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活学活用厚黑学 > 第十五章 智慧的最高境界——大智若愚

第十五章 智慧的最高境界——大智若愚

书籍名:《活学活用厚黑学》    作者:王凤荣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古语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的意思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表现得很愚钝,身手很灵敏的人往往都表现得很笨拙。没有人期望愚蠢呆笨,但是愚和智从来都是相对存在的,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其中的分寸把握充分体现着人生的智慧。

其实,换句话来说大智若愚也是社交中厚黑的一种境界。

1功成身退是一种境界

人世间的事情瞬息万变,让人难以预料,就像夏天的天气,晴雨难测。人们都是在天晴时出来办事,下雨时躲在屋里。这就是调整自己的行动,赢得利益而躲避伤害。中国有一句最富含哲理的话,叫做见好就收。功成身退飘然而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非要等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才抱头鼠窜滚出历史舞台,这是不聪明人的做法。

华盛顿被誉为美国国父,凡是了解他的人,都为他在立国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高瞻远瞩所倾倒。华盛顿本可像殖民地时代美洲宗主国英国那样建立君主制,他手下也确有人想拥戴他称王。即便不当君主,做个终身大总统也是名正言顺的,也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华盛顿却只做了两届总统,就无论如何要退下来。他是美国的国父,在其声誉最隆之时,功成身退,并立法两届总统制,奠定了美国现在的民主体制,为世人所敬仰。

“云山苍苍,河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历史上,很少有人可以当此四句,但华盛顿则当之无愧。他与其伙伴们建立的一套制度被沿用了两百多年,至今还仍然充满活力。尤其是他的“连任两任”作为范例一直沿袭到罗斯福时代才因战事破过一次例。两百多年来,几乎每一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时都要追忆他的盛名美德,真可谓高山抑止。他成为美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国父,其坦坦荡荡之胸襟是美国政治家之最高典范。

同时,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反观一下印度尼西亚的前总统苏哈托,他本来也是个民族英雄,当年的地位与影响足可与华盛顿媲美。可是到头来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原因就是他一直霸占着总统的位子死活不放,而且一人得道整个家族都鸡犬升天。当初的丰功伟绩几乎都被执政几十年后的老糊涂抵消了。直闹到民怨沸腾、军队倒戈,才灰溜溜地下了台……

由此可见,功成身退是做人的一种很高境界,自古真正的能人智士大都功成身退。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人类历史上名垂千古,留下自己辉煌的一页,才是最后的成功者。

曾被誉为日本摩托之父的本田宗一郎,靠自己的努力创立了本田公司。1960年时,本田摩托车的生产就突破了149万辆,出口6万辆,居世界第一,本田公司成为世界性大企业。1959年,本田怀着“最早向最困难的挑战者迎战”的信念开始进军美国摩托车市场,果断组建了“美国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美国市场刮起一阵强烈的“本田旋风”。1964年本田已占领了美国一大半的摩托市场。他创办的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日本汽车界排名第三,在摩托车界是世界“摩托之王”。在1991年,美国《幸福》杂志上排名的世界500家大工业公司中,本田公司位居第38位。

在本田的一生当中,表现最突出的优秀品质就是他接受西田通弘的建议,功成身退,并且能使这一传统在本田公司的内部代代相传下去。

西田通弘在本田公司工作了30年,公司里所有部门的经理他差不多都相继担任过。他特别的精明能干,足智多谋,为本田先生和藤泽先生出了很多有关工作上的好点子,因此被誉为公司的“最高参谋”和“出谋划策者”。

在1971年初,有一天,他和本田先生在闲聊,提到他对公司前途的看法时,他说:“我认为公司的人都已经成长起来了,您是否该考虑交班了?”他认为本田先生与其说是在履行董事长的职权,倒还不如说他是一个活跃在技术开发现场的人物。从培养接班人的大局出发,他认为本田先生从第一线退下来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当然,他说这话时有点战战兢兢。

但是本田却出人意料地立即握住了西田的手说:“你说得非常对!今天我就辞。”因为涉及问题太多,马上就进行交班是不可能的。1971年4月,本田先生便把本田技研所董事长的职位让给了河岛喜好。

面对自己辛辛苦苦创立的事业,他竟然可以轻松地让给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真的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让很多人为之惊奇。

