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完美交际 > 第二章 能交际

第二章 能交际

书籍名:《完美交际》    作者:黎阳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增加交际价值,提高交际素质

第一节 你具有关系价值,才能成为朋友

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使任何人去做任何一件事。这个方法就是“使人愿意去做那一件事”。
记住,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你可以用一支左轮手枪,对着对方的胸脯,那人会乖乖的把手表给你。
你可以用恫吓解雇的方法———在你尚未转身过来前———叫一个受雇佣的人跟你合作。
你也可以用鞭笞,或是恫吓,让一个孩子做你需要他做的事……
可是,这些粗笨的方法,都有极端不利的反应。我们能够让别人去做任何事情的惟一方法:满足对方的需要……

希望有朋友,先要够朋友

法国有一句谚语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伟大到不需要朋友。”
德国叔本华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师,对人际关系研究很深,他曾经说过:“结交一个知心朋友,就是通过幸福之门的最可靠护照。”

哲学家们对于人类关系的定律,思考了数千年。结果只得出一条定律,这项定律是旧的,跟历史一样的古老;这项定律也是新的,因为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人身上,都会以崭新面貌出现。
3000多年前,索罗斯特把这条定律教给所有拜火教徒;在中国,距今足足有24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老子在教他的门徒,孔子在宣讲;公元前500年,释迦牟尼把这条定律留在人间;耶稣把那条定律综合在一个思想中……
这条世界上最重要的定律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该怎样去对待别人。”这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几千年前,先人就懂得了这条定律,现在我们也应该懂了。可是这条定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而且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一个人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实践中学习交际技巧,使自己更善于交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把自己打造成交际高手。
中国有句俗话:“秦桧还有位好朋友。”意思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几个比较亲近的朋友。连秦桧那样货真价实的大恶人都有好朋友,别人也就不用说了。
人是必须与他人交流的,如果缺乏有效的交流,即使是绝顶聪明的人也会变得木讷。王若飞是一位著名的革命家,以雄辩而出名,可是被关在监狱里几年之后,出来连话都说不连贯,结结巴巴的。这就是缺乏交流造成的。
缺乏交流的危害远远不止这些。
事实证明,交流的最佳对象就是朋友,朋友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沟通对象,其影响力有时超过父母、妻子、儿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这句话可谓千古名言。
可是,一见如故的朋友毕竟不多,正如“一见钟情”的情侣不多一样,因此真正的朋友是需要经过时间检验的。所以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朋友关系虽然没有血缘的成份,但由于朋友之间有真诚和正直,因而显得很珍贵。有人说朋友是温暖的源泉,成功的保证,那么如何保持和发展朋友之间的这种沟通关系,便成了能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了。
人在社会上活动,必须靠朋友帮忙,虽然有些朋友不见得能帮你什么大忙,甚至还会拖累你,但总的来讲,多个朋友多条路,没有朋友走投无路!
既然朋友如此重要,那怎样结交朋友呢?总的一句话,我们先要够朋友。
要想够朋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摒弃斤斤计较,尽量为对方付出
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们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
在现实中,人们时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不加以区分。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
在交往过程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换言之,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取自己需求的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满足。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完美交际采取的策略就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人际交往是互利的,是为了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人际交往的延续或不断加深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人际交往就会中断。也就是说,人际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抱怨朋友不够意思、不讲交情。其实,明白地说,这是因为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所以,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是不现实的,也不必轻率地抱怨朋友“不讲交情”。我们只需要坦率地承认: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常规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
了解这些后,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要积极付出。做到这一点,自然有人愿意与我们做朋友。
付出是需要回报的,除非是圣人。圣人毕竟是少数,作为一般人,付出后当然需要回报。但是切不可斤斤计较,付出多少就要求多少回报;也切不可只看眼前不顾将来,要记住中国“君欲取之,必先与之”这句古话。
那种施恩图报、斤斤计较的行为,在朋友之间是不好的。
二.你自己要有价值,能够满足对方的需要
既然需要付出,你就必须具备可以付出的东西,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只想索取而不愿付出或不能付出的人,都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的。
给对方物质上的帮助,这是交朋友所必须的,所以,很现实地说,没有给人一点实惠的能力,而希望尽快地交一些朋友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物质基础,因为物质财富对于任何人都是具有非常的意义。马克思不是说过,首先是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毛宗岗点评《三国》“桃园结义”中赞美张飞有钱,能够杀猪置酒时说“还是有钱好办事”,还是很有道理的。
时下还在流行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万万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当然,除了物质的东西,精神的东西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源,那么就必须有丰富的精神资源。
三.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己的交际价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一个有修养的人做朋友,你在别人眼里也是有修养的人。相反,如果与傻瓜或者行为不检点的人做朋友,你就得忍受他人的脸色了,因为经常有人说“某人与某人臭味相投”一类的话。要想使自己有价值,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守信守时:无论是开会、赴约,有修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2、谈吐有节: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对方或者补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态度和蔼: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东西、看书报,心不在焉,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4、语气中肯:不高声喧哗。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我们要时刻注意交谈技巧。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明确同意,也最好不要当面指责,如果必要,应该陈述己见,讲清道理。
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不自傲:在与人交往相处时,从不强调个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有意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2、信守诺言: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食言,对于自己的承诺,要竭尽全力去兑现。
3、关怀他人:不论何时何地,对妇女、儿童和上了年纪的人,总是表示出关心并给予最大的照顾和方便。
4、大度: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会为一点小事情而和朋友、同事闹意见,甚至断绝来往。
5、有同情心:在他人遇到某种不幸时,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
一个有修养的人绝对不止这些特征,但你只要能做到这些,相信你的人生将会从此与众不同,你的身边将会有许多知心朋友。

学会尊重他人,维护别人的自尊心

卡耐基说:“我经常遇到有些喜欢抱怨的人说:
我如此风趣,怎么身边尽是一些无聊之徒呢?抑或,我这么优秀杰出,怎么认识的人尽是些没用的东西呢?”

卡耐基认为,把周围的人当成无聊之辈,抑或当成“没用的东西”,只能证明你自己无聊而无用。
威利·贾姆士也说:“人类天性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
威利·贾姆士不是说“希望”或“欲望”,或是“渴望”,而是说了“渴求为人所重视”。“渴求”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是急待解决的人类“饥饿”,如果你能够诚挚的满足这种内心饥饿的人,他们就完全能够被你所掌握了。
怎样与人相处,下面的方法值得你认真琢磨、领会,直到熟练运用:
一.让人感到自重,使人获得尊重
卡耐基说:“我曾经有一次为“流行”的绝食所迷,有6个昼夜没有吃东西。那种情形并不困难,到第6天时,似乎比第二天还不感到饥饿。可是你我都知道,如果有人使他的家人,或是雇员,6天内没有东西吃,那就犯了罪。可是他们却会6天、6星期,或是60年不给家里的人,或是雇员所期盼得到的像食物一样的赞美。”
如果你明白尊重别人,能够使人获得足够的自重,你就掌握了一项绝对重要的定律。如果你能够很好地遵守这项定律,你就可能很少遇到麻烦,从而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生活。
事实上,你遵守这项定律,就会拥有无数的朋友和永久的快乐;可是如果违反了这项定律,你就会遭遇到无数的困难。这项定律就是:让人感到自重,使人获得尊重!
记住,这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比这更有效了。
你能够让别人去做任何事情的惟一好方法,就是给别人所需要的东西。
别人需要些什么?
20世纪最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博士说:“凡你我所做的事情,都起源于两种动机,那是性的冲动和能成为伟人的欲望。”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杜威教授稍有不同的见解。他说:“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那是‘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
记住“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这句话,很重要。从很多地方,包括我们的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很多与这句话相类似的话。
别人需要些什么?不是很多的东西,而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几种东西,这就是他们不容拒绝的坚持着要追求的东西。
研究证明,差不多每个正常的成人都想要得到:

1、健康、生命的保护神,2、食物,3、睡眠,4、金钱,和金钱所能买到的,5、生命的后顾,6、性生活的满足,7、子女们的健全,8、自重感。
所有这些欲望,差不多都能满足,可是其中有一种欲望,同食物、睡眠一样,既需要又难以满足,那就是佛洛伊德所说的“成为伟人的欲望”,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
林肯在一封信中说:“每个人都喜欢受人恭维。”
交际学研究认为,寻求自重感的欲望是人类和动物之间一项重要的差别。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寻求自重的欲望。
假如我们的祖先缺乏这种“自重感”的炽烈冲动,我们现在就不可能有文化、有思想,这也就跟动物差不多了。就是这种自重感,激起了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在一家杂货店工作的贫困店员,翻遍了整个满堆杂货的大木桶,找出他用五分钱买的几本法律书籍,痛下决心去学习,去研究。你或许听说过这位杂货店员的名字———林肯。
也就是这种自重感,激发了狄更斯写出他不朽的名著;这自重感的欲望,使华伦完成了他的设计;同时由于这自重感的欲望,使洛克菲勒积存了他一辈子花不完的钱……
世界级的名人是这样,你也很可能是这样:正因为这种欲望,使你成为城里的巨富,使你建造起了一座你感到很自豪的大房子;因为这种欲望,使你穿上了最新潮的服饰,驾驶最漂亮的轿车,与人畅谈你聪明伶俐的孩子;也可能是这种欲望,不少的不逞之徒铤而走险,成为千古罪人……
卡耐基认识的一位警察总监玛罗尼说:

今日一般年轻的罪犯,充满着对虚名的盲目追求。在被捕后,他们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能够阅读把他们写为英雄的那种不入流的报纸。他们只希望看到自己的相片出现在报纸上,就像爱因斯坦、林肯、罗斯福等名人一样,在报纸上占有一定的篇幅。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想到,这种行为是要进刑室、处徒刑,甚至坐电椅———死刑……

对任何人来说,自重感都是很重要的,对你来说,获得自重感可能是目前最主要的一桩事情。
洛克菲勒捐钱在中国建造最新式的医院,使很多他很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见面的人获得好处,目的就是藉此获得自重感。邵逸夫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捐钱建造学校,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自重感。
反过来说,那些十恶不赦的罪犯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自重感:
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大案,也是如此。他之所以要杀人,就是因为他觉得他杀的人不尊重他,使他“没面子”……
美国最大的罪犯狄林克,做土匪、抢银行、杀人……当警方人员搜捕他时,狄林克冲进一家农舍里……他以他是第一号公敌为荣,所以他大声的说:“我是狄林克……我不会伤害你,但我是狄林克!”
狄林克和洛克菲勒在想要获得自重感这一点上,是惊人的相似,尽管他们采取的方法大相径庭。
在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在为自重感而苦苦挣扎: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能够主动让出总统的宝座,得到了后世人的莫大的尊重,可却很喜欢人们称他“至高无上的美国总统”;哥伦布是一个大探险家,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可是他却向皇家请求获得“海洋大将”和“印度总督”的名衔;女皇凯瑟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陛下”,可是她却拒绝拆阅没有称她“女皇陛下”的信件……
白特将军去南极探险,有一些百万富翁表示愿意资助,可是有个附带条件,就是南极的很多冰山都要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有个人叫“夫古”,甚至希望把巴黎,改称成他的名字……
人们希望获得自重感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为了得到同情、注意,有时甚至故意装病、撒娇等。
美国总统麦金利的夫人很希望获得自重感,于是就强迫她的丈夫放下国家大事来陪她。她要麦金利依偎在她床边,搂抱着她,抚慰她睡去,这样每次需要数小时的时间,麦金利夫人藉此满足她的心中的自重感。
麦金利夫人牙齿不好,需要去医院治疗,于是就坚持要麦金利在医院陪她,藉此满足牙痛时被人注意的欲望。有一次,麦金利与人有约,不得不让她一个人留在牙医那里,这样,其夫人就大发脾气……
琳哈特夫人是卡耐基的一个学员,有一次她告诉卡耐基,有个年轻能干的少妇,为了获得足够的自重,竟然长时间装病。
琳哈特夫人对卡耐基说:

她躺在床上已经有10年之久了。她年老的母亲,每天上下三楼,捧着碟盘去侍候她。
有一天,这位年老的母亲因为过度疲惫,终于先女儿一步去世了,床上的这个病人,沮丧了数星期后,穿衣起床,身上的病也消失了。

很多心理专家研究发现,人很可能真的会发疯,目的是在疯狂的幻境中寻找冷酷的现实中所不容易获得的自重感。在美国医院中,患精神病的人数,比患其他病的总和还多。如果你的年纪在15岁以上,又住在纽约这个大地方,你就可能有二十分之一的机会,在你的一生中,住7年以上的疯人病院。
一个人的精神为什么会错乱,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没有人能够回答这样笼统的问题。不过,医学研究证明,很多疾病,如性病,会摧残大脑细胞,结果导致癫狂。
实际上,约有半数以上的精神病,可以归源于这一类的生理原因。如脑部受到损伤,酒醉、中毒等,都能够对大脑造成伤害。
可是另外那一半,就是令人惶恐的那部份,也就是那些半数疯狂的人,研究证明,他们的大脑细胞机构并没有发生任何病态。尸体解剖证明,即使采用最高性能的显微镜研究他们的大脑细胞组织,结果发现,与健全人没什么两样。
为什么这些人会精神错乱?
对此,卡耐基曾经请教过一位疯人医院的主治医生。这位医生知识渊博,在研究精神病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获得了美国的最高荣誉。
他对卡耐基说:“我也不知道人们如何会精神错乱。可是许多精神错乱的人,在疯癫中,找到了真实世界中所无法获得的自重感。”
这位专家告诉卡耐基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正在医治一个病人。这个病人的病因是一出婚姻悲剧。这个女人需要爱情、孩子、社会上的声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没有能够实现的任何一项希望。她的丈夫不爱她,很多时候甚至拒绝跟她一起用餐,并且强迫她服侍他在楼上房间吃饭。她没有孩子,也没有社会地位。最后,她出现了精神错乱。在疯癫梦幻中,她跟她丈夫离了婚,恢复了她少女时的姓名。她现在相信自己已嫁给英国皇家贵族,并且坚持要人家称她是斯密司夫人。至于她所希望的孩子,在她幻想中,她觉得已经有了。
这个医生每次去看她时,她就说:“医生,我昨夜生了一个孩子。”

这个医生对卡耐基说:“这故事悲惨吗?我不知道。如果我有能力使她恢复清醒,我很可能不愿意那样做。为什么?因为她似乎获得了她真正所期盼的快乐。”
从正常人来看,精神失常的人似乎要比你我都快乐,这是不是对的,我们现在还无法验证。可是即然许多人以疯癫为乐,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呢?他们已经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签出一张百万元的支票给你,或者给你一封介绍信,说你拿着他的信件就能够去见一位有名望的人物……
在他们所创造的梦境中,他们能找到他们所期望的自重感,这就是疯人的“乐趣”。我们不能以疯人作为证据去说明一切,但是我们从这里能够知道一个人之所以看重自重感,因为这是一种心理需要。
二.奉献你的真诚,让人获得自重
我们发现,人对自重感的渴求是很迫切的,有的甚至因此精神失常。试想,如果在这种人还没有疯癫之前,人们就及时地给他们足够的赞美,真诚的表扬,那么,我们的成就感,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那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奇迹?
首先我们看看钢铁大王恩地·卡耐基是怎么评价他的得力助手司华伯的。
卡耐基说:
据我所知道:有史以来,年薪百万元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克莱斯勒,一个是司华伯。
恩地·卡耐基这个钢铁大王为什么要付给司华伯年薪百万元,或是三千余元一天呢?那是为什么?
是不是由于司华伯是位优秀的天才?不,不是的。是不是因为司华伯对钢铁的制造有特殊的专长?不,也不是的。
那么,这是为什么?
恩地·卡耐基曾经对我说:“在我手下做事的人,有许多人在钢铁制造方面,比司华伯知道得多。司华伯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薪金,那是由于他有特殊的待人能力……”
我问他:“司华伯是怎么做的呢?”
恩地·卡耐基告诉我:“这些话应该刻在能永久保留的铜牌上,把这面铜牌悬在全国每个家庭、学校、商店、办公室里。这些话,当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背诵下来……如果真能照着那些话去做,你我的生活方式,跟过去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司华伯是怎样对恩地·卡耐基说的呢?
司华伯说:“我认为,我在人群中有激发他们热诚的能力,那是我所具有的最大的资源……我具有充分地发展每一个人的才能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用赞赏和鼓励!”
司华伯还说:“世界上最容易摧毁一个人意志的东西,不是别的什么挫折,正是别人的批评。我从来不批评任何人,我只给人以工作的激励。我快于称赞,而慢于寻错,如果说我喜欢什么的话,那就是长于嘉许,宽于称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司华伯平时所做的事情,与普通人所做的正好相反。如果遇到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一般人都是尽量地挑剔其错误,而如果喜欢这件事情,他们反而一言不发,好像无话可说的样子。
司华伯曾经在一本书中这样说:

在我一生的广阔交往和与世界各地知名之士的见面中,我发现:一个人,无论他如何伟大,地位如何崇高,在被赞许的情形下总能比在被批评的情形下取得更伟大的事业。

是的,司华伯所说的,就是恩地·卡耐基惊人成就的一项显著的理由。恩地·卡耐基并非私下的,而是公开的称赞他的同仁。
恩地·卡耐基甚至在自己的墓碑上,还称赞他的这位得力助手。这是恩地·卡耐基为自己所写的碑文:

埋葬在这里的,是知道如何跟比他自己聪明的人相处的一个人。

下面我们看看洛克菲勒是怎样待人的。
诚恳的赞赏,是洛克菲勒成功待人的秘诀。
有这样一件事:他有一个伙伴叫倍德福,一次因为措施失当,在南美做了一宗买卖,使公司亏损了100万元,洛克菲勒对他没有任何批评或指责。因为他知道倍德福已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并且,这件事已经结束,任何责备都无济于事。
因此,洛克菲勒不但没有责备他的伙伴,还找些值得称道的事来表示祝贺。
洛克菲勒这样说:“你已经不错了。做事,不会每一件都能称心如意的。”
他接着称赞倍德福,说他幸而保全投资金额的百分之六十……
在使用人方面,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
齐格飞是百老汇成就最惊人的歌舞剧作家。齐格飞有一种绝技,就是常常能够使一般的女子出名。不少时候,他能够把人们不愿意多看一眼很不出色的女子,改变成在舞台上的神秘诱人的尤物,这似乎就像今天中国的张艺谋。
齐格飞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他不断地增加歌女们的工资,从每星期30元,增加到每星期175元。他很重义气,在福利斯歌舞剧开幕之夜,他一般都会发贺电给剧中明星,并且赠给每一个表演的歌女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爱尔法利特·仑脱在“维也纳的重合”剧中担任主角的时候,曾经有这样说过:“我最需要的东西,是对我的自尊的滋养。”
我们照顾了孩子、朋友、员工等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可是我们给他们自尊上所需要的营养,却是少之有少。我们给了他们牛排、马铃薯等的食物,培植他们的体力,可是忽略了给他们赞赏。给他们一些温和的言语,他们的精神会更加勃发。
有些人看到这几句话时可能会说:“这是老套!恭维、拍马屁、阿谀奉承,我都已尝试过那些了,一点也没用……特别是对那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这种方法更是没有用。”
当然,拍马屁那一套,是骗不了明白人的,那是肤浅、自私、虚伪的,应该失败,并且经常失败。可是,人们对赞赏,对出于内心的赞赏,那简直太需要了,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
看这样一个例子:狄文尼兄弟俩曾经多次结婚。为什么在婚姻方面,他们会有这种炫耀的资本?为什么这两位所谓的“公子哥儿”,能与两位美丽的电影明星、一位著名的歌剧主角、一位拥有数百万家产的姑娘结婚?
那是什么原因?他们是怎么做的?
圣约翰在《自由杂志》中曾这样说:“狄文尼对女人的魅力,许多年来,在人们心里中一直是个谜……”
他说:“妮格雷(编译者注:这个姑娘曾经嫁给这对公子哥儿的哥哥)这个女子能够识别男人,也是一位艺术家,有一次她向我解释说:‘这对儿公子哥儿善于恭维、谄媚的艺术,比我所看到其他人都精通。’这恭维的艺术,在这真实幽默的时代里,几乎是一件被人忘了的东西,狄文尼对女人的魅力,或许就在这上面了。”
赞赏和谄媚是很容易分开的:赞赏是出于真诚,而谄媚出自虚伪。一个出于由衷,一个出于嘴里;一个是不自私的,一个是自私的;一个是为人们所钦佩的,一个是令人不耻的……
卡耐基说:
我到过墨西哥城的吉伯尔铁匹克宫,看到奥伯利根将军的半身人像。在这半身像的下面,刻着奥伯利根将军的名言:“别怕攻击你的敌人,提防谄媚你的朋友。”
我是很赞赏这句名言的,我建议大家要学会赞美。我不是叫人去谄媚、恭维,那与赞美相差太远了,我是在讲一种生活的方法,一种新的方法。

英皇乔治五世有一套格言,共有六条,悬在白金汉宫书房的墙上。其中有一条是说:“教我不要奉承或接受卑贱的赞美。”
“卑贱的赞美”,就是对“谄媚”的解释了。
卡耐基说:“我有一次读到一句关于恭维的定义,值得向大家推荐,‘恭维,是对另一个人说出正好是他对自己的想法。’”
爱默生说:“不论你使用什么语言,你所说的就是对你自己的真实的写照。”
因此,恭维只是廉价的赞美,如果只要恭维就能够达到目的,人们就会争相恭维起来,那大家就都是完美交际专家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卡耐基说:
当我们不在思考某种确定的问题时,常用95%的时间去思考自己,而从现在起,停止一刻不去想我们自己的长处,开始想想别人的优点,我们就不必措辞卑贱、虚伪,在话未说出口时,自己就已经发现是错误的谄媚了。

没必要恭维或向别人献媚,只要你能够虚怀若谷,真心诚意地向别人学习,你就会离开“拍马屁”的行列,加入正人君子的队伍。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爱默逊说:“凡我所遇到的人,都有胜过我的地方,我就学习他那些好的地方。”
孔夫子和爱默逊这样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值得我们重视。马上停止思考自己的成就或需要,认真地研究他人的优点,把对人的恭维、谄媚忘掉,给人由衷、诚恳的赞赏。人们对你所讲的,会加以重视和珍惜,终生藏之……
请记住:献出你的真实、诚恳的赞赏,你就能够获得完美交际的秘诀。
每个人都应该清楚,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
有一个青年,刚刚进入大学,就不知在什么地方听说卡耐基说过“人际关系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于是就拼命“拉关系”,可是他不认真学习,经常抛下自己的学业,天天大谈“关系”。
几年下来,书没有读好,有几科不及格,经过几次补考,再经过所谓的运作,送酒送烟又送钱,才勉强在毕业几个月之后拿到文凭,可是学位也彻底泡汤了。
一个人,首先最看重的应该是自己,你只要抬头看看头上的天空,总觉得是最高的。
美国纽约的电话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看看在电话中哪个词语使用频率最高,你认为会是什么词语呢?
这个答案也许你早猜对了,那就是人称代词中的“我”,在500次电话谈话中,“我”曾用了3990次。在通话中,我们发现一连串的就是“我……”
再来提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一张有你在内的团体相片时,你先看的是谁?
结果发现,很多人往往都是先看自己。
如果你认为有很多人都关心你,都可能对你发生兴趣,那么请你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今晚死了,会有多少人参加你的丧礼?
事实证明,除非你先关心了别人,否则,别人是不可能对你发生兴趣的。别人为什么对你感兴趣、关心你?就是因为你对他们有用处。
你可以拿出笔来,认认真真地把下面的这段话记下来,然后慢慢地品味:

如果你只是想使人注意,使人对你发生兴趣,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拥有真诚的朋友……朋友,真正的朋友,靠这种行为是不可能获得的。

卡耐基曾经对当时的高中生进行过很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很多人的烦恼都缘于“想结交朋友”或“周围没有好朋友”。事实上,如果你自己无法让别人感觉和你在一起“心情愉快”、“可以听到不少有趣的事”、“可以学到有益的东西”、“经常都会出现好点子”……,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你是很难交到朋友的。
因此,如果你感叹自己缺乏知心朋友,觉得自己没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资源,那么你就必须把培养自己的魅力作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如果你希望结识很风趣的朋友,那么你首先应该变成风趣的人。比如说,你遇到别人时就应该把自己遇到的逸闻趣事告诉他。你喜欢与他人分享有趣的东西,你的身旁就必然经常有同样的人围着你。这就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反之,如果你就像一个新闻记者,每次见到人劈头就问:“最近有没有遇上什么有趣的事啊?”那么,别人很可能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不少人认为,和这样的人站在一块,连自己都会感到神经紧张。因此,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对方即使知道一些有趣的事物,也不会主动地说出来。
如果你有一个令人愉快的话题,你就完全可能找乐观、开朗的人去谈,因为和这种人在一起,必定能够引起共鸣。
每个人都应该清楚,你周围的人就是你绝好的一面镜子,能够清清楚楚地反映出你的真实面目。如果你认真地观察一下你周围的人,就很容易明白你现在的状况。
很简单:心情愉快时,个性开朗的人容易聚拢在一块;颓丧消沉时,垂头丧气的人才会靠在一块……这就是人们通常倾向于和拥有同等电压的人聚合在一起的原因。
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自己,培育人际关系的第一步,首先在于调整自己。
人都有自尊心,你要想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
在人们的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人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
要做到尊重他人,首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敬的欲望,而且这两种欲望都非常强烈。人们渴望自立,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平等地同他人进行沟通。
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对方会觉得受到尊重,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地,如果你自觉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与人沟通,对方会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
在沟通中,千万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否则,最后受损失的一定是你自己。
有一位中国留美学生在课余时间帮一家餐馆洗盘子。厨房的监督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人,他很慷慨,但也很唠叨。他常在留学生工作时站在旁边“演讲”:“你太幸运了,我们的政府批准你来这里读书,现在我又给你一份工作和许多食物,使你连饭钱都省下了……”
有一次,这位监督又重复这话时,留学生站起身指着对方说:“再说下去,我就一拳打扁你的鼻子。”此后,监督再也没有发表类似的“演讲”了,因为他知道了要尊重别人。
这件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人有脸,树有皮。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的言行不伤及自己的自尊心。自尊心的高低是以自我价值感来衡量的。自我价值感强烈,则自尊心水平较高;自我价值感不强,则自尊心较低。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感的维护倾向。例如,当我们取得了成绩时,我们会解释为这是自己的能力优于别人的缘故;当别人取得了成绩而我们没有取得成绩时,我们就会解释为别人仅仅是机遇好而已。这样的解释就不至于降低自我价值感,伤及自尊心。
人的自我价值感主要来自于人际交往过程中,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反馈。因此,他人在人们的自我价值感确立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别人的肯定会增加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
因此,人们对来自人际关系世界的否定性的信息特别敏感。别人的否定会激起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表现为逃逃避自己或否定别人,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根据上述原理,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在同别人交往时,必须对他人的自我价值感起积极的支持作用,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威胁了别人的自我价值感,那么会激起对方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的动机,引起人们对我们的强烈拒绝和排斥情绪。此时,我们是无法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可能遭到破坏。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并不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处处逢迎别人。在不危及他人的自尊心的情况下,陈述与对方不同的意见,或者委婉地指出对方的不足是不会影响人际交往的。

赞美不是恭维,好话说到当处

卡耐基说:“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滋养我们的子女、朋友、员工的身体,可是我们可能很少滋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赞美是一种良好的交际技巧,不是随口说几句好话,恭维对方几句就能够奏效。赞美必须把握一定的原则,使用一定的技巧。如果“出口乱赞”,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赞美的技巧:
一.真实诚恳
赞美必须真诚。每个人都应该珍视真心诚意,因为真心诚意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尺度。
卡斯利博士是英国著名的研究社会关系专家,他告诫人们:“大多数人选择朋友都是以对方是否出于真诚而决定的。如果你与人交往不是真心诚意,那么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
赞美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赞美不是出于真心,对方就不会接受你的赞美,甚至怀疑你心怀叵测。卡耐基认为,人性中有一个优点,就是“无功不受禄”。因此,如果你毫无根据地赞美一个人,不仅使人感到费解,还会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觉得你油嘴滑舌,有诡诈,想利用他,他会处处防范着。
所以,为避免误会,赞美他人时,必须确认你所赞美的人“确有其事”,并且要有充分的理由。比如你所熟悉的一位美貌女士,你可以对她说“你真美”,她可能因此会感激你;可是,如果你对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士说“你真美”,很可能引起反感。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赞美你所熟识的女性,对方一般都会很愉快地接受,而如果你用同样的方式去赞美一位陌生女郎,对方就一定会怀疑你心术不正,因为你与对方素不相识,对方觉得你没有理由去赞美她。
赞美必须是诚心的,对对方的优点或长处,你必须出自内心的佩服,而不能虚与委蛇,虚情假意地说几句恭维话。如果这样,对方不会认为你在赞美,反而会觉得你在嘲笑或嫉妒。
二.具体明确
培根说:“即使是好心的赞美,也必须恰如其分。”所谓恰如其分,就是要避免空泛、含混、夸大,而要具体、确切。赞扬别人,不一定非要大事,也不一定赞美他所从事的职业,一个很小的优点或长处,只要能够恰如其分地赞美,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赞美必须具体。研究发现,赞美越具体越明确,效果就越好。而具体的赞美事出有因,有具体的指向,让人听起来觉得理所当然,容易接受。
注意:含糊其词的赞美常常都会引起混乱或造成误会。事实证明:空泛、含混的赞美,常常使人不能接受,并怀疑你的辨别力、鉴赏力有问题,原因就是你的赞美缺乏明确的标准。美国有句俗话:“每天早晨大夸你朋友的优点,还不如经常批评他的不足。”这句话具有深刻的道理。
比如赞美一位证券经纪人有买卖证券的能力,这对他是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的,甚至他很可能认为你是在奉承他,或另有所图,证券经纪人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如果你称赞他在木炭上烘烤牛排的方法,他就很可能会喊着你的名字为你祝福。特别是能够恰如其分地赞美对方一些并不突出的优点,一般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方也完全可能对你的赞美感到兴奋不已,其原因便是你掌握了赞美他人必须具体的原则。
所以,如果你的确需要赞美一个人,那么你就应该从他身上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优点。如果这人实在是“一无是处”,找不出具体的优点或长处,你不妨转而赞美他的爱人、小孩,甚至是家具的摆法,一般也会获得满意的效果。不要忘了,最关键之处就是具体,只要是具体的,就会有效果。
三.自然得体
自然本身就是一种魔力。自然的赞美,意思就是在赞美对方的时候,要让对方感觉你的赞美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故意编造给对方听的,更不要让对方认为你另有所图。自然的赞美应该是出于内心的,不带私人动机。即使你是在精心策划一次赞美,你也要让对方觉得你是自然而然的。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贾宝玉因为史湘云、薛宝钗劝他为官为宦、入仕从政,便对史湘云、袭人等赞美林黛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她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黛玉这时刚好来到窗外,无意听见,使林黛玉“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互诉肺腑,感情大增。在林黛玉看来,贾宝玉在史湘云、薛宝钗和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赞美是很难得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的林黛玉恐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哩!
无意的赞美,虽然看起来好似无心,可是常常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完美交际所希望的就是“让你的赞美天衣无缝”,有巧夺天工之妙。
下面这个故事可能给你一些启发:一位副刊编辑需要一篇连载小说,于是亲自去找一位并不怎么有名的作家,请他撰写一篇小说。
这位作家只住一间小房,编辑来访就坐在他的床沿上,彼此谈好写作的细节、交稿的方式等问题。这位编辑临走前,在房门外大声说:“喂,老兄,这篇小说的事我全拜托你了!我就等着你的好消息了!”
编辑说话声音之大,感情是那样真诚,连作家的妻子、邻居听到了都受到感染。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句看起来好似无心之言,鼓励这位作家最终写出了很好的作品。
“无意”的赞美让人觉得是“无意”,并非一定“偶然”。善于交际的人,就是善于把有意的东西表演成“无意”的,这才能算得上“完美交际”。做到这样并不难,可是必须是有心人,必须善于琢磨,细心设计。那些浮躁之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四.频率适度
赞美必须频率适度。资料表明,在一定时间之内,一个人赞美他人的次数,尤其是赞美同一个人的次数越多,其效果就很可能越差。所以,应该记住,任何人都需要获得赞美,可是,如果你太频繁地赞美别人,别人对你的赞美就觉得无所谓了,甚至还会认为你是一个以沽名钓誉的献媚者。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捧杀”。记住,人是需要赞美的,可是千万不要轻易赞美,不要使赞美变得太廉价。如果这样,你多赞美别人一次,别人就可能增加对你一分警惕或反感。
在中国这种社会背景下,对此特别要注意。中国有句古话:“道吾弱者是吾师,道吾强者是吾贼。”因此,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作为美德,其深层的文化背景就在这里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赞美增加的人,对自始至终都赞美自己的人和由最初贬低自己逐渐发展到赞美的人,人们对后者更为喜欢。因为,相对来说,前者容易让人认为他是一个“和事佬”,而对后者所产生的印象往往是:对方之所以赞美我,一定是经过考虑、分析的,有他一定的道理,从而认为对方很有判断力,进而更喜欢他。所以赞美他人要慎重,不要天天都想方设法说别人的好话。
五.间接赞美
借第三者的话来赞美对方就是所谓间接赞美。这种方法往往比直接赞美的效果还要好。
间接赞美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借第三者的话来赞美对方,一种是赞美不在场的第三者。
第一种方式:比如你见到某甲,你对他说:“前两天我和某乙谈起你,他对你推崇极了。”
不管这是事实还是你的说话技巧,效果都是很好的。你不必担心,某甲绝对不会去进行调查,看你是不是说了谎话,而某甲对你的感激之情一般都会超乎你的想像。如果碰巧某乙是某甲平素很敬重的人,那么他对你的感激就会更深。这种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间接赞美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当事人不在场时对其进行赞美。这种方式有时比当面赞美所起的作用更大。一般来说,背后的赞美都能传达到本人,这除了能起到赞美的激励作用外,更能让被赞美者感到你对他的赞美是诚挚的,因而更能增强赞美的效果。
总之,赞美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是对他人尊敬的一种表现。恰当地赞美别人,会给人以舒适感,同时也能够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所以在沟通中,必须掌握赞美他人的技巧,这是给人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保罗·哈威是美国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次他主持的广播节目“故事的结尾”中,述说了表达真诚的赞扬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
他是这样说的:
几年前,底特律的一位教师请史提夫·莫瑞士帮她找寻在教室中跑失的一只老鼠。她了解老天给了史提夫一样东西,这样东西是我们这间房子里的人所没有的。老天给了史提夫一双了不起的耳朵,以补偿他双眼的失明。所以那位老师的请求,使史提夫第一次感到他的特长得到了别人的欣赏。
几年以后的某一天,史提夫说,那次他得到的重视和欣赏,正是他新生活的开始。从那次开始,他开始发展他听力的天赋,终于成为20世纪70年代最伟大的流行歌曲歌手和作曲者。他的艺名就是史提夫·汪德尔。

