对本。

这样的一个他举,使霍英东的立信公司创办不几年,高楼大厦满港九,打破了香港房地产买卖的记录。公司也开始迅速壮大起来,霍英东这个建筑业的“外行”一跃而成为香港房地产业的巨子。至今他名下的十家公司,大部分还是经营的房地产业。由他担任会长的香港地产建筑商会的300名会员,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在香港,真可以说是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财富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富不再以占有土地、矿产、工厂、劳力等有形资产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拥有信息、知识、智慧、比特等无形资源的多少来衡量了。索罗斯在3个月内赚12亿美金,比尔?盖茨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世界首富,杨致远、张朝阳、丁磊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只用了2年时间、英国的阿塔拉从穷学生到亿万富翁的历程只有5个月,而李泽楷一夜之间赚了他父亲李嘉诚一辈子的钱……这些奇迹,用传统思维是无法想像的“在网络时代,世界500强与普通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你相信这一点,明日的富翁或许就是你!

在我们平常的生自学成才中,常常说“我们要抓住机遇,把事业做大做强”,这里的“机遇”有它的偶然性和客观性,但“抓住机遇”却有了一个“通过锲而不舍努力而获取”的含义,把我们积极主观能动性显示出来了。另外我们还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这个事情我有机会一定给你办,现在确实没办法”在这个“机会”中,隐藏一个“等待”的含义,也就是主观上非常积极,需要等待客观上的“机会”来临。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人因为与机遇擦肩而过,还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甚至还为错过一个机会而遗憾终生。

想要循机而上,首先要看到各种各样的机会,理解机遇。机遇,意思是好的境遇,在企业中,机遇和机会不能完全画等号,机会随处可在,但机遇却是很难得的。机遇,可以理解为重大的机会,它有“遇”的色彩,同时也有点可遇不可求的意味。“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告诉我们机遇是要靠自己的实力牢牢把握的,不然就可能会在转瞬间消失。

抓住机遇,首先就要有能力驾驭机遇。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是事业的成功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主观努力、二是客观机遇。针对事业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要灵活应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毋庸讳言,那些出类拔萃的经营者之所以能获得超额利润,他们具有把握和利用机遇的能力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循机而上,为的是通过寻求机遇而获得利润。这就要求经营者针对机遇,确立新的工作重点,确立新的盈利目标,着眼新的实际,总结新的经验,探索新的路子,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资金,使企业通过成本最小化导致的企业收入最大化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5用厚黑技巧创造机会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人埋怨机会不等,命运不公,总觉得自己遇不到机会。每每看到别人的成功,总是归结为“运气不好”。实际上,只要从整体上来说,对每一个人来说,机会都是公平的。

没有机会,关键在于主观上的问题。

机会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降临到一个人头上,机会也不可能像路标一样,就在前面静悄悄地等着你。机会具有潜在性,它是等待着开发的;机会具有隐蔽性,它是隐藏着的;机会具有选择性,它只垂青于那些在追求中、在动态中、在捕捉中的人。

对待机会,有一点是十分关键的,那就是你是被动地等待、消极地等待机遇,还是主动地去追求?等待机遇不像是等班车,到点儿车就来,机遇要看你的等待状态如何。所以,人们要学会用厚黑的方法去创造机会,尽量利用好一切机会。而实际问题在于你是否在时刻准备着、在刻意地追求着。有许多人,看起来好像没有机会,没有前途,但是有一天偏偏就发生了转折,自己创造出了一个机会。其实,许多成功者都有这样一种经历和体验。所以,机会就会像你身边小河里的鱼,只有你积极主动去捕捉,才有可能会捉到。

培根说过:“智者创造机会”。机会是等不来的,他必须靠我们平时的勤奋经营和努力创造才能获得;机会也是平等的,关键看你是否懂得如何去寻求机会,并且将它变成人生成功的垫脚石。

其实,机遇与我们的人生事业是休戚相关的。一个人的一生中,有时候一个偶然的机遇可能让你走上康庄大道,从此平步青云,财源滚滚。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又总是在感叹为什么别人有那么好的机会,而自己没有?那些人不从自身找原因,所以整天都是在怨天尤人!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每天都向上帝祈祷能中500万大奖,但日子一天天过去,却一直没中过奖。所以他总是埋怨上帝对自己不够公平,不给他机会,上帝终于忍不住一场怒喝:你要我给你机会,但你总得去买一注彩票啊!原来他每天都虔诚的祈祷了,却从来不去买一注彩票,不要总是埋怨没有机会,不为自己创造机会永远没有机会。

还有一些人只知道一味地干,当别人出了成绩的时候,只能抱怨他的运气好,可又有谁真正的想过,为什么人家成功了,不是人家运气有多好,别人付出了许多,你又付出了多少?付出=收获。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其实,机会并不会莫名其妙地从天而降。任何一个机遇的来临,往往都是因为自己过去的努力和善缘所致。

所以,在我们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历程中,我们先必须认真地去做,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然后我们还必须以永不放弃的精神执著地去做,只有当我们扎扎实实地做了,我们离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越来越近,成功也就水到渠成。

有些男人很聪明,在追求女人之前就深思熟虑,周密计划,如果没有机会展现魅力,接近对方,那就创造机会,滋生事端,必要的时候还要导演一出英雄救美的“壮举”。

比如有一位张先生对李小姐有意思,但李小姐并不一定青眼有加,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张先生始终没有机会接触李小姐。