美国篮球巨星乔丹在他36岁时宣布退休,结束了体育史上一段曾经令千万人着迷和振奋的辉煌生涯。这名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超级明星,一生中六次协助芝加哥公牛队夺得冠军,本身获得10次得分王和5次最有价值球员奖。此外,也赢得两枚奥运会金牌。

他说:“作这个决定不容易。这是要一个人放弃他真正喜爱的东西。我不想愚弄自己,我不想在投入后,等到球季中途却发现自己无心恋战。这样做,对那些跟我一起合作的人不公平,对球迷也不公平。”

乔丹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上,为自己创造了美丽的神话后,毅然在自己锋芒毕露时,退出了苦心建立起的霸业。

人生有许多辉煌,但不可能永远辉煌,在人生和事业达到了顶峰时,要学会急流勇退。我们许多运动健将正是从事业的顶峰退下来,把新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以此推动事业的发展。放弃昨日的辉煌,才有可能瞄准新的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功。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这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功业已经成了,就引身后退,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世间伟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效法自然,主动地退位让贤。

现实当中,花开了,结果了,也就退了,自然万物就是这样。人也是这样,范蠡绝顶聪明,料事如神,他有“础润而雨、月晕而风、防患于未然”的超人本领。帮助勾践政治成功以后,他就引身而退,因与文种情同手足,临走,留给他一封推心置腹的信,劝文种也早日归隐。文种不听他所劝,仍执迷不悟,最后没有落到好下场,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张良大力辅佐刘邦,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天下已定,四海归心时,也正是他该享受容华富贵的时候了,可是,在汉王准备赐予他五千户时,张良却断然拒绝,放弃功名利禄,请求做一个小小的留侯。

功成身退,是张良的选择,尽管身后投来的是惊异的目光。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狡兔死,猎狗烹”,不久以后,韩信被斩,彭越被杀,而张良得以保全,赖于他的放弃。放弃了暂时的功名,安享晚年,他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流传百世,千古流芳。

人的特性,对熟悉的事物与人往往不太留意,甚至挑刺。以功高者自居,难免气盛,难免对他人挑刺较多,难免有时会无礼,难免会得罪权贵及其身边的人,当矛盾较大时或权力太大让“皇帝”等新权贵感到极大威胁时,杀身之祸就在所难免。正如人生,必要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不会让人生厌。但当一个人权势、名利在手,得意洋洋时,很多英雄都是难以明白身边的危难或不舍得放手,往往最后没有什么好的结果。有人身败名裂,是为贪婪之报。开场其乐无比,下场却惨无比者,屡见不鲜。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会发展到至善的地步。只要尚未达到至善的境界,它们就会一直连续不断地加以发展;而一旦达到至善的境界,它们就会渐趋衰落,就像转动不休的陀螺一样。

所有高明的赌徒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离开赌桌: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尚有更多的成功——也要见好就收。因为当你还在那份好运中悠然自得时,它很可能会摔倒,并把所有的东西撞得七零八落。因为幸运女神不可能总是跟随某一个人,她也会感到疲倦的。做人,最高明的归宿,就是要懂得功成身退。

2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懂得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生活环境,无论有多么大的变化也能入乡随俗,随方就圆。即使遇上别人级别高、条件好及待遇优厚时也不会眼红;遇上飞扬跋扈者能进能退,会斗争也会保护自己;遇上喜欢争风吃醋爱占便宜的人,则能常常尽量容忍,谦让他人;遇上种种不良风气而个人的力量又一时纠正不过来时能适可而止,不生气,必要时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人眼光远大,胸怀宽阔,能够把世间的一切变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太平。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不管际遇如何,都能保持快乐的心境,那真比有百万家产还更有福气!俗话说:“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在现实的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是很多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际遇不是个人力量所可左右,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环境中,惟一能使我们快乐的办法,就是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当我们处于不能改变的不如意的时候,只有安详顺受,并且从容的由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道路,才是求得快乐宁静的最好办法。

有一次,王耀从台中坐车回台北。车到中途,忽然抛锚。那时正是夏天,午后的天气,非常闷热。车无法继续前进,车上的乘客都很着急。只好站在烈日之下抱怨,当时,王耀一看情形,就知道急也没用,车子不修好也走不了,反正得慢慢等车子修好才可以走。于是,他问了问司机,知道要三四个小时才可修好,就独自步行到附近的海滨游泳去了。