千万不要把赞美和恭维混为一谈,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把恭维当赞美的人,人际关系一定不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许多美德中的一项,就是对别人的欣赏和赞扬不知怎么回敬。比如说,当孩子带回一份好的成绩单的时候,不少父母竟然忽视了对他们的赞美。又比如,当孩子第一次成功地做出一块蛋糕或做好一个鸟笼时,父母却没有给他们一番鼓励。须知,没有任何东西比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关注和赞扬更能使孩子们感到快乐了。
为了学会有效地赞美别人,卡耐基向人们建议,下一次你在饭店吃到一道好菜时,不要忘记说这道菜做得不错,并且把这句话传给大师傅;而当一位奔波劳累的推销员向你表现出礼貌的态度时,也请你给他适当的赞美。
每一位传教士、教师及发表演讲的人,都曾经历过掏出肚子里所有的东西却没有得到听众一句赞扬的话而泄气的情形。这些靠说话开展工作的人会碰到这种情况,那些在办公室、商店以及工厂的工作人员,还有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
在人际关系方面,应该记住我们的交际对象都是人,也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欣赏和赞美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
在你每天到过的地方,不妨多说几句感谢的话,播下一些友善的种子。你将无法想像,这些小小的种子会长成什么样的参天大树,而当你下次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就会享受到这些友谊之树带给你的荫凉。
我们还要提醒的是,有效地赞美还是促成商业性会谈成功的秘密所在。正如查尔斯·伊里亚特所说的:“成功的商业性交谈,并没有什么神秘……专心地注视着对你说话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再也没有比这么做更有恭维效果的了。”

赏识微小进步,鼓励别人成功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威廉·贾姆士说:“如果与我们应当成就的事业相比,我们都不过是半醒着的人。我们现在只利用到我们身心资源的一小部份。也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就这样的生活着,远在他的极限之内;他有各种各样的力量,可是却惯于不会利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赏识微小进步,鼓励别人成功’。”

卡耐基有一个朋友巴洛,很了解狗、马等动物的性情,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用在马戏团和技术表演上了。卡耐基很喜欢看巴洛训练新狗。卡耐基注意到,只要狗在动作上稍有进步,巴洛就会拍拍它,称赞它,还给它肉吃。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技巧,因为长期以来,人们都是这样训练动物的。
可是卡耐基在这里发现了问题,他说:

我感到很奇怪,我们希望改变一个人的观点,为什么不使用训练狗的技巧呢?我们为什么不用肉来替代皮鞭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不用称赞来替代责备呢?即使只有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称赞,这样可以鼓励别人继续进步。

卡耐基在写一本交际的书的时候,洛斯狱长给他来了一封信,信上说:

我发现,对犯人们的勤劳,如果加以适度的夸奖,要比严厉的惩罚、责备他们的过失,更能得到他们的合作,更能促进他们人格的恢复。我发现,即使对监狱里凶狠的犯人,赞赏其微小的进步,也能避开他们凶狠的锋芒。

卡耐基说:“我从来没有在星星监狱生活过———至少目前还没有,可是我回想起过去的生活,有若干地方因几句赞美的话,而深深改变了我的生活状况。在你的一生中,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情形?”
现实中有关称赞给人神奇力量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请看第一个故事:
有个10岁的孩子,在那波尔斯一家工厂里做工。这孩子从小就有一个理想:将来成为一名歌唱家。可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就给了他一次打击。
那位老师说:“你不能唱歌,你的嗓子很坏,你所发出来的声音,简直难听极了,我相信,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难听的了。”
可是,孩子的母亲,一个贫苦的农家妇女,搂着自己的孩子,称赞他。她告诉自己的儿子,说他能唱歌,她已经看出他在进步了。母亲光着脚去做工,为的是省下钱来给儿子付音乐班的学费。那位农家母亲,鼓励自己的儿子,称赞自己的儿子,终于改变了孩子的一生。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杰出歌王卡罗沙。
第二个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伦敦有个年轻人,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作家。可是他的所有努力,都事与愿违,好像处处都跟他作对似的:他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到四年;父亲因为还不起债而入狱,这个青年因此饱尝饥饿的滋味……
最后,他找到一份工作:在一间老鼠满地跑的货仓里,黏贴墨水瓶上的签条。夜晚,他跟另外两个来自伦敦贫民窟的肮脏顽童住在楼顶的一小间暗房里……
他虽然希望成为作家,可是对写作缺乏自信心:他写完第一篇稿子,生怕被人讥笑,只得在夜间悄悄地把稿子投入邮箱。他接连的写稿、投稿,可是寄出的稿子,也接连地被退了回来。
终于,难忘的一天来了:他的一篇稿子被录用了。其实,他连一先令的稿费也没得到。可是录用他那篇稿子的编辑称赞他的作品,年轻人高兴极了:流着泪,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
由于一篇稿子刊登,因而得到称赞和承认,改变了他的终生事业。如果不是那次鼓励,这个年轻人可能一辈子都在那满是老鼠的货仓里工作。
那年轻人的名字就是狄更斯,后来成为英国大文学家。
还有第三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在一家店铺里工作。他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要起来打扫店铺,一天工作14个小时,这样的苦工,他干了两年。
年轻人忍受不下去了,一天早晨,等不及吃早餐,一口气走了15里路,去找替人做管家的母亲商量,不愿意再干下去。
他像是疯了似的,向母亲哭着哀求,赌咒再也不回那家店铺工作了;如果母亲还要他留在那店中,他就要自杀……
可是他的母亲也是无可奈何,于是他写了一封很长而悲惨的信给他的老校长,说他心已破碎,不想再活下去了。
他的老校长给了他一些赞美,说他是个聪明的年轻人,应该找一份更适合他去做的工作,最后老校长给了他一个教员的职位。
就是这位老校长的赞美和帮助,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命运……
从此以后,年轻人努力工作,一生共完成了77部著作,用他的笔赚了一百多万元。在英国文学史上,他给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他就是英国史学家韦尔斯。
最后一个故事:
1922年,加利福尼亚有个年轻人,是卡耐基的朋友,他酷爱唱歌。可是他连照顾家里的生活都感到非常困难,自然没有钱去学唱歌。星期天,他去教会唱诗班卖唱;偶尔在人家婚礼中,替人家唱歌,可以赚进五块钱。
由于生活的贫困,他没有能力住在城里,所以,他就在乡下一座葡萄园里租一间破旧的房子,每月租金只有十二元五角。
他住的房子,虽然租金非常便宜,可他还是无法负担:他拖欠了房东的房租已经长达10个月了。
在环境逼迫之下,他就替房东摘葡萄,以偿还租金———这个年轻人曾经告诉卡耐基:“那时,在不得已的情形下,穷得没有东西吃,我只好靠葡萄来填饱肚子。”
失望之余,他几乎想放弃歌唱,去推销载重汽车。
就在这时,他的朋友休士称赞了他说:“你的嗓音颇有发展的可能,你应该去纽约学唱歌才是。”
这个年轻人曾经对卡耐基说:“就是那一点称赞,那轻微的鼓励,成了我终身事业上的转折点。于是我向朋友借了2500元,去东部学唱。”
这个年轻人就是有名的歌唱家铁贝得。
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如果你善于激励你所接触的人,让他们知道自己潜藏的财富,这时你应该做的就是称赞。不要吝惜称赞,你的微小的称赞,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意志,而且完全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话是不是有点夸张呢?
是的,每个人都具有各种潜在的能力,“可是却苦于不会利用”。这些潜在的能力,其中一项就是称赞、激励别人,让他们知道自己这股潜在的能力所蕴藏的神奇效力……
所以,如果你希望改变一个人的意志,不是批评、责备,而是鼓励别人成功,称赞对方最细微的进步。

钓不同的鱼,投放不同的饵

卡耐基说:“每年夏天,我都去梅恩钓鱼。
以我自己来说,我喜欢吃杨梅和奶油,可是我看出由于若干特殊的理由,鱼更爱吃小虫。所以当我去钓鱼的时候,我不想我所要的,而想鱼儿所需要的。我不以杨梅或奶油作为钓饵,而是在鱼钩扣上一条小虫或是一只蚱蜢,放下水里,向鱼儿说:你喜欢吃吗?”

如果你希望拥有完美交际,你为什么不采用卡耐基的方法去“钓”一个个的人呢?
依特·乔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个高级将领,战后依旧宝刀不老,雄踞高位,于是有人问他:“很多战时的领袖现在都退休了,你为什么还身居高位呢?”
他是这样回答的:“如果希望官居高位,那么就应该学会钓鱼。钓鱼给了我的很大的启示,从鱼儿的愿望出发,放对了鱼饵,鱼儿才会上钩,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不同的鱼要使用不同的钓饵,如果你一厢情愿,长期使用一种鱼饵去钓不同的鱼,你一定是会劳而无功的。”
这的确是经验之谈,是智慧的总结。有些人总是想着自己,不顾别人的死活,不管对方的感受,心目中只有“我”“我”,这是不可能拥有完美交际的。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我”字当头呢?这是孩子的想法,不近情理的作为,是长不大的表现。你只要认真地观察一下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那种“我”字当头的本性。当然,一个人如果全不注意自己的需要,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实际的,除非你是佛祖。因此,注意你自己的需要,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你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那么,你就会对他人漠不关心。很显然,你对他人漠不关心,难道还希望他人对你关怀备至吗?你要知道,其他的人也可能像你一样,他们关心的只是他们自己。
卡耐基说,世界上惟一能够影响对方的方法,就是时刻关心对方的需要,并且还要想方设法满足对方的这种需要。在与对方谈论他的需要时,你最好真诚地告诉对方如何才能达到目的。
满足对方的需要,不一定要你付出很多,有时候,不过是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而已。比如说,你不希望别人做某件事情时,你不一定必须正面去禁止,从另一个方面说效果可能更好。你可以记住这个方法,并以此类推: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吸烟,你不需要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你只需要告诉他,如果你吸烟,就可能不能参加棒球队,或是不能在百米竞赛中获得胜利,而这些事情,都是你的孩子所希望获得成功的。
不论你是为了应付你的孩子,或是一头小牛、一只猿猴,这都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技巧,都是你必须学会的与人交往的方法。
卡耐基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爱默逊和他的儿子,要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棚里去,可是父子俩都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他们只想到自己所需要的,没有想到那头小牛所需要的。爱默逊在后面推,儿子在前面拉。可是那头小牛也跟他们父子一样,也只想自己所想要的,所以挺起大腿,拒绝离开草地。
这种情形被旁边的一个爱尔兰女佣看到了。这个女佣不会写书,也不会做文章,可是至少在这次,她懂得牲口官能的感受和习性,她想到这头小牛所需要的……只见这个女佣人把自己的拇指放进小牛的嘴里,让小牛吮吸拇指,女佣使用很温和的方法把这头倔强的小牛引进了牛棚里。
这些道理都是最浅显而明白的,任何人都能够获得这种技巧。可是这种“只想自己”的习惯也不是很容易改变的,因为你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你所有的举动,出发点都是为了你自己,都是因为你需要些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不一定吧,比如我捐助红十字会100美元,这怎么能说是为自己呢?其实,这也不例外。你捐给红十字会100元,是因为你要行一桩善举,因为你要做一件神圣的事……
也可能是你不好意思拒绝,所以才捐的;或许因为一位主顾,请你捐款之故。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捐款,是因为你需要些什么的缘故。
在《影响人类行为》的书中,哈雷·欧弗斯屈脱教授说:

任何行动都是由人们基本欲望所产生的……对于想要说服人家的人,最好的建议,是无论在商业中、家庭中、学校中、政治中,都要先激起对方某种迫切的需要,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能左右逢源,否则就很可能到处碰壁。

苏格兰的恩地·卡耐基,在贫苦中生活了很长时间,当他参加工作时,他工作的酬劳是每小时两分钱。可是,后来他发迹了,布施给别人的钱多达三亿六千五百万元。在他还很贫苦的时候,他就知道了影响人的唯一方法就是满足对方的需要。他虽然只受过四年的学校教育,可是他很早就掌握了如何应付人的技巧。
恩地·卡耐基曾经做过这样一桩发人深省的事情:他嫂嫂的两个孩子都在耶鲁大学念书,可能由于他们很忙,把家信给疏忽了,完全没有想到家里忧虑挂念的母亲。
恩地·卡耐基知道这件事后,就给两个侄儿写了封闲谈的信。在信的末尾,他附上一句,说是给他们每人寄上五元钞票一张。可是,他并没有把钱装入信封。
很快的回信来了,两个侄儿谢谢他们的叔父,而在信中,他们似乎也轻描淡写地带上这样一句:“钱在哪里?”
因此,如果你希望对方去做一件事,你在没有开口之前,不妨自己问问自己:“我如何能使他渴望做这件事?”
如果这个问题难住了你,你就应该先想清楚了再去找对方谈论这种事情。因为如果匆匆忙忙地见人,很可能不会得到令你满意的结果。
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技巧。在这里,我们引用一段很著名的话给你提一个很好的建议。
亨利·福特说:“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永远成功的秘诀,那么这个秘诀就肯定是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个立场是对方感觉到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
这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你获得成功的技巧。
现在,你可以从他人的观点出发,看看在你的意识中有没有这种想法。如果没有,你就应该注意检讨,看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如果你的观点与他的观点基本相同,那么,你可以开始设想如何提高你的这种能力。
在这里,有必要把福特的话,再重说一遍,这就是:“如果有一个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如何获得对方立场的能力。”
从卡耐基和福特的观点看,如果你希望拥有这种能力,你就必须接受这种观点,并且身体力行。
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任何人都容易找出其中的原理,世界上90%的人,在90%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他们都把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很重要并很有价值和技巧给疏忽了。
卡耐基举了一个例子:
这一封信是一个极有规模的货运站总监写给卡耐基研究会讲习班的学员夫姆雷的,夫姆雷是一个公司的推销主任。
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爱德华·夫姆雷先生执事先生:
敝处外运收货工作,由于大部分交运货物的客户,都在傍晚时分把货送到,使敝处感到极大困扰。因为这样,会引起货运停滞,使员工延迟工作时间,影响卡车运送效率,而形成了交货缓慢。
11月10日,我们收到贵公司交运的510件货物,送达时间是在下午4点20分。
为了避免货物迟交发生不良影响,我们希望获得贵公司大力合作。以后如交运大批货物时,是否能尽量提早时间送到我们这里来,或于上午送来一部份?
该项措施,有益于贵公司业务,使你们载货卡车可以迅速驶回,同时敝处保证,收到你们货物后立即发出。
总监某某谨启

夫姆雷把这封信拿给卡耐基看。
卡耐基认为,这封信所产生的效果,正与对方的愿望相反。信的开端,说出货运站的困难,一般来讲这不是收信人所关心的。接着对方要求合作,可是丝毫没有想到他的要求是不是对他人有所不便。信上未尾一段才提到,如果合作,对方的卡车能够迅速驶回,并且能够保证货物可以在收到之日立即发出。
换句话说,别人最关心的事情,信中最后才提到,因而起到相反的作用,而没有体现合作精神。
最后,卡耐基根据亨利·福特“得到对方的立场,由对方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原理,把这封信改写为:

夫姆雷先生:
14年来,贵公司一直是我们最欢迎的好主顾。对你们的照顾,我们表示非常感激,并且极愿意为你们提供更迅速有效的服务。可是,感到非常抱歉的是,我们需要谈一件事,这件事情可能给贵公司带来不便。
11月10日,贵公司的卡车在傍晚时才交下大批货物,这给贵公司带来了不便。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客户也是在傍晚时候交货,自然就会发生停滞的现象,比如贵公司运货卡车,有时也难免在码头受阻,而使你们货运延迟下来。
出现这种事情是很不好的,但是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如果可能的话,请贵公司在上午的闲暇时间,把货物交送到码头。这种办法可使贵公司运货卡车及时迅速地返回,继续干其他事情;你们交运的货物,我们也能够立即处理,而敝处的员工,每晚可以提早回家,品尝贵公司出品的鲜美面食。
看过这封信后,请勿介意,并非敝处向贵公司建议改善业务方针,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使敝处对贵公司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贵公司货物无论何时到达,我们仍愿竭力迅速的为你们服务。
我们知道你的业务很忙。请不必费神赐复!
某某谨启

这封经过卡耐基修改的信件,我们不敢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可是与来信相比,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这里是一种修改的方法,也许不是最好,但是这封信是不是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呢?
满足对方的需要,获得对方的立场,这是让交际完美的根本保证,必须经过认真的琢磨、不断实践,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在卡耐基的训练班中有一位学员,对他的孩子很忧虑。原因是什么呢?他的孩子体重不达标,又不愿意乖乖地吃东西。孩子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想尽各种办法,要求孩子这样或者那样。
结果呢?还是没有达到目的。
事实上,孩子根本不会注意父母的这些与他“不相关”的要求,也就像人们不会去注意那些跟他们漠不相关的盛宴一样。所以,要想让你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从孩子的想法出发,真正了解孩子的要求,才能实现父母的愿望。
后来,卡耐基的这个学生掌握了“从对方立场出发”的技巧,改变了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需要,使孩子快乐地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久,他的孩子不仅不挑食,身体也很快强壮起来。
威立姆·温德,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他说:“表现自己,那是人性最主要的需要。”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以便获得完美的人际关系呢?
满足对方的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你应该在与人交际的时候时刻留心。不少人有一个不良习惯,总是不把与人交往放在心上,经常是仓促上阵,打无把握的仗。因此,树立一种这样的观念—认真地研究对方的需要和立场,你的交际就会不断完美。

第二节 营造交际氛围,掌握处世技巧

卡耐基说:“你想不想用一个神奇的短句,阻止
争执,除去不良的感觉,创造良好氛围,并能使人注意倾听?”如果你希望像卡耐基说的那样,就请这样开始吧:“我一点也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毫无疑问的,我的想法也会跟你的一样。”

营造愉快氛围,展现友谊魅力

英国的卡斯利博士在人际关系的研究上,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大师,他说:无数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选择朋友的基本原则就是看对方是不是真诚。因此,希望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必须首先拿出自己的真诚。

朋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完美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朋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轻松自然、令人快慰的。因为没有官场上的战斗气息,没有生意场上的铜臭味,也没有外交谈判中的虚与委蛇、小心谨慎,所以我们无须客套,无须顾忌。
朋友之间的气氛应该是和谐、平等、温暖、坦诚。朋友沟通的第一个技巧就是随和,在宽松自由的氛围里,没有虚假的客套,这样的沟通才有利于加深友情。
朋友之间,要保持相互信赖和友好交往,就必须诚实。古人说:“腹心相照,谓之知心。”意思是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情是通过真诚相处获得的。只有真诚地对待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才会使友谊长存。
卡耐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百万富翁有不少朋友,可是他有一个有钱人都有的通病———疑心很重,对这些朋友的真诚不敢轻易相信。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主意,企图使用这个主意来测试朋友对他是否真诚。他假装患病住进医院,并且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测试的结果令富翁非常沮丧。来看他的人很多,但并不是真正关心他的身体,而是为自己打算……
后来这位富翁说:

来看我的人很多,其中许多人问我些关于财产的分配,还说什么我应该把财产分点给朋友之类的话……这让我非常生气,从他们的话看来,我好像就要死了。他们一点也不关心我的病情,而是关心我的财产。他们来看我是为了能够分享我的财产。
经常和我有来往的朋友都来了,他们只是问我感觉怎么样,祝我早日康复,然后就走了,我知道他们来看我只不过是当作一种例行的应酬而已。
有一个从前欠我许多钱的人也来了,但在来看我之前,他已把所欠的钱还给我了,所以他在病床前很自负地说:“先生,我是还清了你的债才来看你的。”
我认为,这个人是为了争一口气而来的。
还有几个从来就与我不和的人也来了,但我知道他们只是幸灾乐祸地来看我的,他们想看到我病重的样子。
有一个和我素不相识的人也来了,他说久仰大名,获悉阁下有病,特来探问,谨祝早日健康。这人不外是为了好奇,所以就来看我了。
……

这个富翁自认为他的测试很成功,使他明白了哪些人对他是真诚的,哪些是虚伪的。其实他大可不必测试,因为像他这样多疑的人,是很少有真诚朋友的。
怀疑别人的真诚,这是朋友交往的大忌,这样不仅会将自己引入交际的误区,还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导致友情的危机。人际交往是互相的,双方要以诚相待。
我们知道,朋友之间的沟通真谛在于心灵的沟通。古语说“君子以淡泊相亲,小人以利相亲”,意思是说:真正的朋友,其关系绝不能以利益来维系,那样只能是为人们所唾弃的“酒肉朋友”。君子之交,应重在心灵的交流。
朋友交往应该是“淡而不断”。交往过密,便有势利之嫌,而断了来往,时间便会无情地冲淡友情。特别是在生活节奏紧迫的今天,朋友之间很难有在一起交流的机会,这就需要注意友情的维护,比如平时多打一些电话,相互问候一番,也会起到加深感情的作用。
友谊需要调节,时不时给朋友来点意外惊喜,能使双方更加珍视友情。
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收到一位友人的来信,拆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捆白纸,一张一张紧紧包着,他一张又一张地拆开,最后总算看到最里面的一张很小的信纸,上面郑重其事地写着一句话:

亲爱的海涅:
最近我身体很好,胃口大开,请君勿念。

你的朋友露易

过了几个月,这个叫露易的朋友收到了海涅寄来的一个很大很沉的包裹。他不得不请人把包裹抬进屋里,打开一看,竟是一块大石头,上附一张卡片,写道:

亲爱的露易:

得知你身体很好,我心上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今天特地寄上,望留作纪念。
你的海涅

这肯定会成为露易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封信。他给海涅的信有些“小题大作”,而海涅的回信也生动形象,他以大石头比喻对朋友的担忧,以“石头落地”表示收信后的放心和轻松。
他们这种超脱利害关系的交往,不仅体现了朋友之间的随和与坦诚,更让人感到朋友的相互关怀。

让对方说“是”,不让对方说“不”