所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了解到李小姐每次下班要经过一个狭长的胡同,于是买通几个朋友,假装对李小姐怪腔怪调,值此关键时刻,张先生正好从这里“路过”,与“歹徒”勇猛搏斗,虽然受了点轻伤,擦破点皮,但总算赶走了歹徒。于是李小姐感激不尽,继而敬佩爱慕,一来二往,心里也就有了张先生,爱得越来越深,全不知张先生精心导演的这一出“闹剧”的内幕。有手腕的老板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为了自己的目标,脸厚心黑,阳谋阴谋,台上台下,拿得出手拿不出手,只要能带来效益,维护形象,毫不犹豫一概采用。而采用那些服众惑众威众镇众的手法时,又往往不动声色,暗地里盘算,悄悄进行,耍手段于无形,这种老板才是一个真正厉害的厚黑者。

机会本身没有多大区别,所以,创造机会本身也没有多大区别,用厚黑的方法为自己创造机会,你会更快地走向成功。

6不要轻易被别人左右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总是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把精力全部消耗在了应付环境之中,以致没有余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样真是太可悲了!机会也永远不会青睐于你。

请留意你周围的这些人:“假如这样做,人家会怎样评价我呢?”“别人会对我是什么看法呢?”“他们该不会笑话我吧”……这种人,他人的评价在他们心中占了主导地位,并且将其看得比自己的主张更重要,就很容易被其所左右了。如果自己的行为取决于他人的评价,那么一旦听不到了他们的赞许,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最终也将落个一事无成的结果。

还有一点是更糟糕的,他人的评价往往又不尽一致,你不得不为之疲于奔命甚至无所适从,一年到头总是在“不知究竟怎样才好”的为难紧张之中团团转,总是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太在意了,便会迷失方向,找不到了行进的路。

有一个故事真是叫人啼笑皆非,说的是一位老人带着一个孩子进城。开始是孩子骑在驴背上,老人牵着毛驴走在前面。路上行人见了,议论道:“看,这个孩子多不懂事,自己骑在驴背上,让老人步行。唉,真是不敬不孝,不敬不孝啊!”两人听了,觉得有理,孩子下来了,让老人骑上去。可是走了没多远,又听有人说闲话:“这老头,自己骑着毛驴,让这么小的孩子走路。真不像话!”到底谁该骑毛驴呢?两个人最后决定:谁都不骑了,大家一起走。这时,有人又说话了:“哈哈,有毛驴不骑,真是两个大傻瓜!”最后,这一老一小没有办法,只好抬着毛驴进城了。

其实,这一老一小两人,即使侥幸由于他们天生的“善于应付”而不至于再受到他人的指责,但其最大的成就也不过是赢得一句“圆滑周到”或“好好先生”之类的称谓而已。对他们自己而言,因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应付环境和迎合他人的评价上了,一生中就不会完成几件大事。

当然,这意思也并不是说一个人应该独断专行,不顾是非黑白。而是说,他人的评价,只能代表他们的看法,并不一定是真理,也不一定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只要对你是有利的,你可以听;认为不正确就可以不去理会,主动权应掌握在你的手里。如果凡事都一股脑儿接受,其结果必定是失去了锻炼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就像进城的一老一小那样,结果只好抬着驴儿进城了,而即便是抬着驴儿进城,也一定还会有人大叫道:“哇,这真是两个天大的神经病,有毛驴不骑,还抬着它走!”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又何必过于关怀他人怎么说、怎么想呢?人的思想、环境、修养不同,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也会不同,哪儿能对你的所作所为全部都理解呢?你只要意识到自己的理智怎么说,自己的良心怎么想就行了。即是说,只要问心无愧,就完全可以“我只对自己负责”了,即使瓜田李下之嫌也无所谓。

对于他人的一些评价,我们可以用耳朵去听,但绝不可以用心去徘徊。

所以,自己认定是正确的事情,就要义无反顾地做下去,千万别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这样,进城的一老一小便可以轻松而愉快地行进了;你也不会在“不知究竟怎样才好”的窘境中犹豫不决了。

当你向理想中的目标迈进时,别人可能会向你泼冷水,以打消你的积极性。这时,你要坚定信心,排除外界带来的干扰,集中精力致力于你的奋斗目标。要知道,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你都不能赢得所有人的赞同,总有些人会对你产生不满,这是生活的现实。你如果有思想准备,便不会因此而忧虑不安或不知所措,就能挣脱情感上的枷锁,坦然地去走自己的路。

不要把棱角磨圆、不要相信所谓的世故圆滑,人生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前行,没什么近路可走。用奋斗和努力再次磨砺出你的性情、你的胆量、你的脾气、你的个性。

没有他们我们照样转,可问题是它离了你也照样转。所以,你想让自己变的重要,就快些行动、多些积极,这样,你才能成为左右地球转动的人、才能成为左右别人的人,而不是被别人左右。

在社会中,什么事情是最可靠的,那莫过于自己的所见所闻,但即使这样,有时候我们还是看不到或听不到事实的真相,还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要探究事理、立足社会,必须不为他人所左右。譬如,我们都知道圣贤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行为不附庸风雅,超乎于世俗外,直接或间接地与天道合为一处。他们的文章可以教导后世。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文人骚客学圣贤之道,并且依赖这些文章去考察古圣的行迹,探究他们的用心所在。但是对于著作中的词语缓急、韵味薄厚,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品味出来,或者又擅自加上了自己的观察理解,所以虽然差之毫厘,但是写出文章来就会谬之千里了。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的道德要亲自领会他们的教导,切不可尽找些后世的文章来读。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搞研究做学问也好,干正事办案子也罢,都应该以第一手材料为依据,不能轻信道听途说之言,更不要为他人所迷惑、所左右。

现在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不应为世人所左右,但人人都似乎想用言行左右他人,深究其实质,这都是私欲的表现。

如果你今天正在做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的话,就立刻停止吧,不要被任何东西所左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