海滨清静凉爽,风景宜人,在海水中畅游之后,暑气全消。等他游泳兴尽回来,车子已经修好待发,趁着黄昏晚风,直驶台北。之后,他逢人便说:“真是一次最愉快的旅行!”虽然回去晚了一点,但却让他有时间去游泳,他的心情也很愉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好处。

环境常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怎样面对拂逆和不顺。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还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在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知足常乐。人生之路是很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种境遇,面临什么样的境遇就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贫穷的时候,一定不能让心也贫穷;富足的时候也不要忘了生活来之不易;经历苦难的时候,告诉自己苦难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得到幸福的时候要懂得给予别人幸福;春风得意不会是一生一世,落魄失意也不过是一时一刻。随遇而安就是宁静与坚强,就是豁达与宽容。知足常乐就是要时时给自己一个好心境,不管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要学会享受生活,自得其乐。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努力奋斗积极争取,也要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有些东西越处心积虑,越刻意追求就越是得不到,有些东西,是你的,得来也许会全不费工夫。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有什么就品味什么,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人生也许会更坦然,更洒脱,更快乐。正如林清玄写的: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随遇而安就是一种流水的胸怀,流水是无形无状的,它落在湖里就蕴造出一泊风景;它缭绕于山间就响出一片丁冬的泉;它漫过小溪就流淌出一曲追逐的快乐;它汇入大海就成全了一种博大的情怀。无论何时何地,流水都融入周围的景致,不张扬,不奢求,甘心在平凡里点缀出一个美好的自然。随遇而安是一种生存的智慧,随风飘散的草籽,从不挑剔生存的土壤,无论是肥沃的田野还是贫瘠的荒漠,无论是四季如春的南国还是寒风凛冽的西北边陲,只要有一方泥土,一点阳光,求得一丝雨露便可以蔓延出一片喜人的绿。

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是一种人性的本真,在儿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在心里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乐观的心态才不至于扭曲前进的风帆。知足常乐,真正意义上是个人永远追求的精神基站。

树,无论长在路边,还是长在高山,都一样的挺立着;狗,无论缩在院落里看家,还是躺在主人的怀抱里受宠,都快乐地摇着尾巴;鹰,无论在西伯利亚寒冷的戈壁,还是在新西兰温暖的草原,都高傲地飞翔着。人有着超常的智慧,有着非凡的创造力,万物之灵,难道还不如那些自由自在的动物吗?

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是我们智慧人生的一种选择。人生如戏,起伏跌宕,总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成功的时候,要能够在成功的光环下坚持奋斗,才会有更多的成功;失败的时候,也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并借此磨砺,提升自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山中行走,突然,看到一只老虎,吓得他夺命狂奔,虎在身后紧紧追赶,跑到一峭壁前,已无路可走,好在峭壁上悬着一条青藤,他赶紧顺滕往上爬。不幸的是,这时他发现一只老鼠正在不远的上方啃噬青藤,眼看即将断裂,而下面的老虎也正虎视眈眈,他害怕极了,心急如焚。而这时,他忽然发现在他的面前有一颗鲜红欲滴的草莓,他毫不犹豫,将草莓放入口中,慢慢品味。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恐惧、哀怨、紧张、悲伤都是没有用的了,不如在最后的时刻,细细品味一颗草莓的美味。

作为一个人,无论生命里有什么,都要欣然接受,因为即使哭丧着脸,一样要跨过路上的沟沟坎坎,一样要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那么为什么不微笑着面对呢?人生就像一碗汤,是咸是淡,要看自己往碗里撒多少盐。就算不可以选择命运,至少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

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生活的滋味会更美妙一些,快乐也会随之而来。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人要学会激流勇进,也要懂得顺流而下