卡耐基说:“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从双方的分歧开始,要以双方的共同点作为开始。不断强调你们都是为相同的目标而努力,惟一的差异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奥佛斯屈教授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一个‘否定’的反应,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碍,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要求他坚持到底。也许事后他觉得自己的‘不’说错了;然而,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既然说出了口,他就得坚持下去。因此一开始就使对方采取肯定的态度,是最最重要的。”
要尽可能使对方在开始的时候说“是的,是的”,不让他有说“不”的机会。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在一开始就能够得到一些“是的”的反应,接着就把听众心理导入肯定方向。就好像打撞球的运动,从哪一个方向打击,它就滚向哪一方,要使它能够反弹回来的话,必须花更大的力量。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说“不”,而本意也确实是否定的话,他所表现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个字。他身体的整个组织,内分泌、神经、肌肉,全部凝聚成一种抗拒的状态,通常可以看出身体产生一种收缩或准备收缩的状态。总之,整个神经和肌肉系统形成了一种抗拒接受的状态。反过来说,当一个人说“是”时,就没有这种收缩现象产生,身体组织就呈前进、接受和开放的态度。因此开始时我们愈能造成“是,是”的情况,就愈容易使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
这种“是”的反应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但是很多人却把它忽略了!一般看来,人们若一开始采取反对的态度,似乎就能得到他们的自重感。激烈派的人跟保守派的人在一起时,必然马上使对方忿怒起来。这又有什么好处呢?他们如果只是希望得到一种快感,也许还可以原谅。但假如他们要实现什么的话,这种做法就太愚蠢了。
任何人在一开始就说“不”的话,你需要天使般的智慧和耐心,才能使这种否定的态度转变为肯定的态度。
艾迪喜欢用弓箭打猎,并且在买弓箭以及装备方面花了不少钱。当他弟弟来看他时,他想向常光顾的那家店租一张弓带他弟弟去打猎。但是店员说他们不出租弓,因此艾迪就打电话给另一家商店。
艾迪是这样叙述后来的情况的:

一个男士接听了电话,声音听起来非常令人愉快的。他对我租弓的问题的答复和第一家商店完全不同。
他说:“很抱歉,我们不再租弓了,因为我们负担不起。”
可是这位男士又问:“你以前是不是租过弓?”
我回答说:“不错,几年以前。”
他又说:“当时可能要付25到30美元的租金吧?”
我又说:“不错。”
然后他又问我:“你是不是一个希望省些钱的人。”
我又回答:“不错。”
他告诉我他们正在拍卖一些附有一切装备的弓,只要34.95美元,就能够买到一套,也就是说,我只要付出比租金多4.95美元,就可以买下一整套。他解释说,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停止出租弓的原因。
他问我:“这样做是不是很划得来。”
我又回答说:“不错。”
……
我“不错”的答复引导我去买了一套弓,而当我去拿弓的时候,我又在他的店里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并且从这以后,我便成了他们的固定顾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否定的反应,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碍;“是的”的反应,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对方引向自己。为了不在沟通中形成“否定”的心理障碍,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尽量引导对方多说“是”,以获得肯定的反应。

加宽友谊之桥,让对方感到优越

让对方多讲话,不但有助于处理正式的事务,也有助于处理很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琐事。

一.给对方讲话的机会
卡耐基说:“要使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多数人常常是话说得太多,尤其是推销员,常犯这种不划算的错误。尽量让对方多说话吧,他对自己的情况,了解得比你多。所以向他提出问题,让他告诉你几件事。如果你不同意他,你也许很想打断他。但不要这样,这是很危险的。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说出来时,他是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诚恳、耐心地听着,让对方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对你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这时为了他们的这点“虚荣心”,他们是很乐意与我们做朋友的;但是如果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优越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如果由此产生嫉妒,就很难成为我们的朋友,严重了还会变成敌人。
纽约市中区人事局里,人缘最好的工作介绍顾问是亨丽塔。但是过去情形并不是这样。在她初到人事局的头几个月当中,亨丽塔在她的同事之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每天她都使劲吹嘘她在工作介绍方面的成绩,她新开的存款户头以及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她说这些,是想让他的同事们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快乐,进而喜欢自己,大家成为朋友。
在卡耐基的交际培训课里,亨丽塔听到罗西法古的这句经典的话之后,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的不妥之处,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亨丽塔一改自己不停说话的习惯,而是仔细听同事们讲话。
她说:“这时,我才发现同事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他们讲起自己的成就,比起听我吹嘘更令他们兴奋。现在当我们有时间在一起闲聊的时候,我就请他们把自己的欢乐告诉我,好让我分享,而只在他们问我的时候我才简略的说一下我自己的成就。”
德国人有一句谚语,大意是这样的:“最纯粹的快乐,是从那些我们所羡慕的人的不幸中所得到的‘恶意’的快乐。”或者,换句话说,所谓最纯粹的快乐,是我们从别人的麻烦中所得到的快乐。
是的,你的一些朋友,从你的麻烦中得到的快乐,极可能比从你的胜利中得到的快乐多得多。
因此,我们在谈论自己的成就时要轻描淡写,要谦虚,千万不要太张扬。否则的话,你永远也不会受欢迎。
我们本来就应该谦虚,因为你我都没什么了不起。我们都会去世,百年之后就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了。生命太短促了,不要在别人面前大谈我们的成就,使别人不耐烦,我们要鼓励他们谈谈他们自己才对,在适当的时候谈一谈自己就够了。这样还能获得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岂不是一举两得?
二.幽默———生活的润滑剂
要获得质量高、有价值的友谊,我们应该学会幽默。
作家普里兹文曾经说过:“生活中没有哲学还可以应付过去,但是如果没有幽默,则只有愚蠢的人才能生存。”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能、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是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像的能力”,它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知识言行的描述。幽默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化作轻松一笑。
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在沟通中遇到的窘境。
尽管它多用于揭露弊端、讽刺卑俗与愚蠢,但绝不是锋芒毕露,相反地,它总是和颜悦色、心平气和地指出人们的缺点,让人们在笑声里看到自己或他人的丑行,使之顿悟而悔改。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顾客正把饭中的砂子一粒一粒地拣出来摆放在桌子上。
服务员见了不好意思地说:“净是砂子吧?”
顾客笑笑,摇摇头说:“不,还有米饭。”
这位顾客没有直接批评饭的质量,他抓住服务员说的“净是砂子”作文章,便说“米饭也有”,通过否定的形式来肯定米饭中有很多砂子,就显得非常的委婉,这样既表达了自己对米饭中砂子过多的不满,又避免了紧张对立局面的出现。
好的幽默,还可以缓解沟通中的紧张气氛,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
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次在公园散步,在一条小道上不巧碰见曾经攻击过他的政客。
对方满怀敌意地说:“对于一个傻子,我是从来不让路的。”
歌德立即回答:“而我则相反。”
说完便马上让到路边去了。
这件事虽然反映了政客的傲慢无礼和歌德的豁达大度,但更重要的是歌德幽默的回答。虽然只有五个字,却反映出了歌德反应的机敏和回敬的巧妙;还给狭路相逢的一对冤家免去了一场僵持不下的冲突,充分显示了歌德的宽宏大量和优雅风度。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幽默来源于智慧。在沟通中,要产生真正的幽默,就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对于一个才疏学浅、举止轻浮、孤陋寡闻的人来说,是很难生出幽默感来的。
具体来说,产生幽默的条件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社会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想像力,高尚优雅的风度和镇定自信、乐观轻松的情绪,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幽默的精髓在于超乎常理。俗话说:理儿不歪,笑话不来。说咸鸭蛋是盐水煮的不是幽默,而说成是咸鸭子生的则是幽默。
比如一个记者在发回报社的关于一次煤矿事故的报道中这样开头:“上帝看到这副惨状,他落泪了。”如果编辑就真实性与他探讨,便不会生出幽默,而说“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这就产生幽默感了。因为一般的思维方式是上帝并不存在,更不会落泪,而把记者的话看作真实,并要他去进行采访,则超越了一般的思维模式,因而达到了幽默效果。
要使自己的思维超乎常理,关键就在于随机应变。这种随机应变有赖于思维的敏捷度,以及幽默的表达方式。
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话,表达别人想不到的含义,这是幽默的宗旨,即所谓的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这样往往会使你的语言具有超强的说服力,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酒,每杯啤酒都只有一半,他喝完第二杯后,转身问老板:“你一星期能卖多少桶啤酒?”
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35桶。”
顾客说:“那么,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啤酒的办法。”
老板很惊讶,忙问:“什么办法?”
“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了。”
这位顾客的本意是指责老板卖的啤酒只有半杯,但他利用老板“唯利是图”的心理,巧妙地设下一个“圈套”,让老板不知不觉地钻进去,然后出其不意地指责老板的行为。
事实上,所有的幽默都是以“出其不意”而致胜,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达不到幽默的效果。
使用双关语是产生幽默最常见的方法。
双关,也就是你说出的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另一个是引申的含义,幽默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也可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让听者不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更能领会言外之意。
有一则寓言说:

猴子死了去见阎王,要求下辈子做人。
阎王说:“你既要做人,就得把全身的毛拔掉。”
说完就叫小鬼来给猴子拔毛。谁知只拔了一根毛,这猴子就哇哇叫痛。
阎王笑着说:“你一毛不拔,怎么做人?”

这则寓言表面上是在讲猴子的事情,却很幽默地表达了“一毛不拔,不配做人”的道理,虽然委婉、含蓄,但却有很强的讽刺性。
利用字的谐音来制造双关的效果,会显得很有幽默感。
据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可是一个题都不会答。眼看要交卷了,便“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通过这句话被录取。
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你。”
“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幽默感。
善用幽默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沟通中的窘境。美国的一位议员在发表一篇冗长乏味的演讲时,另一位议员走近这人身旁,轻松地劝他早点结束,以节省时间。
但这人正在得意之中,便以严厉的态度叱道:“走开!”
这个被叱的议员感到非常尴尬。
这时,议长不动声色地说道:“我们已查过法典,你无须退出会场。”
在沟通中善于创造幽默的气氛,便可以使双方在笑声中缩短心理距离,消除戒备,体现宽容,使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好,感情更融洽。

会微笑者有希望,会忍耐者能成功

卡耐基说过:“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就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到微笑的力量和温暖。

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彼此擦肩而过的人们相互笑一笑都很少,可是,在我们的心中,仍然盼望着别人对我们微笑,偶尔的微笑会使我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先对别人微笑呢?
请不要吝惜我们的微笑。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微笑起来吧,在说话之前先微笑!
一.微笑助你顺利成功
严格来说,人的表情只有两个———哭与笑,至于那些不哭也不笑的表情,就意味着他们选择了麻木与冷漠。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麻木的、冷漠的。于是,人人都相信———笑比哭好。
现实的工作、生活中,一个人对你冷若冰霜、横眉冷对;另一个人对你面带笑容,温暖如春,他们同时向你请教一个工作上的问题,你更愿意回答哪一个的问题?当然是后者,你会毫不犹豫地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问一答十;而对前者,恐怕就一个字也不想说。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亲切、温和、充满喜气,远比他穿着一套高档、华丽的衣服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受人欢迎。
尽管大卫·史汀生还十分年轻,但他已经是美国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总裁了,他几乎具备了成功男人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点,他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己和别人的毅力与信心;他办事干脆利索,从不拖沓;他的嗓音深沉圆润,讲话切中要害;他总是显得雄心勃勃,富于朝气。他对于生活的认真与投入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对于同事们也很真诚,讲求公平对待,与他深交的人都为拥有这样一个好朋友而感到自豪。
但初次见到他的人却对他没有好感。这岂不令人感到很矛盾?这么优秀的人,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原来他几乎没有笑容。
他深沉严峻的脸上,永远是炯炯的目光,紧闭的嘴唇和紧咬的牙关。即便在轻松的社交场合也是如此。他在舞池中优美的舞姿几乎令所有的女士动心,但却很少有人同他跳舞。公司的女员工见了他更是如老鼠见了猫,男员工对他的支持与认同也是寥寥无几。而事实上他只是缺少了一样东西,一样足以致命的东西———一副动人的微笑的面孔。
因为微笑是一种宽容、一种接纳,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沟通心灵。喜欢微笑着面对他人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难怪有人说“微笑是成功者的先锋”。
下面是一家计算机公司的经理所讲述的他如何为一个很难填补的空位找到了一位适当的人选的故事,这位经理说:

我为了替公司找一个计算机博士,几乎伤透脑筋,最后我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人选,刚刚从名牌大学毕业。几次电话交谈后,我知道还有几家公司也希望他去,而且都比我的公司大,比我的公司有名。当他表示接受这份工作时,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意外。
他上班后,我问他:“为什么放弃其他更优厚的条件而选择我们公司?”
他停了一下,然后说:“我想是因为其他公司的经理在电话里是冷冰冰的,商业味很重,那使我觉得好像只是一次生意上的往来而已。但你的声音,听起来似乎你真的希望我能成为你们公司的一员。因为我似乎看到,电话的那一边,你正在微笑着与我交谈。你可以相信,我在听电话的时候也是笑着的。”

的确,如果说行动比语言更具有力量,那么微笑就是无声的行动,它所表示的意义很多,而且都是积极的,例如:“我很满意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等。
如果你希望谈话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微笑可以帮助你。 你希望别人高兴来见你,你就必须高兴地迎接别人。
经常对人微笑的人,理想总是很容易就变成现实。因为一个人的笑容让所有和他接触的人有一份好心情,从而得到人们的热情帮助。没有人喜欢帮助那些整天皱着眉头、愁容满面的人,更不会信任他们。而对于那些压力很大的人,一个笑容能使他们明白一切都是有希望的,这个世界是充满欢乐的。只要活着、忙着、工作着,就不能不微笑……
二.控制情绪,让微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人相处时,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对我们笑脸相迎。有时候,我们也会受到他人的误解,甚至嘲笑或轻蔑。这时,如果我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这样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在沟通中遇到障碍时,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凡是让情绪控制行动的人,都是弱者;真正的强者,一般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受了嘲笑或轻蔑,不应该窘态毕露,无地自容。如果自己的言行举止确实有可嘲笑之处,我们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这样对你不仅没有损害,反而大有裨益;如果对方只是横加侮辱,盛气凌人,且毫无事实根据,那么这些对你也是毫无损失的,你尽可置之不理,这样会越发显现出你人格的魅力。
有的人在与人交往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只要别人的言辞与自己的意见相左,不是大发雷霆,就是极力辩解。其实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这不仅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让人觉得这样的人不易相处。相反,若采取虚心、随和的态度,那么在交往中将充满欢乐的空气。
美国总统罗斯福年轻时体力比别人差。有一次,他和一些人一起到白特兰去伐树,到晚上休息时,他们的领队询问白天各人伐树的成绩。
同伴中有人答道:“塔尔砍倒53株,我砍倒49株,罗斯福使劲咬断了17株。”
这话对罗斯福来说可不怎么顺耳,但他想到自己砍树时,确实和老鼠筑巢时咬断树根一样,不禁自己也觉得好笑。
罗斯福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对同伴的讥讽一笑置之,显示了自己的宽容与大度,也赢得了同伴的赞赏。
只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像一位诗人所说的那样:“忧伤来了又去了,惟有我内心的平静常在。”
用微笑去面对一切,你的生活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第三节 提高自身素质,打造完美交际

卡耐基说:“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从理论上说,有许多现象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是合理的。有许多事情,由于长期的习惯和惰性,变得不合理。但你不要企图把这些不合理的习惯打破,不然的话,在应酬上就要遭遇到对方‘心理上的抵抗’。”

大度对待故意伤害,无意误解责任在己

罗杰·艾尔斯说:“如果你被误解,要怪你自己,不要怪听众,因为被误解的信息是你所传达的。”在一般情况下,造成误解的原因除了我们的表达有问题外,就是我们没有充分了解听众。

把对方吸引到自己这边是应酬的目的,但首先要使自己“被吸引”到对方那里去。
在生活中,你不能说某个人对你完全没有帮助,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你认为对你没有帮助的人反而帮了你大忙了呢?争取同事的拥戴、赞同,赢得人心才是平日应酬的最大成功。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表达不清或者听者的素质、听力等因素,造成误解是在所难免的。“遭人误解”一词,是指别人对自己的一种消极评价。倘若对方对你进行积极评价,即使这是错误的评价,也不应称做误解。
举例来说,你尽管事实上为人诚实,却被误解为“好像会说谎”,那么你常常会感到懊恼;可是,如果被认为“好像为人诚实”,没有一个骗子会产生不悦。
在这里我们建议,一个人即使被别人抱以消极评价,也不必因此感到懊恼。如果是未曾谋面的人误解你,那么双方不妨找个机会碰个面,经过沟通交流,这种消极评价必定有所转变。比方说,从表面上看,我们会觉得某某人可怕,暗自认为“大概是个不好应付的人吧”,然而一旦接触一段时间之后,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反而会认为对方完全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
在一个团体内部,常常会有很多流言蜚语,如果不厌其烦地逐一更正,势必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神经兮兮。不如认为误解终将有一天会消除,到那时,你的形象必将更加高大。以愉快的心情面对误解,反而有助于扩展你的人际关系。
你有时候可能感觉到,只见过一面的人似乎对你有误解,但这种情形大多数只是自我感觉。所以,我们不要庸人自扰。此外,由于无意的行为或言语措辞,自认对方“大概对自己产生误解”时,下回碰面绝对不可以故意回避对方。如果回避,对方可能就真的对你产生误会了。如能大大方方地和对方进一步交流沟通,对方必定会渐渐明白自己对你的第一印象纯属误解,于是,你们就能够正常交往了。
只见过一两次面的对象,有着某种程度的误解是很正常的。相反,只见过一面交谈过一次,对方就说:“我完全了解你的为人”,你肯定会认为对方未免言之过早,而且任谁都会觉得“这么简单就被人看穿也是令人不安的”,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嘛。
既然是误解,那我们何必在乎呢,只要坦然面对,误解终会不攻自破。

从真诚欣赏开始,到留足面子结束

卡斯利博士说:“无数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选择朋友的基本原则就是看对方是不是真诚。因此,希望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必须对朋友表现出你的真诚。”

在现实生活中,面子对任何人都很重要,即使是孩子,这一点也不能忽视。中国人的那句“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话,在很多地方的确是存在的。因此,在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给对方留足面子,不但要维护对方的面子,还要给足对方的面子。“软索能套猛虎”,这是中国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一.像总统那样的赞美对方
美国的柯立芝总统执政时,在一次周末,卡耐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白宫作客。当他走进总统私人办公室时,正好听到柯立芝在向他的一位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愈发显得你年轻了。”
柯立芝总统平常沉默寡言,很少赞美别人,这次却对他女秘书说出那样的话来,那位女秘书被夸奖的倒有点不自然了。
总统接着又说:“别不好意思,我刚才的话,是为让你感到高兴。从现在起,我希望你对公文的标点,要稍微注意一点。”
美国总统对女秘书的方法,看起来好像直接了些,可是从心理学方面讲倒是很巧妙的。当一个人听到称赞后,如果再听到一些不愉快的话,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理发师替人修面时,先敷上一层肥皂水,目的是减少剃胡须时的痛苦。
1856年,共和党人麦金利竞选总统时所采用的方法,与理发师的方法有些相似。
下面就是这个故事:
共和党的一位重要议员,绞尽脑汁,为竞选总统撰写了一篇演讲稿。此人自我感觉这篇演讲稿很精彩,认为这是自己写得最成功的“大作”了。他很高兴,就在麦金利的面前朗诵了一遍,自我陶醉了一番。很明显,这篇演讲稿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在别人听来,恐怕没有他的感觉那么好,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麦金利听后,感到不太合适总统竞选,如果一旦发表出去,很可能就会引起一场批评的风波。可是麦金利不愿给对方的一番热心泼冷水,怎么样才能让他在不受打击的情况下,修改演讲稿呢?
麦金利说得非常好,他说:

我亲爱的朋友,这真是一篇少有的、精彩绝伦的演讲稿,我相信再也不会有人比你写得更好了。就许多场合来说,这确实是一篇精妙演讲稿,可是,如果在某种特殊的场合,比如说竞选总统,是不是也很适合呢?
从你个人的立场来说,这非常合适、非常精彩,可是,我作为总统竞选人,我必需从我们所处的立场来考虑这份演讲稿发表时所产生的影响。现在你回去,按照我特别提出的那几点,再撰写一篇文稿,并送一份给我。

这个人很快就完成了第二份演讲稿,麦金利把他的第二次草稿加以修改。结果,那位议员在后来的竞选中,成为最有力的助选员。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说不得了”,所以,不少中国人的眼很毒,一眼就能看到对方的不足,并且直接指出不足,不给对方留面子。如果麦金利也像有些中国人那样,一开始就大谈这篇演讲稿件如何如何的不好,没有弄清楚说话对象云云,那么就一定会挫伤这位议员的积极性。
我们与人进行交际的目的,就是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获得良好的效果,而不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也就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让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挫伤别人的自尊心。
我们来看一下的林肯是怎样写信的:
林肯有两封最著名的信件:第一封信,是写给毕克斯贝夫人的,为她5个儿子牺牲在战场而表示哀悼。写那封信,林肯可能只花了5分钟时间。可是,1926年,那封信公开拍卖,售价高达1200美元。这个数目比林肯50年的积蓄还要多。
我们这里主要说说林肯第二封最著名的信。
这封信,是林肯在1863年4月26日,美国内战最黑暗时期所写的。那个时候,内战已经进行了18个月。在这段时间,林肯的将领们带着联军屡遭惨败,好像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的,而只是在进行一场人类大屠杀。那个时候,人心惶惶,全国哗然,数以千计的士兵临阵脱逃,甚至参议院里共和党议员,也起了内讧。更严重的事情是,这些人似乎都在强迫林肯离开白宫———下台。
林肯是这样说叙述当时的处境的:

我们现在已经走到了毁灭的边缘———我似乎感觉到了上帝也在反对我们,我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这封信就是林肯在如此黑暗,如此混乱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为了说服一位固执的将领,林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卡耐基对林肯进行过很深入的研究,认为这是林肯任职总统以后,措辞最锐利、最不客气的一封信。
林肯为什么要如此严厉呢?这是因为全国战局的成败,都维系在这位固执的将领身上。
可是只要你仔细一看信件,你就会发现,林肯在指出这位将领严重的错误之前,首先称赞了这位将军。
这位将军就是霍格,在这场战争中,霍格是犯有严重错误的,可是林肯并没有在信中列数这些错误。
林肯落笔历来很稳健,说话写信都具有保守或外交的手腕,他在信是这样写的:

……
我已经任命你为包脱麦克军队的司令官,当然,我这样做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可是我希望你也知道,有些事,我对你并不十分满意。我相信,你是一个睿智善战的军人,这一点,我是感到很欣慰的。我相信,你不至于把政治和你的职守掺混在一起。在这方面,你是对的。你有坚定的信心,这是很有价值、很可贵的美德。
你很有野心,在某种范围内,野心有益无害。可是,在波恩雪特将军带领军队时,你放纵你的野心,对此不加以克制。这样,你就对你的国家,对一位极有功勋而光荣的同僚军官,犯下了一桩极大的错误。
我曾经听说,并且相信这种“听说”。你说,军队、政府需要独裁的领袖。当然,现在我给你军队指挥权,并非是出于这个原因。同时,我也没有想到那些。
只有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将领,才有当独裁者的资格。目前,我对你的期望是:军事上的胜利。如果这样,到那个时候,我会冒着危险授予你独裁权。
政府将会尽其所能支持你,就像支持其他将领一样。我感到担心的是,你经常灌输给军队或长官的那种不信任上司的思想,最后会落到你自己的身上。所以,我非常愿意竭力帮助你消弭这种危险的思想。
在军队中,如果这种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且任凭这种思想存在,那么即使是拿破仑在世,他也不可能使他的军队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在,你千万不要轻率推进,不要过于匆忙,需要小心谨慎。
我希望你发扬夜以继日的战斗精神,用最快的速度去争取我们的胜利。