人生如一条直线,平淡而真诚;人生如一条射线,永远向前而又散发着美丽的光芒;人生如一条曲线,充满了无数的荆棘与挫折。在生活中,可能会有很多事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顺利,因此,人要成会激流勇进,也要懂得顺流而下。不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微笑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生不但需要拼搏的精神,也要用来享受,在人生道路上边走边看,也要保持一生的快乐,这样才不会虚度一生。“一帆风顺的只是故事,丰富多彩的才叫人生。”我国古代的文豪李白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他仕途坎坷,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然而他激流勇进,成为了我国古代诗史上的一代宗师。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慨,但仍不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正因为刘裕的激流勇进,才有了故土的重归祖国,才有了历史上的伟大胜利,他的奋战同时告诉我们不要沉浸在黑暗的阴云中停步不前,否则你将错过更多的黎明。激流勇进,人生之花便会开得更加灿烂,成功之路也会变得更加辉煌。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全部是用鲜花铺就,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任何生命都有遗憾,不论做了多么精细的准备,不论进行了多么艰苦的奋斗,总有遗憾与你相伴。所有为人生缺憾而痛苦的人,总是因为对世界有着太多的贪念,才对本来十分正常的人生遗憾不能坦然面对。假如我们能坦然面对,缺憾就转化成了动力,动力就转化成了勇气,勇气就转化成了刚强,刚强就转化成了人生的成功。正确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从中享受生活的快乐。做人要懂得顺流而下,要给自己留个台阶下,张弛有度,需要时,休息调整一下,积蓄力量,重新出发,再次登攀,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激流勇进,你便获得了成功的机会;获得了磨难赐予你的力量;获得了新的勇气与希望。

激流勇进,就注定你要面对风雨,但你也将因此获得成功,因为他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创造出因坚持而获得幸福与快乐的奇迹,诸葛亮自从出师之后,便戎马一生,在那“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豪言壮语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虽“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但正因为他的激流勇进,因此获得的伟绩也便犹如一条巨龙翱翔于东方苍穹。

然而,当我们抢占先机时要激流勇进,坐失良机时就要顺流而下了。顺其自然也是一种美丽的境域,也是一种美丽的感伤,更是一种美丽的领悟!不能激流勇进的时候,何不保留一分急流勇退,顺流而下的洒脱呢?

人生有很多成功,金榜题名是成功,加冠晋爵是成功,激流勇进也是成功。成功是事业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而干事业如同登山运动一样,到达了一个高的山峰,剩下的只有下山,只有从这座山头下去,才能向更高的山峰攀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顺流而下也是成功。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顺流而下也许是最佳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中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流而下也不失为聪明之举。总而言之,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会激流勇进的同时,也要学会顺流而下。

4做人不要锋芒毕露

做人不要太锋芒毕露。当你处于顺境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内心处理好,要为将来的未知情况做准备。多多积蓄能量,使顺境在你身上呆的时间长一些。

每个人都是很平凡的一个人,得意之时最好淡然一些。人不可能一辈子春风得意,如果你在得意时飞扬跋扈,那么你失意的时候,别人也会同样对你。与其在那时感叹世态炎凉,不如在当时,就做一个谦逊有礼的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长久的尊敬。

当然,在如今的时代中,也许会有人说:“如果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但我们应该考虑到的是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纵观历史的长河,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例子可谓是数不胜数。李广,是汉朝的将军,是令匈奴兵闻之丧胆的大将,但最终却以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结局,与他平日的处世作风有很大关系。他在战场上能够与将士同甘共苦,在生活中,更是视军士如子弟,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得到众勇士的拥戴,而且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凡事都是锋芒毕露,不知韬光养晦,让汉家军几乎成了他的李家军,不遭到皇帝们的猜忌才怪。而且性格自负,不善于与人交往,为人处世与那些官场上的人大不相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人,如果太锋芒毕露,大都不会有所善终,不能融于集体,就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李广之死,究根结底,与其锋芒毕露的性格和名声很有关系。作为一位具有非凡勇敢和机智,且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将领而言,如果得不到皇帝的认可、赞同,且被官宦形成的圈子所排斥,那么,他所获得的民心和名声,也许他自己很引以为荣,但事实上对他是相当不利的。

李广一生与匈奴进行七十多次战争,也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却未被封侯,就是最好的证明。做人虽然应该正派,刚正不阿,但大丈夫亦需要审时度势,要拥有大智若愚的心机,善于把握机会,使自己不至于被日益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枪打出头鸟”,做人一不定不要锋芒太露。

在字典上,锋芒,是指:“刀锋和武器尖端。”崭露锋芒,就是说表现出锐气、展现才华。事实上,这与成功的要素并不矛盾,只是人们习惯于展露锐气和才华,不习惯于收敛和坚忍。过多地和过分地展示自己的锐气和才华,成了这个浮躁心态下个体的行为主要表现方式,才会容易使别人看不过去。

其实,古代是此,在当今社会中,也是这个道理,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不要锋芒毕露。不要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

王先生毕业于某名牌大学,有过硬的管理才能和游刃有余的公关能力,但有一个缺点:争强好胜且易冲动。毕业后,他就到南下“淘金”,到了珠海。

出于他的学历和能力,很快就在珠海市一中型合资企业找到了工作。他主要负责公司的宣传工作,当时他自己只是一心在想应该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刚进企业,写出来的文件颇受老总喜欢,老总多次当众夸奖他。但半年后,与他一起进来的两个同事都升了,只有他的位置没有动,于是,他心里不免有了点不平衡,最后他与人事部经理当面冲撞起来。

按他的说法“我豁出去了,不成功,便走人。”冲撞之后,老总也知道他是有能力的人才,不想损失。就单独找他谈话,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小王,请给我一个认识和了解你的机会。”老总准备再考察他一年半载,便提拔他为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年中薪资调整,他的工资翻了将近一番。这一变化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没能维持多久,唐先生又有了新的不平衡。因为与他一起进来的同事又有了新变化,要么升职要么跳槽,而他仍旧原地踏步。

一个人,纵使你才华横溢,也要一步步向上攀。如果你显露张狂的个性,企图一步登天,那么,你将摔得更加惨重。一个成熟的职业人应该懂得把握自己,懂得不断地修整自己的个性。

在一个公司里,如果一个人总是特意地在领导和对方面前表现自己,或者是才能方面,或者是财富方面,它只能导致两个结果:或者是使对方倍加自卑,不愿同你来往;或者是使对方倍加生气,决定要杀一杀你的威风。显然,无论哪种结果都是我们不想要的。

当然,不要锋芒毕露不是说完全不要显示自己的才华。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有时候不显示自己的才华是吃不上饭的。但千万要记住的是,你可以展示才华但不要“炫耀”;你可以表现得很聪明,但不要认为别人就是“傻子”。

5该糊涂时就糊涂

“小不忍则乱大谋”,其实“糊涂”并非是贬义词,与“认真”并不矛盾。糊涂并不是“真糊涂”,心还是明白的。

为什么有的人很聪明,而办事却处处受阻?为什么有的人把别人当朋友,而别人却把他当敌人?为什么有的人在事业上很成功,而在家庭问题上却没有办法应付?为什么有的人专业能力很强,却在职场上屡屡不能升迁?其实,只是他们缺少“该糊涂时就糊涂”的人生大智慧。现在,糊涂学已渐渐成为一种文化。

说起“难得糊涂”,还有一段神奇的来历。这句话是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给世人留下的名言。郑板桥在山东上任,一次游览莱州去峰山,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盘桓已晚,就在山中一个茅屋借宿,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他家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赞叹不已。第二天早上,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于刻于砚背。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后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大,尚有余地,板桥就请老人写上一段跋语。老人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他也用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郑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两人如遇知音,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遂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着很多不值得计较的小事。特别是在家庭中,年轻人如果花很多钱去买一件很时髦的名牌衣服。老人们可能很反感,有时,甚至会当面指责,最后,可能会发生争吵。其实,因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平心而论,是很不值得的,会伤了家庭和气。

宋朝的重臣吕端,他为政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宋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对老人来说,也应该向他学习一下这种精神,该糊涂时还是糊涂一点为好。

所谓小事糊涂,因为是小事,不起眼,老人大可不必事必躬亲。在家庭中,两代人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价值观念取向有着明显差别,老人往往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在是一切讲实用主义,就算要考大学,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对症下药”,以免日后求职困难,如果老子定要儿子上什么学校,这就不大合情理了,老人至多提个意见供参考就行了,不可把自己的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至于其他的一些小事,大可放手,毕竟自己是个局外人,不可能替孩子去走他未来的路,只要他不误入歧途,自己“糊涂”一下并无大碍。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糊涂”并非说人的智商低,与傻子一样,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一门处世哲学,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的高压之下,人们的最基本的生存权难以保障,一句话惹了别人就会有杀身之祸,人们纷纷装糊涂以求自保,就不足为奇了。?