可以看出,林肯在写这封信时,一定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心血,信中有许多外交性词汇。在军队里,权威是很必要的,可是如果军队的一个高级将领胆敢不听最高统帅的命令,这是很可怕的,也是不能容许的。对这样的将领,一般的统帅都常常会采取断然措施———马上撤职,而林肯对此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在肯定对方的同时,林肯用毫不含糊的言辞加以规劝。这需要很高的个人修养,更是一种高明的交际技巧。
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柯立芝、麦金利或者林肯,可是,如果你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掌握了这种技巧,必将助你一臂之力。
二.卡伍的交际秘诀
在商业上,这种方法也是很有效的。
我们先看卡耐基训练班里一个学员的故事:
卡伍是费城华克公司的员工。有一次,他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

华克公司在费城承包建筑一座办公大厦,按照合同规定,必须在指定的某一天竣工。工程进展非常顺利,眼看就要完工了。突然,一家承包外面铜工装饰的商人说,他不能如期交货。
这是一个很突然的消息:如果这个商人不能按期交货,整个建筑工程都要停顿下来!如果不能如期完工,就必须交付巨额的罚款———损失惨重———仅仅为了那个承包铜工装饰的商人。
我们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在长途电话里与对方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辩,可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对方就是不能及时交货。在这种情况下,我被派往该公司,找对方当面交涉。
我不想和他发生争辩,当我走进这位经理的办公室,第一句话说:“你该知道,你的姓名在勃洛克林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经理一听,感到惊讶、意外,摇摇头说:“不!我不知道。”
我说:“今天早晨我下火车,查电话簿找你的地址,发现勃洛克林市里,只有你一个人叫这个名字。”
经理说:“是吗?我从来没有注意过。”
于是他很感兴趣的把电话簿拿来查看,果然一点也不错。那经理很自傲的说:“是的,这是个不常见到的姓名,我的祖先原籍是荷兰,搬来纽约已有两百年了。”
接着,这个经理谈论起了他的祖先的情况和一些自己的事情。
当他谈完这些的时候,我又找了个话题,称赞他拥有这样一家规模庞大的工厂,真是了不起,并且说:“这是我所见过的铜器工厂中环境最整洁、设施最完善的一家。”
经理很得意,笑着说:“是的,我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经营这桩生意上了,我以此为荣,你愿意参观我的工厂吗?”
我当然愿意了。参观的时候,我连连称赞工厂的组织系统,并且指出那一方面要比别家工厂优良,同时也赞许几种特殊的机器。
这位经理自豪地告诉我:“那几项机器是我的发明。”
这位经理花了很长的时间,说明这类机器的使用方法及特殊功能等。最后,他一定要请我一起用午餐!(请注意,在中国,请吃饭是很平常的,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工作需要,可是,在美国,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可见,经过这样一番“磨合”,这个经理已经把卡伍当成自己的“知己”了……)
直到现在,临危受命的我还没有提到他这次来找经理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让他自己做出决定。
午餐以后,这位经理说:“现在,言归正传吧。其实我早就知道你来这里的目的。令我想不到的是,见面后,咱们谈得这样的愉快!”
经理的脸上带着笑容,说:“你先回费城,我保证你的定货准时运送到你们那里,即使牺牲了别家生意,我也愿意。”

那些材料果然全部如期运到,那座建筑如期完成。
现在话又说回来,如果卡伍当时采用激烈争辩的方法,可能就不会有这样满意的结果。
我们发现,卡伍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却很顺利地达到了目的。因此,请你用称赞和真诚的欣赏开始你们的交往吧!
这是完美交际的一项重要规则。
三.命令语气要不得
在交往中,有这样一点你应该清楚:大家都喜欢听好话,而讨厌带有命令语气的话。
有一次,卡耐基同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泰白尔女士一起用餐。卡耐基对作家说,他正在写一本书,内容是如何进行良好的交际。于是他们就开始讨论与人相处的问题。作家告诉卡耐基,她撰写杨欧文传记时,曾经访问一位跟杨欧文一起工作三年的人。
那个人说:“在这三年的时间中,我从没有听到杨欧文向任何一个人说出一句直接命令的话。杨欧文的措辞,始终是建议,而不是命令。例如,杨欧文从没有说过:‘做这个,做那个。’或者是:‘别做这个,别做那个。’他平时对人的措辞是:‘你不妨考虑一下。’或者是:‘你认为那个有效吗?’当他拟完一份信稿后,经常会这样问:‘你以为如何?’当他看过助理写的一封信后,他可能会这样说:‘或者这样措辞,会比较好一点。’他总是给人自己去做事的机会;他决不告诉他的助手应该怎样去做,而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习经验。”
像杨欧文的这种方法,很容易使人改正错误。运用这种方法,保持了对方的自尊,而且使对方有了自重感。这种方法,也很容易取得对方的真诚合作,而对方不会有任何的不满情绪。
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而又不引起他的反感,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直接命令他人,而是给对方提出“温柔”的建议。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聪明人从来都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这样才不至于最后把自己弄到走投无路的地步。聪明人一般是不会说“我永远不会干你那样的蠢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他一样缺心眼儿,看你那副巴结相”等有伤别人自尊的话。如此种种的恶言,任何人听了都会不高兴的,因为人人都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绝对的断言,自然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
奇异电气公司是美国一家很有名的公司,老板也因善于交际而出名,可是现在却遇到一桩很难应付的事:他们打算撤去斯坦米兹的部长职位。
如果说电学方面的知识,斯坦米兹绝对是一等的人才,可是现在他在会计部部长这个位置上,就等于一个废物。因为斯坦米兹是电学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又很敏感,如果公司撤了他会计部部长这个职务,不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公司不敢得罪他。
老板毕竟是交际高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老板特别给他一个新头衔,请他担任奇异公司顾问工程师,而另派他人担任会计部部长。
因为老板以调动的名义代替撤职,保护了斯坦米兹的自尊,使他很高兴地接受了安排。
顾全一个人的面子,多么重要!可是,在我们交往时,很少有人想到过要顾全对方的面子。有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伤害了他人的感情;有的人,话说的很绝,不给别人和自己留一丝的余地;有的人,常常找人的错处,或不时加以恐吓;有的人,当着外人的面,批评自己的孩子,或对自己的佣工,任意骂骂咧咧。这些都是不给别人留面子的表现。
其实,只需要花几分钟的时间想一想,再说一、两句体恤的话,谅解对方的观点,大家完全能够避免很多刺痛。
如果你是一位老板,要想辞退佣人或是雇员时,这个例子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
卡耐基认识一位叫马洛的人,这个人很善于劝解水火不兼容的生死仇家。
马洛是怎样进行调解的呢?
在进行劝解的时候,他能够很仔细地找出双方都认为很合理的地方。对这些地方,马洛都会加以肯定,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并且,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他都决不说任何一方有错。
保全双方的面子,这就是马洛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的秘诀。如果你想当一名合格的仲裁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保全双方的面子,这也是我们在平时交往中应该学会的技巧。
世界上真正伟大的人物,他们不会盯住自己的成就不放,而是更关注对方的优点。
有这样一件历史事实:
经过数百年的敌对仇视,1922年,土耳其人决定要把希腊人驱逐出境。
当时的土耳其总统凯末尔沉痛地向士兵说:“我们的目的地,就是地中海。”
就是这样一句话,一场世界近代史上最激烈的战争开始了,结果,土耳其获胜。
希腊的两位将军,一位是铁考彼斯,一位是狄阿尼,他们向凯未尔总统请降。沿途,他们受到土耳其民众的辱骂。
可是,凯末尔总统并没有显现出一副骄傲的态度,以胜利者自居。他握着两位将军的手说:“两位请坐,你们一定感到疲倦了!”
凯末尔给他们谈过战争情况后,为了减少对方心理上的苦痛,说:“战争就像一场竞技比赛,有时候高手也会遭遇到失败的。”
凯末尔虽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可是他牢牢地记住“顾全对方的面子”的重要性。
不管是谁,在交往中都要考虑到对方的面子,要做到“从真诚的欣赏开始,到留足面子结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

注意风俗,把握时间……

如果说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办事能力以及个人才华是他得以平步青云的“硬件”,那么深谙应酬的艺术恐怕就是出人头地的“软件”了。
如果你想让你的交际更完美,自己成为交际高手,下面这些技巧,你就认真学习吧!
一.风俗习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习惯和方式的例子太多了,最平常就是日常见面那种礼貌,尤其是在中国。比如我们与友人见面,分明并无失礼之处,但一定说“真是失礼得很。”分明是别人邀请你去,但临行时总会说句“打扰你了!”你去某公司任职,分明不是某人介绍的,但他问起你时,你会说:“托你的福,我现在在某公司上班。”
但如果你不说这种不合理的话,别人就会认为你太不近人情了。不过,假如你到了欧洲或其他某些地方,还要讲这种礼貌的话,就不礼貌了。
在日本,公共汽车售票员向每个下车的乘客说:“多谢你!”对上车乘客说:“对不起,让你等了很久”。如果中国的公共汽车售票员对客人这样说,恐怕客人要觉得这位售票员大概神经有问题。
所以这些现象不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是因为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或风俗不同而造成的。
二.时间长短
卡耐基说:“时间是应酬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应酬时间是长好还是短好,要从应酬的本质、目的和种类去加以判定,不可一概而论。我们要知道,现在的市内公用电话规定基本通话时间是3分钟,这一规定是通过极深刻的研究才作出来的:一件小事情,应该在3分钟内了结。
如果事情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或需要辩论的,就可能花上一小时也说不定。但是有一项重要原则,那就是我们应该尽量缩短应酬时间,否则时间长了,自己和对方都会产生“疲劳感”。因为时间这种东西,有物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区别,当你和一位知己朋友谈了一小时,而他一看手表,啊呀,12点了,快没有公共汽车了,末班船也快开了……
这样的应酬,使人感觉到,分明物理的时间已经有一个小时了,心理上却觉得只有20分钟。与此相反,有些人参与应酬,物理时间明明只有20分钟,心理上却感觉好像过了一个小时。以上两种情况说明:当他对于这场应酬有兴趣时,他不计较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否则,心理上就有度日如年之感。
但毕竟我们是被物理时间控制着生活的,所以最好还是不要浪费时间,这既方便自己,也方便了别人,最要紧的是使应酬有效。
卡耐基提醒我们:时间是应酬的很重要的因素,在应酬时一定要好好掌握时间。
三.事先准备
没有经过准备而进行一项应酬,常常不只是不成功,而且会遭受无可挽救的损失,尤其是推销员,更要注意这一点。
美国有一个人寿保险商,就靠他的“准备”工作,成为推销行业之“王”。他的秘诀是:当他去劝服一个客人之前,先了解他究竟有没有买了别家的人寿保险,如果已经买了别家的人寿保险,你还要去劝他再买你公司的,这件事成功的希望只有一半。
他说:“碰着这种情形,一定不要再提人寿保险的事,可以提一提另外一种保险,例如意外保险之类。而且不能攻击客人所购的别的人寿保险,因为你的攻击会让客户觉得你是变相的攻击他,这是低能的人寿保险商才会做的。”
有许多事情,都应该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可惜一般人都漠视这种应有的准备,放过了成功的大好机会。
甚至在电话应酬中也有这种情形,预先想好别人说“是”或“否”时你应该如何应对,就可以避免很多不愉快的情况的发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