在两千多年前,赵高的阴险狠毒是众所周知的。有一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指着一头鹿说,这是马。秦二世说赵高看错了,赵高便让群臣回答。其实大家都明白那是鹿,大家更明白赵高以此来考验大臣对他是否忠诚。于是,很多人就装糊涂,也说那只鹿是马,保住了性命,也有刚直不阿的人据实指为鹿,于是招来杀身之祸。那些指鹿为马的大臣虽说不太光彩,但出于无奈,并不难理解。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前糊涂哲学已被人奉为法宝,这当然是社会制度使然。

曾经也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水清不养鱼”、“凡事莫较真,较真没好人”,这些话都深刻地反映了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浸润整个社会生活、甚至成为民族意识特性的宽容的理念。

真要做到该糊涂时就糊涂也是一件不易的事,它需要智慧、修养和勇敢。这样的“糊涂”常常是大智若愚,需要用你的智慧参透人生,领悟人生的真谛,不为生活中的各种幻觉和雾障遮住眼睛,把事情看得远一点;它需要人有一种超脱的心态,有一种平如镜、淡如水的、淡泊一切得失的心境;还需要有一种勇气,一种平淡的哲学,坚持一生一世,并非易事,没有一种牺牲精神,没有一种挑战自我的胆量是无法做到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楚王大宴君臣,当楚王的妃子给大臣敬酒时,大厅的灯突然被风吹灭,一个醉酒的大臣突然拉住王妃亲了她一口,王妃一着急就将那大臣的帽缨扯了下来。妃子就向楚王诉说了刚才发生的事情,要求楚王把那个被扯下帽缨的大臣找出来,给予严惩。让她想不到的是,楚王听后却下令,所有大臣都摘下帽缨,一醉方休。那酒醉失礼的大臣本以为自己是非死不可了,没想到却意外地捡回了一条命。后来,楚国与邻国发生战争,那位大臣为报庆功宴上楚王的不杀之恩。在战场上英勇无敌,立下了大功,最终战死沙场。

楚王就是巧妙地运用“糊涂”哲学,化解了一场君臣矛盾,从而感化了一名勇将,使他诚心报国,自己也从中大大受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很多人,包括同事、亲戚、邻里之间,都难免会有些摩擦,引起一些烦恼。如果要斤斤计较,往往就会越想越气,这样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如做到遇事糊涂些,自然烦恼会少得多。

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有个烧木炭的老汉,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年龄大了,无法再砍柴烧炭,就把两片树林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他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也很勤快,每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还可以,但几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不料,一场意外的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他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庄稼,无奈之下,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放羊。刚开始,生活虽然很贫困,但岗上树苗很快就长大了,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因为树木防护,那场暴雨对他的庄稼也没太大损害。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是怎么做的,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越来越旺啊!”

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是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人生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随时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挫折,我们何不给自己一个重来的机会呢。

索罗斯被誉为经典的冒险家、杠杆王,在高风险的金融市场的运作过程中,他有巨大的成功,也遭受过惨重的失败,但最终他没有被失败所击垮,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除了他具有敏锐的眼光,理性的分析,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投资者,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善于保护自己的能力也很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他坚持的神圣定律之一,是他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保障。生存的欲望告诉他,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要记住不能作孤注一掷的冒险。在冒险的同时他十分注意保证自身的安全,当事与愿违,预测失败时,他宁可过早的放弃。及时放弃战役,才能活着打下一仗,这正是索罗斯的典型做法,也是他的高明之处。最伟大的冒险家经常显得狂野不羁,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最谨慎的人。因为他们必须保持自己参与游戏的资格。冒险勇气固然可嘉,重要的是还要留有东山再起的余地。

在人生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当面对逆境或困难时,信念对陷入困境的人来说是很重要。有些人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失败后便开始消沉,认为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这种消极的信念蔓延开来让他觉得无力、无望,甚至于无用,也不可能会有所成就。如果你想成功,想追求所期望的美梦,就千万不能有这样的信念,这种消极的信念会扼杀你的潜能,毁掉你的美好前程。

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位先生租了个亭子卖冰淇淋,他的邻居也是一名男子,在卖热鸡蛋饼。

有一天,卖鸡蛋饼摊位的纸盘用完了,又没有人愿意把纸盘子卖给他,他真的很生气。卖冰淇淋的老板对其同伴的困境,似乎感到幸灾乐祸。对他说:“我看,你还是帮我卖冰淇淋吧!”鸡蛋饼老板闲着也没事做,就接受了他的提议。他以折扣价格向冰淇淋摊位买进冰淇淋,再转手卖出。鸡蛋饼老板希望以出售冰淇淋的低利润来弥补一部分损失。但是,那些剩下的鸡蛋饼原料怎么处理呢?这个问题成了他最大的困扰。他想: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吗?突然间,有一个念头在他的脑中闪过,他有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以前为什么没有想到呢?他相信这样做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很大效益。

鸡蛋饼老板做了很多鸡蛋饼,并用一块铁片把它们压扁。然后,趁着鸡蛋饼还热着的时候,把这些饼片卷成圆锥状,底部呈尖状,再把冰淇淋放在里面。

第二天,虽然他提升了价格,但由于他的冰淇淋与众不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部卖完了。“冰淇淋甜筒”就这样被他发明了。

另外,纵观古史,项羽,图一时之勇,不肯过江东,最终丧失了“从头再来”的机会。屡败屡战,仍百折不回;经过沉重打击乃至致命打击后,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怨天尤人,切实整合自己所有的资源,精心利用自己所有的优势,有重新开始的勇气。一个人,只有具有这样的精神,才是最后的成功者。就像那首歌里所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曾有两个年轻人,因工作不开心,一起去拜望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他们问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在公司处处被人欺负,太痛苦了,向您请教一下,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老师只送了他们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并让他们自己去悟其中的道理。

刚回到公司,其中的一个人马上辞职了,回家种田,另一个什么也没动。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留在公司的那个,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

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个人见面了。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奇怪,老师给我们同样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就是一碗饭嘛,过日子还能难倒我吗?何必待在公司?就辞职了,你当时为何没听老师的话呢?”那经理笑道:“我听了啊,老师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是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没有必要计较眼前的得失,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就成了,老师不是这个意思吗?”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遇到失意或遭人冷落时,许多人都不会去面对现实,而只会怨天尤人,认为他人对自己不公平,因而对他人做出不满的抱怨。其实,抱怨只会带给自己烦恼及情绪不安,更甚者会充满怒意而向他人做出一些人身攻击的行为。此举不但不能将事情解决,反而会使自己陷于困境,令事情更为恶化。

当我们感到不满而想向他人做出抱怨时,应先行想一想他人所做出的决策或行动,其背后是否有其他因素、原因或委屈。自己亦应要自我检讨或反省一下,在此事情中或过去的日子,自己曾付出多少努力、实践或贡献。不要只看目前的境况,应要将目光看远一些,放开胸怀,以平常心去待人处世,以欣赏的目光代替抱怨的态度。人的烦恼自然会转化为欢容,情绪亦会开朗一些。

当然,有建设性的抱怨是可接受的,这只因可助解决事情或困境而达成共识;但破坏性的抱怨就不能接受,这只因不能解决事情,却只会造成人际关系间的不和及分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不好好利用这段抱怨的日子去充实自己而自我增值,及早装备自己,去创造自己的美好明天。

7说话要恰到好处,点到为止

说话,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回答别人的问题,反应自己的思想。而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与感情,必须使用语言。与人谈话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对方的意见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来说,在说话的时候,应知小心才好。

俗话说:“口利似剑,祸从口出”,一句话说得不好就可能会招致大祸,这是常常可以见到的事,因此,我们在说话时,应时时谨慎,做到说话恰到好处,点到为止。

说话,和做人一样,如果持怎么都是活着的观点,那么,怎么说话,究竟会不会说话,那自然是无所谓的。可要想活得好一点,活得明白一点,那么,说话,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因为说话直接影响到做人,决定着人生的质量。

讲话要把握好机会,时机未到不可以说得太早,机会一到,该说就说,不说反而不好。有机智有才谋的人,恐怕机密泄漏,也不敢多说话;有道德修养的人深怕话说错了,所以三思而后言;有信义的人,恐怕滥说话不能兑现,也不敢多说或轻诺。会说话的人话虽然不多,但词句中肯而恰当,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收效很大。因此,说话要恰到好处,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可能始终默不作声,就是再沉默的人,在必要时,也要说几句话。说话是沟通彼此感情,传达心声的必需工具。只与熟人说话而使彼此情感意思沟通,不算真正的本领,要能与一个陌生人谈得推心置腹,相见恨晚,给他带去快乐,才是你真正的本领。尽量使自己说话的目的达到最高境界,但不能伤人或失人和。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就是做人说话的道理。

说话要恰到好处,点到为止。不宜大意,话未出口以前,先得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还要让他愿意听,当然,自己不能过于罗嗦,别人不愿听的话,还是不说为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话,要像厨师烧菜一样掌握火候,要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人而变、才能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把该办的事情都办好。若办事太死、太乱,到头来吃亏的只能是自己。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人自古就讲究说话和办事的“度”。这个“度”就是恰到好处。在倾听与响应、幽默与玩笑、赞美与批评、拒绝与答复、说服与劝导、辩解与圆场、问话与答话中,掌握了这个度,你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功自然也就到水到渠成。

说话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所说对象不同,方式就不一样。李密的《陈情表》写得催人泪下,可能会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语言说自己多么凄惨,祖母多么悲凉。其实,这篇文章之所以要这么写,是因为看这篇表的人是司马炎的缘故。司马炎是篡位之君,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再者,蜀的很多将士并不是真心归顺,他几次要求李密做官而被拒绝,所以心生疑惑。再加上司马炎疑心十分重,如果李密这次上表不够煽情,就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他的文章写得过于深情也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换言之,如果李密是给诸葛亮或者刘备上表,这样写的话就不行了。由此可见,说话不看人,必然词不达意,说了也等于白说。

说话口是心非,前后不一,这样的话虚伪而没有实质。现在,有些人说话口无遮拦,甚至不经过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这样的话虚无而没有内涵。

早上,领导刚一进办公室,小李就发现领导的头发特别乌黑发亮。他想存心拍拍领导的马屁,就赞美道:“啊呀,主任今天用了什么法宝?头发特别亮,人也很精神,像换了个人似的。”领导有些尴尬,哈哈两句就走了。过了一会,同事告诉小李,领导戴了假发套。下午,小李到外面办事,回到单位,见一个很成熟的男人来找他们办公室里最漂亮的小王,他想这个人那么大年纪了,肯定是她父亲,就帮着端椅子招呼。男人走后,他对小王说:“你爸虽然年龄大了,风度还挺好,难怪你这个女儿这么漂亮。”小王脸红了:“那是我男朋友。”晚上,小李陪妻子去医院探望住院的丈母娘,拎了些水果,问寒问暖,丈母娘很高兴。一会儿,丈母娘让他们早点回家,明天还要起早上班。小李想多陪会儿老人,脱口而出:“上周带儿子去动物园看猴子都不止这么一会儿呢。”把老人气得血压上升,他还未知觉。

有些时候,虽然说的是事实,你对别人确实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但别人并不一定能接受。要把话说的能让人很愉快地接受你的关心,那就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好好研究一下,怎样才能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有什么不可对人说的,对朋友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何必只说三分话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社会经验丰富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对方如果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是不少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说话的分量要控制得宜。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若与你交往不是很深,你就不能畅所欲言,海阔天空,无所不谈,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你说的话都是属于你自己的私事,对方愿意听你说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对方会感觉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挚友,他又会认为你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工作方面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惹怨尤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凡是聪明的人,对于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轻率做出决定而没有实现就会惹来耻笑。一件事情只显现出他的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后,不管事情发展如何,你都会有足够的空间去把握。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狮子把羊叫过来,问羊自己是否很嗅,羊说:“是的。”狮子很不高兴,就把它的脑袋咬掉了。狮子又把猪叫来问同样的问题,猪说:“不嗅。”狮子又把猪咬成了碎块。最后,狮子又问狐狸同样的问题,狐狸说:“我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结果,只有狐狸活了下来。可见,说话太诚实了不行,而尽说好话奉承的也遭殃。话说一半,点到为止,才是恰到好处,是真正的大智大愚。

说话适可而止,给对方、也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不要说带情绪的话,时常去赞美别人,而不去讽刺别人。说话和兵法也有共同的地方,兵法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说话也一样,看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不是合适的不必说。遇到合适的人,不是说话的时间只能随便聊两句,遇到刚好的人了时间也允许,但是地方不妥也不能大开座谈会。没遇上谈得来的人地方又不对,说三分话都已经太多了,倒是碰上有趣的谈话对象,如果只说三分反而正好引起对方的注意,再加上环境好时间好,那七分就有发挥的余地。所以什么事情恰如其分是最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